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带我走出迷茫
2017-11-20李宁
李宁
考研失利,我一度十分沮丧。读一个调剂来的硕士到底能干什么?开学后,我除了上课,就是陷入无限的惆怅中。后来,我暗示自己,虽然无助、迷茫,但仍然应该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我很早就认识《大学生》杂志,时尚又精美的版式,踏实而真挚的内容。对她的关注,让我有机会成为高校传媒与写作协会的一员,在杂志总编辑的带领下,我开始投入到写作的“自我救贖”中。
福柯有句话:“通过写作来改变自我。”这也是我的观点。读研后,时间比以前宽裕许多。通过写作,我把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的问题都倾诉了出来:比如感慨大学未必比社会单纯,比如发现生活的烦恼就像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刚开始,我的文字并不理想,在《大学生》杂志编辑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我开始了修炼写作技能的漫漫长路,把陈词滥调、过分自媒体化和说教性太强的东西统统删掉,渐渐琢磨出一篇好文章需要的火候、分寸、留白和节奏。
编辑常说:“好文章是七分讲故事,三分讲道理。”无论是故事多了还是道理多了,都会让人产生厌烦感。一次我写了篇《我眼中的一流大学生》,刚开始基本都是论述,故事只一带而过。编辑看完建议我“不妨多写写那个故事”。改完之后,我明显感觉文章的逻辑和层次清楚多了。之后我便明白,从小的切入点入手,讲清楚事情和细节,不仅可读性强,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我曾看过一篇回忆自己在北外读大学主题的文章,作者以参加北外各种社团活动为线索,谈了爱情、友情、学习等种种小事,读罢也让我产生了对自己大学的怀念。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去总结写作对我的影响,那就是:写作让我成为我自己。毕淑敏曾在《破冰北极点》一书中说:“你今天承受的诸多痛苦、无助、孤独以及人生危机,都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落:你内心深处的那个孩子在受苦。”写作,让我找到了那个孩子,并把他带到光明的角落。当文字从我的身体和灵魂蹦出来时,我感觉自己的身心轻松了许多。
有人曾对我说,你的人生只是缺少一个贵人,只是缺少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但在真实的人生中,机会永远不会等着我,想要人缘好,想比别人挣得更多,想要更广阔的发展舞台……这些都需要主动去选择,去争取。还好我遇到了《大学生》,选择了写作。写作让我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如何恰到好处地释放自己,也让我学会了自治,学会了谦卑有序——这些原本我以为很难弥补的差距。
柏拉图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道路。”通过写作,我明白了,这就是我要走的道路。在为《大学生》写稿的日子里,我不仅看到了《大学生》众多作者的好文,更看到他们通过写作获得的诸多回报:找到工作,寻回失落的精神家园,拒绝被“命运”定义等等。
小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校园再美好,也只是人生驿站,我们终究会被“赶到”社会上。看到别人带着《大学生》杂志有底气地去找工作,但愿到我毕业时,我同样可以捧着大学生杂志,与他人倾诉一段奋斗的岁月、在大学生杂志熏陶下的个人成长,顺利走向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写作,改变了我,让我找回了自信和乐趣。感谢《大学生》杂志,让我重新对生活充满希望。
责任编辑:曹晓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