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遥感第一课:高瞻远瞩

2017-11-20洪洋尹颖尧曹晓晨

大学生 2017年11期
关键词:北京大学时空交叉

洪洋+尹颖尧+曹晓晨

授课老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洪阳

课 程:《高瞻远瞩遥感者 博大精深地信人》(遥感第一堂课)

时 间:9月13日上午8点00分~9点50分

地 点:北京大学理科教学楼404教室

学 生: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17级地空5班新生

我有三个梦。

一是学术梦——建立世界一流科研团队。这个梦已经实现了,不论是美国的科研团队、清华的科研团队,还是在北大要建立的科研团队,至少在遥感领域,我的科研团队是世界一流的。

二是中国梦——发展中国自己的卫星遥感,实现遥感大数据+智能物联网。

三是地球梦——世界和平、共享繁荣(world peace and shared prosperity)。

遥感(remote sensing),remote意为遥远,sensing是感知,遥感即遥远感知。

人眼,就是广义上的遥感器(remote sensor)。

遥感是一门年轻学科,它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对宇宙奥秘、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观测手段和能力。小到把不同的传感器,即把红外线、雷达等传感器安装在汽车上,汽車在行驶过程中能360度立体重构周边的景象;大到把传感器安装在飞机上,可大面积航拍;再大到把卫星传感器送入太空,可全方位观测地球;还有很多传感器,可再集成太阳系、银河的图形、颜色……我的美国宇航局同事约翰·马瑟,借助传感器观测宇宙微波信息,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推演宇宙大爆炸0~30秒间的过程,获得了物理学诺贝尔奖。

遥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基于物理学,研发可以感知的传感器(sensor)时,需要运用电子学知识;把传感器获取的大量信息繁衍成产品时,需要计算机知识。

物质世界数字化

未来三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将深刻影响世界。未来,是“万物相连+数据为王+人工智能”的超级智能时代,这个时代由“数码世界物质化”和“物质世界智能化”引领。

未来三十年的科技发展,是以物质世界数字化为起点的。这个阶段已经完成,未来的十年是数字世界物质化。实现了物质世界数字化,就可以重新再创造一个物质世界。比如VR采集了大量数据信息后,可重建一个现实,重建一个物质世界。只要有一个人足够的信息,就可以将TA“重生”,在家里走来走去。大家身处北京、纽约等不同的地方,通过通讯、投影等数字世界物质化,可以让大家“真实”地坐在一块儿,面对面、甚至用眼神交流。

在已完成的物质世界数字化中,遥感在信息采集上起了很大作用。万物相连、人工智能、重建时空,信息数据是最基础的,而遥感是获取这些信息数据的基础性手段。要把数字世界物质化,需要重建时间和空间,就需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知识。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球为核心建立时间、空间坐标的,在此基础上,以最佳路径或最短路径重建时空。

遥感天然就是大数据。遥感拥有自己的观测体系。高空、高太空使用卫星,目前,全球民用卫星有一千多颗,它们全方位观测地球和人类社会;中太空,使用飞机;近地,使用无人机;城市中的各种摄像头,也属于遥感范畴……这些积累了海量的视频等数据。我在国外工作时,研发了遥感卫星航空航天大数据,回国后,继续研究遥感大数据。

我们发现,绝大部分数据都是时空数据。这些数据要么反映空间,要么反映时间,要么时间空间都反映。时空大数据,也是遥感研究的一个前沿方向。目前,时空大数据仍以地球为中心,它奠定了物联网、云计算、VR技术的社会应用基础。未来,会不会以太阳系为中心建立时空大数据?以银河系为中心建立时空大数据?以宇宙为中心建立时间大数据?

想象有多大,交叉就有多多

遥感,还是一个交叉型学科。

在北大,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世界一流遥感大数据平台,这个平台能与北大各个院系交叉。比如在地空学院内部的前沿交叉,研究数字地球、遥感地质、遥感矿产资源;与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前沿交叉,研究遥感水文、遥感气象、环境遥感、智慧城市;与医学院的前沿交叉,研究三维影像、精准医学;与海洋研究院的前沿交叉,打造海洋遥感大数据平台;与计算机学院的前沿交叉,建立运行高性能遥感大数据平台;与经济学院的前沿交叉,研究遥感金融大数据、太空经济学、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有一张卫星图片,它基于卫星图像发布中国制造业指数。每天,高分辨率卫星拍摄、跟踪中国工厂进进出出的物流车,分析每天的产品生产量,得到每天的制造业指数。这些指数和数据可服务于证券商、投资商、股票商。这就是遥感与金融的一个结合。

北大遥感所与我

下面介绍一下北大遥感所的历史。

1974年,北大筹划国家计委地质总局航空地质学习班。这之前,我们拿着锤子到处勘探。自此,我们可以通过航空、飞机、卫星跟踪。

1975年,开办航空地质学习班,这是历史上著名的北京大学“第一期遥感培训班”“黄浦一期班”。

1981年,国家科委成立国家遥感中心,下设技术培训部、研究发展部、资料服务部,其中国家遥感中心技术培训部就设在北京大学。

1983年,开建北大遥感楼,曾一度是北大标志性建筑。

……

中国的遥感科学技术是从北京大学萌芽的,它的从无到有是在北大实现的。在北大,唯一小于40岁的学科是遥感学科,在世界上,遥感学科也很年轻。

同学们一定要看准未来,不要选择顶峰学科,或走下坡路的夕阳学科,一定要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相结合。比如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沿线区域土地覆盖、植被生长状态、农情、水文、资源与环境等,都需要遥感技术的支撑。《2015~2020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2018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7600亿元,2020年11000亿元,作为这个产业的主力军,遥感学科前途无限。endprint

目前,北大遥感学科建设分为三个阶段。

近期目标(2020年),建设相对完整、富有特色的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建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海洋遥感与全球变化两个专业方向,重点培育遥感大数据等前沿研究方向,建立以理工文结合为特色的学科体系;在定量遥感、全球变化水能量循环遥感、行星微波遥感、时空大数据学科方向取得突破。

中期目标(2030年),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学术团队,形成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初步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北京大学测绘遥感和地理信息学科;在定量遥感、全球变化水循环遥感、行星微波遥感、时空大数据等领域引领学科发展,进入国际一流。

远期目标(2050年),在全面把握国际测绘科学与技术的前沿领域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核心研究方向;培养优秀的国际化创新人才,拥有多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师级学者;实现北京大学测绘遥感地信学科整体位于国际一流前列(前千分之一)的目标。

我1999年从北大硕士研究生毕业,到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读博,博士毕业后进入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在美国宇航局(NASA)工作,之后执教于俄克拉荷马大学,不到四年晋升终身教授,再以中组部国家特聘专家身份回国,受聘于清华大学。离开北京大学的18年后,2017年夏天,我再次回到本科就读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被聘为北大博雅讲席教授。

在遥感领域,我主要研究全球水与能量循环(water and energy cycle)。

2000年前,我们还没有办法研究全球的水与能量循环,推动这项研究实现的关鍵因素是遥感,它可以大面积、三维、四维、全方位观测地球。通过遥感卫星三十多年的数据,我分析了全球水循环的变量蒸散发情况。蒸散发,指土壤、树、庄稼、湖泊、海洋等中的水,由于热力等气候要素作用,水分蒸发和散发的总和。

这张图(见下)说服力强,没有卫星遥感,是无法做出这样的全球侦探图的。图中的沙漠和干旱地带的蒸散发几乎为零,而亚马孙雨林、非洲中部和西非的蒸散发最多,它们就是地球的两个“肺”。地球要是没有“肺”,就如人不能呼吸。火星和月球没有呼吸,它们的蒸散发全是靠泥。宇宙学界有个说法,水星是地球的过去,火星是地球的未来,如果我们不爱护地球,没了肺,地球就成火星了。

我的研究领域还有一个是重力卫星遥感。物理学中的重力系数平均值是9.8N/kg,但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系数不一样。即便是同一个地方,由于表面水、地下水的变化,昨天、今天、明天的重力系数也可能不一样。利用这种重力变化,我们开发了重力传感器。它运用两束互相追踪的激光,在300多公里的高空绕地球飞行。遇到重力大的地方,激光会下沉;重力小的地方,激光上浮。就这样,我们分析出了2003年~2013年中国的总储水量变化图,在《自然》《科学》等发表了多篇论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北京大学时空交叉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1)举行
镜中的时空穿梭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Le rôle de la lecture dans la formation desétudiants de langues vivantes
La solitude
连一连
基于Fast-ICA的Wigner-Ville分布交叉项消除方法
双线性时频分布交叉项提取及损伤识别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