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网络舆情的预警和引导工作

2017-11-20李欣

卷宗 2017年30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引导预警

李欣

摘 要:在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接收信息、了解社会、表达舆情的重要平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做好网络舆情的预警和引导工作,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研究,重视校园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管理和引导,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机制,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甚至高校的整体安全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预警;引导

在微博、微信、QQ、人人网等手机新媒体社交平台的飞速普及的信息时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言论可依靠网络载体快速、时时发布并传递,掌握网络舆情信息已成为高校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重要途径,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异常严峻、艰巨,必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完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积极传播正能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作为,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把握学生舆情动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寓于网络舆情引导之中,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向着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发展,维护良好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

1高校网络舆情呈现的主要特征

高校网络舆情的新兴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效的开展教育活动设置了困难和障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处于知识、信息的控制和支配地位,对于教育内容具有选择权,对受教育者具有评价和塑造的主导权。而受教育者处于被动的地位,缺少自身的选择、判断和主动获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但是在复杂多变的高校网络舆情面前,受教育者的信息获取、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大大增强,主体地位大为提升,教育者的“绝对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校网络舆情作为高校思想动态“晴雨表”,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关注点,除具有网络舆论的基本特征外,更呈现出互动引导性、前沿包容性、易感可塑性、快速广覆性、载体多样性等特点[1]。由此总结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如下特点。

(一)随机性

当校内外某个事件触碰到敏感神经时,极易引起网民的围观和热议,往往受不明真相或蓄意为之的偏激情绪的煽动,舆论爆点被迅速点燃。大学生参与其中可能引起更大的关注度,使网络舆情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增加了监控与应对难度。

(二)多样性

微媒体让青年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多向传播更加便利。这些舆情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多方面议题,不同立场和利益诉求使网民的意见趋于多样化,高校网络舆情的呈现复杂性。多样的网络平台和网络途径传播对象、传播方式、传播效果存在不同,关注、跟踪和可控的难度也不一样。多种传播方式、内容、特征对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可控性低

由于在微媒体平台的言论自由、更新快速,网民可以畅所欲言,因而不可避免会出现网络噪音、谣言,违法和不良信息、垃圾信息以及侵害个人隐私权的行为时有发生,网络监控的难度显著加大。

(四)隐匿性高

随着微媒体平台迅速发展,舆情信息已經逐步拓展到各种生活场景,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隐匿性,道德规范约束力降低,少数恶俗、低级趣味、粗口、暴力甚至淫秽内容污染着校园环境,对社会风气影响恶劣。而同时,隐匿性特征也可以使学生放下现实生活中的思想包袱,相对真实地反映他们的情绪、态度,使其回归真实的自我,进行极端自我情绪的宣泄。

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网络舆情的预警和引导策略

面对网络舆情新的特点,面对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继承良好的传统,又要结合新特点新形势,在高校舆情引导的实践中做出新的探索。

(一)提高监控能力,加强舆情监测与危机预警

微媒体信息平台突破了时空限制,极易造成负面情绪、信息发酵与传播,迅速酿成影响空前的舆情危机。为此,高校要开发和利用大数据技术,做好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如对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舆论平台实施全网监测,一旦发现负面信息,及时作出预警。高校舆情监管部门应及时评估预警报告,制定舆情危机应急预案,把握热点事件、话题的黄金处理时间。高校应根据网络舆情潜伏、萌发、高潮和消减期各个阶段的特点,研究舆情生成与演化的规律,建立健全相应的预警机制;及时对相关信息作聚类分析,把握网络民生需求动向,并以此为据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网络舆情监测与干预力度。

(二)多样化渠道,满足学生诉求,增强网络舆情引导力

面对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心理方面的新变化,思政工作者应致力平台搭建,保持渠道的畅通,关键在于思想和情感的沟通,健全高校诉求表达机制。只有把握学生的利益要求,才能抓住问题解决的关键点,找到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作为学校管理者,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知情权、话语权,积极寻求容纳和化解矛盾的方法,及时回应学生正当的利益诉求,同时对其进行耐心地说服、引导和教育,形成“平等互信、理性畅达”的对话关系,实现双方和谐共处和良性互动。高校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思想,切实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过程中,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的体系、架构,尤其是表现的方式、载体,努力增强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

(三)增强网络舆论引导的推进力和协同力

网络舆论引导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和系列的人财物保障,其中队伍和协作尤为重要。要培养和建设一支工作经验丰富、熟悉网络特点、具备网络沟通技巧的辅导员队伍,要吸引和聘请一批热心网络引导、善用网络沟通的专家队伍,要发现和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敏感意识强、具有责任心和号召力的学生骨干和网络意见领袖,重点遴选和培训一批关注网络舆情、评论网络观点、引导网络舆论的师生骨干队伍,要在系统培训、规范管理、有效激励上加大力度,强化效果。要统筹和配置各方资源,推动校内部门系统之间的联动,校内与校外有关方面的联动,以及网上与网下的联动,努力形成系统推进网络舆论引导的强大合力。

(四)着力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

网络社会虚拟化、数字化的交往方式、自媒体方式特点、碎片化的话语形式,极易引发诸多道德、社会问题,加剧网络舆情危机处置的难度。对此,高校应深入开展网络伦理教育,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保证能时刻正确引导微媒体网络传播方向,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对网民道德的奖惩与引导,更好地规范传播内容,净化网络空间,倡导文明上网、健康上网,推动网上灌输教育与线下疏导管理结合,维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54.

[2]李思雨.关于利用微博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4):90-94.

[3][6]吕红胤.高校网络舆论的主要特征和有效引导[J].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6(1):105-108.

[4]吕峰,王平.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原则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4)118-122.

[5]黄蓉生,白显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马克思主义究,2010(2):138-146.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引导预警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