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的内涵与魅力
2017-11-19葛武英
葛武英
摘 要:宜兴紫砂壶极具艺术性。有着悠久的历史,颜色古雅,造型别具一格,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古往今来都是文人雅士品茗的首选。
关键词:魅力;造型;古朴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9-0024-01
中国有四大名陶,即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四川容昌陶和钦州坭兴陶,其中宜兴紫砂壶无疑是最佳的泡茶器皿。紫砂壶泡茶之佳处,在于能使茶之色、香、味俱全。
中国紫砂历史悠久,紫砂茶具起始于宋,盛于明清,流传至今。清代康熙中期到乾隆晚期紫砂茗壶造型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装饰风格也发展到顶峰。明朝正德年间,一名唤供春(又名龚春)的家童随吴颐山读书与宜兴金沙寺中,空闲时跟着寺里的老和尚拉胚制壶,金沙寺中有几棵银杏,根部长着许多树瘿(即树瘤),供春便模拟树瘿捏制一壶,极其生动,老和尚见到赞许有加便将自己的壶艺技术尽心传授与他。供春将所制的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自此便有了“供春壶”。到了清代出现了一大批声名远扬的大家,陈鸣远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制壶技艺精湛全面,又勇于开拓创新。他制作的紫砂壶造型生动,做工细腻,刻画讲究,富有哲理。所制茗壶造型多种多样,特别善于自然型类砂壶的制作,把自然型壶在明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向艺术化的高度。他是继时大彬后最伟大的宜兴陶人。
宜兴紫砂从清末到民初依然是家庭作坊式生产。通常是技艺人员自选泥料做成陶坯,然后委托窑户烧成,或者由窑户老板收购坯件,烧制后上市。抗日战争时期,紫砂龙窑和多间厂房相继被毁,技工大量流散,整个蜀山的紫砂窑厂全年所产紫砂茶壶不满千把。抗日战争胜利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一阶段,紫砂业一片萧条,几乎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紫砂产业开始恢复,相继成立宜兴紫砂产销联合营业处,组织窑户参加本地或外地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和华东特产展览会,为产品打开了销路。由于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紫砂行业重新整改,在机制和体制的创新中,生产经营的方式回归到民营和作坊式。宜兴紫砂从民间中来,回到民间中去,这是传统的手工艺产品属性所至,也是本质的回归。
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经过几百年的技艺传承和艺术创新,紫砂壶器形逐渐丰富,样式日益增多,按大的形制可分为光货、筋囊货、花货。前两种器形更多的是以几何造型、线条上的变化来达到创新求美的目的,花货则是模拟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器物、人物等加以艺术抽象而制作出的紫砂壶,紫砂造型艺术将许多中国文化的精髓统一在一起,构成了高雅的文化艺术气质。
我制作的旦包四季山水壶,该壶质朴古典,形制完美,造型比例协调,胎质细腻,线条流畅,光泽分布均匀。此壶是由全手工制作,铜把提梁式,铜把提梁俗称“软提梁”。壶身圆敦丰满,骨肉匀挺,口、流、盖做工精致,流顺自然,比例适度。三弯嘴顺势而出,壶盖弧面与壶身弧面衔接自然,一气呵成。旦包壶看似简单,实则对制作者有着极高的要求,有任何一处偏差就会影响整壶的神韵。此壶气韵拙中藏巧,俗中透雅。以简练的线条轮廓打造出视觉和触觉上的平衡、和谐和韵律。壶由本山绿泥制作而成,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日久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大为养壶之最佳器材,泡茶好喝,冲泡普洱系列,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等更为适合。
然而紫砂陶艺不是一句空泛言辞,而是非常具体的形式和内涵。宜兴的山水构成了宜兴紫砂独有的品质,山地文化给紫砂带来了质朴、沉静、坚毅;水文化给紫砂带来了温婉、灵动、清新。它是中国特有的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造于一体的陶土工艺品,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文学气息和绘画神韵。 由于紫砂的独特材质,紫砂泥可塑性极高,虽不利于灌浆成型,但其成型技法变化万千,而且成型后坯体强度高,坯的干燥收缩率小,烧成后不易变形,所以适合制作精巧的艺术品。
紫砂壶每个造型都有自身的气度,包括了作者个性的表现和风格的体现,有的壶表现出的是清秀飘逸,有的是古朴敦厚,有的轻快明朗,有的粗犷简雅,不同的气质方能体现出不同的意趣,这才能使一把紫砂壶在繁多的花色中绽放出与众不同的姿态。
紫砂壶的内涵包括“神”、“气”、“力”三个要素,紫砂壶的神意,通过象形的实体抒发,表达着一种内在的生命气息,一切事物的“活”在于它内在生命的迸发,紫砂壶的神意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各种不同的形体赋予作者的情感,借以表达出来。“气”则是紫砂壶的气质。从神意气质中出发,从线条块面中寻找,恰到好处的对力度的表达,一件好的作品融合此三個要素,能使紫砂壶达到极致的美感。艺术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条件之一,人透过语言做思想上的交流,透过艺术的形象做心灵的交流。紫砂壶既是物质产物又是精神产物。
紫砂拥有深蕴的文化内涵,在紫砂陶艺作品中都有表现出来。紫砂陶艺是属于个性鲜明,风格特点比较突出的陶瓷艺术作品,更具有收藏价值。
参考文献:
[1]宜兴陶艺.香港市政府茶具文化馆[M],1990.
[2]顾景舟.宜兴紫砂珍赏[M].香港:三联书店,19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