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急性胆囊炎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2017-11-20蔡伟肖明华
蔡伟+肖明华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以2011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胆囊切除术,根据手术方式将入选病例分为两组。试验组20例,患者行腹腔镜微创手术;对照组20例,患者行传统开腹手术。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时间等基本治疗指标,统计试验组中转开腹率及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试验组无中转开腹病例,中转开腹率0。试验组手术时间(44.3±15.6)min、术中出血量(36.4±8.3)ml、术后下床时间(10.5±2.2)h,术后住院时间(3.8±0.6)d、胆管损伤1例(5.0%)、腹腔粘连1例(5.0%),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具有创口小、恢复快、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等应用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急性胆囊炎;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4.0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4-0146-02
急性胆囊炎是结石嵌顿、化学刺激、细菌感染等因素所致胆囊壁炎性反应,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患病率在急症腹部外科疾患中仅次于急性阑尾炎,位居第二[1]。外科手术能有效解除临床症状、阻止病程进展、预防疾病相关性并发症,是现阶段临床治疗急性胆囊炎的可靠方法[2]。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胆囊炎取得满意疗效,文章现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为结石性胆囊炎,依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20例):男13例,女7例;患者年龄20~75岁,平均(49.3±7.7)岁;发病距手术时间1~5 d,平均(2.0±0.7)d;单纯性胆囊炎4例,化脓性胆囊炎16例。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患者年龄22~74岁,平均(48.9±7.3)岁;发病距手术时间1~6 d,平均(2.1±0.5)d;单纯性胆囊炎5例,化脓性胆囊炎1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患者病症符合《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版)相关标准[3];(2)首次入院行LC治疗;(3)ASA麻醉分级Ⅰ~Ⅱ级,具备手术指征,耐受良好;(4)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既往腹腔手术史;(2)慢性萎缩性胆囊炎病史;(3)合并严重全身性疾病或心肺功能障碍,麻醉手术耐受差;
(4)凝血功能障碍;(5)合并胆囊坏疽穿孔、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1.3 手术方法
试验组(LC):术前常规准备,包括完善检查、禁食禁水、腹部皮肤清洁、积极处理合并症等。手术采用标准“四孔”法,患者术中仰卧位,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生效后,分别于脐部、剑突下、右侧肋缘下锁骨中线处、右侧前线肋缘下作观察孔、主操作孔和2个辅助操作孔。观察孔插入气腹针,常规注入CO2建立人工气腹,注意操作轻柔适度,避免气针插入造成肠管损伤。观察孔置入腹腔镜,充分探查胆囊三角区,分辨出肝总管、胆总管、胆囊管及重要动脉,若发现胆囊粘连腹腔组织钝性分离即可。操作孔置入电凝钩、胆囊抓钳等器械,解剖胆囊三角区,分离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常规夹闭,然后根据腹腔内实际情况顺行或逆行切除胆囊并取出。胆囊取出后,常规冲洗腹腔,确认创面无渗血、胆漏情况后,退出器械,拔出套管,解除氣腹,缝合穿刺孔,必要者放置引流管或术中改行开腹手术。术后,严密生命体征监测,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常规护理。
对照组(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前准备、麻醉方式等与试验组一致。术中,于右肋缘下作7 cm左右斜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及壁腹膜,直视下解剖胆囊三角区,摘除胆囊组织,手术操作及术后处理同试验组。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麻醉生效至切口缝合)、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统计试验组中转开腹率及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5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治疗指标
两组均一次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风险及意外,手术成功率100%。试验组无手术中转开腹病例,中转开腹率0,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并发症
试验组感染、胆管损伤、腹腔粘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急性胆囊炎属临床常见急腹症,主要致病机制如下:(1)结石嵌顿,胆囊管堵塞、压力升高,胆囊壁缺血受压;(2)病原菌积存于胆囊内引发细菌性炎症;(3)磷脂酶作用产生溶血卵磷脂引起化学炎症[4]。急性胆囊炎以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为典型临床特征,轻者伴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重者可引起感染性休克、胆囊坏疽穿孔、胆瘘等症,威胁生命。胆囊切除术是现阶段临床治疗胆石症、胆囊炎等胆囊疾病的确切方法,能有效解除患者病症,快速达到治愈目的,临床效果良好[5]。但是,传统实施的开腹手术存在创伤大、恢复慢、并发症风险高、痛苦大、针对性差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胆囊切除术的使用和推广,也增加了手术难度及风险,适用性欠佳[6]。endprint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研发和使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逐渐成为胆道外科常用手术,广泛适用于结石、息肉、炎症等多种胆囊疾病,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其主要应用优势如下:(1)LC属微创手术,腹部切口微小,有“钥匙孔”之称,术后疼痛感小、感染率低、愈合迅速,基本不留瘢痕,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保证身体外在美观;(2)借助内镜器械,LC术野清晰,术中器械损伤脏器或干扰脏器功能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对胆管、血管的处理也更为精细,能有效减少出血及术中意外损伤,促进患者早期康复;(3)LC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短期即可下床,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相对低[7]。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与传统开腹相比LC技术优势明显,但并非所有具备胆囊切除指征的急性胰腺炎均可采用LC治疗,合并胆囊坏疽、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急性胆囊炎是LC绝对禁忌证,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临床主流观点仍为开腹手术[8]。此外,受疾病限制和术中操作因素影响,LC也存在着一定的中转开腹率,目前文献对此报道结果不一,普遍集中于0.2%~5%,主要原因为胆道损伤、出血和腹腔粘连。本研究中,试验組LC手术均成功,中转开腹率0,考虑与病例研究数过少有关。此外,LC手术虽能有效减少感染、出血等症,但气腹穿刺及套管、腔镜等器械的植入也可能造成肠管损伤。因此,临床以LC治疗急性胆囊炎时,除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外,也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降低不必要损伤。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LC手术时间(44.3±15.6)min、术后住院时间(3.8±0.6)d、胆管损伤1例(5.0%)、腹腔粘连1例(5.0%),与杨立成等[9]报道的住院时间(3.9±0.5)d和蔡勇等[10]报道的胆管损伤率(4.2%)、腹腔粘连率(3.1%)基本一致,各项指标均优于开腹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具有创口小、恢复快、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等应用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建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68例对比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3,16(9):1206-1207.
[2]王小军,陈大伟,费哲为,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3):236-239.
[3]谢德贵.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14,5(13):1637-1638.
[4]王雨,戴睿武,阎勇,等.老年急性胆囊炎开腹胆囊切除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选择策略(附149例报道)[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3,16(7):563-565.
[5]俞海波,陈海川,肖竣,等.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对比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6,31(7):573-575.
[6]马雪,胡占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疗效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5,14(6):931-933.
[7]滕廷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2):250-252.
[8]杨建科,金平,楼卫英,等.老年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临床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措施[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9(3):810-811.
[9]杨立成,陈武强,姚国忠,等.腹腔镜多孔法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观察[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5,16(4):358-359.
[10]蔡勇,张建淮,杨晨晨,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评价[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6,31(4):586-5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