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

2017-11-21

北广人物 2017年44期
关键词:画学王希孟徽宗

少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

在徽宗的培植下,画院、画学中人才辈出、高手云集。最著名者莫过于张择端与王希孟,他们分别留下了《清明上河图》与《千里江山图》两幅传世名作,历史上关于王希孟的记载并不多。

清晨8点40,故宫午门西侧展厅的入口处,队伍已排成长龙,盘踞在“千里江山”的立体展示牌下。900年前的王希孟与宋徽宗,大概不会想到,他们会以这样“热烈”的方式,与21世纪的现代人相遇。

“看得像个傻子一样”

一卷《千里江山图》铺展开来,满目尽是青山绿水,其雄浑壮阔、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18岁的王希孟,用半年时间绘就了这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画巨作,可谓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段传奇。然而,关于这位天才少年,史籍中却不见载录,唯一可靠的信息只有《千里江山图》卷后的几句跋文: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这段跋文出自蔡京之手。在历史上,蔡京虽有“奸相”的恶名,但其文思才情,却颇得宋徽宗青睐。根据他的记述,王希孟年少时是画学里的一名学生,之后被召入宫中的文书库。文书库的活计与绘画毫不相干,只是承担抄账、编目等琐事。因为一心痴迷绘画,王希孟作画呈献,徽宗一开始不甚满意,但认为他是可造之才,便亲授画法。王希孟不负厚望,半年后即以《千里江山图》进献。徽宗看后大为赞赏,将其赏给了宠臣蔡京。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有据可查的文献资料里,再无有关王希孟后来命运的只言片语。直到清代,收藏家宋荦(音同落)在一首论画的绝句中,提到了王希孟的结局:“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并自注云:“希孟天资高妙,得徽宗秘传,经年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几死,年二十余。”

如果宋荦所言属实,这位天才少年在作完此图不久,便撒手人寰,可谓画坛一大憾事。

徽宗师徒的盛世家国

在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看来,王希孟绘就的“千里江山”,处处体现着徽宗的审美趣味。“之前中国画中的青绿山水,颜色轻淡,缺乏神采,不‘炫目’。到了王希孟,他把青和绿有机地融为一体,苍翠欲滴,光彩鲜亮。这个路数,实际上是徽宗教他的,如此用心传授,除了对他的三儿子赵楷之外,唯有这个十几岁的小画家了。”

作为历史上最“文艺”的帝王,宋徽宗不仅以“瘦金体”独步书林,而且精于绘画,尤其擅长花鸟。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创建了画学,即皇家绘画学校,学习期满的画学生,可以考取翰林图画院,成为宫廷画家。

“考试由徽宗亲自出题,往往以诗句为题,要求学子们根据诗意,把画面画出来。”余辉说。徽宗排斥那种直白的构思,讲求意蕴和巧思。比如出“蝴蝶梦中家万里”,胜出者画的是“苏武牧羊”的故事,画中的苏武正在假寐,只能在梦中回到万里之遥的故乡。再比如,“竹锁桥边卖酒家”,人人都在酒家上用功夫,独有李唐只在桥头挂一酒帘,写个“酒”字。李唐后来成为“南宋四大家”之首,可见绝非偶然。

除了意蕴和巧思,徽宗也十分强调写实的功力。据《画继》记载,龙德宫建成后,徽宗特命画家们在屏壁上绘图。画完后,徽宗巡览一遍,都看不上眼,唯独一幅“斜枝月季花”引起了他的注意。听说是一位新进画院的少年所作,徽宗大悦,赐予重赏。众人皆不明所以,徽宗解释说:“月季鲜有能画者,盖四时朝暮,花蕊叶皆不同。此作春时日中者,无毫发差,故厚赏之。”

在徽宗的培植下,画院、画学中人才辈出、高手云集。最著名者莫过于张择端与王希孟,他们分别留下了《清明上河图》与《千里江山图》两幅传世名作。在一般人看来,《清明上河图》的名气远超《千里江山图》,但作为两幅画曾经共同的主人,宋徽宗的态度却颇为微妙。按照他的习惯,每遇佳作,总要与群臣把玩显摆。如今妇孺皆知的《清明上河图》,被他赐给了向宗回,向家是当朝望族,祖上曾出过宰相,向宗回的姐姐是宋神宗赵顼的皇后。尽管向氏也是爱画之人,但与徽宗并无翰墨之情,赐画多半是出自对其家族的感念与补偿;而在后世相对不太“出名”的《千里江山图》,被徽宗赐给了蔡京——他艺术上的知音和玩伴。徽宗对这两幅画的品评,由此可见一斑。

此时的宋徽宗,已经接受了蔡京、童贯之流为他设计的“丰亨豫大”之计——作为天子,要追求丰盛、亨通、安乐、阔气,以彰显太平盛世。“他大兴土木,建造了一系列供皇家享受的建筑和园林。宫殿盖成,要妆堂饰壁,画壁画屏风。文人画讲求平淡天真、萧条淡泊,比如苏轼、米芾的作品,显然不能占据主要地位;而像《清明上河图》这样‘悲天悯人’、表现社会底层的风俗画,也不太合适。”余辉解释道,“徽宗想建立一种‘高大上’的、为帝王所喜好的绘画风格。画幅要大、颜色要鲜艳、气氛要热烈,具有富丽堂皇、华贵无比的审美效果。”

徽宗的愿望最终在王希孟的笔下完成。纵览全图,群山涌动,江河横流,展现的是一种宏大、庄严、自信、堂皇的大国气象。画中的村舍、寺观、桥梁、舟船,充满江南风情趣味,与习见的北方山水颇为不同,体现了当时风靡宫廷和士大夫阶层的“江南风”。作为“天子门生”,少年王希孟雄心勃勃绘制的千里江山,正是徽宗心中的盛世家国。

黑白之外的山水

靖康元年(1126年),钦宗赵恒登基。他严惩包括蔡京、童贯在内的“京师六贼”,《千里江山图》遂不知去向。经过一番周折,100年后,此卷入藏南宋内府,元朝时则归于内府昭文馆大学士溥光和尚。

溥光既是著名书法家,也是一位慧眼独具的鉴赏家,他在蔡京的跋文后续题,称自己从15岁初次观赏至今,已看过近百回,但每次展卷仍折服于画者的巧工绝艺,“一回拈出一回新”,将其置于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

溥光圆寂后,图卷易主,但不知何人。这幅画卷在史籍中再次现身已是清初,经梁清标收藏后入了清宫内府,著录在乾隆朝的《石渠宝笈·初编》里。1922年,溥仪以赏赐溥杰的名义,将《千里江山图》转移到长春小白楼里。1945年抗战胜利之际,溥仪匆忙出逃,被苏军在沈阳北陵机场截获,小白楼里的书画名迹被伪满洲国宪兵哄抢。新中国成立初期,《千里江山图》在北京的文物市场露面,被古董商靳伯声所获,后入藏故宫博物院。

在青绿山水乃至中国艺术史上,《千里江山图》无疑是一座丰碑,也是此次“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中的耀眼明星。长久以来,与人们熟知的水墨山水和浅绛山水相比,青绿山水显得有些冷门。而所谓“青绿山水”,就是以矿物质的石青、石绿为主色的山水画,也是中国山水画最早的呈现形态。在这次大展中,故宫将馆藏重器倾囊而出,使观众一睹中国历代青绿山水画之真容。

除《千里江山图》外,还有一幅不容错过的重器,即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作为现存风格最为古拙的山水卷轴画,画中表现了仕女游春之场景,青绿重彩,工细巧整。至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创立了“金碧山水”之体,景象富丽,气势恢宏。到了宋代,由于徽宗大兴画学,青绿山水画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前有天才少年王希孟,后有赵伯驹、赵伯马肃兄弟,既有富丽堂皇的风范,也有清润雅丽的气息。

据中新网整理

猜你喜欢

画学王希孟徽宗
文史视野下的徽宗绘画与文化权威构建
——《宋代徽宗朝宫廷绘画研究》评介
王希孟与《千里江山图》
梁潮印风得意忘象篇
主持人语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写生翎毛图》全幅现身,99%是徽宗真迹?
山西晋城瞽目艺人反切语研究
从松年《颐园论画》看晚清画学之变
高考状元vs高分低能
千里江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