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陲“末梢”到开放前沿
2017-11-21向雯
文:本刊记者 向雯
从边陲“末梢”到开放前沿
文:本刊记者 向雯
瑞丽口岸
处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国—东盟经济走廊的交汇点,瑞丽已成为我国面向南亚及东南亚开放的前沿和窗口。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啰,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啰,密密的寨子紧相连哪,弯弯的江水呀绿波荡漾……”《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不仅唱出了傣乡人们的淳朴,也唱出了边陲城市瑞丽的万般风情。
瑞丽隶属于云南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三面与缅甸山水相连,是与缅甸最“亲密”的边境城市。这里有绿竹婆娑,胶林滴翠的自然景观;有孔雀装饰,木楼吊脚的傣乡风情,这里更是中国西南最大的内陆口岸,是通向东南亚、南亚经济圈最为活跃的经济区域之一。
通关便利化助力边贸经济
早晨不到8点,瑞丽口岸的人车通道已经排起了长龙,进出姐告和缅甸木姐的边民手持红色的入境证件,通过边防官兵的检查后出入国境。他们大多是做买卖的两国边民,有的挑着担子、有的骑着电动车,车流人流熙熙攘攘,而这样繁忙的场景每天都在瑞丽姐告口岸上演……
姐告口岸是中国最大的陆路对缅贸易口岸通道,是我国最早按照“境内关外”模式实行特殊管理的边境贸易区,这一特殊的管理模式给瑞丽口岸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成为全国口岸管理中一个独特的亮点。
瑞丽姐告大国门。
“一寨两国”景区风景如画。(本版图片 向雯 摄)
跟缅甸做了多年生意的瑞丽大通公司副总沈峻对此体会颇深。从1995年在缅甸设厂发展至今,公司在缅甸拥有多个自主知名品牌。在谈到瑞丽口岸的优势时,沈峻说:“便捷通关为公司发展提供了保障,我们也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带到了缅甸。”现在,公司在缅甸的生产线与国内同步,而且在当地雇员达5000多人,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在公司外的车场上,记者见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型货车鱼贯而入,场面十分壮观。沈峻说:“这里是去姐告联检中心的必经之路,由于车流量大,经常被堵得水泄不通。自建起配套查验货场后,大大缓解了出关的交通压力。”公司外的查验货场离联检中心约300米,作为海关一体化的一部分,货车先查验,再去海关申报,通过跟海关的数据对接将极大地缩短申报路程和时间,提升出关效率。
据统计,2016年平均每天进出瑞丽联检中心的车辆有上万辆,“而平均一辆货车通关仅需1.6分钟。”瑞丽工业和商务局党委副书记左云鹏说,瑞丽海关与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实施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三个一”通关模式,查验时间节省近半,提高了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
搭建与世界沟通的“新桥梁”
紧邻姐告国门的中缅街上,一排排商店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日用百货及工艺品。不论是身着传统服饰的缅甸人,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都兴致勃勃地挑选着商品。
红红火火的边贸场景可不只是现在才有的。历史上,瑞丽便是南方古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如今,处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国—东盟经济走廊的交汇点,这里已成为我国面向南亚及东南亚开放的前沿和窗口。
2012年,以瑞丽市全境为核心,包含芒市和陇川县的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成立。5年来,瑞丽试验区全方位推进公路、铁路、航空、管道运输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和“大通关”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为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及东南亚辐射中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一组数字恰好可以说明瑞丽试验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7年1-7月份,通过瑞丽口岸向缅甸进出口总额达到205.2亿元,同比增长24.82%;进出口货运量315.55万吨,同比增长37.6%;出入境人流量1047.64万人次,同比增长9.28%;出入境车流量249.31万辆次,同比下降6.35%。
货运量人流量都增长了,车流量为何反而下降了呢?瑞丽工业和商务局副局长杨冬青给出了解释:“这主要得力于瑞丽试验区交通环境的改善,同时中方对缅方的道路也进行了改扩建,交通环境变好了,在运输过程中大家更愿意选择大型的车辆,同比之下运输成本反而降低了。”
银井边防小学的孩子们在操场玩耍。 (向雯 摄)
民族风情浓郁的瑞丽旅游景观。 (视觉中国 供图)
今年6月,中缅两国签订《关于建设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的谅解备忘录》,从瑞丽试验区与缅甸商务部、旅游部等重要部门建立了定期会晤机制,形成了跨境农业、边境打拐、禁毒、跨境旅游等十多项合作机制。
从2015年开始,瑞丽试验区先后主办、承办了孟中印缅卫生与疾控论坛、孟中印缅现代畜牧科技合作论坛、中缅智库高端论坛等国际性会议。通过举办国际性的活动,瑞丽试验区不仅搭建起与世界沟通的“新桥梁”,也为试验区建立起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和更加专业对外合作交流平台。
“胞波”情谊历久弥坚
在瑞丽绵延不断的国境线上,两国村寨纵横交错,“隔篱相望,隔沟相望”的边境奇观并不少见。在离瑞丽城区约10公里的地方就有一个特殊的寨子——银井寨。长长的国境线将寨子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称为银井,缅方一侧叫做芒秀。
如果不是立在寨门口的中缅71号界碑,你很难察觉这就是中缅边境,跨过界碑旁的黄色分隔线,就意味着出了国。而这还不是最奇特的,当你坐上银井寨中界沟旁的秋千来回晃荡,不经意间又在中缅间来回了好几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殊地理位置,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像亲兄弟般有来有往,同走一条路,共饮一井水,曾经哺育过两国人民的“一寨两国水井”也成了寨中的标志景观,见证了中缅人民世代友好的“胞波”(缅甸语中即兄弟的意思)情谊。
而这样的情谊也在不断延续,“中国第一所边防小学”银井边防小学坐落于“一寨两国”银井寨旁。学校的144名学生中,缅籍学生就有62名,除了银井、南端村民的孩子外,主要是周边缅甸傣族村寨的适龄儿童。学校开设了汉语、傣语、缅语课程。来这里上学的“小留学生”们都享受着无差别化待遇,共享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及免费的营养餐等。
走进校园,教学楼的装饰和操场围墙上五彩斑斓的插画展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在三年级的教室里,每6个学生围坐在一张课桌前,他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梦想、成功、愿望……这一个个美好的词汇是小组的名字,也是孩子们最美好的愿望。“我以后的梦想是修车。”缅籍学生腊进有点害羞地说道。从小看着边境线上各种往来的货车,看着身边的人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腊进知道,学好本事就是通往美好生活的一把小小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