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017-11-19王福和
王福和
在智力常态下,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就在于非智力因素。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提出的“三维目标”中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很好地涵盖了影响学生发展的非智力因素的三个层次,其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实现教育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一、运用丰富多样的教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学生的细致观察、个别谈心等方式,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组织丰富多样、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他们对学习、社会、人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观念和良好的思想态度。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结合学生状况,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及动机,增强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感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在学习中产生美感体验,变“苦教苦学”为“趣味教学”,从而使学生形成乐学、勤学的学习态度,进而使他们获得广阔的视野,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其次,学以致用。教师应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组织一些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又能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知识的必不可少,明确如何运用智慧对待生活、对待学习、对待知识。
最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应改变以往只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的观念,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并改变以往批评式、强迫式的教学方法,代之以温和的鼓励、积极的肯定、热情的表扬,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荣誉感,使每个学生产生平等、民主、公正的思想,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向每个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侧重,不强求全面、一律,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对自身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肯定,使个体素质的提高与群体素质的提高相得益彰。
二、创设优美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真实的情感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生活也被真实的情感影响着。如果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实践他们的人文情怀,那么他们从书本或艺术作品中学到的人文知识、所形成的生活认识、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便是肤浅、脆弱和缺乏根基的。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创设一种优美和谐、宽松真切的氛围,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亲身体验,用心感悟高尚、高雅的情感,并引导学生在平常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平常事中体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对学习的热情,久而久之,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处世情感。
当下大多数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受到家人的格外关注,甚至溺爱,容易养成唯我独尊的个性,以致部分学生缺乏关心别人的意识。人只有主动地关心别人,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体会别人的感受,形成对别人的爱、同情、宽容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应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一些伟大的基本情感,如爱、关心、尊重、同情、宽容、无私、豁达、乐观等,使他们形成爱国情感、集体主义、乐观主义的高尚情操。
由于受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现今初中学生的心理普遍看似坚强,实则脆弱,所以在教學与生活中,教师应该在正面引导与训练的前提下,适当地给他们一些难题,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使他们形成坚强的意志,产生对生命的珍惜与对生活的憧憬、热爱之情。
三、使学生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现代社会中存在着一些负面的价值观念,严重腐蚀着人们的心灵,也或多或少地对中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对此,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也要建设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精神、道德修养和价值观趋向。教师应结合教材中谈论人生、品味生活、弘扬真理的内容,对学生在人生目标、伦理道德、是非判断等方面进行引导,要求他们对人生及社会有一定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正视自己,使他们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进行自主选择,有合乎社会进步的价值标准,使他们的情感更加丰富、和谐,能够充分领略人生和世界的意义,实现自我超越。
总之,培养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也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应有侧重、有目的地循序推进学生的德育工作,不可将其割裂开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一批适应现代社会的高素质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