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尼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反应及中国的应对建议*

2017-11-21常小竹

现代国际关系 2017年5期
关键词:倡议印尼一带

潘 玥 常小竹

印尼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反应及中国的应对建议*

潘 玥 常小竹

“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与推进,需要沿线国家,尤其是关键大国的积极响应、支持和理解。作为东盟最大的经济体,印尼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反应尤为重要。印尼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相当有限,各界的态度和反应两极化,政府层面以支持和欢迎态度为主,但部分军方和反对联盟成员存在较大疑虑;“中国威胁论”仍有一定的市场,华人群体对“一带一路”倡议较为支持;而印尼学界普遍持谨慎、怀疑甚至批评的态度。基于此,本文建议中国提高和加深印尼各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协商解决纳土纳问题;适当调整中国对印尼的宣传重心和方式方法;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加强人文交流与沟通;中企应重视项目质量,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等。

“一带一路” 印尼政治 中国—印尼关系

[作者介绍] 潘玥,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盘古智库东南亚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印尼政治与华人研究;常小竹,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印度尼西亚语教师,主要从事印尼族群关系研究。

2017年5月14~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这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也是向全世界展示“一带一路”阶段性成果的盛会。来自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高级官员齐聚北京,共商“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计。其中,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也率代表团出席高峰论坛。“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与推进,需要沿线国家,尤其是关键大国的积极响应、支持和理解。作为世界上第四大人口大国,东盟最大的经济体,“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之一,印尼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和反应尤为重要。而国内学术界现有研究其他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反应的成果就相当有限,*国内研究别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反应的成果有限,这部分研究成果多通过梳理对象国政府、智库学者和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看法、影响以及是否应参与的争论,最后从中国角度提出对策建议,包括马建英:“美国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反应”,《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10期,第104~132页;林民旺:“印度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及中国的政策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5期,第42~57页;黄凤志、刘瑞:“日本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与应对”,《现代国际关系》,2015年第11期,第37~43页;顾强:“越南各阶层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与态度及其应对策略研究——对越南进行的实证调研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年第5期,第97~109页;李晨阳、宋少军:“缅甸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和反应”,《南洋问题研究》,2016年第4期,第20~30页;陆瑾:“历史与现实视阈下的中伊合作:基于伊朗人对‘一带一路’认知的解读”,《西亚非洲》,2015年第6期,第53~69页。研究印尼对“一带一路”反应的研究成果则更少,*专门研究印尼对“一带一路”认知和反应的成果非常少,包括梁辉、郑世波:“印尼智库评‘一带一路’”,《环球》,2017年第7期,第75~77页;米拉、施雪琴:“印尼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和反应述评”,《南洋问题研究》,2016年第4期,第79~91页;王梦雪:“印尼《国际日报》对‘一带一路’报道的分析”,《传播与版权》,2015年第10期,第161~162页;韩冬临:“印尼公众的中国形象:现状、变化与来源”,《战略决策研究》,2017年第2期,第20~38页; Ann Marie Murphy, “Indonesia Responds to China’s Rise”, in Bruce Gilley and Andrew O’Neil eds., Middle Powers and the Rise of China,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014, pp. 126-148; Hayati Nufus, “Impian Tiongkok: Nasionalisme Tiongkok Melintas Batas dalam Pembangunan Tiongkok”, Jurnal Penelitian Politik, Volume 11, No. 2, Desember 2014, hlm. 43-54.或多关注印尼在南海问题上的态度与认知,*关于“一带一路”背景下印尼对南海问题的态度和立场的研究较为丰富,包括:潘玥:“试析中印尼在南海问题上的互动模型”,《东南亚南亚研究》,2017年第1期,第21~27页;龚晓辉:“佐科政府南海政策初探”,《东南亚研究》,2016年第1期,第49~55页;刘艳峰、邢瑞利:“印尼外交战略演进及其南海利益诉求”,《南洋问题研究》,2016年第2期,第56~65页;彭燕婷:“印度尼西亚建设‘世界海洋轴心’”战略和对南海争端的态度”,《南洋资料译丛》,2015年第1期,第7~13页; Abdul Rivai Ras, Rajab Ritonga, “Konflik Laut China Selatan dan Ketahanan Regional Asia Pasifik: Sudut Pandang Indonesia”, Kerjasama Tentara Nasional Indonesia, Angkatan Laut (TNI AL) dengan Penerbit Abdi Persada Siporennu Indonesia (APSINDO), 2001, hlm 212.或多以佐科“海洋强国愿景”为出发点,研究如何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印尼“海洋强国愿景”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的研究成果较多,包括薛松、许利平:“印尼‘海洋强国战略’与对华海洋合作”,《国际问题研究》,2016年第3期,第64~84页;李峰、郑先武:“历史承续、战略互构与南海政策——印尼佐科政府海洋强国战略探析”,《太平洋学报》,2016年第1期,第63~73页;张洁:“‘一带一路’与‘全球海洋支点’:中国与印尼的战略对接及其挑战”,《当代世界》,2015年第8期,第37~41页;吴崇伯:“印尼新总统佐科的海洋强国梦及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试析”,《南洋问题研究》,2015年第4期,第11~19页;刘畅:“试论印尼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构想”,《现代国际关系》,2015年第4期,第8~13页;马博:“‘一带一路’与印尼“全球海上支点”的战略对接研究”,《国际展望》,2015年第6期,第33~50页;翟崑:“中国与印尼:共同推进海上全球互联互通”,《世界知识》,2014年第23期,第24~25页;[印尼]沙菲雅·F·穆希芭:“印尼海洋主张如何对接‘一带一路’?”,《社会观察》,2015年第12期,第14~15页; Christine Sri Marnani, Freddy Johanes Rumambi, dan Haposan Simatupang, “Connectivity Indonesia’s Maritime Global Axis Policy”, Jurnal Pertahanan, Volume 2, No.1, Januari-April, 2016, pp. 53-70.且多以综述或评述为主,缺少具体的调研数据,部分观点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也有待商榷。因此,客观认识印尼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看法和反应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印尼语报刊、论文和深度访谈,阐述并分析印尼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反应,从中国的角度提出针对性的应对建议,以期为“一带一路”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印尼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印尼在“一带一路”倡议,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与中国的合作较全面。据《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五通指数报告》,印尼在63个国家与地区中排名第五。*北京大学“一带一路”五通指数研究课题组编:《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五通指数报告》,经济日报出版社,2016年,第38页。这说明中国和印尼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方面,总体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印尼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与认知总体仍非常有限。

印尼政府部委的官员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和认知普遍较高,希望与中国加强在海洋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其中雅加达—万隆高速铁路项目(以下简称“雅万高铁项目”)就是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重要的早期成果。但相比之下,印尼地方政府官员对倡议的认识较为模糊,只知道这是中国提出的某个与经济相关的概念。除少数经济专员外,大部分官员几乎不曾主动提及“一带一路”倡议,只在口头表达对经济合作和投资的欢迎与支持,甚至在中国外交人员提到“一带一路”倡议时,仍表现出对这一概念的陌生和漠然。

印尼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不足还突出表现在印尼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相关新闻的报道上。2017年初,中宣部委托道琼斯旗下全球新闻及公司数据库(Factiva),对“一带一路”沿线十几个国家的新闻进行关键词抓取,*非对象国媒体用对象国语言,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不在考察范围内,如BBC Indonesia、CNN Indonesia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 Indonesia)等。从中分析各国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使用相同的关键词,所抓取和筛选的印尼语新闻约56条,而俄语和阿拉伯语新闻分别为900多和500多条。当然,不止一个国家使用俄语或阿语报道新闻,但相比之下,印尼语新闻的绝对值较少。这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比起使用俄语和阿语的国家,印尼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较少;二是由于使用“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路经济”等关键词进行抓取,可能并非印尼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关注不足,而是他们不能相对准确、规范或完整地使用“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术语。这说明印尼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不足,也反映了我国相关部门在此方面的对外宣传力度不足,方式和渠道有待丰富和优化。

不仅新闻报道数量少,报道内容上也反映出印尼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不足。以印尼主流媒体《罗盘报》(Kompas)为例,截至2017年5月,以印尼语的“一带一路”(Satu Sabuk Satu Jalur/Satu Sabuk Satu Jalan)、英文的“一带一路”(One Belt One Road/the Belt and Road)和汉语拼音的“一带一路”(Yi Dai Yi Lu/Yi Lu Yi Dai)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仅分别得到7条、10条和2条新闻。通过分析上述新闻可知,“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关键词多次出现,内容一般涉及印尼、东盟乃至欧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合作等,亦提及“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尼总统佐科提出的将印尼建设成为“全球海洋支点”的目标较为契合,但通常一笔带过,缺乏相关的概念厘清,也未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海洋支点”契合的原因。另外,由于媒体对“一带一路”相关概念认识模糊,部分报道将“一带一路”这一经济倡议与南海问题、“软实力”输出相联系,将“一带一路”误读为中国意图扩大势力范围、解决南海问题的“战略”。于是,读者仅看到专有名词却不知其义,印象不深,难以理解“一带一路”的真正含义,易妄加猜测。

印尼民众在社交媒体上对“一带一路”的关注与了解极少。据2016年的统计,印尼的“脸书”(Facebook)用户达8800万人,其中约98%为活跃用户。*Oik Yusuf, “Jumlah Pengguna Facebook di Indonesia Terus Bertambah”, Kompas, 20 Oktober 2016, http://tekno. kompas.com/read/2016/10/20/17062397/jumlah.pengguna.facebook.di.indonesia.terus.bertambah. (上网时间:2017年1月27日)但在“脸书”上分别用印尼语和英语的“一带一路”进行检索,排除媒体公众号,个人用户的印尼语原创和转发量不足50条。内容上,不同于新闻媒体,“脸书”上的内容极少出现相关的关键词,也几乎不对“一带一路”做任何解释,多数内容提及“一带一路”与“全球海洋支点”有契合之处;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旨在解决南海问题;更有甚者,认为“一带一路”最终目的是控制全球。

低关注和低认知还表现在印尼学界和智库层面。“印尼社会乃至政治精英对‘一带一路’的理解不够。”*梁辉、郑世波:“印尼智库评 ‘一带一路’”,《环球》,2017年第7期,第77页。相当一部分印尼智库的研究员和学者并不知道“一带一路”倡议,即使少数研究员略有耳闻,也仅仅知道是中国提出的一个经济规划。*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笔者在印尼著名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进行访学期间,对CSIS和哈比比中心(Habibie Center)部分研究员进行的访谈。相比起美国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印尼知识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和认知较低。同时,通过网络检索发现,印尼几乎没有专注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印尼语研究成果,也没有相关的印尼语出版物。相对而言,印尼关注和报道“一带一路”倡议的华文报刊和出版物较多,即使研究分析不深,直接转载中国媒体的报道居多,但华人相对于印尼的其他族群,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度较高。部分华人在努力推动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战略的同时,积极响应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米拉、施雪琴:“印尼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和反应述评”,《南洋问题研究》,2016年第4期,第83页。

二、印尼各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反应

印尼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非常有限,而对于那些对“一带一路”倡议有所认识的群体,不同的利益群体内部,如政府层面、普通民众和知识分子,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反应均呈现两极化。政府层面以支持和欢迎的态度为主,但反对党联盟、军方和政治精英态度强硬;普通民众对中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可度有待提高,但华人和商界普遍持欢迎和开放的态度;知识分子普遍持谨慎、怀疑甚至批评的态度,但逐渐出现了反思的声音。

(一)政府层面。印尼政府层面对“一带一路”倡议以支持和欢迎的态度为主。以佐科总统为代表的执政联盟对“一带一路”倡议表达了积极合作的意愿,希望借助中国的资金与技术发展印尼经济。2013年,佐科所属的政党斗争民主党就明确表示欢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PDIP Sambut Positif Keinginan Cina Bangun Jalan Sutra”, Antara News, 20 Oktober 2013, http://jateng.antara news.com/detail/index/?id=85927.(上网时间:2017年1月27日)反对联盟领袖普拉博沃(Prabowo Subianto)也曾公开支持“一带一路”倡议。*“Parpol Asia dukung inisiatif jalur sutra Tiongkok”, Antara News, 17 Oktober 2015. http://www.antaranews. com/ berita/524014/parpol-asia-dukung-inisiatif-jalur-sutra-tiongkok.(上网时间:2017年1月27日)“一带一路”倡议,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印尼“海洋强国战略”的契合为两国未来海洋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薛松、许利平:“印尼‘海洋强国战略’与对华海洋合作”,《国际问题研究》,2016年第3期,第78页。

但谈到海洋合作,就无法回避南海问题。纳土纳问题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尼推进的障碍之一。虽然印尼称自己并非南海的主权声索国,但中国和印尼却因纳土纳海域的专属经济区和渔船作业而屡发冲突。印尼方面,尤其是反对党联盟和军方态度强硬,认为纳土纳海域是印尼专属经济区,坚称“中国提出的传统渔场并不被国际法所承认”;*“Kapal China Tiga Kali Curi Ikan di Natuna, Apa Langkah Pemerintah?”, Kompas, 20 Juni 2016, http://nasional.kompas.com/read/2016/06/20/20424401/kapal.china.tiga.kali.curi.ikan.di.natuna.apa.langkah.pemerintah.(上网时间:2017年4月28日)印尼将坚决打击包括中国在内的、涉嫌非法捕捞的外国渔船。*“Jokowi: Indonesia Rugi Rp260 Triliun Akibat Pencurian Ikan”, Kompas, 10 Oktober 2016, http://nasional.kompas.com/read/2016/06/20/20424401/kapal.china.tiga.kali.curi.ikan.di.natuna.apa.langkah.pemerintah.(上网时间:2017年4月28日)渔业纠纷、纳土纳问题等海上争议将使中印尼关系发展面临压力测试,*John Mcbeth, “Vigilance over South China Sea Incidents”, Tempo, April 05, 2016, https://magz.tempo.co/ konten/2016/04/05/KL/31497/Vigilance-over-South-China-Sea-Incidents/33/16.(上网时间:2017年1月27日)这一定程度增加了政府层面对“一带一路”的质疑。

除反对党联盟和军方外,政府层面的质疑声音还来自部分地方政府,其中一些人对中国在纳土纳问题上的态度、“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的动机存疑。印尼34个省级行政区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地方政府对“海上丝路”的态度是双方合作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日惹特区省长苏丹哈孟古·布沃诺十世(Sultan Hamengkubuwono X)就曾公开表示,印尼应拒绝加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否则印尼将永远沦为中国产品的倾销地。*“Sultan HB X: tolak Jalur Sutra Maritim China”, Antara, 11 Mei 2015, http://www.antaranews.com/berita/ 495623/sultan-hb-x-tolak-jalur-sutra-maritim-china. (上网时间:2017年1月27日)“因为带有某种政治利益诉求,印尼的精英阶层对中国的信任度并不高。”*梁辉、郑世波:“印尼智库评‘一带一路’”,《环球》,2017年第7期,第77页。部分政治精英虽然并未明确建议印尼政府反对“一带一路”倡议,但他们姿态强硬,多次要求印尼政府调查和反思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背后的动机,认为回溯“海上丝路”的历史,古代丝绸之路是围绕“中心—外围”或“宗主—臣属”间的朝贡关系设计的。*[印尼]沙菲雅·F·穆希芭:“印尼海洋主张如何对接‘一带一路’?”,《社会观察》,2015年第12期,第15页。

(二)普通民众。“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尼的民意基础也有待提高。据2016年关于印尼对“中国文化印象调查”,受访者对中国的总体印象亟待提高,“中国不断发展”、“中国有创新力”和“中国富强”得分最高,而“中国可靠可信”得分最低。日本是印尼人最喜欢的国家。*许静、韩晓梅:“品牌国家策略与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基于印尼‘中国文化印象调查’的分析”,《外交评论》,2016年第3期,第57~59页。相比起长期深耕于印尼的日本,即使越来越多中企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投资印尼,印尼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和认同度仍较低。另一项皮尤全球态度调查的数据则显示,2005~2010年印尼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年至2013年好感度有所增加,但2013年后印尼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不断下降。*韩冬临:“印尼公众的中国形象:现状、变化与来源”,《战略决策研究》,2017年第2期,第29页。这反映了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下,中印尼的经贸关系更加密切,但相当一部分印尼民众并未因此提升对中国的好感度,反而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外溢”效果。

由于“排华”历史、极端伊斯兰组织和域外势力的影响,印尼社会长期存在一种“反华情结”。部分民众对“中国”及其相关的事物本能地反对。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这种“反华情结”表现为部分民众通过各大社交媒体,制造与中国和“一带一路”相关的负面话题或不实言论,引导舆论。如“中国工人误闯雅加达空军基地事件”,*Hilda B Alexander, “Lima WNA China yang Ditangkap di Halim Bukan Tentara”, 27 April 2016, http://properti. kompas.com/read/2016/04/27/132240221/Lima.WNA.China.yang.Ditangkap.di.Halim.Bukan.Tentara. (上网时间:2017年4月28日)谣传中国兴建雅万高铁有军事意图;“辣椒事件”*“谢锋大使反对炒作和过度解读个别中国公民涉嫌在印尼非法种植辣椒事”,http://www.mfa.gov.cn/ce/ceindo/chn/gdxw/t1424815.htm.(上网时间:2017年1月4日),谣传中国将利用生化武器攻击印尼;“中国劳工事件”,谣传中国借“一带一路”让4000万中国失业者到国外就业,*“Ini Penyebab Ekspansi Tenaga Kerja Cina ke Indonesia”, Berita Jatim, 24 Desember 2016, http://m. beritajatim.com/politik_pemerintahan/285753/ini_penyebab_ekspansi_tenaga_kerja_cina_ke_indonesia.html.(上网时间:2017年1月27日)1000多万中国劳工涌入印尼,抢夺当地的劳动机会,是“中国式新殖民主义”的表现,*Isyana Artharini, “Berapa sebenarnya jumlah tenaga kerja asal Cina yang masuk ke Indonesia?”, BBC Indonesia, 23 Desember 2016, http://www.bbc.com/indonesia/indonesia-38407825.(上网时间:2017年1月27日)伊斯兰捍卫者阵线(FPI)甚至宣称这些工人是计划占领印尼的解放军。*“Komunis China Kirim Banyak Pekerja Ke Tibet”, Front Pembela Islam, 13 Desember 2016, http://www. fpi.or.id/2016/12/komunis-china-kirim-banyak-pekerja-ke.html. (上网时间:2017年1月27日)这类谣言似乎非常奏效,许多印尼网民信以为真,中印尼官方多次辟谣无果。*廖建裕:“印尼再度涌现反中国言论”,http://www.zaobao.com/forum/ views/opinion/story20170111-712245.(上网时间:2017年1月27日)而印尼省级官员对中企的态度和印尼媒体的选择性报道也值得探讨。部分印尼官员对中企的贡献或成果往往轻描淡写,但言辞严厉地指责投资中的问题。印尼媒体的报道对印尼方的问题只字不提,着重谈中企的责任,有意刻画“中国制造”质量不佳的印象。造成中国和中企的国际形象受损,“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尼缺乏良好的舆论环境。

虽然印尼部分民众受上述影响,对“一带一路”倡议持质疑和批评态度,“中国威胁论”在印尼社会有一定的市场。但仍有民众对倡议表达支持的态度,最突出的是印尼商界,尤其是与中国有经贸往来的印尼商人。其中,华商利用语言优势,高调表达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还通过两国的人脉,成为中印尼经贸关系的重要桥梁和使者。在雅万高铁项目谈判过程中,华商不仅作为项目合作方或竞标者出现,还以使者的身份积极奔走、多方沟通,对中国企业的最终中标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潘玥:“佐科维执政初期印尼华人社会状况初探”,《东南亚研究》,2016年第3期,第73页。

(三)知识分子。印尼学界也是反对声音的主要来源。学者和智库机构对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存在一定程度的疑虑和猜忌,担心中国借“一带一路”倡议重塑亚洲甚至全球秩序,*印尼大学国际关系学系系主任、东盟研究中心创始人艾薇·费崔亚尼(Evi Fitriani)质疑,中国提出的“五通”的真正目的是打造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新的世界秩序。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确立的一些机制,如经济走廊、中国—东盟合作,还有一些大型的工程项目等,都由中国发起和负责,但是其他国家不能利用现有的机制,比如印尼就不能与非洲直接沟通和合作。参见艾薇·费崔亚尼:《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印尼的视角》,第二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高端论坛·专家演讲,华侨大学,2016年12月19日。所谓的“共同繁荣”,是中国在南海建立霸权以及在亚洲和世界范围内建立新地区秩序的手段,*Rene L Pattiradjawane, “Kepentingan Regional OBOR dan AIIB”, Kompas, 20 Januari 2016, http://print.kompas.com/baca/internasional/ asia- pasifik/2016/01/20/Kepentingan-Regional-OBOR-dan-AIIB.(上网时间:2017年2月9日)将“一带一路”倡议等同于“马歇尔计划”,认为“一带一路”的实质目的是解决中国国内产能过剩和失业人口过多的问题,还带有一定的政治意图,*Christine Sri Marnani, Freddy Johanes Rumambi, dan Haposan Simatupang, “Connectivity Indonesia’s Maritime Global Axis Policy”, Jurnal Pertahanan, Volume 2, No.1, Januari-April 2016, pp. 53-55.激进的伊斯兰学者甚至把中国对印尼的投资行为,称为“新殖民主义”或“中国式经济霸权”。*“Bebaskan Indonesia Dari Penjajahan dan Perbudakan Cina?”, Voice of Islam, 1 Mei 2015, http://www.voa-islam.id/read/opini/2015/05/01/36684/bebaskan-indonesia-dari-penjajahan-dan-perbudakan-cina/#sthash.VWvISedR.dpbs. (上网时间:2017年2月28日)由于他们被认为是印尼的中国研究专家,在民众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和较强的说服力,他们利用新闻媒体和学术场合不断发言,实际上强化了某些误读。从国家层面上讲,“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尼缺乏较坚实的智力支持。

对于印尼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少数理性和客观的印尼学者和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为什么在我们的国家,只要是和中国有关的话题,都很容易被舆论炒作”,*Budiarto Shambazy, “Kita dan Tiongkok”, Kompas, 31 Desember 2016, http://print.kompas.com/baca/polhuk/ politik/2016/12/31/Kita-dan-Tiongkok, 5 January 2017. (上网时间:2017年3月18日)他们认为这种“反华情结”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并且明确指出问题的根源出在印尼的内部。如他们认为,印尼的中国工人数量不断地快速增加,更多的是由于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两国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加。*Novi Basuki, “Menakar Ekspansi Buruh dari Tiongkok”, Jawa Pos, 31 Desember 2016, p.4.知识分子的反思,是否能进一步引起政府政策的变动,值得关注。

三、中国的应对建议

在分析印尼各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和反应后,中方采取准确及时的应对措施,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中印尼在“一带一路”上的合作。“一些来自印尼不同层面的利益相关者们,对于“海丝”倡议也有着不同的担忧。中国政府获知及处理这些担忧的能力,将对“海丝”倡议被顺利接受具有决定性意义。”*[印尼]沙菲雅·F·穆希芭:“印尼海洋主张如何对接‘一带一路’?”,《社会观察》,2015年第12期,第15页。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与对策,以期为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和中企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沟通交流,协商解决纳土纳问题。两国政府应继续积极推动高层互访与交流,形成良性互动格局。中国应积极邀请印尼领导人参加中国主办的各种活动,进一步夯实政治共识,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中印尼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中印尼副总理级对话机制和中印尼高层经济对话等沟通机制,在政治互信、经贸投资、人文交流三大领域做好谋划,扩展合作空间。两国应加快商议并签订《关于落实中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行动计划》,细化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各领域合作的路线图,就“一带一路”倡议的定位和内涵加强沟通,明确“一带一路”倡议与所谓的政治或军事意图脱钩。同时,应稳步推进已签订的双边与多边协议,加强中印尼海上合作,确保“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尼“全球海洋支点”的整体规划相契合、相补充。

对于阻碍“一带一路”进程的纳土纳问题,中印尼现阶段的处理方式和“一带一路”倡议符合印尼当下以经济发展为重点的外交政策,有利于避免纳土纳问题扩大化。在佐科总统的领导下,印尼始终更重视本国的商业利益、外国直接投资以及未来的基础设施援助项目。印尼官方把纳土纳事件定位为渔业问题,经济上的“海上资源之争”,而非政治上的“领土主权纠纷”,旨在淡化事件的政治意味。如果没有外部势力的介入,通过中印尼两国的交涉与协商,更可能解决纳土纳海域专属经济区重叠的问题。综上,处于“蜜月期”的中印尼两国都倾向于采取和平而温和的方式去协商与解决问题,诉诸武力的可能性极低,双方极有可能将纳土纳问题控制在“斗而不破”的范围内。然而,美、日、澳大利亚等外部势力的介入,鼓吹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将一定程度上影响推进“一带一路”和解决纳土纳问题的进程,进而影响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二)适当调整中国对印尼的宣传重心和方式方法。长期以来,中国对印尼的宣传重华人而轻原住民,重形式而轻内容,套用或照搬“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中华文化符号。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这使得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非华人群体对中国的认同感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度非常有限,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印尼社会对中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误解和偏见。因此,在中印尼未来的对外交流和合作工作中,我们应将宣传重点逐步转向占人口多数的原住民,优先选择印尼语宣传和推广“一带一路”倡议,研究并尊重印尼各族群的文化和信仰,了解印尼核心关切的内容,尤其是易引起原住民共鸣的对外宣传内容,以多种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表达,提高受众的认可度。 “一带一路”倡议不只是政治言说,更是国家形象建构的基本策略与大国崛起的话语标识。*孙发友、陈旭光:“‘一带一路’话语的媒介生产与国家形象建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年第11期,第167页。因此,还需要适当调整中国对印尼宣传的方式方法,加强媒体建设。首先,在内容建设方面,中国媒体应改变原有充满“战略化”等易引起误解的话语体系,使用准确而恰当的媒体用语,应明确“一带一路”是倡议而非战略,避免将经济活动战略化军事化;*“郑永年:不宜把丝绸之路的话语‘战略化’, http://theory.gmw.cn/2014-10/20/ content_13587011.htm.(上网时间:2017年4月28日)“一带一路”中的产能合作,本意不是淘汰落后、低端和过剩的产能,应避免渲染“过剩产能”;引入熟练掌握印尼语的采编人员,采访国内外印尼专家学者,减少直接转载西方媒体的报道。

另外,在渠道建设方面,现在印尼的中国电视台、广播和社交媒体较少。如今,印尼现代社会舆论的传播主体已不局限于传统媒体,互联网发展迅猛,网络受众超过1.32亿,*Yoga Hastyadi Widiartanto, “2016, Pengguna Internet di Indonesia Capai 132 Juta”, Kompas, 24 Oktober 2016, http://tekno.kompas.com/read/2016/10/24/15064727/2016.pengguna.internet.di.indonesia.capai.132.juta.(上网时间:2017年4月28日)借助如“脸书”等社交新传媒,意见领袖、非政府组织、宗教组织、民间团体成为强有力的舆论传播主体,他们相互配合,针对社会敏感议题扩散舆论影响。这种传播主体的网络化覆盖面广,渗透力强,使得民间舆论传播更加高效。*舒欢:“‘一带一路’重大工程建设正面形象的舆论营造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第152~153页。因此,在未来的媒体渠道建设中,应及时通过网络电视广播和社交媒体宣传和普及中国文化和“一带一路”相关消息。还应主动设立媒体站,开设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和Twitter),与中国外交部和印尼打击假新闻的机构设立联动机制,及时澄清不实言论,努力打破“先传谣再辟谣”的传统新闻模式,提高外宣工作的准确性、适应性和及时性。

(三)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切实加强人文交流与沟通。长期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加强贸易和投资并不能直接提升中国在对象国的国家形象,两者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韩冬临:“印尼公众的中国形象:现状、变化与来源”,《战略决策研究》,2017年第2期,第38页。因此,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切实加强人文交流与沟通,增进中印尼两国的互信,是最优选择之一。人文交流已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成为中印尼关系发展的三大支柱。中印尼已建立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至今已召开两次会议,阶段性成果包括设立交流专项奖学金、共建联合实验室、青年科学家互访交流、举办科技创新合作项目推介会等,覆盖教育、科技、卫生、文化、旅游、体育、青年、媒体八个领域。中国政府应继续审视与研究制定对印尼的公共外交政策,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继续在全方位推动人文交流,深入开展文化、旅游、科教、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的同时,抓住机遇,增进中国与印尼的相互了解、友谊和感情。

印尼已迎来人口红利时代,人口年轻化加速,30岁以下青年人口占到总人口的55%,*Bandan Pusat Statistik, “Penduduk Menurut Kelompok Umur dan Jenis Kelamin Indonesia”, http://sp2010.bps. go.id/index.php/site/tabel?tid=336&wid=0.(上网时间:2017年4月28日)青年对国家的影响将逐步展现。美国的成功做法值得借鉴。美国早已关注印尼青年,通过邀请访学、免费提供留学机会和合作研究等方式把印尼青年精英群体“请进来”,同时以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组织(CSO)“走出去”,加强对印尼青年的影响。印尼的年轻人对美国政治、教育和社会制度表现出明显的好感,崇尚美国文化,对美国向而往之,对中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或较为陌生,或存在偏见,或难以认同。*详见仇朝兵:“奥巴马政府对印度尼西亚的公共外交”,《太平洋学报》,2015年第11期,第45~54页;仇朝兵:“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对印度尼西亚的公共外交”,《美国研究》,2007年第2期,第83~100页。因此,印尼青年对华立场和正面认知程度与两国的人文交流合作密切相关。

在利用人文交流和公共外交,提高印尼对中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和认同时,也可借鉴二战后日本对印尼进行文化和公共外交的成功经验。日本从简单的形象展示,转为负责任地参与全球议题,从引领流行文化到积极促进文化复兴和实现和平。*许静、韩晓梅:“品牌国家策略与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基于印尼‘中国文化印象调查’的分析”,《外交评论》,2016年第3期,第60页。经过多年的深耕,印尼社会对日本国家和文化的好感度最高。因此,如何体现中国文化个性和特点的同时,担起更多国际责任,是中国进一步推进与印尼的人文交流最需要重视的内容之一。

(四)中企应重视项目质量,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目前在印尼已有1,000余家中资企业,2万余名中方员工。*“中国驻印尼使馆创新领事保护手段,建‘安全网’”, http://www.chinanews. com/gj/2017/04-28/8211740.shtml.(上网时间:2017年4月28日)中印尼日益密切的合作,为中资企业前往印尼谋求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进入印尼的中国企业在项目的投资和承建过程中也应该意识到,他们在印尼的一切行动不仅是企业行为,也代表了国家形象。印尼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对中国企业吸引力巨大,但在进入印尼市场前,企业应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印尼的国情民情,选择符合当地需求、与当地发展水平相契合的项目,切勿盲目追求远超当地负荷的项目,造成后续推进困难。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中国企业应深入了解并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依法开展项目、推进工程,保质保量,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投资与建设不仅应重视项目本身,也需中企承担社会责任,争取更多的社会认同。过去,中企大多较重视与政府沟通的上层路线,对争取印尼社会的认可不够重视,对印尼的伊斯兰力量、非政府组织的舆论引导缺乏细致的评估。而这恰是项目顺利推进的关键。因此,中企应寻求与印尼政府、社会机构(宗教团体和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的利益共同点,在承担社会责任时,以印尼的核心关切为出发点,制定短期和长期的目标,短期目标是减少印尼方面对项目的反对或阻挠,长期目标是提高印尼方对中企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度和好感度。○

(责任编辑:孙茹)

* 本文系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方文化史”延伸课题——“一带一路”重点国家深层问题(项目编号:11ZD082)的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倡议印尼一带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印尼出手
中国企业如何走进“一带一路”
全国妇联发出倡议:制止餐饮浪费 崇尚勤俭节约
倡议书的写法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Happy Afternoon Tea
印尼举行反恐演习等四则
一个人在印尼走山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