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批评的启发

2017-11-19郭玮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精神分析

郭玮

摘 要:精神分析电影学(即第二电影符号学)的研究有两个极为重要的核心范畴,其中“镜像阶段”来自拉康。将电影理论的研究对象由研究影片文本和影片作者的关系,扩展到研究影片与观众的关系。本文在梳理拉康精神分析的核心理论的基础上,思考精神分析对电影批评的启示,并提出些许薄见。

关键词:精神分析;镜像阶段;主体结构理论;电影批评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9-0107-01

一、拉康精神分析的核心理论基础

拉康的精神分析模型的核心内容分别是“镜像阶段”和“主体结构理论”,“镜像阶段”是拉康的精神分析模型的核心。基于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拉康指出:成人的过程会经历从“理念我”到“镜像我”最后到“社会我”的三個阶段。婴儿入世时本是个“无分化”且“无主体”的存在物,没有物我意识和主客区分,这便是“理念我”。而从“理念我”到“镜像我”的过渡便是通过“镜像阶段”来完成的。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通常指6到18个月(“镜像阶段”)。从最初无法区隔自己与母亲的镜像(“母子同体”),到在经历了“一次同化”的过程,有了自己与他人的区分(包括婴儿在企图触摸镜像时发现其并不存在的“自我异化”)。婴儿与自己的镜像同化的阶段即是“自恋狂”的阶段,此时婴儿对自己的肉身在镜中的影像有着无限的爱恋。同时婴儿与镜中形象的认同标志着“一次同化”的完成,婴儿进入“想象界”。而在其经历了“二次同化”(即“俄狄浦斯情结”阶段)之后才能形成他的“象征界”。

二、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批评的影响

1.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直接导致了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即第二电影符号学的产生。他为电影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与方法,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精神分析理论的集大成者,拉康在继承弗洛依德学说的同时又对其精神分析理论做出了相当程度的修正甚至改写。

2.在拉康之前,电影理论大抵有两种银幕隐喻:首先,巴赞指出了银幕对行动的遮挡,并将银幕比作“窗户”,而让·米特里则将银幕的作用比作“画框”,他认为观众通过银幕看到的只不过是电影创作者想要展示给他们的。拉康则通过阐释“镜子”一词的涵义,将观影者的观影情境比作一种“转换性的情境”,观影者在其中混淆了想象与现实,从而构成了“镜像效应”。在拉康看来,‘凝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观看,眼睛作为一个欲望的器官能够使我们在观看中获得快感,然而眼睛又是被充分象征秩序化的器官,它只会看见那些“想看”的东西而对其他的存在视而不见。影院中的“凝视”是观众在倒退进“想象界”之后的“观看”,这种对银幕的凝视其实是观众将自己的欲望投向银幕。因此,观影的快感就是通过银幕之“镜”获得的“自恋”的满足。

三、对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与电影批评影响的思考

1.拉康的先创性。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从婴儿照镜子出发,将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都称为“镜像体验”。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的中,可以找到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影子。内核皆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欺关系”。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不是‘我的‘他物(‘我的镜像)抢先占据了‘我的位置,使‘我无意识地认同于这个‘他物,并将这个‘他物作为自己真正的存在而加以认同。由此,一种虚假的自我在“自恋式”的伪认同想象关系中被建立起来。需要注意的是,拉康所说的婴儿的‘自我概念是不会与他自身相匹配的。镜子中的镜像比婴儿自身更小更稳定,它总是在婴儿之外的“他者”,也即是某个在婴儿之外的东西。婴儿始终将他的自我错认为是“他者”,即他的镜像。

2.拉康的‘三界理论与弗洛伊德的‘心理人格三重结构的区分后者的三重心理人格结构是相互制衡,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拉康的三界不是一个纯心理性的划分,而是一个逻辑上的发展,具有哲学意义。三界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包容,互相贯通的,并非相互制衡,此消彼长。

3.类比法的风险。人们在尝试探索一个新事物,或是在尝试阐述两种事物间的关系时,总是倾向于把它同某种已有相对完整的认识的旧事物相类比。正如上文所说,在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发展过程中,银幕理论,镜子理论以及释梦理论便将梦与电影相类比进行阐述。麦茨等人试图利用 ‘类比法来将观影情境和镜像阶段相类比,摄影机透镜成像与人类视觉相类比等。

诚然,这种类比法对于我们认识电影,或将精神分析理论运用到电影理论中具有很大的帮助,它提供了研究的一个有力抓手。但如何才能证明被类比的两者具有这种程度上的相似?运用这种类比法允许得出何种结论?基于类比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完全正确?这些问题的答案恐怕没有类比认识的过程那样欢欣。

就像婴儿与他的镜像之间的关系一样:我们必须忽略一些不同之处,才能创造出二者间的同一性。虽然婴儿的镜像与其自身十分相似,但我们是否就能认为婴儿的镜像便是婴儿本身呢?婴儿所具有的特性,是否婴儿的镜像也均具有呢?所以,将作为一种推理法的类比法作为推导结论的基础,本身便具有一定风险,依赖类比法的评论语言“始终是想象关系的囚犯”。

参考文献:

[1]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下册)[M].北京:三联书店,2006.

[2]陈晓云.电影理论基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3]吴琼.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精神分析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解读《红楼梦》中贾瑞的人物形象
精神分析视域下的王安忆小说创作
漂泊中的追梦人
用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论解读爱伦?坡作品中人物病态人格成因
从精神分析学视角看郁达夫的《沉沦》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精神分析视角下女性文学人物心理创伤研究
疯狂背后的生命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