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特色工艺品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7-11-20杨远

关键词:工艺品年画产业化

杨远

河南特色工艺品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杨远

郑州轻工业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河南特色工艺品资源丰富,承载着河南优秀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是文化艺术和乡土精神的完美结合。目前,河南特色工艺品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但存在发展前景不明朗、产业化发展层次较低、工艺创新发展后劲不足、产业链条不完善、品牌意识淡薄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特色工艺品产业发展相关人才缺乏,特色工艺品产业理论研究薄弱,政府层面的宏观管理与相关政策支持欠缺及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鉴于此,应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和创新设计能力;加强政策性导向,完善配套措施;培育区域品牌,打造特色工艺品产业集聚区;拓展产业链,发展多元化产业模式。

特色工艺品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寄托纯朴理想和愿望的精神家园,不仅给大众带来了美好的生活情趣,也潜移默化地孕育了华夏民族的道德情感。河南特色工艺品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抢救和保护行将消失的特色工艺品遗产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迫在眉睫的社会责任。目前,特色工艺品的抢救、保护工作已经得到政府相关部门和学者们的重视,在政策支持和理论研究方面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于河南特色工艺品产业化发展的研究,仅见个别学者对产业资源的分析,如汪振军[1]曾对河南淮阳的特色工艺品——“泥泥狗”的产业资源作了分析。河南特色工艺品产业化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充分挖掘传统特色工艺品资源以更好地推进河南特色工艺品产业化发展?目前学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待深入探讨。鉴于此,本文拟结合河南特色工艺品发展的资源优势,对河南特色工艺品产业化发展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供业界参考。

一、河南特色工艺品产业化发展的资源优势

河南省作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其特色工艺品资源丰富,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工艺品。河南特色工艺品资源分布的具体情况为:豫东以开封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汴绣和周口淮阳的泥泥狗泥塑为代表;豫南以许昌的禹州钧瓷,平顶山的汝瓷,驻马店的香囊,南阳的玉雕、石雕、烙画为代表;豫西以三门峡的民间剪纸、皮影、面花和洛阳的三彩泥塑为代表;豫北以安阳的剪纸、滑县的木版年画、浚县的泥塑为代表;豫中以新密的石雕、砖雕,郑州的剪纸、布艺为代表。其中有的特色工艺品资源呈遍地开花之势,如剪纸艺术,几乎河南每个区域都有杰出艺人。

由此可见,河南特色工艺品资源极为丰富。从目前来看,河南特色工艺品创作有的仍沿用传统的民间工艺方法和题材内容,如玉雕、石雕、剪纸、年画、泥塑;有的则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了适应性的改造,如新题材的年画和剪纸;有的则是完全新创的作品,如日用陶瓷工艺、铁艺等。这些优秀的特色工艺品承载着河南优秀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是文化艺术和乡土精神的完美结合。

二、河南特色工艺品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河南拥有众多特色工艺品品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传统特色工艺品的生产方式、产品形态等,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大批特色工艺品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整个行业发展遇到了一定困难。近年来,河南省从政府层面上提出了不少措施,如文化强省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老字号认定等,从各个方面对特色工艺品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各地的工艺品资源逐渐被当地重视,大部分有了初步的发展,个别的已初具规模。

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较多但形成产业规模的比较少,发展前景不明朗,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创新发展后劲不足,产业链条不完善,品牌意识淡薄等。

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虽然其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刻印作坊曾遍及全国,但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市场经济的冲击、科学技术的发展,木版年画渐渐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空间,正面临着市场的考验和挑战。首先,朱仙镇木版年画后继发展问题堪忧。就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继承和发展来看,目前全镇从事年画制作的作坊仅仅剩下天成、万同、曹家、天义德等六家,从业人员不到20人,而且多数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这与明清时期的300余家门店、民国时期40余家门店2000多从业人员[2]相比,确实堪忧。其次,朱仙镇木版年画产业发展虽初具规模,但整体竞争力不强。就目前情况来看,朱仙镇万同年画社的经营状况较好,不仅仿制老版,还创作了一些新版,其销售也与市场接轨,发展思路较为清晰。但其他几家木版年画社经营状况不佳,有的年画社之间甚至为了争夺老字号的招牌而诉诸法律,出现不良竞争。另外,其制作质量也参差不齐,有的作坊依旧采用传统技法熬制颜料,有的作坊则采用了现代化学颜料,制作出的年画颜色深浅不一,色泽晦明不同。同时也存在着刻画技艺高低的差别,有的作坊木版年画人物表情呆滞,有的比较鲜活;有的作坊采用五色套印,有的则采用六色或七色套印。这就导致一个地方的同个层次的木版年画会出现多种价格。这些都不利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品牌建设。

河南其他地方的特色工艺品发展也存在类似问题,如淮阳的泥泥狗,虽有初步发展,但仍然以家庭作坊式的生产销售为主,价格差参不齐,销售渠道单一。总之,河南特色工艺品产业化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三、河南特色工艺品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整体来看,河南特色工艺品产业化发展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制约。

1.特色工艺品产业发展的相关人才缺乏

从特色工艺品创作的从业人员看,由于受到当前经济发展与就业形式多样化的影响,已经鲜有人愿意从事工艺品制作。另外,特色工艺品也缺乏规范的传承体系。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特色工艺品的制作仍是靠师徒手传口授、父子或母女相传的方式而延续。这样的传承方式导致特色工艺品技艺因人而存、人亡艺失、濒临灭绝的境地,一些优秀的民间艺术可能会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通过对豫北200余位民间剪纸艺人走访调研发现,新乡市获嘉县照镜镇剪纸艺人李同秀已达90岁高龄,而60岁以上的剪纸艺人占89%,尤以65~80岁的人最多,剪纸大多为邻里婚丧嫁娶所用,不出售(除极少人做纸扎出售外),96%的剪纸后继无人。[3]

从特色工艺品的创新发展看,特色工艺品的制作主要依靠民间艺术传承人,而他们的创作由于受固有模式的限制,很少能够做到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不断创新,致使产品形式单一,不能很好地适应消费者需求,没有市场。特色工艺品产业化发展,不仅需要有一定文化修养、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懂销售、会管理的专业人才。从特色工艺品的销售人才看,基本上没有专门从事营销的人员,都只是在家庭作坊里等待买家上门求购,销售渠道单一,影响市场效益。从产业管理人才角度看,专业管理方面的人才基本上没有,地方政府管理不到位,个体企业(作坊)管理理念缺乏。

2.特色工艺品产业理论研究薄弱

特色工艺品产业化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支撑,也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深化对特色工艺品产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可以为特色工艺品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但从目前看,大多数学者只关注特色工艺品的属性、地域特点,对于其产业结构、产业链建立、产业化途径和措施等则缺乏深入研究。没有相关产业理论作指导,产业化发展会滞留在较低的层面上,产业发展方向不明朗,产业化发展受限,难以起到助推特色工艺品产业化发展的作用,

3.政策支持不够,激励机制不健全

从寻求经济新增长点的角度看,特色工艺品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虽逐渐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认可,但这种认识只是停留于表象,虽然也有一些政策、资金扶持,但尚缺乏完善的配套措施,缺乏对扶持政策的贯彻和资金流向的监督体制,没有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导致无序开发、不良竞争现象时有发生。

四、推动河南特色工艺品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著名文化遗产保护倡导者、著名作家、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曾指出:“传统手工艺的时代转型是个大问题、大难题……当今从社会结构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再到审美观念都在改变。作为生活应用性的民间美术,必须适应这种转变。”[4]因此,对特色工艺品进行适应性的改造,就成为创新发展特色工艺品的必由之路。而特色工艺品的创新发展,需要深入挖掘特色工艺品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对特色工艺品进行再设计、再包装,以实现其实用功能、审美功能的转型,使其成为满足当代人们物质、精神需要的消费品。同时,也应适应产业经济时代的市场需求,借鉴相关文化产业理论,推动特色工艺品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此,针对河南特色工艺品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河南特色工艺品产业化发展。

1.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和创新设计能力

河南特色工艺品产业化发展亟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应注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的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为特色工艺品产业化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这种人才培养,可以依托地方高校的相关专业来开展,如可在一些高校艺术专业中开展美术技法培训,强化传承人的美术创作技术;设置艺术市场管理专业,培养从事特色工艺品开发、营销的专门人才。可形成特色工艺品传承人与高校专家合作、特色工艺品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与企业合作的新局面,打造由高水平艺人、专业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和高校专家组成的多层面人才队伍,为特色工艺品产业化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另外,应提高特色工艺品产业化发展理论的研究水平。特色工艺品资源面临着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其产业化发展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运用。特色工艺品产业化发展要避免走弯路,需要由专家学者、特色工艺品设计开发人员、企业科技人员联合组成科研团队,加强对特色工艺品相关理论和设计创新的研究,包括从特色工艺品的生产材料到市场需求、从田野考察到数据的分析整理,把握特色工艺品造型、技法、色彩、材质等方面独特的美学价值,进而把特色工艺品资源变成优质的艺术商品,实现其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变。

近年来,高校中已经有一批学者在关注和研究特色工艺品的保护和创新发展问题,也有高校在一些艺术类硕士研究生中培养了一部分民俗艺术方向的人才[4],国家层面也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研修、研习和普及培训(特别是工艺美术类),为特色工艺品的创新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5],这是可喜的局面。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人才的去向和成果的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和监督。

2.加强政策性导向,完善配套措施

政府的政策性导向无疑对特色工艺品的保护和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优惠、资金支持等措施,对民间艺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鼓励作用。但这些措施要有效发挥作用,还需要完善特色工艺品资源保护和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加强特色工艺品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完善配套措施,设立专项资金,进行重点扶持,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完善监督、评估体系,真正实现特色工艺品的可持续发展。

完善配套措施是特色工艺品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的配合与支持。目前,特色工艺品产业存在的不良竞争、侵犯知识产权、融资渠道不畅、税费繁杂等问题,都需要政府尽快在法规和政策层面解决和完善。

3.培育区域品牌,打造特色工艺品产业集聚区

品牌是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旗帜和振兴的标志[6]。河南特色工艺品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要进行产业化开发,就要找准发掘和利用的着力点——突出区域特色,树立地方特色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品牌化建设需要长期的市场培育,一方面应加强产品的研发,从产品的审美、实用、包装等方面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另一方面应加强生产、市场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不正当竞争,杜绝对品牌产品造成损害的行为。

产业集聚区是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关联性企业或产业在一定地域内的聚合体。河南特色工艺品资源虽然分散但区域特点突出,应利用好这一优势,进行区域规划,保持独特的区域化特点。在进行特色工艺品区域规划时,应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园的集聚效应,带动相关特色工艺品产业形成集群化优势。特色工艺品企业应纳入文化产业园区,进行集中规划、管理,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充分利用文化园区进行特色工艺品产品统一的展示和销售。目前,河南省的禹州、汝州、开封朱仙镇等地虽已经依托具有优势的地方钧瓷、汝瓷、年画等文化产业,进行文化产业园的规划,但从全省来看,尚未真正形成有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这方面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实现名副其实特色工艺品的产业化集聚。

4.拓展产业链,发展多元化产业模式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有完整的产业链条来支撑,因此,拓展特色工艺品产业链,是实现特色工艺品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生产方式中,以家庭作坊生产为特色的工艺品,处于产业链中的最低端,产品附加值小、收益低。以开封朱仙镇年画为例,1990年代,虽然声名远播[7],但长期处于“年画好看,效益极低”的尴尬境地,没有形成产业链。近年来,朱仙镇以年画为核心,通过设立年画社、博物馆、文化产业园、年画国际研讨会等,采取传统年画与现代企业文化结合等措施,拓展年画销售领域,延伸年画产业链,年画带来的效益初步显现。如万同年画社,不仅对朱仙镇年画材料做了整理,又结合年画的特点为开封菊花展、中国邮政等设计作品(见图1),既展示了企业文化,又弘扬了年画艺术。可见对于特色工艺品产业而言,通过构建特色工艺品产品—博物馆、产业园—国际研讨会(展销和理论研究)—企业文化—包装设计(撷取相关元素)—旅游产品等现代文化产业链条,可使相关行业产生拉动效应,实现特色工艺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图1 朱仙镇木版年画创新作品案例

当然,特色工艺品产品应注重个性化、独特性的创造,特色工艺品的个性化特点决定了其产业化发展需要走多元化的道路,既要探索现代企业的大规模生产模式,又要保留传统家庭作坊的个性化生产;既要利用行业协会进行组织协调,又要鼓励民间艺人进行艺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保证特色工艺品健康有序地发展。

以上,从政府到民间、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到企业,我们从各个层面和角度分析了目前河南特色工艺品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特色工艺品资源产业开发的相应对策。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有效保护特色工艺品,对亟待拯救的特色工艺品进行适应性改造,创新出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使其逐步形成产业规模,以适应当代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进而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1] 汪振军.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产业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46.

[2] 张继中.朱仙镇木版年画[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8.

[3] 杨远.濒危民间艺术遗产的传承创新思考——从豫北剪纸的调查谈起[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82.

[4] 冯骥才.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时代转型[J].艺术生活,2009(2):15.

[5] 文化部非遗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暑期试点工作评估报告[R].北京:文化部非遗司,2015.

[6] 张玉骉.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河南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C]//王日新.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2013).郑州:海燕出版社,2014:222.

[7] 王日新.中原记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218.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dustr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crafts with He′nan characteristic

YANG Yuan

杨远.河南特色工艺品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5):97-102.

J124

A

10.3969/j.issn.1009-3729.2017.05.015

1009-3729(2017)05-0097-06

河南特色工艺品;

产业化发展;

区域品牌;

产业集聚区

2017-03-22

2016年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162400410546)

杨远(1975—),男,河南省南阳市人,郑州轻工业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传统工艺美术。

猜你喜欢

工艺品年画产业化
设计教育社团活动中的滴胶工艺品制作实践
持续接力奋斗 推动山西农谷产业化发展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牛年画牛
年画
3D扫描和3D打印技术在工艺品开发中的应用
艺术为技能统帅 工艺品孕成的根本要素
魔芋产业化,打开致富新大门
缸鱼年画之旅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