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学科体系初探
2017-11-21宋月红
文/宋月红
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学科体系初探
文/宋月红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以下简称“国史”)研究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学科本质,以历史研究为学术基础,集历史与现实研究、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与应用研究于一体。深入推进国史研究繁荣发展,需要构建成熟、完善的学科体系,并促进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国史研究学科体系是由国史的内涵、性质与特征,特别是国史发展的主题与主线、主流与本质所规定的,是国史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构建国史研究学科体系的思想理论基础与认识来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国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也是国史发展的一条主线。国史研究作为研究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的学科,应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理论逻辑与新中国发展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其两大理论基石,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缔造新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前发展。这就是新中国的历史。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是人民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国史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指导下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决定了国史之所以是这种性质和面貌而非其他历史形态。国史研究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深刻揭示新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二)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史的论述。党向来高度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对党和国家的各个历史时期,对国史上的重大决策、重要会议、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都作出了科学的评价和论断。党关于国史的论述,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关于什么是国史、怎样认识和研究国史的总体性和宏观性论述;二是专题性论述,如关于新中国的成立,关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关于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关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关于改革开放及其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关于学习研究国史,等等。这些论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认识基础,也是加强和深化国史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深入研究党关于国史的论述,需要从历史文献与历史实际出发,深刻把握党情、国情和世情的深刻变化,以及党关于国史论述的丰富和发展,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阐释党关于国史论述形成的社会背景、基本内涵,揭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历史经验,深刻总结党关于国史上的成功与曲折、正确与失误,以及发生曲折和错误的主观因素与社会原因,深入把握党关于国史论述的价值与意义,正确认识和回答什么是国史的主题与主线、主流与本质,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史的经验与教训,为构建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提供历史理论基础。
(三)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深刻阐述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指出它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历史性课题和任务。国史研究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基础性学科,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一样需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为自身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科学理论指导。
国史研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认识来源和工具。在历史发展的主题与主线、主流与本质意义上说,国史就是一部奠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历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党史、国史是必修课。不断加强和深化国史研究,是学习党史、国史的必然要求,相应地则需要加快构建国史研究学科体系。这是因为国史研究学科体系是国史研究发展的学科产物、成熟标志,并引导国史研究繁荣发展;也因为国史认识和国史教育的教材体系需要国史研究学科体系提供研究支撑、奠定学理基础。
国史研究以总结历史经验为主旨,是一门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是国史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式。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形成优势与特点的根本途径,这就是“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强调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和着重点,即“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阐述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框架与结构,指出它“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国史研究涉及面、涵盖面比较广,不仅与上述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借鉴,而且是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来源。
构建国史研究学科体系的研究基础建设
构建学科体系,需要从研究基础做起。对于国史研究来说,主要是史料基础、理论基础。没有史料,历史研究就无从谈起;没有正确历史观和思想理论的指导,历史研究同样不能科学开展、深入推进。当然,构建学科体系就会缺少根基、失去方向。
(一)加强国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国史史料是编纂和研究国史的重要基础与立论依据,丰富、发展和创新国史史料整理与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则是繁荣发展国史研究的重要途径。
国史史料整理和研究,是推动国史研究发挥“修史资政育人护国”社会功能的需要。国史研究具有“修史资政育人护国”的社会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丰富的、翔实的史料奠定扎实的基础。占有丰富、翔实和可靠的国史史料,有利于深刻论证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为不断巩固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历史依据;同时,占有丰富、翔实和可靠的国史史料,是加强国史教育、教学和研究的需要,是回答国史问题、回应不良学术观点乃至社会思潮的需要。随着当代社会条件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化的数据处理、互联网的广泛利用和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国史史料整理和研究的方法与手段需要不断丰富和创新,藉此不仅能够推动国史史料整理和研究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国史研究特别是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发展与创新,培育国史研究新的学术增长点。
在国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中,需要将史料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鲜活而翔实的史料真实反映和揭示历史的形态和面貌。国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不仅要注重通史性史料,而且要更加注重历史发展时期性、阶段性的史料。根据历史发展时期或阶段及其特征,对每个历史时期或阶段性的史料进行综合性整理和研究,并选择每个历史阶段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历史问题,进行专题性的整理和研究,形成每个阶段的史料概述和专题述评性研究成果。专题性史料不仅应包含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的内容,而且涵盖国防史、外交史,既注重国史中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研究所不可缺少的对史料的评介与辨析,又注重发掘和运用新史料深入探讨有关历史问题,特别是追根溯源、辨正和考释史料,廓清有关史实。国史史料整理和研究的方法,以类型学、文献学和考据学为主,结合编纂学、目录学、版本学等,同时借鉴统计学和比较史学等方法,史论结合,综合性评述与专题性研究相结合。
(二)加强国史理论研究和建设。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是相互联系的,但彼此在历史认识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有差别的。历史理论是关于历史的本体论,是揭示历史是什么、历史向何处去和历史昭示什么的规律性认识;史学理论则是立足历史,如何对待和把握历史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手段的认识。应该说,历史理论是史学理论的认识基础,史学理论是历史理论的认识工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史学理论是服从和服务于历史理论的,这是历史研究中理论研究和建设的辩证法。因此,推动历史研究特别是国史研究,需要把历史理论特别是国史理论研究和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地位。
加强历史理论特别是国史理论研究和建设,要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我国历史、中华民族历史、国史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要把党的思想理论成果与历史研究相结合,也即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与历史理论相结合,促进国史研究的政治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要把历史理论特别是国史理论研究放在历史研究中的优先战略地位,加强历史通史性研究和宏观叙事研究,着力于深刻揭示国史的主题与主线、主流与本质,深刻揭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先进性和规律性。
国史研究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
根据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以及学科发展趋势与特点,国史研究学科体系应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构成,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一)国史史源与史料学。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源与史料,史源越多元多样,史料越翔实可靠,历史研究就越具体而深入。国史研究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国史史料主要来源于历史文献、档案、口述和实物,也来源于国史研究著述。而且,由于国史是当代史,离现实最近,并正在发展着,因此,国史史料也广泛存在于现实生产生活之中,需要国情国史调查。国史史源与史料学包括历史文献学、历史档案学、口述史学、文物学和国情国史调查等。相应地,挖掘史源,整理文献、档案,考证口述史料和实物,则需要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辨伪学、考据学等辅助学科的运用,为国史研究建立起必要而充分的史源与史料基础。
(二)理论研究类学科。国史研究作为历史学科,在理论领域,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国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国史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学科上表现为国史哲学、国史理论、国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等。它主要从历史角度、历史学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并以此为指导,研究国史中的理论问题,阐述历史进程,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并从国史中探索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其他历史研究一样,国史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史源与史料的挖掘和整理,而应当在此基础上进行“是什么”、“为什么”和“将会怎么样”的研究,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于国史研究来说,缺乏理论研究的国史研究,是没有思想性和“灵魂”的,也是没有科学力量的。
(三)国史本体研究类学科。这是国史的具体实际在认识上的反映和表现。由于国史的复杂性和国史内涵的综合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对国史进行划分,国史研究学科则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及其结构。从历史时长上,根据国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可以将国史研究分为国史通史性、时期性或阶段性历史研究,如作为总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或是专指某一时期或阶段的“新中国初期历史研究”、“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研究”、“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段历史研究”等。根据国史的内涵与结构,可以将国史研究分为“政治史研究”、“经济史研究”、“文化史研究”、“社会史研究”、“国防史研究”、“外交史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史研究”,以及“党的建设史研究”等,而且这些方面还可以继续细分为更为具体的专门史、专题史,如“行业史研究”、“行政区划史研究”、“党政机构史研究”、“教育史研究”、“科技史研究”、“卫生史研究”、“体育史研究”,以及“人口史研究”、“民族史研究”、“宗教史研究”和“边疆史地研究”等。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国史研究还可以派生出“地方史研究”,特别是“当代西藏史研究”、 “当代新疆史研究”、“当代港澳台史研究”,以及沿海、内地、边疆和海疆等区域史研究。从研究内容的属性上,国史研究也可以分为“当代中国思想史研究”、“当代中国政策史研究”、“当代中国制度史研究”和“当代中国历史人物研究”等。从历史编纂上,国史研究既表现为总称上的“国史编纂学”,又具体地表现为叙事体、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章节体、纲目体、典章体等编纂体裁体例和编纂方式研究。国史本体研究类学科是一种学科集合,是国史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种统一。
(四)国史研究交叉类学科。这类学科是以国史研究为主,与其他相近、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和交融而生成,或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而逐渐兴起。前者如党史国史研究,后者如以研究国家学说、国体、政体和国家结构形式为主要内容、具有“历史政治学”特征的研究,以研究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生活为逻辑起点、具有“历史社会学”特征的研究,以研究历史活动空间和社会活动地理分布为基本线索、具有“历史地理学”特征的研究,以及比较史学研究等。目前,这些研究学科还比较薄弱,有的也只是初露端倪,但根据历史研究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国史研究发展的实际需要,这些学科是必要的,也将会在一定条件下兴起和发展起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摘自《当代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