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主题图,增添数学课堂活力

2017-11-20张小曼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主题图活力小学数学

张小曼

摘 要:数学课本中的主题图,不仅是数学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完善,而且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本文在阐述小学数学主题图运用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课堂应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题图;活力

随着小学数学教材编排体系的不断优化,数学教材设计越来越贴近学情,其一改传统数学教材枯燥无趣,主题图的运用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增添了无限活力,其因激活学生潜能,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而成为小学数学课堂重要的出彩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把握主题图,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主题图价值,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内驱力,有效地引领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灵动起来。

一、小学数学主题图运用优势

1. 搭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小学生初步接触数学,缺乏足够的知识积累,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学生是难以有效地展开学习活动的。主题图借助图形形象直观的优势,有助于优化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帮助小学生搭建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引导小学生借助既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提升数学课堂效率。

2. 推动师生教与学之间的互动

数学课堂师生互动与知识传授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主题图则是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载体,教师通过运用主题图,有机渗透教学目标,融合教学内容,学生则借助主题图在教师引导下展开学习活动,从而推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增添小学数学课堂活力。

3. 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思维高度

主题图的运用是基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小学生形象思维丰富的优势,克服小学生抽象思维较弱的劣势。教师通过运用主题图引导小学生从形象的图形入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步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主题图的运用将有助于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高度,促进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主题图运用实践

1. 创设情境,构建主题图运用场景

抽象思维不足制约了小学生数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主题图的运用将有效突破这一瓶颈。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创设主题图运用情境,发挥情境直观、形象等优势,为学生数学学习搭建起具体可感的学习场景。在创设主题图运用情境时,教师要善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生活或学习经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好奇心等,激活小学数学课堂活力,使主题图成为数学课堂的重要推动力。

例如《乘法》一节的主题图(如图1),该主题图以小学生熟悉并喜爱的游乐场为材料,为了进一步发挥主题图的运用优势,笔者借助多媒体创设主题图运用情境。先播放一段游乐场的视频短片,让小学生观看,再谈一谈自己的经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的一幅主题图,认真观察主题图的内容:图上画了哪些内容?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最后思考主题图下面的问题。

由于创设了主题图运用情境,借助小学生熟悉的内容,小学生的注意力被快速地吸引到课堂中来,有效调动了小学生积极的情感,同时也渗透了主题图的观察方法指导,预设问题,较好地培养了小学生的数感意识,激发了数学学习兴趣。

2. 编写故事,丰富主题图应用内涵

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少数学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主题图的运用缺乏灵活性,往往就图用图,这种单一化的运用方式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审美与学习疲劳。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主题图,改变单一运用主题图的方式,将主题图从孤立的运用中转变出来,赋予主题图动听的故事是一个有效的路径。教师可以根据主题图内容、教学目标、学情特点等,结合主题图展示的情境编制一个故事,借助小学生爱听故事的认知特点,激活小学生思维,使小学生在主题图与主题故事的作用下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例如“千克、克、吨”一节的主题图(如图2)主要以展示体重为话题。画面涉及的要素较为丰富,为编制故事创造了条件。于是,笔者为这个主题图编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小明到森林散步,遇见一只小鸟,小明看见小鸟那么小,就对小鸟说:“你那么小,一定比我轻。”小鸟听了不服气:“谁说小的事物就一定轻?我比你重。”他们争得不可开交,于是找到森林里的智者老爷爷,老爷爷很快就解决了他们的问题。下面我们来看这幅图画,看看智者老爷爷是怎么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问题的。

通过赋予主题图小故事,不仅激发了小学生的兴趣,也有效培养了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抓住本课学习的重点,将学生快速带入课堂学习,借助主题图载体,逐步深入数学课堂,有效帮助小学生建立起对重量单位的意识,使小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3. 化静为动,强化主题图应用体验

小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的静态事物,更喜欢动态性事物,动态性事物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利用主题图实施教学时,要善于打破静态化运用主题图的现状,化静态主题图为动态。如何让静态的主题图动起来?首先,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将静态主题图通过三维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化静为动;其次,教师可以借助表演、角色扮演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依据主题图展开学习活动,丰富小学生的学习体验,在直观的学习体验中获得知识,提升数学技能。

例如“可能性”一节,该主题图展示的是摸球场景(如图3),主题图本身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因此,笔者根据这幅主题图的构图特色采取化静为动的主题图运用方法,以小组为单位,五人一组,按照主题图展示的场景进行学习活动,并引导小学生对活动进行记录。

这样灵活地运用主题图,巧妙地化静为动,抓住了小学生生性好动的特点,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体验,使小学生在主题图的导引下亲身体验“可能性”,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小学生对“可能性”的感性认识,并深化了小学生对“可能性”的理解。

4. 合理改编,创新主题图应用方式

小学教材中的主题图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但并不意味着每一幅图都适合每一位教师的教学与学生学习。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主题图时要善于创新,突破常规思维,立足于主题图载体效能,灵活、创造性运用主题图,对课本中的主题图进行合理的改编,或者对主题图进行改动,或者对主题图进行补充等,以更好地贴近学情、渗透教学目标,彰显教师的教学个性,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

例如“平行与平移”这部分学习内容,主要是借助生活中的平行与平移现象作为主题图的构成要素(如图4)。这种从生活中的现象导入学习内容的方式非常有效,有助于调动小学生的生活积累。为此,笔者进一步放大主题图的运用优势,引导学生将之与绘画结合起来,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主题图,根据提供的主题图构图方式再从生活中列举并用图画展示出来。学生在对主题图进行补充的过程中需要认真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同时,需要从生活现象中進行理性思考,从生活现象抽象到数学概念,从而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5. 巧用对比,放大主题图应用效应

数学教材中往往配有丰富的主题图,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缺乏联系的思维,不能将主题图进行综合运用。数学教师在运用主题图时要善于优化主题图运用艺术,通过对比放大主题图载体效应。在对比时,既可以是同一节内容主题图的对比,也可以是不同章节主题图的对比,不管如何进行对比,教师必须要抓住主题图的对比点,通过对比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对易错、易混淆的内容形成清晰的认识。

例如“对称、平移和旋转”一章,涉及“对称”“平移”“旋转”三种数学概念,如何帮助小学生形成直观而深刻的认识是关键所在。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主题图,通过运用比较的方法,将“对称”“平移”“旋转”三个部分的主题图进行对比。这样不仅有助于小学生通过主题图获得直观形象的认识,也有助于形成比较的数学思维,强化小学生对“对称”“平移”“旋转”三个基本概念的认识,从而形成清晰的数学概念,为下面几何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毋庸置疑,主题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载体。主题图直观形象的优势不仅贴近小学生认知特点,也极大地丰富了数学教学资源。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主题图的运用是一项艺术,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求主题图运用的多元化路径,并发挥其最大化效应,为数学课堂增添无限活力,为小学生终身数学学习奠基。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题图活力小学数学
活力
浅议小学数学主题图的教学策略
有效利用主题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改制增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