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构建与实践
2017-11-20王永军
王永军
摘 要:立体化教学既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减轻学习负担,还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从挖掘教材生活元素,引入多媒体教学,组织师生多元化活动,设置层次化课堂练习等方面入手,构建“教材—教师—课堂—学生”四维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推动学生由单向思维向立体思维的转化。
关键词:立体化教学;小学数学;多元化
立体化教学是指以知识的多元联系为出发点,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在综合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为学生营造纵横交错、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从而实现教材、教师、课堂、学生等四维一体的立体化教学。它讲究在时空上的拓展,内容上的纵横开放,教学手段上的多样化,学生思维的多元化等的综合效益,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种全方位的、立体化的质感和动感。它既能促进学生心智活动的多元化发展,又能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基于此,教师可深入挖掘教材生活元素,创设立体化教学情境;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打造动静结合的立体化教学;实施多元化师生互动活动,构建和谐立体化课堂氛围;设置层次化课堂练习,促进学生多元化思维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层理解能力。
一、挖掘教材生活元素,创设立体化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个方面,教材是显性知识体系,数学思想是隐性知识体系,教师的教学基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因此,数学课堂不仅仅是学习的地方,还是生活的乐园。基于此,教师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践的素材组织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从理论到实践运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数学知识,掌握其中隐含的数学思想、规律和内涵,并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从而实现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的有效迁移。
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要求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中提高识图、用图能力。教师以“蒜叶的生长”为主题,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观察绘制统计图,要求学生连续七天记录根须生长的数量(阳光下和房间内)。根据记录的数据,思考如下问题:“指出在阳光下和房间内生长的蒜叶,其变化情况的相同点?比较图中两组数据的差值,差值变化的特点?第几天长出根须?测量出第3天和第6天根须的长度?从实验数据中,你还能得出哪些信息?”,通過对问题的探究回答,深化了学生对复试折线图特点的认识,既能看出两组数据增减的数量、变化情况,还能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中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点,组织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从生活中理解数学知识,掌握了运用折线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实现了理论知识向生活回归,向实践回归,体现了活化教材,用教材教的理念,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引入多媒体教学,打造动静结合的立体化教学
小学生具有好奇、多动、集中注意力时间短等特点,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丰富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深入思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其声像等特点调动学生各个感官,让学生从中感受学习的新鲜感,以提高学习效率。
如,以“圆柱的表面积”教学为例,在探究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过程中,教师以多媒体动画展示的方式,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了圆柱体展开图与长方形和圆形之间的关系,通过观看视频,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求出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圆柱体的展开图与长方形之间存在哪些数量关系?”,以此调动学生深入思考的兴趣。通过观察、交流、思考得出: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其展开图——长方形的面积,即底面周长与高的乘积,圆柱体的表面积是侧面积与两底面积的和。其后,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画出圆柱体的平面展开图,并将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标出,让学生在画一画中深切体会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推动学生由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教师通过播放多媒体视频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量一量、动手算一算等过程,既让学生参与了获得知识的过程,也让学生自主探索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构建动静结合立体化教学形式的目标。
三、创设师生互动多元化,构建立体化课堂氛围
师生有效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成效的关键,这种互动不仅仅是师生,还要延伸到生生之间的双向、有效、积极的交流,而且这种互动要建立在小学生认知倾听的基础上,并能在知识学习、问题反馈、意见表达上形成双向交流,不能“交”而“不流”,“沟”而“不通”。在教学中,教师可适时地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建议,以增强学生学习自信,营造一个和谐、多元化互动的立体化课堂氛围。
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时,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探索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拓宽思维维度。教师以展示圆柱模型的方式,引导学生阐述其特征:圆柱上下有两个相同的圆形,上下面之间的距离是高,且有无数条,圆柱上下粗细一样,侧面是曲面,一共有三个面。通过同样的方式,让学生说出圆锥的特征,由于高在圆锥的内部,学生不容易表达出来,教师以“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那么圆锥的高也有无数条吗?”为导向,引导学生画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找到圆锥的高,并明确圆锥的母线和高的区别。其后,教师以“如何测出圆锥的高”为题,诱发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利用直尺、三角板尝试测出圆锥的高。最后,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是圆柱、圆锥,以强化学生的空间感。学生在看一看,画一画,量一量,一系列的问答中认识圆柱和圆锥,这种多样化的互动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化了学生对圆柱、圆锥特征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成效。
四、习题设置层次化,促进学生思维多元化
思维是决定一个人创新能力和后续学习能力的关键,要培养学思维的多元化,课堂练习就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依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教师可从不同的层面、视角、方位设置习题,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释疑、思考,实现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立体思维活动能力。
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堂练习中,教师设置如下练习:(1)已知一名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总分是21分,共投中9个球,其中有2分球和3分球,求出2分球、3分球各投多少个?(2)34名学生在12张桌子上进行乒乓球比赛,你如何求出单打和双打各有多少桌?在解题中,学生需要思考:“用什么策略来解决问题?阐述解决的过程?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解决吗?”,学生通过彼此交流探究问题解决的策略,并尝试用替换、假设等方法来解决问题。其间,为了使题目数量关系更加清晰,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画图、列表等提高解题效率。在(1)中,利用列表,根据总分是21分,采用枚举法进行推理,最后得出2分球投6个,3分球投3个,得分恰好是21分;利用假设法,可以将2分球都换成3分球,或者将3分球换成2分球。但是通过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过程,学生发现两种方法的优缺点,通过类比的方法,顺利地解决了第二个问题。教学中,教师以题目为载体,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交流、探究,利用列表、假设等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促使学生用同样的思维方法顺利解决了题目(2),既达到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又促使抽象知识立体化,实现了学生推理、逻辑思维的立体化。
总之,立体化教学强调维度的多元化,层次的多样化,知识的全面化,思维的多元化,并以此打造教材、教学、课堂、学生等四维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挖掘教材生活元素,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构建师生多元互动,设计层次化课堂练习等策略,构建纵横交错的立体化教学,推动学生由单向思维向立体思维的转化,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层理解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