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企业培训效果不佳的原因及措施

2017-11-20徐小平

西部论丛 2017年7期
关键词:培训效果培训体系课程设计

徐小平

摘 要: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环节,是队伍建设的有效手段,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培训效果却难以令人满意,本文从人的能力素质形成的规律及特点出发,运用现代教育培训理论技术,分析研究当前企业培训实施效果不佳的原因及措施,以期对广大企业培训工作者提供一些新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企业;课程设计;培训效果;学习路径;培训体系

1引言

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人才的培育则是各级企业和组织实现保值、增值的必由之路。在企业竞争日益表现为人才竞争的今天,培训无疑是企业提高员工素质并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但当前大多企业的培训实施效果却难以令人满意,由于员工的能力没有提升,公司高层、各级主管、培训部门以及员工都把目光放在采购“更高标准”的课程和聘请“更有水平”的讲师上,于是不断地引进和升级“讲起来生动、听起来激动、听后不动”的课程,可是最后的结果还是一样:员工的能力没有提升!培训效果不佳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2能力模型与胜任力之间的不等式

目前,企业培训课程的实施往往是基于员工的能力模型,通常是把员工的能力分为三个维度,知识、技能、心智(心态),然后根据员工在这三个维度上需要填补的短板来设计课程。

判断员工在这三个维度上的短板共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归纳法,即通过对特定岗位员工群体中的业绩优秀员工,业绩平平员工和不称职员工的行为事件访谈,比较他们的行为差异,发掘、归纳。另一种是演绎法,演绎法是一种从商业模型,即从企业战略和流程的工作指标,依据经验指导训练特定岗位员工群体在知识、技能和心智方面应具备的条件,最后培训部门根据基于能力模型所提供的员工在这三个维度的弥补需求来设计课程。

这种课程设计的假设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逻辑上的错误,企业根据岗位要求或者员工能力短板设计课程,如果员工顺利学完课程,自然就弥补了其在知识、能力和心智方面的短板,问题也说明接受完培训后的员工即可以胜任工作,然而,科学研究却证明,“基于能力模型构建培训体系”完全是一个谬误。

美国认知心里学家Wellesley R Foshay,Kenneth H.Silber,以及Michael B.Stelnicki等人认为,能力素质模型是陈述性的知识,不是程序性的知识,简单地讲,能力模型可以回答我们什么能力是所需要的,但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因此,“以能力为导向的培训体系建设”或者“基于能力模型构建培训体系”以及其他的类似的指导原则都是错误的设计理念。

2“大道至简”—以工作任务为培训主题

GE公司的首席学习官Jim Williams 通过在GE内部的实验,以及对IBM等其他公司学习策略的观察后也发现,按照能力模型的指引,对能力进行分别培养的方法是低效的,即每次以一个单独的能力为主题对员工进行培训,最后依赖员工自觉地整合学习内容,转化并应用到工作中的方法是低效的;而以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培训的主题,即每次以执行一个工作任务作为学习目标,把完成该项任务的能力作为培训内容的学习方式是高效的。

这个结论很容易理解,我们可以把培训看成是一个学习迁移的过程。即学员需要把之前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自己的实际工作应用中,做到学以致用,但学习过程本身也是一个记忆的过程,记忆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如果学习的知识或技能无法再短期内形成迁移强化,讯息就只会保存在学员大脑中的短时记忆存储区,如果不及时与实际工作建立连接,记忆储存区的信息会很快消失,因此,不会对学员的以后工作产生任何的帮助。

如果按照能力模型来设计课程,那么结果必然是对员工的各项能力进行分别培养,即每次以一个单独的能力为主题对员工进行培训,最后依赖员工自觉地整合学习内容,转化并应用到工作中;而以典型工作任务即作为培训的主题,最大的改变是把知识迁移的过程提前了,即信息在短时记忆区间就把学员学到的知识与后期的工作任务紧密相连,在知识与任务的连接中强化记忆,很好地优化了知识迁移流程,提高了培训效率。

3“独立日提前”--学习路径重组

如果把员工从入职到完全胜任工作所经历的成长过程称为学习路径图,那么员工基本会经历三个阶段两次跨越。

第一阶段,从入职第一天开始,假设员工工作经验为零,他需要这个阶段接受基础培训和适应环境,因此,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我们称这个阶段为适应期。

第二阶段,员工对工作内容和环境任务,在基本的了解情况后开始逐步承担一部分,在工作的摸索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达到完全胜任工作,因为这个阶段员工对工作没有任何预知,犯错在所难免,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个阶段为试错期。

第三阶段,经历过多次试错期后,员工逐渐摸清了规律,最后完全胜任工作,我们把员工正式胜任工作的日期指定为独立日,独立日以后的阶段为胜任期。

企业培训的目标是尽量把员工的独立日提前,因为即使没有企业培训,员工在日常的工作任务中不断试图摸索最终也会胜任,只是达到胜任所需要的时间有长有短,那么如何做能更快地将独立日提前,实现“学习路径重组”?

4构建以任务模型为基础的培训体系

多数情况下,完成一项工作任务需要同时具备几项能力,比如,“客户拜访”销售人员工作中常见的一项任务,需要销售人员同时展现产品知识,表达技巧、谈判技巧、商业意识等能力,依据能力模型的培训建议,销售人员需要提前分别掌握各项能力,然后在整合运用到“客户拜访”这项任务中,但据调查显示,仅有7.5%左右的人愿意主动整合各项能力学以致用,如果以任务模型为基础进行培训,员工则可以同时运用多项能力,符合真空状态下的工作情景特点。

知识类课程最大化自学

知识类的课程最好通过员工自学的方式实现,但企业需要对所有自学的知识进行价值评估,删除过时的,可有可无的知识;对“幸存”下来的知识进行最大化的模式改观,将其转变为能够快速理解,记忆的形式,如图像、视频等,同时,关注知识类学习的评估和反馈,通过评估和反馈驱动员工持续学习。

技能类课程嵌入工作流

技能类的课程最好嵌入工作流,在实际的工作演练中弥补短板,同时,关注过程练习中的显性化管理,综合学院情况,统计学员经过多少次的实战演练可以达标,并将这样的演练结果固化,为未来的新员工达标考察提供参考。

反复强化练习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学习就是在目标与行为之间建立联结。“学习就是联结,心即使联结系统。”在进行了大量的任何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他总结了学习的三条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他强调学习只有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起到固化的效果,如果在给销售人员培训销售技巧时,如果为了节省时间只找一两个人来示范练习根本是学不会的,也会违背学习律,学员只是知道了销售技巧,但因为没有强化,学员的大脑中是无法形成“联结”的。

5小结

企业培训实施效果不佳的原因很明显——并不是员工掌握了各种单项能力后就能胜任由各项能力排列组合后的任何整合性工作。此外,能力只有依托于执行任务才能得以发展,能力的发展也必须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证明,任务模型另一个优点是每项任务完成都会有可视化的统计结果,增加了培训评估的可行性,克服了能力模型的局限。我们再看根据任务模型重新设计员工的培训建议。

从上表可以看到,基于任务模型的培訓设计一方面大大缩减了不必要的员工培训时间(第一周,第二周),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的切合度,提高了培训的实施效果。

猜你喜欢

培训效果培训体系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高校二级党校培训教育体系建设及办学质量提升探微
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训体系的构建
论高度保持与党的一致性努力加强基层党校培训工作
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医学继续教育模式探索
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心理行为训练的警察培训体系思考
企业培训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