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萨德”问题与东北亚战略态势

2017-11-21

现代国际关系 2017年4期
关键词:美韩萨德部署

“萨德”问题与东北亚战略态势

[编者按] 美国和韩国以应对朝鲜核导威胁为由,执意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令本不平静的东北亚局势再生波澜与变数。地区国家围绕“萨德”问题展开了激烈博弈。中国、美国、朝鲜和韩国的战略考量及应对、地区局势的最终演变方向都非常令人关注。为进一步厘清问题,推动形势好转,近期《现代国际关系》编辑部邀请相关方向的专家就“萨德”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将诸位专家的主要观点辑录刊发,以飨读者。

“萨德”入韩对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影响

陈向阳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朝鲜半岛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美韩在韩国部署“萨德”,激化大国战略博弈,推动地区格局分化重组,恶化半岛紧张局势,致使地区相关国家深受其害。

首先,“萨德”入韩激化大国间的战略博弈。中美俄是影响国际战略格局的三大力量,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又是中美俄力量直接交汇的战略博弈场所。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凭借强大的实力唯我独尊,大搞霸权主义,但中俄继续保持战略报复能力,对美国构成一定的牵制。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患上严重的“霸权焦虑症”,将中俄牵制和反击美国霸权主义的行为视为“挑战”和“挑衅”,加大防范和围堵。

2014年,美国公开推动在韩国部署“萨德”,并计划在2019年前实战部署7支“萨德”部队,包括关岛1支,美国本土3支,其余2~3支将部署在韩国、日本、阿联酋。“萨德”入韩是美国构建亚太反导体系和推动亚太、欧洲以及美国本土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融合形成全球反导系统的重要一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将矛头指向中俄。“萨德”X波段雷达具有超长的侦察能力,远远超过防范朝鲜核导武器的需求,可窥视中俄战略武器动向,威胁中俄战略遏制能力,平时可用于收集情报、积累目标数据,战时可充当早期识别与跟踪工具。这不仅表明美国已经将中俄在东北亚的战略定位从合作伙伴转向制衡对象,还直接影响到中美俄对东北亚地区和朝鲜半岛影响力的消长,严重损害中俄战略安全利益。其一,“萨德”对中俄发挥监视和先制作用,扩大美国在反导领域的战略优势,削弱中俄战略报复能力,削弱中国在亚太区域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能力。这将扩大美国对中俄的心理优势,进而转化为对中俄的施压举措,如要求中国进一步管控朝鲜,在台湾、南海、钓鱼岛等问题上更加克制,要求俄罗斯撤出战略资产,减少军事行动。其二,“萨德”入韩将推动韩国加入美国主导的亚太反导系统,推动美日韩澳反导系统指挥控制一体化及预警信息共享,实现同盟从“辐辏化”向“网络化”转变,将亚太盟国体系打造成跟随美国围堵中俄的“亚洲版小北约”。其三,“萨德”入韩还将迫使中俄将韩国等美国亚太盟国设为优先打击目标,损害中俄与韩国的战略互信和合作。

俄罗斯专家认为,“萨德”中期对华、远期对俄,中俄两国国力不同,“萨德”对俄危害远大于对华。*“俄美关系已失去快速转圜机会——专访俄罗斯智库智库专家科尔图诺夫”,《参考消息》,2017年3月29日。从威胁程度看,俄美具有“对抗惯性”,反俄情绪当前在华盛顿精英层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共和与民主两党及主流媒体的稳固共识,而且“萨德”只是令中国从东向受到威胁,却让俄罗斯受到两面夹击,绝大部分导弹发射演练和导弹基地部署受到监视,安全纵深被严重削减。从反制手段看,中国兼具强大的军事、经济能力,而俄罗斯军事强,经济弱,一旦军力受制,将完全沦至被动挨打局面。“克里米亚事件”后,美欧等不断强化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根本不用担心招致俄罗斯的经济报复,引发不可承受的经济后果。

中国积极谋求与美国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俄罗斯也希望借助美国特朗普上台重启美俄关系,推动美国解除经济制裁,但中俄两国在无法说服美国放弃“萨德”部署后,不得不升级军备,积极反制。俄罗斯宣布将对任何威胁到俄国家安全的反导基地采取强硬反制措施,将其列入突发武装冲突中第一拨次核打击目标,并考虑2018年之前在千岛、择捉、国后岛扩建40万平方米作战基础设施。中国宣布将采取必要的措施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和地区战略平衡,包括增加洲际导弹数量,提高洲际导弹的突防能力等。部分舆论认为,中国需要重新考虑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基本国策,提升对美战略威慑。

中俄一直保持着高水平的战略协作关系,“萨德”入韩进一步深化了中俄联手应对美国安全威胁上的共识,推动中俄深化全面战略协作。2016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北京举行会晤,发表《中俄联合声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联邦总统关于加强全球战略稳定的声明》,强调“中俄反对域外势力在东北亚加强军事存在,反对以应对朝鲜核导计划为借口,在东北亚地区部署作为美国全球反导系统太平洋地区组成部分的新的反导据点”,“强烈反对(域外国家)在欧洲部署‘岸基宙斯盾系统’,在亚太地区部署或在东北亚部署‘萨德’系统,严重损害包括中俄在内的域内国家战略安全利益”。中俄两国外长公开反对“萨德”,一致认为“萨德”超出了遏制朝鲜威胁的需要,会严重损害邻国战略安全,严重削弱中俄对美战略威慑能力,打破中俄与美国之间本已脆弱的战略平衡。此外,中俄决定联手强化反制力度,加强军事合作,定期举行联合军演,深化军事技术交流,合作培训军事人员。2016年5月,中俄两军联合举行“空天安全-2016”计算机模拟反导联合演习,推动构建联合反导系统。2017年2月,俄罗斯决定向中方提供S400“凯旋”反导系统。当前,中俄在家门口与美国博弈,还可充分发挥主场优势。一旦“萨德”问题导致美国与中俄博弈尖锐化、复杂化、长期化,诱发军备竞赛,对美国而言也未必有利。

其次,“萨德”入韩推动地区战略格局分化重组。一方面,促使美韩日加紧抱团。韩国同意部署“萨德”,成为美国围堵中俄的“棋子”,也导致其面临中俄强烈的反制压力,进而在安全问题上进一步倒向美国。在美国撮合下,韩国与日本签署“慰安妇”协议和《军事情报保护协定》,为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铺平道路。2016年,美日韩举行“太平洋之龙”等三边联合军演,每月就朝鲜问题举行三边副外长会议,推动三边安全合作逐步机制化,朝着三边军事同盟迈出阶段性一步。韩国在“萨德”问题上主动选择站在美国一边,甘心沦为美遏制中俄的博弈棋子,不仅丧失了中俄拉韩的价值,还不得不承受中俄的反制压力,加剧内外交困局面。韩国彻底倒向美国,将使韩国国家利益受到巨大损害,不可持续。

另一方面,导致东北亚地区合作低迷。东北亚地区局势复杂敏感,中日韩经贸联系紧密,但政治关系起伏不定、冷热不均。2015年11月,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中断三年后在首尔复谈,但2016年“萨德”入韩导致中韩“政经双热”沦为“政经双凉”,兼之韩国总统朴槿惠被弹劾下台,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再次难产,地区合作的暂时回暖势头被打断。此外,“萨德”入韩还导致中日韩三国民众的互嫌情绪高涨。中国部分舆论呼吁,让中韩交流的整体规格降下来,保持正常的中韩关系即可。韩国部分舆论认为,“萨德”入韩是中国不努力解决朝核问题的结果,中国反制“萨德”是无理取闹,是图谋恢复“中华秩序”,因此韩国应吸取教训,借机降低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实现自立。韩国民众反日情绪依然高涨,且对日本在中韩关系疏远、韩国政局动荡之机召回大使视为“落井下石”、“趁火打劫”,更加痛恨日本。中日韩互嫌情绪高涨,将削弱三国长期友好的民意基础,抑制地区合作的动力。

再次,“萨德”入韩进一步恶化朝鲜半岛紧张局势。“萨德”入韩导致美韩打朝冲动持续高涨。冷战结束后,美国发动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却对朝鲜保持克制。美国不对朝动武,并非由于“民主国家”的仁慈,而是迫于东北亚地区国家的威慑。这既包括朝鲜军事反击能力,更包括中俄的核报复能力,对美国构成了一定程度的但不完全对称的战略平衡。随着美国急切希望阻止朝鲜掌握对美国本土的核打击能力以及韩国公开宣扬促使朝鲜政权“发生变化”,美韩冒险打朝的情绪不断高涨。2016~2017年,美韩两度在“关键决断”、“鹞鹰”联合军演中启动“作战计划5015”,包括演练精准攻击朝鲜核武及导弹设施及开展“斩首行动”等场景。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宣布停止对朝“战略忍耐”,重新评估对朝政策,包括对朝动武选项在内。“萨德”本身影响有限,但表现出美韩不断沿着为对朝动武而积累信心的趋势。最近,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建议在韩国重新部署战术核武器,以进一步扩大对中俄及朝的战略优势。一旦美韩认定即便对朝打击也不至于遭到中俄和朝的报复,动武的可能性就会非常大。

同时,“萨德”入韩也刺激朝鲜升级核武威慑能力。朝鲜担忧,美韩将进一步掌控朝鲜核导武器数量与动向,摸清朝鲜战略威慑底牌。为防止美韩打朝,朝鲜一方面加快完善核导武器,在2016年史无前例地进行两次核试验和20次导弹试射,宣布成功进行“氢弹试验”,展示掌握核弹头“小型化”能力,同时大幅提升投送能力,试射潜射导弹和“舞水端”导弹,宣布已具备在太平洋作战地带拥有对美进行核打击的能力。2017年,朝鲜还宣布洲际弹道导弹研发进入最后收尾阶段,并准备在丰溪里核试验场实施新的核试验。另一方面,朝鲜威胁将对“萨德”部署地采取物理性措施,并针对美韩先发制人军事打击采取“朝鲜式先发制人核打击”,增大对美韩的威慑。但也有韩国专家认为,朝鲜不断激化半岛紧张局势,实则希望为“萨德”入韩营造氛围,通过促成“萨德”入韩,挑拨中俄与美韩强化对峙,搅乱地区局势,从而扩大自身回旋空间,增加战略筹码。*韩国现代经济研究院研究报告,《“萨德”部署引发的主要问题与展望》,2017年3月7日。

“萨德”入韩还增大了朝核问题的解决难度。美韩宣称为反制朝鲜核武威胁而部署“萨德”,朝鲜指责美韩军事威胁而发展核导武器,双方相互指责,形成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无解悖论。中俄反对朝鲜发展核武器,希望推动美韩和朝鲜的谈判,劝说朝鲜走上弃核换安全与发展道路,最终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但美韩无视中俄的努力,坚持部署“萨德”,从背后捅中俄的刀子,使中俄与美韩更难在朝核问题上合作。此外,美韩以应对朝核导威胁为由在韩国部署“萨德”,也等于变相承认朝鲜拥有核打击能力。这不仅显示美韩在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上缺乏信心,也显示美韩相信施压解决不了朝核问题。若此,美韩敦促安理会继续通过新的制裁决议、敦促国际社会继续强化对朝施压的目的,也就令人质疑,更难说服其他国家参加合作。○

理解中国对“萨德”问题的反应

孙茹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萨德”问题搅动东北亚和全球战略安全形势,损害中韩和中美互信,考验中国维护战略安全利益、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和大国关系的能力。中国的反应受到广泛关注,其中不乏误解和批评,有观点认为,由于“美主韩从”的同盟结构,“萨德”落地是美国主导、韩国追随的结果,中国反制措施应以美国为主,对反制韩国为主的做法提出质疑。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反应过度,主张对“萨德”的反应限定于军事领域,不应扩散到经贸和人文交流等领域。还有观点认为,“萨德”落地与朝核问题有关,中国应反朝核而不是反“萨德”。

上述观点失之偏颇,对中国反应的看法简单化,缺乏全面理解。有关中国反制应该以美为主的观点停留于理论层面,忽略了中国可以运用的政策工具及面临的安全环境的复杂性,也忽略了韩国在“萨德”部署决定中的关键角色。中国的反应不是只针对韩国那么简单,上述观点强调了中国反制韩国的一面,却无视中俄联合反制美国的一面。将对“萨德”入韩的反应局限于军事领域是自缚手脚,不利于中国作出灵活反应。维护中国的安全利益,不应拘泥于单一手段,而要多管齐下,打“组合拳”。“萨德”问题绝不是因朝核问题而起那么简单,而是交织着中美、中韩、朝韩、美俄等多重矛盾,既涉及中美的地缘政治竞争以及美俄的反导之争,也涉及朝韩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既牵动中韩、中美关系,也影响地区安全稳定和全球战略平衡,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增加了中国作出反应的难度。笔者考察了中国对“萨德”问题的反应,认为中国没有两面出击,“两个拳头打人”,对美韩区别对待的做法体现了中国对“萨德”问题既坚决反制,又将其对中国外交与安全的负面冲击控制在一定范围的思路。中国对韩国有选择性地采取了反制措施,这是纠正对朝鲜半岛“等距离外交”向韩倾斜的做法,让中韩关系重新回归正常。中国执行安理会对朝制裁决议,加强与俄罗斯协调,对韩采取精准反制措施,既坚持了底线思维,又留有余地。大体上,中国的反应适度、克制,反制措施具有针对性、选择性。

首先,理解中国对美、韩的区别对待。2016年7月美韩宣布部署“萨德”的最终决定后,中韩关系瞬间变冷。7月中旬的亚欧峰会以及9月东亚领导人系列峰会上,李克强总理与朴槿惠总统没有像过去那样会晤。支持“萨德”部署的韩国京畿道知事南景弼等政界人士访华受到冷遇。杭州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前夕,“习朴会”迟迟未敲定。随着美韩加快“萨德”部署进程,中韩外交与安保领域的对话中断,韩国防部长访华受阻、国防战略对话、军事院校交流也相继中断。中国对美则维持了高层交往和大局稳定。两国元首在杭州举行“西湖茶话”,习近平主席向奥巴马表达了反“萨德”立场,但是在智利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间隙举行的“习奥会”似乎没有讨论“萨德”问题。中美军事交流未受影响。7月18日,距离美韩宣布部署“萨德”刚过去10天,美海军作战部长理查德森访华。6月底到8月初,中国海军赴夏威夷参加美国主办的“环太平洋2016演习”。8月,美陆军参谋长米莱上将访华。中国对韩启动了反制措施,对特朗普新政府则维持高层交往势头。2017年4月初举行的首次“习特会”上,中国对美在韩部署“萨德”表达了反对立场,同时表示要继续保持两军交往和中美关系发展势头。

对美韩区别对待的做法是中国总体反应的一部分。鉴于“萨德”对华的安全威胁以及韩国在“萨德”部署中的关键角色,中国反制韩国理所应当,也是有针对性地反制美韩同盟的题中之义。考察“萨德”落地的全过程,韩国主动配合美国是导致“萨德”问题出现转折性变化的重要原因。虽然美韩同盟仍维持着“美主韩从”的基本结构,但是在“萨德”部署这一案例中,韩国态度变化是关键。长期以来,韩国对加入美国东亚反导系统态度谨慎,但是2016年以来态度逆转,不顾中俄坚决反对,明知“萨德”防御作用的局限性及对中国安全利益的损害,主动考虑引入“萨德”,甘愿充当美国制华的“马前卒”;且不顾国内舆论反对,迅速签署韩日《军事情报保护协定》,弥补日韩安保合作短板,为美日韩三边反导合作搭建制度性合作框架。

在韩国部署的“萨德”系统附带的X波段雷达地理上更靠近中国,对中国的危害更大,但韩国抱有机会主义和侥幸心理,认为中国只能被迫接受既成事实,新政府只要把“萨德”决策归咎于前任政府,中国就可以既往不咎;也认为将部署“萨德”归咎于美国施压就可以逃避责任,继续从中国捞取好处。中国对韩降低整体交流规格,甚而采取经济反制措施,这一策略可能确立了反制美双边同盟的一个先例。既然韩国宣称部署“萨德”是同盟决定,中国就从反制同盟的薄弱环节做起,以达到反制效果。中国的做法也有威慑作用,如果有关国家主动介入大国竞争,损害中国利益,必然要付出代价。

韩国在“萨德”部署前后的做法严重损害了中韩互信。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访韩,亲自做朴槿惠工作,不希望韩国部署“萨德”。*“习近平正式要求朴总统‘拒绝部署美国THAAD’”, http://chinese.joins.com/gb/article.do?method=detail&art_id=131116.(上网时间:2015年3月30日)2015年,中国既耐心细致地做韩工作,又积极维护中韩关系热络发展态势。国防部长常万全访韩,作为军方领导人首次向韩正式表达反“萨德”立场。副总参谋长孙建国在香格里拉对话会间隙会见韩国防长韩民求,表达了同样立场。另一方面,张高丽副总理、张德江委员长、李克强总理相继访韩,中韩签署自贸协定、举办人文交流论坛等,“等距离外交”进一步向韩倾斜。反观韩国,暗中与美国进行“萨德”选址调研,公开则表示要发展独立的反导系统,宣称对引入“萨德”系统未做决定,对华周旋与误导。在正式宣布“萨德”部署的时机选择上,美韩选择在“南海仲裁案”结果之前,韩国又一次配合美国对华施压。朴槿惠在G20峰会后会晤习近平主席,一味要求中国予以理解。韩国辩称部署“萨德”是防御性质,“不针对第三国”,却未显示任何妥协的诚意,没有采取实质措施来打消中国忧虑。韩国抛弃“平衡”外交、引入“萨德”,迫使中国采取反制措施维护自身安全。

其次,理解中国对韩的选择性反制措施。中国的反制措施并未过度,而是局限在个别领域和个别公司:一是“韩流”。韩国电视剧、综艺节目在华播出遇阻,视频网站不再播放韩剧,电视台不再播出韩国明星代言的广告、不再邀请韩国艺人参加综艺或参演电视剧,韩国艺人无法像过去那样来华“捞金”,这将冲击对华出口占其对外出口40%以上的“韩流”。二是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中国各大旅行社停售赴韩旅游产品和签证业务,取消大型访韩团,韩国一些航空公司的对华包机申请遭拒。2016年入韩外国人为1700多万人,其中中国游客达800多万人。据估算,禁售韩国游产品后,中国游客可能锐减60%~70%。2017年3月,韩国酒店营业额和免税店销售额出现大幅下降。三是乐天集团。有关部门对中国境内乐天营业场所进行消防安全、卫生、税务检查,乐天集团在沈阳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地产项目被叫停。乐天集团移交高尔夫球场用作“萨德”部署后,乐天玛特关闭了绝大部分在华门店。四是美容化妆等产品。这些产品受到检验检疫、反倾销调查。

在韩国对华出口中,消费品所占比重为3.8%,占对华出口总额比例很小。2016年,韩国贸易顺差总额为894.1亿美元,对中国大陆和香港的贸易顺差额分别为374.7亿美元、311.7亿美元,对中国大陆的贸易顺差占其顺差总额的近40%,对大陆和香港顺差之和占其顺差总额的77%。韩国对华出口额为1244.3亿美元,占其出口总额的25.1%,对华主要出口机电产品、光学医疗设备和化工产品。*“2016年韩国货物贸易及中韩双边贸易概况”,http://countryreport.mofcom.gov.cn/record/view110209.asp?news_id=52629. (上网时间:2017年3月25日)2017年1月,中韩贸易额和对华贸易顺差均呈现增长态势。*“2017年1月韩国贸易简讯”,http://countryreport.mofcom.gov.cn/new/view110209.asp?news_id=52921.(上网时间:2017年3月25日)可以看出,韩国对华贸易依存度很大,且出口并未受到影响。韩国向世贸组织申诉中国做法,但是商务部表示并没有对韩国产业采取政策措施。*“商务部:中国对韩采取措施无证据”,http://news.hexun.com/2017-03-24/188609430.html.(上网时间:2017年3月25日)一些地方政府制止了当地民众的极端行为,可见也没有“反萨德”运动和所谓的“报复措施”。可以说,目前的一些反制措施只是将前些年对韩单方面的施惠让利收回,中国反应不是过度,而是十分克制忍让。

再次,理解中国既反“萨德”、又反朝核的做法。中国没有因反“萨德”而在无核化上松动立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反应的适度和克制。尽管中国对美韩部署“萨德”坚决反对,但在朝核问题上仍维持了合作。2016年以来,中韩保持着沟通,中美合作通过了安理会第2270号决议和第2321号决议,中国先后公布了对朝禁运部分矿产品、两用物项和技术清单。2017年2月朝鲜发射中远程导弹后,中国暂停进口朝鲜煤炭,切断了朝鲜外汇的一大来源。

另一方面,中国拒绝美韩以朝核问题为由部署“萨德”。美国前国务卿克里曾称,“如果实现无核

化,就没有必要部署萨德”。*“Remarks With Chinese Foreign Minister Wang Yi”,February 23, 2016,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emarks/2016/02/253164.htm.(上网时间:2016年2月26日)韩国总统朴槿惠2016年9月2日接受俄新社采访时,辩称部署“萨德”是为了应对朝核威胁,如果解决了朝核问题,韩国就无需部署“萨德”。此类说辞回避美韩与朝鲜的军事安全对峙是朝核问题激化的主要因素,美韩要做的是采取措施缓解半岛紧张局势,为朝核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而不是连年搞大规模联合军演、加强军事部署、引入“萨德”火上浇油。“萨德”超出防御朝鲜导弹所需范围,超出美韩的正常安全需求,无益于维护半岛和平稳定。美韩长期重兵压朝,与朝鲜互斗,却损害第三方中国的战略安全利益,中国有理由要求“一切后果由美韩承担”。

“萨德”影响远远超越半岛,中国的反应也超越了朝核问题。“萨德”是美国构建东亚和全球反导系统的一环,中国对此有清醒认识。王毅外长撂下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重话,对“萨德”损害中国战略安全利益表达了“严重关切”。美韩宣布部署“萨德”后,中俄安全磋商频次明显增多。从2016年3月到2017年2月,中俄举行了六次东北亚安全磋商后,在此之前双方只举行过一次磋商。2016年6月中俄发表关于加强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直指“萨德”系统与导弹扩散领域面临的世纪挑战和威胁毫不相干,与其宣称的目的也明显不符,中俄对此“强烈反对”。2016年5月,中俄举行了首次“空天安全-2016”首长司令部联合反导计算机演习,并拟定2017年5月举行第二次演习。2016年10月和2017年3月,中俄两次就全球和地区反导形势举行联合吹风会。可见,“萨德”部署促使中国加大了对俄战略沟通和军事安全合作力度。

“萨德”落地是新一轮博弈的开始。韩国损害了中国安全利益,却仍想继续从中国捞取经济好处,幻想中国对前总统的决定既往不咎。对于下一步的应对举措,中国国内存在不同主张,有的主张对韩国高举轻放,将主要矛头对准美国;也有的主张严惩韩国以儆效尤,联俄甚至联朝对抗美日韩。笔者认为,在美韩没有缓解中国安全关切的情况下,中国应继续坚持有选择的精准反制措施,并做好长期准备。任何反制措施都需要经历时间的检验,都需要持续一段时间,否则便没有成效。对韩国的反制措施应精心组织,不能轻易解除。与此同时,中国需保留采取进一步反制措施的权利。○

从“萨德”入韩看中美战略安全互信的困境与出路

刘冲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安全与军控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自2014年传出美国准备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以来,中美官方通过多种渠道表达了各自立场,学界也展开激烈的辩论,但这些立场迥异的观点往往是隔空喊话、各说各话,即便是在中美核战略二轨对话等交流渠道,也往往仅限于表达各自看法,缺乏有意义的共识。2017年3月,部分“萨德”装备抵韩、实际部署即将启动后,中方根据形势发展采取战略反制措施在所难免,这势必加剧中美安全对抗的风险。笔者以为,“萨德”问题集中反映了当前中美在战略安全领域存在的互信障碍,两国有必要深入对话、妥善处理分歧,使其成为中美加强战略互信的试金石、样板戏,而非走向军备竞赛和对抗的催化剂、分水岭。

一、从能力分析出发,中方有充足理由怀疑美国在韩部署“萨德”的意图。从美国官方表态来看,美一直坚持认为“萨德”是单纯针对朝鲜导弹威胁、作用有限的防御系统,既不具备拦截中国洲际导弹的能力,也没有针对中国的意图。笔者以为,对“萨德”雷达的对华影响问题,既不应矢口否认,也不应无限夸大,而应客观、理性地在一定技术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这样的观点交锋才是可批评、可改进,最终能够形成共识的,而非毫无意义的打口水仗。由于中美在战略安全领域的互信程度较低,分析能力要比分析意图来得容易,也更为可靠。对意图的分析,也可近似地转化为基于能力的分析。以“萨德”为例,可以分别考察“萨德”雷达和拦截系统对中国战略威慑力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美国现有的其他反导能力是否也已经造成了同样性质的影响。如果答案为否,则中国的关切更为正当合理;如果为是,则美国通过“萨德”增加对华战略优势的意图变小,而中方的关切应更均匀地向其他美反导系统倾斜。再从防御朝鲜导弹威胁的角度出发,分析上述对中国影响最大的系统,是否可以损害较小的其他系统所取代。如答案为是,美国也愿意做相应调整,则中方对美意图的担心降低;如美拒绝调整,则美方的部署动机则更加可疑。

对“萨德”尤其是其附带X波段雷达对中国的影响,中美学者已经做了较为充分的分析,结论差异主要来自于对其探测距离及视角的不同假设。中方对“萨德”的担心,主要在于认定其雷达有助于美国更早地探测到中国的洲际导弹,与美国其他预警雷达和拦截系统形成更为紧密有效的配合,严重威胁中国战略导弹的生存力。此外,中方学者还担心在中国进行导弹试验时,该雷达将提高美国对中国战略导弹发射试验的监测精度,不断搜集相关目标特征数据,进而提高拦截中国战略导弹的能力。而认为对中国影响较小的学者,则主要是认为在韩部署的“萨德”雷达,将始终处于火控而非前沿预警模式,雷达视角将对准朝鲜而不会指向中国内陆。对于雷达探测距离之争,清华大学李彬教授近来的一篇分析已经较为有力地结束了辩论,该雷达探测朝鲜袭韩导弹是迎面观测,而探测中国核反击弹头是从侧后方。由于雷达的探测距离与目标截面的四次方根成正比,由于弹头侧后方的雷达截面约0.75平方米,而前向截面约0.001平米,即使假定“萨德”雷达处于火控模式,对朝鲜袭来导弹的探测距离仅为600~800公里,其对途经东北的中国核反击弹头的探测距离也可达到3000~4000公里。*李彬:“萨德雷达能看多远”,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48779.(上网时间:2017年3月30日)对视角问题,下文将从这一角度为增进中美互信提供一种思路。

从系统代替性角度来看,一些美国专家认为,“萨德”雷达所能达成的目的,完全可以通过美国反导的其他系统实现,主要包括美国太空的红外预警卫星系统,已在日本部署的X波段雷达和宙斯盾舰上的S波段预警雷达。在日本部署的X波段雷达,对中国的核反击能力确实有较大影响,中国政府也早已表达了严正反对的立场。但据中国学者计算,在韩“萨德”雷达对从中国近海发射的潜射战略导弹,早期预警时间与在日部署的X波段雷达缩短一半以上。此外,由于韩国距离中国内陆较日本近得多,对中国导弹试验的观测能力,更是远远大于在日本部署的雷达。与美国天基预警系统相比,美国原计划2020年部署下一代“精确跟踪太空系统”(PTSS),提供来袭导弹火控信息,极大扩展导弹防御系统的拦截范围,但该项目已于2014财年取消。美国现有红外预警卫星的探测作用仅限于发现火箭发射产生的尾焰,无法看清弹头,更无从分辨弹头和诱饵。“萨德”雷达则是X波段雷达,分辨达15厘米,可提供的信息与美现有卫星可提供的信息完全是天壤之别。对于宙斯盾舰载雷达,其分辨率和探测距离远不及“萨德”雷达。尤其是对于探测中国的导弹试验,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宙斯盾舰很难提前赶赴中国近海观测,而“萨德”雷达只需简单调整视角即可。综上,与美在日部署的X波段雷达、天基系统和宙斯盾舰载雷达相比,在韩部署“萨德”雷达所获得的信息,有实质性的大幅提升,其作用是新增的,而非如部分美国官员学者所言是早已有之。

二、 正如“萨德”问题所集中体现的一样,中美在若干战略领域都对彼此的战略意图抱有深刻疑虑,这是两国在战略安全领域互信度低的主要症结。在反导领域,中国对美国在韩部署“萨德”的激烈反应,归根结底是对美国发展壮大反导系统的深刻疑虑。1999年美国《导弹防御法案》规定“美反导仅用于防御有限的弹道导弹攻击”*National Missile Defense Act of 1999, Jan, 1999, p.1.,美此后一直坚持这一表述,称美反导系统不具备也不准备拥有针对中俄战略威慑的能力。但由于中国核力量规模较小,即便是有限的美国反导体系也足以对中国核报复能力构成显著影响,而美国不断增强的反导能力更加深了中国的忧虑,担心美国所谓“有限导弹防御”只是技术不成熟条件下的障眼法,终有一日将图穷匕见。这种担心某种程度上正变成现实,美国会2016年底通过的2017年《国防授权法案》,颠覆了美国以往限制反导规模及其能力的说法,改为“针对日益复杂的全面导弹威胁,发展强健、有效的多层次反导系统,确保美及其盟友安全”*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For Fiscal Year 2017, Subtitle E—Missile Defense Programs, SEC. 1681, Nov., 2016, p. 628.。特朗普总统已指示国防部启动新版《弹道导弹防御评估报告》,其中如何对美反导发展目标定性非常值得关注。

与之类似的疑虑也体现在核领域。美国海、陆、空基“三位一体”核力量正面临史上首次全面更新,核战略可能做出相应调整。乌克兰危机以来,美俄核对抗升温,不少美战略学者建议美国强化核武作用,防止俄罗斯以核手段谋取常规优势。2014年以来,美常务副防长沃克、副防长帮办布恩、助理防长谢尔等多次暗示美将加强核武器在地区冲突中的作用,称“地区威慑失败可能是美国最可能面临的核战场景”*Statement of M. Elaine Bunn, 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Nuclear and Missile Defense Policy Before the Senat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s, Subcommittee on Strategic Forces,Hearing on Nuclear Forces and Policies, March 5, 2014, p.4, http://www.armed-services.senate.gov/imo/media/doc/Bunn_03-05-14.pdf. (上网时间:2017年3月30日),“国防部更加重视核作战在地区冲突升级方面的作用,将强化核作战方案,确保总统地区威慑选项”*Statement of Robert Scher, Assis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Strategy, Plans, and Capabilities Before the House Armed Services, Subcommittee on Strategic Forces, Fiscal Year 2016 Nuclear Forces Hearing, April 15, 2015, p.5, http://docs.house.gov/meetings/AS/AS29/20150415/103008/HHRG-114-AS29-Wstate-ScherR-20150415.pdf. (上网时间:2017年3月30日)Statement of Robert Work, Deputy Secreatary of Defense and Admiral James Winnfeld, Vice 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before the Hous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s, Hearing on Nuclear Deterrence in the 21st Century,June 25, 2015, p3, http://docs.house.gov/meetings/AS/AS00/20150625/103669/HHRG-114-AS00-Wstate-WorkR-20150625.pdf. (上网时间:2017年3月30日)。此外,美防长、战略司令部司令等要员还多次暗示考虑以核手段慑止太空、网络的大规模攻击。如美前防长佩里所言,美国核政策调整正处于激发新一轮核军备竞赛、重演冷战核梦魇的悬崖边上。*“Former SecDef Perry: US on ‘Brink’ of New Nuclear Arms Race”, December 3, 2015, http://www.defensenews.com/story/defense/policy-budget/2015/12/03/former-secdef-perry-us-brink-new-nuclear-arms-race/76721640/ (上网时间:2017年3月30日)中国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保持较小规模的核武库,美国一旦强化核武作用,势必增加中国的战略压力。因此,中国战略界对美国酝酿强化核武作用高度警惕。

尽管中国核力量规模远不及美,但美国对中国核发展战略和使用战略也抱有一定疑虑。如中美核战略及哲学存在很大差异,美战略界始终怀疑中国“不首先使用”的核政策,近来更以中国建设早期预警系统、发展井基多弹头战略导弹为据,论证中国准备放弃“不首先使用”政策。此外,美战略界对中国是否打算借美俄核裁军之机,谋求与美平起平坐的核力量规模等问题,也有所担心。

三、 在中美战略稳定性框架下探索出路。首先,中美应达成保持战略稳定的共识。战略稳定性是经典军备控制理论的重要概念, 其核心是确保双方的核报复能力足以达到“不可接受损失”标准,消除双方先发制人打击的动机,降低双方扩充军备的意愿,冷战期间对美苏避免冲突及战略武器谈判和缔约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尽管国际形势发生很大变化,中美核力量高度不对称,但战略稳定性对于中美两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防止冲突对抗,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战略基石。奥巴马政府在2010年《核态势评估报告》及《弹道导弹防御评估报告》中首次提出,与中国保持核战略稳定至关重要。特朗普政府的《核态势评估报告》如果能够延续类似表述,显然对于中美增进战略互信存在积极意义;反之,则将向中方传递美新政府不认同“中美战略稳定”的信息,势必进一步加深中国的疑虑。

其次,应在战略稳定框架下,开展有诚意的讨论,厘清基本事实。美国务院官员曾多次抱怨,美有意对中国做技术性说明,但中国拒绝接受。美官员所称的技术性解释,实际是对“萨德”不影响中国战略威慑能力的说明。但在美国是否愿意与中方开展技术讨论,并在双方共同认定的技术事实基础上,对韩国部署的“萨德”系统做出可验证的技术限制方面,美官员又往往以无此必要来搪塞。事实上,中国学者已经有力地指出,即便不涉及“萨德”保密参数,仅从其防御朝鲜导弹的技术需求出发,就已经可以合理地推断出“萨德”雷达对中国战略威慑力量的影响。因此,中美双方完全可以就相关影响作共同研究和分析,美方多大程度上公开“萨德”雷达的技术参数,只是有助于更精确的分析,而并非共同讨论的必要条件。因此,中方大可欢迎与美开展技术性讨论和辩论,而美方也不应幻想只作单方面的技术“忽悠”,而应准备好认可双方专家组的共同结论,进而从维护中美战略稳定性的角度出发,对“萨德”部署的具体方式作适当调整。

再次,在厘清事实的基础上,“萨德”部署问题仍有双方妥协的空间。一是只部署“萨德”拦截弹,不部署其附带雷达。至少从美表态来看,在韩部署“萨德”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驻韩美军而非刺探中国的战略导弹信息。美国2013年就已经可以使用欧洲盟国的雷达引导宙斯盾系统的“标准”系列拦截弹,美可用韩国的“绿松雷达”提供引导信息,还可以用在日本部署的同型X波段雷达提供火控信息,完全不必要单独在韩国部署该雷达。考虑到美国正积极考虑发展拦截范围更大的“增程型”“萨德”系统,如美方承诺未来不升级韩国部署的“萨德”,中方可以考虑同意拦截弹部署。二是如果美国坚持完整部署“萨德”系统,也可以采取必要措施减少中国的疑虑。中国对美国在韩部署X波段雷达的主要担心之一,就是其平时窥伺中国的导弹试验,积累目标特征数据。美国从保护驻韩美军的角度出发,雷达探测扇面显然须指向朝鲜,没有转向的必要。如果美国将可机动的“萨德”雷达固定部署,并沿其雷达西侧与中国丹东连线方向修建一段遮蔽墙,可以向中方传递其并无窥伺中方导弹试验的意图。但这一方案仍不能免除中方对洲际导弹在战时被该雷达探测的担心,因而很可能仍需做战时摧毁该雷达的预案和演练。从战略稳定性的角度出发,上述军事举措不应被美方视为进攻性的举措。

总之,无论是中美战略稳定性的理论内涵,还是诸如“萨德”入韩等可能影响中美战略稳定性的具体议题,中美双方都可以深入交流,不少战略疑虑完全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基于能力的技术方案得以缓解。如果一轨交流时机和内容不够成熟,二轨交流应当在这一领域发挥先导作用。中美两国的战略学者和技术专家,可以选择双方共同关心的战略议题,准确厘清事实、精心设计方案、促进澄清疑虑,进而巩固中美战略稳定性,为两国不冲突、不对抗奠定基本战略条件。○

“萨德”部署的韩国因素

刘天聪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朝鲜半岛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今年年初以来,随着韩国军方与乐天集团完成“换地”、美国将“萨德”系统部件运抵韩国,“萨德”入韩正式进入落实阶段。据韩媒透露,美韩两国已商定加快步伐、力争于5月上旬韩国大选前完成“萨德”部署。*“大选前完成‘萨德’部署,正式服役尚需时日”,http://www.segye.com/content/html/2017/03/12/20170312001633.html (上网时间:2017年4月3日)在韩国部署“萨德”是美国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实力搞乱东北亚局势、收紧对华围堵的狠招,除实质加强对华战略侦察监视外,还能在整合本国同盟体系的同时离间中韩关系,达到“一箭三雕”的目的。引“萨德”入韩的“主谋”虽然是美国,但一个巴掌拍不响,“萨德”部署有深层的韩国因素,与以朴槿惠政府为代表的韩国执政保守势力主动谋划、积极配合分不开。

首先,韩国保守势力与美国是“一家人”,引入“萨德”其实一直也是朴槿惠政府所愿。亲美防华是韩国保守势力传统的政策内核,不会轻易改变。一方面,韩国政权的建立基于两极格局下半岛南北分裂对峙的战后安排,美国是韩国政治体制的实际缔造者。韩国政权从诞生之初,就呈现出浓厚的冷战意识形态色彩,亲美反共的独裁保守势力居于绝对统治地位,右翼或中右政治家、军人、财阀及保守学者长期占据国家顶层,把控着韩国的大政方针、经济命脉和舆论教育导向。经历上世纪60至80年代多轮民主化运动的洗礼后,韩国的民主政治虽有所成熟,但保守势力仍然强大,至今仍是韩国精英层的主流,其原生的亲美、敌朝、防华等冷战思维在全球化时代虽披上了缓和的外衣,但并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另方面,韩国保守势力脱胎于依靠外部力量建立起来的威权主义政权,具有明显的买办性质。在美国扶持下,保守势力通过开发独裁的模式运作并发展韩国经济,使韩国实现了由殖民地到发达国家的巨大跨越。在此过程中,他们与美国产生并维持着广泛而深入的利益联系,其政权亲美、在政策上努力与美国围堵中国的亚太战略保持协调一致是必然的。

“萨德”部署一直在美韩低调合作下平稳推进,其落地从始至终都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美方虽不积极宣扬,但只要提及此事,基本都正面明示必将部署;韩国则一直暧昧模糊、以缓兵之计与中国“打牌”,谋求左右逢源、将利益最大化。在“萨德”问题博弈过程中,韩国对外表态总给人一种“部不部署可能还有妥协余地”的错觉,有较强的欺骗性。回顾历史,“萨德”部署的源头可上溯至朴槿惠总统上任伊始的2013年10月,美韩在当月的双边年度安保会议(SCM)中深入探讨了该问题,当时韩国国防部发言人就公开表示“有必要构建(包括“萨德”系统和“爱国者”系统的)双层导弹防御体系”。*“政府考虑引入中高度拦截装备‘萨德’系统”,http://www.hani.co.kr/arti/politics/defense/607225.html (上网时间:2017年4月1日)2014年6月,时任驻韩美军司令斯卡帕罗蒂首次对外公开表示建议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此举引发周边国家担忧,朴槿惠政府遂制订了暧昧的“三不”(不要求、不商讨、不决定)原则用于对外宣传,主要目的在于稳住中国。中方重视中韩合作大局,故在各种场合多次劝说韩方,不要部署危害中国战略安全的“萨德”系统;而韩方并不收手,一面以朝鲜威胁为由头、与美加速推进“萨德”部署,一面强词夺理称“萨德”入韩只针对朝鲜,不损害中方利益,对于中方技术专家如清华大学李彬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吴日强副教授等学者撰写的通过推算“萨德”雷达探测距离、论证其明确减损中方战略威慑力的多篇有理有据的文章“装看不见”、不敢回应。2016年底,朴槿惠政府受“干政门”致命一击,民望急降,至2017年初,保守势力“大势已去”,失去政权基本已成定局。这时他们才卸下面具,索性“赤膊上阵”,不顾各方反对孤注一掷,抢在2017年3月朴槿惠弹劾案宣判前强行迎“萨德”硬件入韩,拼“最后一口气”将部署进程既成事实化、不可逆化。从“萨德”部署的整个过程中可清晰看出,韩国保守势力与美国的利益、政策取向高度一致,二者之间的区别仅仅存在于方法论层面上。“萨德”入韩是两厢情愿,韩国有很强的主动谋划、运作一面,绝非被动接受。

其次,“萨德”部署在韩国国内的确有一定的民意基础,但它并非自然形成,而是主要源于保守势力的有意塑造,即“先有萨德,后有民意”,而非韩方一直宣扬的“先有民意,才有萨德”。自李明博政府算起,保守势力此轮已在韩国连续执政近十年,在这近十年里,韩国民意日益右转,其中固然有朝鲜核导能力提升、对韩国安全威胁增大的外部刺激原因,但主要是源于保守政府的主动塑造及媒体的持续引导。这点在“萨德”问题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从去年韩国民众对部署“萨德”的支持率变化上就可看出。2016年 2月至9月,“萨德”民众支持率持续在50%~60%之间浮动,9月9日朝鲜进行了实战意义极为重大的第五次核试验、即核弹头试验后,这个数字相较8月的53.6%只上升了6个百分点、至59.8%;而10月底朴槿惠政府“干政门”丑闻一出,却使之直接跌掉了13个半百分点、急降至46.3%。反对部署的则飙升至45.7%,其中53.9%的人表示反对原因是“不能信赖政府的决定”。*Kim Ji Yoon,“Changing Tides: THAAD and Shifting Korean Public Opinion toward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http://www.asaninst.org/contents/changing-tides-thaad-and-shifting-korean-public-opinion-toward-the-united-states-and-china/(上网时间:2017年4月3日)从这几组数据的对比中能够看出,相较于朝鲜威胁因素,政府的相关言行、导向和可信度,才是韩国民众判断是否支持部署“萨德”的主要依据。的确,应否部署“萨德”是技术性很强的安全问题,普通民众没有对事件本身的独立分析判断能力,政府通过媒体的引导,很容易大幅左右民意支持率的升高或降低。因此,所谓“部署‘萨德’的民意基础”更多地是由保守政府人为塑造出来的,韩方宣称的“决定引入‘萨德’是出于民众呼声”的理由实属因果倒置,缺乏说服力。2017年以来,随着朴槿惠被调查、弹劾、停职,韩国保守势力、传统精英背后的黑幕不断浮出水面,为广大民众所知。民众在强烈反弹、投身抗争的过程中,独立意识显著觉醒,对政府的保守宣传日益不再盲从、不再“买账”,在安全议题上的观点日益稳健,能够更客观地看待现实,支持部署“萨德”的热度较朴执政时期明显下降。2017年3月10~11日的民调显示,认为应加速或按原计划正常部署“萨德”的民众仅占45.4%,而认为“考虑到国内外矛盾,应推迟部署”的则升至39.7%,两者已近持平。*“按计划部署‘萨德’45.4%……推迟至下届政府39.7%”,http://www.sedaily.com/NewsView/1ODCBQLX4J(上网时间:2017年4月3日)可见,目前无论从哪个层面上讲,所谓的“民意基础、民众推动”均已不能够再成为某些势力引“萨德”入韩的理由。

再次,“萨德”得以落地韩国还与朴槿惠政府的外交风格有关。朴槿惠一生传奇,具有很强的个人魅力与领导才能,但其主要经历集中于国内政治,对外交接触较少,相关经验不足、策略失当,导致“萨德”以很不理想的节奏、很不理想的方式落地韩国,给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造成了严重的结构性损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韩关系恐怕都难以回到2015年的水平。从韩国方面来看,一是机会主义心态作祟。朴槿惠政府在对华政策设计和处理对华关系上缺乏一贯的、长远的战略,其代表的韩国保守势力发展中韩关系更多地是一种基于眼前利益的短期投机行为。朴槿惠上任之初,在朝核、经济、全球事务上对华有强烈需求,所以主动与中国“走近”,大力推进中韩关系;而当其发现形势并不像其预期的那么简单,尤其是朝核问题日益复杂难解、中国无法满足其需求时,便迅速转向另一个极端,罔顾中方感受和积累多年、来之不易的中韩互信,毫不回头地拥抱“萨德”,跳上美国的战车。当然这样缺乏稳健性的决策方式和韩国总统任期过短也有关,但朴政府及韩国保守势力的机会主义外交风格仍然是主要原因。二是主观主义思想泛滥。在“萨德”问题上,朴槿惠政府从始至终都抱有强烈的侥幸心理,一味地从主观期待和狭隘的历史经验出发,乐观臆想事件的影响和后续发展,坚信其一定能迫中方默默吞下“萨德”入韩的苦果,严重低估了中国维护战略安全利益的决心。其实,中方早就通过各种渠道反复劝告、警告韩方,“萨德”问题是原则问题,中方立场不可能妥协,但朴政府始终以“原地卧倒”、“双手堵耳”、“自说自话”消极应付,一意孤行、我行我素,最终导致了“萨德”落地、中韩“双输”的局面。其实,主观主义是朴槿惠团队一贯的问题,他们在应对“干政门”事件上的做法与应对“萨德”问题如出一辙,脱离现实地幻想、盲目自信,最终只能亲手埋葬自己的政治生命。三是决策受“鹰派”影响大,整体过于僵硬、缺乏灵活性与均衡性。朴槿惠总统本人生于军人家庭,其政府安全团队中,话语权最强的青瓦台安保室长金宽镇、防长韩民求、驻华大使金章洙(前任安保室长)三人都是军人出身,他们成长于冷战时期,思想主要受美国影响,对华有传统的不信任感。朴槿惠执政的三年多时间里,“鹰派”团队基本垄断了其安全决策过程,他们的观点、态度与朴本人的保守思想产生协同效应,导致“萨德”快速入韩。

5月9日,韩国将举行下届总统大选。从目前的支持率看,同为中左在野势力的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文在寅和国民之党候选人安哲秀形成并驾齐驱的“两强争霸”局面;保守势力“大势已去”,执政的自由韩国党候选人洪准杓和由该党分裂出的正党候选人刘承旼支持率均仅为个位数,已基本不存在胜选可能。以当前形势为基础判断,中左势力上台几率非常大。展望未来,韩国新政府不会坐视中韩关系恶化不理,主动采取措施缓和对华关系应是大概率事件。但在“萨德”问题上,鉴于其“主谋”是美国,韩国“上车容易下车难”、“助推容易刹车难”,能够采取的政策手段有限;而中国的立场一贯坚决,不可能容许韩方就这么轻易“翻篇”,若不移除“萨德”问题现实障碍,韩对华外交又势必难以展开。如何解决此“两难”,恐怕将是韩国新政府上台后面临的重要外交难题。○

朝鲜对“萨德”的认知与应对

李军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朝鲜半岛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美国和韩国不顾中国、俄罗斯的坚决反对,执意在韩推进“萨德”部署进程,致使本已紧张的半岛局势进一步升级。在整个事态的发展过程中,极少有人关注朝鲜方面如何看待“萨德”,更多的人和舆论报道倾向认同,“朝鲜因素”或者“朝鲜不断增大的核导威胁”是促使美韩执意推进“萨德”部署进程的始作俑者,或者是根本缘由。鉴此,笔者拟从朝方关于美在韩部署“萨德”的评论切入,就朝方在“萨德”问题上的态度与立场做一梳理与分析,或许有助于了解事情的本来面貌与演变进程。

首先,朝鲜认为,美韩以朝核导威胁为由执意推进“萨德”部署进程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在部署“萨德”这件事上,奥巴马与朴槿惠政府蓄谋已久,2016年7月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在韩部署“萨德”,完全是出于他们各自战略利益盘算。特别是在“闺蜜干政事件”曝光以后,美对“萨德”能否顺利落地心生不安,遂逼迫韩政府加快部署进程。美推进在韩部署“萨德”可谓获利良多,一可固化韩作为美称霸全球的战略要冲的现实,二有利美掌控半岛和东北亚地区霸权。因为美在韩部署“萨德”,除朝鲜之外,还直接瞄准东北亚大国。美可借此构建亚太反导体系及亚洲版“北约”,从而确立对半岛周边国家的战略优势,进而有效牵制东北亚地区的大国,掌控地区霸权。*[朝]“加速推进‘萨德’部署进程,能得到什么?”,http://www.uriminzokkiri.com/index.php?ptype=ugisa1&no=1130450(上网时间:2017年4月5日)至于美韩疯狂炒作应对所谓的“朝鲜核导威胁”,在朝鲜看来,不过是为掩人耳目、粉饰阴谋罢了。应该说,朝方对美战略企图的认识还是清楚和到位的。朝鲜半岛地处大陆与海洋势力的交汇点,历来是列强争夺的战略要地。当下,美在韩强推“萨德”部署使中韩战略互信严重受损、中韩关系大幅倒退,而美对韩控制力则相应增强、美韩同盟关系进一步被绑紧,美韩日三边共助体制也随之强化。这些恰好都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想得到的东西。

那么,韩国政府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为什么会无视中俄的强烈反对,执拗地同意美在韩部署“萨德”呢?在朝鲜看来,韩国政府的这项外交决策纯粹是“卖族求荣”的愚蠢、卑劣行径。*[朝]“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发言人声明”,《民主朝鲜》,2016年7月15日。朴政府以朝鲜核弹头爆炸试验为由在韩国社会内部大肆鼓噪“朝鲜威胁论”,塑造民众反朝的对决意识,集结保守势力、强行推进“萨德”部署,一是旨在摆脱“闺蜜干政事件”引发的执政危机,挽救岌岌可危的政治处境;二是随着朝鲜拥核国地位的日益巩固,朴所谓“迫朝先行弃核”的大话眼见告吹,于是不管付出怎样的代价,也要倚仗美国进一步加大反朝制裁和压力,最终借美国人的手摧毁“民族宝贵资产——核宝剑”。至于朴政府宣传的可以用“萨德”抵御朝鲜正义打击,可以防御业已实现小型化、精密化、多样化的朝鲜核攻击手段的说法,在朝鲜看来更是痴人说梦,体现了韩政府在军事上的无知,无非是在愚弄与欺瞒舆论和民心而已,同时还企图借此将周边国家纳入“对朝压迫共助”框架。

从朝方上述分析与论述中不难看出两点,一是朝鲜经济实力虽然远逊韩国,但是内心很强大、看不起韩国,认为朝鲜才是半岛真正的主人,韩国不过是“美国豢养的一头绵羊”。二是从某种意义上讲,半岛近现代史是分裂的历史,是同一民族相互残杀、仇视的历史。朝韩之间“开始对话、达成协议、部分履行协议、对话中断、协议无效、重陷僵局与对抗”的历史轮回仍在延续,常给人以“春来不似春”之感。“历史是一面照妖镜,可以看出各种文化的原形。历史又是一座孽镜台,可以照出各种文化的过去种种经过。”*胡适:“读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载欧阳哲生编:《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适与他的论敌》(上),时事出版社,1999年,第383页。反反复复、起起伏伏的朝韩关系史已然给出其今后发展亦不会一帆风顺的预示。特别是在“北搞核导、南拥萨德”的对峙局面下,前景恐更不容乐观。

其次,在朝鲜看来,“萨德”是侵略性的战争武器,根本不是美韩口中的“防御手段”;不管美韩用怎样的华丽辞藻加以修饰或辩驳,就像“乌鸦即使被刷上白漆也无法变成白鹭”一样,难以掩盖“萨德”的挑衅与侵略本质。*“‘萨德’是危险的战争导火索”http://uriminzokkiri.com/uri_foreign/tongilsinbo/index.php?ptype=sinbogisa&no=115074(上网时间:2017年4月7日)这种“侵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萨德”不仅保护不了韩国民众,而且只会让韩国民众永无宁日。2006年韩国科幻电影《怪物》上映。影片中,驻韩美军不断往汉江排放变质甲醛等有毒物质,导致汉江里的鱼变成怪物。主人公因鱼怪而痛失爱女,饱受痛苦与不幸。10余年后的今天,这部电影成了朝鲜反对美韩部署“萨德”的舆论工具。朝鲜媒体评论,在韩国部署“萨德”是《怪物》的现实版。今天的韩国人民将深受“萨德”这一怪物所害,沦为命运悲惨的电影主人公。二是“萨德”急剧推升半岛紧张并可能成为引发灾难的战争导火索。美国部署“萨德”引发中国和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强烈反对。中俄采取了强有力的反制措施,甚至出现了对部署“萨德”的星州高尔夫球场进行精确打击的声音。朝方认为,这将导致韩国变成大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矛盾与摩擦的中心,沦为极度危险的大国核对决场。今后在东北亚,若发生大国间的偶发性冲突,没有任何“萨德”可免遭不明国籍的核打击的保障,其损害只能由韩独自承担。所以,韩政府同意部署“萨德”是“为抓虱子而烧掉三间草房”的愚蠢行为。*[朝]“招致核战争危险的‘萨德’部署”,《劳动新闻》,2017年3月9日。三是对半岛命运而言,朝鲜认为,同意在韩部署“萨德”等于向美国提供了永久霸占半岛南半部的机会与口实,将导致民族永久分裂,是现代版“乙巳五贼”*“乙巳五贼”是指1905年赞成与日本签订导致朝鲜王朝灭亡的《乙巳条约》的五名大臣,分别是学部大臣李完用、外部大臣朴齐纯、农商工部大臣权重显、军部大臣李根泽和内部大臣李址镕。的行为。*[朝]“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发言人声明”,《民主朝鲜》,2016年7月15日。四是美国在韩部署“萨德”,同美国为了将整个东北亚地区置于核瞄准镜内、永久维系霸权的战略企图相比,其产生的实际政治军事后果更为严重。毋庸置疑,“萨德”部署将进一步激化美韩与半岛周边国家的摩擦与矛盾,产生新的冲突要素,严重破坏东北亚和平与安全。

再次,出于对“萨德”的如此认知,针对美在韩部署“萨德”,朝方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方面的应对举措。一是不示弱,战略上藐视“萨德”。朝鲜军方称,其军队将敌人所有侵略战争手段、对朝攻击和后勤补给基地纳入精确打击圈内已经很久了。只要接到命令,朝军即可实施无情的报复打击。“萨德”在朝强大的战略武装面前不过是一堆破铜烂铁。二是大力宣传中俄也反对“萨德”,营造对朝有利的外部环境。《民主朝鲜》等报刊发表评论称,本已错综复杂的中、俄与美国的关系因为美在韩部署“萨德”而进一步激化。显然,朝方是想通过这些舆论宣传彰显在反对美部署“萨德”这一重大问题上,中、俄和朝鲜是同属一个阵营的。三是加速核导开发,以超强硬对强硬。2016年7月11日,朝人民军总参谋部炮兵局发表“重大警告”称,朝鲜将从“萨德”在韩国部署的位置确定之时起,采取物理应对措施予以彻底压制,“朝鲜革命武装力量将不断加强其威力”。*[朝]“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部炮兵局的重大警告”,《劳动新闻》,2016年7月12日。此后,朝鲜可谓“言出即行”。2016年8月,朝鲜成功发射潜射弹道导弹(SLBM),9月搞了第五次核试(核弹头爆炸试验)和“新型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大功率发动机地上点火试验。2017年,金正恩在元旦讲话中称“洲际弹道火箭试射准备工作进入收尾阶段”,2月朝首次成功试射固体燃料推进、陆基机动发射的“北极星-2”型弹道导弹,3月进行“朝鲜式”大功率火箭发动机地上点火试验。

从上述朝鲜对“萨德”的认知与应对中,足见半岛政治当中根深蒂固的敌对性和你死我活的残酷性。当下,美韩完全不理会中方的对话倡议,排斥与朝鲜对话,认为与朝对话毫无意义,只有加大对朝全方位施压与围堵,甚至不惜动武才能促朝弃核。朝方则认为,对付疯狂挥舞“核大棒”的美国只能拿起“核宝剑”,拥有强大的核遏制力是清算朝美关系的唯一途径。朝鲜与美韩走上了相互频频示强的道路。2017年3月6日,2台“萨德”发射架和部分装备运抵韩国,当天朝方进行了4枚弹道火箭同时发射训练,并称“该训练检验了核弹头安装操作步骤和迅速投入作战的能力”。在3月的美韩联合军演中,美军多架F-35B隐形战机在半岛上空实施了精确投弹演练。美还计划在韩同步增加部署“阿帕奇”直升机和“灰鹰”无人机,提升对朝精确打击能力。

美韩与朝固持己见,理由与行动都貌似合情合理。美方声称,不愿意再重复1994年与朝鲜签署《核框架协议》这样的“失误”,“绝不被朝骗第三次”,要求朝在弃核上首先采取实质性动作,否则就弄死朝。朝则坚持,美不终结对朝敌视政策,朝就绝不中断核开发或放弃核武;核遏制力是针对美核威胁和敌视政策、捍卫国家主权和生存的必要手段,而非讨价还价的筹码。显然,双方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态度上,都忘却了“技术进步只会造成新的夺取、分配和享用的新努力,只会加剧旧的问题”。*[德]卡尔·施米特著,刘宗坤等译:《政治的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24页。武器的升级并无助于缓和半岛紧张、推动半岛无核化进程。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演变,反倒促使彼此间的敌对性变得愈发尖锐与不可调和。朝鲜声称,“先发制人打击不是美国的特权。在朝鲜核武库装满战略攻击武器的今天,朝鲜的军事战略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朝]“企图挑起侵朝核战争的军事阴谋”,《民主朝鲜》,2016年7月12日。3月26日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部发出警告,针对美韩的“特殊作战”和“先发制人”打击阴谋,朝将还以朝鲜式的“先发特殊作战”和“先发制人”打击。当天,韩国联合参谋本部回应,朝若挑衅,将遭到严惩,朝政权将自取灭亡。

尽管一般认为,在当今世界大国的核均势之下,在半岛再打一场朝鲜战争的可能性很小,更遑论核战争。但如今的半岛,战争一触即发的浓郁火药味扑面而来,更为严重的是,彼此视先发制人打击、战争为儿戏,总以为能“一战解千愁”。因此,不排除发生“一定范围的和有限的战争”。可现实是,谁又能保证大国或地区国家一定能操控好这样的游戏,一定能掌控好半岛局势,不让其超出一定的范围呢?归根结底,促进问题解决、推动形势好转依然需要问题相关方回归理性与对话,重构相互信赖。○

(责任编辑:孙茹)

猜你喜欢

美韩萨德部署
省委安排部署下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任务
部署
省妇联部署2019年五项重点工作
韩媒:追加部署“萨德”或在本周
谈崩了
韩暂停部署新增“萨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