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17-11-20马国君
马国君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大政出台后,引起了国内外学界高度关注,产出成果颇多。令人欣慰的是,《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自办刊起,就一直网络学界精英,刊发有关“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各学科学人的思想成果。从这些成果看,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众多关键性的认识问题。比如“要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的从事生态建设,观念必须做出实质性的调整和改变,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成效”。本期所刊登的3篇文章,正是围绕这一认识的提升而作出的探讨。
杨庭硕先生是我国生态民族学前辈,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生态问题,他为文化生态问题研究所提出的 “终端验证法”以及“文化制衡”等理论,在学界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次,他的文章《当代生态建设的转型与创新 》是以访谈形式,论述了当前“我们搞生态建设要建设什么”“我们从事生态建设,该如何去划定生态建设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以及“如何用好我们的民族文化为生态建设服务”等关键问题。
访谈首先从自然与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所建构起来的社会与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等概念入手,指出了生态建设需要对一些习惯性的看法和做法加以重新审视,在认识上、路径上,具体的工作内容上,都需要作出全面的调整和深化。他认为随着生态建设在我国快速推进,以前诸多隐而不显的认识问题和社会问题将会陆续暴露出来,直接影响生态建设的成效。若不及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中国的生态建设就很难收到理想的建设成效。
其次,他认为,在当今的地球上,完全没有经过人类触碰过的纯自然与生态系统已经微乎其微了。就此意义而言,生态建设的内容是要消除人类此前的失误或误判,使受损的生态系统变得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利用。
最后是,我国各民族文化与其着生的生态系统是紧密联系的,故搞生态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充分认识民族文化与相关生态系统的历史关联性,决不允许“一刀切”,按统一的模式,规定统一的目标。否则,就很难落实因地制宜这一基本原则。
总之,杨庭硕先生的文章从跨文化的视角给学界提供了学术交流和对话平台,希望本文刊发后,有更多类似于杨先生对生态建设有指导性的研究成果在“在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栏目陆续刊出,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讨论。
贵州省东南部的清水江为沅江干流,历史上这一流域森林茂密,林木贸易繁荣,留下了大批林业契约,引起了学界关注,但刊发文章主要集中在林业管护诸问题上,而对林副产品的关注,则尚感不足。张坤美的《清至民国黔东南桐油产业兴盛成因及生态后果探微》一文,避开大家习惯的单纯的林业问题研究,而是从该流域桐油产業的兴盛入手,就历史层面展开其原因和生态后果的分析。该文认为:清水江流域桐油产业规模发展主要得利于有稳定的社会支撑、因地制宜的政府决策保障,还有一套与环境兼容的本土知识等。如单纯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不关注林业经济实际,迟早都会引发生态灾变,故总结利用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反思今天我们林业经济政策,复兴桐油产业,依然可以为今天贵州山地高效农业发展,各民族脱贫致富服务。
武陵山区目前是我国14个连片特困区之一。历史上该区域油茶业甚为发达,曾经是当地各族居民的经济支柱。近代以来,该产业却衰落了,对其原因,学界各执己见。鲁明新的《当代武陵山区油茶产业衰落的社会成因探析》一文,通过古今武陵山区油茶产业对比分析,以及亲身田野调查实践,结果认为:今天该地区油茶产业的衰落导因于20世纪80年代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该制度由于在执行中违背了油茶产业需要封闭管理、连片经营、长周期投入、综合利用等产业属性,从而派生出林权碎片化诸问题,故诱发为武陵山区油茶产业的逐渐衰落,并导致该地区民众陷入贫困。因此一项好的政策的实施,需要出台与之相关的配套措施,推动其完善,这样才能使一项好的政策得以更好的利用。其研究结论具有明确地针对性,足以引起学界同仁深思。
综上所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参与和决策,注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差异,从观念上调整和改变我们对生态认识的偏颇,这样理想中的魅力中国、秀丽中国建设,也才指日可期。
[责任编辑:罗康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