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境创设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17-11-18梁允标
梁允标
【摘 要】 新课程赋予课堂教学新的内涵,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人格、学问、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便成为一名理想教师的有机构成部分,教师能够站在教学艺术境界的高一层,对课堂“指点江山”,在课外“激扬文字”,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人格魅力。
【关键词】 新课程;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 G6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7-0-01
课堂教学应该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是要打破传统课堂的壁垒,能够制造课堂的热能效应,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拓展学习的外延,让学生不断积累文化,积淀精神,提高人文素质。也就是说,教师应给知识注入生命,让知识盥洗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使生命变得厚重。因此,每一节课都应该“形神不离”、“情韵相映”,以“情景”为亮点,以“情感”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以“周围世界”为源泉,通过创设和沉浸一种优美、智慧富有情趣的意境,将知识教学镶嵌在情景中,带入到艺术活动中,课堂成了虚拟的智慧宫、科技园、新闻发布会、外交舞台、演讲厅和挑战平台。并从他们的课堂教学中感悟到,课堂是“阳光地帶”,课堂是“动感地带”,课堂也是“情感地带”。真正做到师生民主、互动、和谐的关系,共同打造富有激情的理想课堂。
一、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过程的新要求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所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教师在正确教学思想指导下,有目的地选定一种建立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使能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教养和教育学生的任务,并取得尽可能最大的效果。”显而易见,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离不开正确教学思想的指导和最佳教学方案的设定,而最佳教学方案的设计同样也离不开教学思想这一教学灵魂的指导。新课程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学过程呈现在我们面前是一幅崭新课堂教学。
第一,新课程呼唤教师对原创的提升。教材只是一个案例,一个载体。教学的依据是新课程标准,不是教材。只凭借教材的教师在新课程下的教学必定会失去学生的支持,教师不再只固守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就可以走进课堂。教师应该成为知识素材的存储器,学会把教材的信息与素材整合在一起,教材的缺憾需要依靠教师去圆满,教材的拓展与开发要依靠教师去创造。教师不再只是将教材的内容“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而要熟悉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特点,并且要对教材进行改编、选编、选用、活用,要有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达到师生有共同的激情创设一个理想的课堂。
第二,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过程要更多的精彩的回答从学生的那里表达出来,新课程渴望更多更好的课堂教学的动人场面在学生的身上表现出来的。这种教育思想要把学生看成具有生命意识的人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才华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给知识,只为学生提供“鱼”,给视野、方法才是给学生“渔”,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给”,只能给学生“死”的知识,而“导”,才是给学生“活”的知识的源泉。
第三,新课程需要理想的教师教学个性,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条件下,教学条件固然重要,而教师的素质更为重要。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靠教师去创造。如课堂教学没有现代媒体,用“土媒体”也能让课堂教学生辉,呈现亮点。因此,教师的素质应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高尚的人格魅力、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可贵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将教学看成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动态系统,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某一种模式。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内涵无限丰富的艺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用一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能够随时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作出应变,真正在课堂“指点江山”,在课外“激扬文字”,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人格魅力。
二、理想课堂教学的实施
课堂教学的实施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技术手段,焕发教学艺术。新课程理想课堂的实施,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所谓活力,即师生生命的创造力,其课堂特征是: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的创设问题情境,并使这种情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情感性、生活性、参与性,就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动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产生疑惑,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充满问题互动和活力的课堂。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运用“现实生活中热点问题”创设情境
思想品德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具有较强的生活性,用政治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创设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吸引力,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在高二哲学常识“因果联系”一节教学中,为了说明因果联系是指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叫因果联系。因果联系的特征:一是原因和结果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二是两者之间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利用多媒体呈现了一组环境污染及造成大量海洋动物死在沙滩上的情境,以这种内存的联系构成一幅因果联系图,通过教师的设问,学生的讨论达到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也比较直观地解决这一知识点。
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国际互连网、宽带网、局域网、校园网等丰富的网上资源为更好地实现理想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现实生活条件。教师应该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构筑信息化条件下的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新型模式,充分利用网络的大信息量、存取的方便性以及交互的及时性进行学习和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扩展学生的自主性学力、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研究性学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2)用“艺术作品”创设情境
俗话说:触景生情。呈现真实的情景,可以唤起人们的感情,引起共鸣。艺术作品具有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等特点,诸如音乐、漫画、视频等形式,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课题、活跃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比如在“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一课教学中,为了说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九八抗洪的视频剪辑并配以歌曲《为了谁》。通过这种艺术渲染,营造的氛围非常浓烈,引起了同学们的情感共鸣,自然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也就迎刃而解了。
(3)用“漫画、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图片”创设情境
思想品德知识的信息很多是通过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和漫画呈现的,并且漫画、文字材料、图表数据也成为考察学生能力试题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运用漫画、文字材料、图表数据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漫画、材料、处理数据的能力。注意在运用漫画、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创设情境时,材料的选取要反映时代的脉搏,应当让学生感到当代的气息;同时,所选材料应尽量贴近学生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比如在讲授资本主义的政党的选举制度时,可以运用美国的2008年总统大选,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这方面的知识给学生进行讲解、分析、讨论。
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关键是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动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有计划、有意识地向学生启迪寻找问题的角度及提出问题的方法途径。
总之,要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和质量,达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理想课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优化,需要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需要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的进一步完善,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现代教育思想的树立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新基础教育网
2、劳建洪《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技术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浙江教育报刊社
3、袁振国《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微观思考》《人民教育》
4、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面向21世纪的教育》资料汇编
5、翁祖乐《课堂教学要营造情境教学氛围》《中国教师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