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的现状及分析
2017-11-19刘新红
刘新红
摘要:初中历史是初中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门科目。课堂提问作为体现生本主体教育、实现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普遍形式,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计问题,研究和探讨提问的艺术,恰到好处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就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飞跃,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现状
一、以“境”引“问”,激趣促探究
提倡通过情境来引出问题,目的就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以多种方式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根据情境而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活动。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创设情境,一是在导入过程中要注重以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通过问题引入新的课题。以《鸦片战争》为例,很多学生虽然也听说过林则徐,但关于林则徐和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以及鸦片战争的历史,了解甚少。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呈现林则徐的画像,看画猜人,再引导学生观看虎门销烟的视频,然后提问:“英国为何要向中国输入鸦片,如果林则徐不去销烟是否可以避免战争?”由此引入课题。二是要借助情境来幫助学生理解新知。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南京条约》的危害,可借助图片让学生了解侵略者对国民的残暴统治,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
二、分层提问,照顾学生个体差异
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问题要分层,以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如《辛亥革命》一课中对“三民主义”的探究,教学中针对基础稍弱的学生,可用问题“‘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变化?”来引导学生从指导思想、纲领和发刊词等方面进行对比。对比后对基础稍好的学生,可问:“‘三民主义和同盟会在本质上有没有区别,为什么?”学生基础不同,问题不同,提问过程中才能避免有问无答的现象出现。否则,互动关系很难生成。
其次,教学在不断推进,问题就要随之逐层推进。对问题要注重结合教材中的板块设计,层层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对问题展开探究。以《血肉筑长城》为例,探究分三个板块进行。导入新课中的问题为:“抗战爆发后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是什么战役?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又是哪一次战役?它们分别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作战双方是谁?概况如何?”结合百团大战,问题为:“百团大战是谁指挥的?为什么要发动百团大战?目的是什么?目标又是什么?”在中共七大的探究板块中,问题为:“中共七大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召开的?其主要任务是什么?做出了什么重要的决定?有什么历史意义?”
三、比较提问法
在浩瀚的史海中,相似的历史概念比比皆是,使学生难于区别。教师可以运用对比、反比、类比等方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同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和拓宽所学知识。在学习“明清抗击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时,向学生提问: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尽管都名垂千古,但都不被称为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却被称为民族英雄,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区分民族内部纷争和抗击中华民族以外的外国侵略者的英雄人物。自然而然,当学习郑成功以及林则徐等历史人物时,学生就可以轻易分辨他们是不是民族英雄了。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马关条约》是本课的重点,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内容进行比较:賠款数额有什么变化?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变化?过去的不平等条约有过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的规定吗?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呢?通过这些比较,学生自然能够得出结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比较性的提问方法,不但使学生巩固了旧知识,开拓了新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敏捷性。
四、问题的设置没有启发性,缺乏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置问题。这就要求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模糊点,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思考探究的强烈愿望。然而,许多教师都不太在意问题设置的启发性和趣味性。例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关于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多数教师会不假思索的问学生: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呀?学生经常会被老师问道某某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而且多数情况都能从书上找到答案,这时学生也会不假思索的去翻书找标准答案。我想如果换成这样提问会不会更好一些: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地位,人民的生活和周边难兄难弟的国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现今,初中历史课堂提问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课堂提问的低效或无效。我分析大致有这几个原因造成的。第一,教师对于授课内容准备不充分、对于课标的研究不够透彻,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把握不到位。第二,教师专业化水平和专业素养有待提高。教师专业知识仅仅局限于课本,没能加强专业阅读与学习。加之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智力发展水平和学习状态考虑不周。因此不能或不敢提出新颖的问题。第三,教师过于关注课堂的预设而忽视了课堂的生成。特别是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知识没有系统化时,往往会受到思维定式的束缚。
课堂提问是一门技巧,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每位教师认真钻研。每位教师都应追求课堂提问的最高境界,所提问题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所提问题永远让学生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永远保鲜。“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真正做到一个主导型、智慧型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李亚军.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提问[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13)
[2]孙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探讨[J].读与写,2014,11
[3]贾昌秀,于飞.初中历史课堂提问原则与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08):7-8.
[4]覃章贵.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的课堂提问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02):125-1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