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未能如愿”折射出的温情
2017-11-21文/老枪
文/老 枪
“捐款未能如愿”折射出的温情
文/老 枪
“磨刀老人”吴锦泉,凡人善举闻名全国。23日他在女儿陪同下再次来到南通市红十字会,准备将2万多元爱心款全部捐出,却未能如愿。(中国江苏网 2月 26日)
很少听说有钱捐不出的事,有些机构拉捐,恨不得要伸手到老百姓口袋里掏,送上门的都不收,有毛病吧?按照常理,受赠机构对于爱心捐款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哪有推辞的道理?这事还就真的发生了。“磨刀老人”准备捐赠的2万多元钱中,有节前当地看望老人的慰问金,有平时辛辛苦苦的磨刀所得,也有爱心市民给老人的捐赠等,每一块钱都来得清清白白。尽管老人的捐款完全出于自愿,但市红会考虑到他的实际经济和生活状况,便劝说他,人到心到意思到即可,您的家境并不富裕,来点钱很不容易,年岁又这么大了,把钱留作养老。可老人却真诚地说:“我个人不需要什么钱,这钱给那些贫困学生和困难的人,就能派上大用场。”老人心中只有他人,只有比他还困难的人,唯独没有自己。经过红会人员的再三劝说,最后取了个折中方案,收下其中的一小部分,注入“磨刀老人”微公益基金,大部分留给老人用于改善生活。这一“推辞”,推出了品位,推出了人性。
其实,这样的“未能如愿”不止一次。早在 2013 年四川雅安地震时,老人就将平时磨刀积攒的 1966.2 元硬币和当地组织给的 1300 元慰问金,全部捐到市红会。市红会对老人家庭状况了如指掌,他家住了40多年的3间平房又矮又旧,早已到了翻新的时候;他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和家用电器,平时没有额外收入,全靠帮人磨刀挣点微薄收入。老人平时省吃俭用,一分钱掰做两半花,每一个硬币都带着汗水和体温。从2008 年以来,他已到红会捐款 10多次,工作人员每次在清点时,都被一枚枚带汗的硬币敲打着心,看着老人家满是皱纹的脸和满是老茧的双手,越发不忍心收下这些钱。89 岁高龄 ,是该安享晚年的时候,该由社会赡养的时候。老人越是乐善好施,我们越要关怀老人的生活。于是红会劝说老人:美意“心领了”,钱还是留作养老用。
老人捐的何止是钱,更重要的是一颗厚爱博大的心,“心领了”也许是最好的受赠。不错,红十字人道事业,确实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受赠数量确实是多多益善。但是受赠不是目的,受赠是为了资助,受赠机构既要调动全社会乐善好施的热情,也要保护捐赠者的积极性。爱心捐款对于人道事业而言,是多多益善,而对具体人而言,未必越多越好。当捐赠会影响到当事人生活质量时,受赠机构就有责任、有义务进行说服和推辞。红会在帮助老人实现帮助他人的愿望时,也应照顾好老人的晚年生活,这是人道组织的职责。一次未能如愿的捐款,既反映了磨刀老人上善若水的高尚,也反映了受赠机构的诚信。红十字是光彩的事业,光彩因为人道;红十字是高尚的事业,高尚因为慈善;红十字是阳光的事业,阳光因为无私,它的宗旨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它体现的是仁者爱人,回馈的是爱人者当受厚爱。吴锦泉老人助人为乐,但他也是需要社会帮助的人,收下小部分捐款,既了了他的助人心愿,又将大部分留给老人用以改善自己生活,体现了人道机构对高尚行为的保护,德得相助,溢出的是人文关怀和社会温情。
好心人,你怎么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会怎么对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