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之弊端思考

2017-11-18杜幼芹何啸黄卫锋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7期
关键词:慕课师生大学

杜幼芹+何啸+黄卫锋

【摘 要】 “慕课”自出现以来就饱受争议,人们对慕课的态度分为三种:支持,反对和怀疑。继最初的慕课热之后,近几年来,高校教育工作者逐步對慕课趋于冷静思考态度,对教育的工具化、知识的商品化、大学的角色与功能等有了新的认识。慕课不可能取代高校及高校教师,并最终将融入到高校教育中。

【中图分类号】 G64.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7-00-01

“慕课”是英语缩略语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音译,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在线课程模式。它是在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发布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结合起来的课程模式。“慕课”课程充分展现其教学资源的优势,在此不一一赘述。人们对慕课的狂热源于对慕课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期待它是一场“让天下所有人免费上课”的革命。但当人们发现慕课的结业率不高,对学生的要求又很高,教学方法也没有多少新奇之处等问题之后,失望情绪自然难免。人们或许不再有非理性的狂热,更多地会以平常心来看待这个新事物,这对慕课的长远发展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客观来说,“慕课”是一把双刃剑,其对高等学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还是需要理性观察和冷静思考,对其弊端更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深思,并在大学教育工作中尽量避免。

一、机械化的“慕课”缺乏师生互动,无法因材施教

“慕课”的广泛运用使教学内容可以完全在互联网、手机等一切通讯工具上获得从而学习,学习活动已经不需要在课堂上完成,而是变得虚拟,增加了大家之间的距离。有些人可能习惯网络虚拟社会,从而不愿意生活在真实世界里。课堂本来应该是师生共聚一堂探讨学问的场所,如果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课堂教学可以成为其乐融融的一种心灵交融方式。但是,“慕课”的运用却冲淡了师生课堂的学习氛围,减少了学习交流的机会,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合作精神也会随之降低,学习态度和学习激情以及情感交流产生的火花也变得更加稀少。总而言之,慕课缺乏真正学习所需要的核心因素——师生互动。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公平。而“慕课”标准化的在线学习内容,一个模板的学习和练习方式,很显然无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鉴于以上两个方面的不足,学校在“慕课”课程推广应用过程中,往往采用老师全程在线辅导,或者业余时间建立师生QQ群或者微信群等形式来加强师生交流,解惑网络学习中疑难知识点等加以弥补。但是这无疑增加了大学老师额外的工作量,在实施中如何更好体现老师价值,增强老师责任感等方面无疑提出新的要求。

二、我国MOOC课程建设和运营水平不高

国外高校“慕课”不断繁荣昌盛,有其社会和经济背景。私立高校和投资商为了利益最大化,首先想到的是廉价的在线课程会大幅度降低高等教育的成本,从而将许多传统大学逼到墙角。慕课对学界的颠覆性影响在于,某课作为增加生产量的手段来推广,通过慕课平台交付教育服务的私有化被许多政客看作解决成本、竞争和生产率等高等教育危机的办法。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特伦是慕课平台之的创始人,他野心勃勃地想要创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认为传统大学学位已经是过时的东西,提供更适合现代劳动市场的终身教育的新形式——慕课平台,是二十一世纪大学的新形式。一些公司则采取与名牌大学合作的方式,在平台上推出这些学校的课程。这些慕课平台的领袖认为,虚拟教室和真实教室的结合将推动大学前进,最终取代大学。由此,我国的各大高校及营运商合作建设“慕课”,抢占各个领域,成为改革先锋。但鉴于体制不同,大学模式不同,在慕课开展过程中进展缓慢,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总体数量少、学习资源和技术课程内容及其展现方式都还不能满足大量在线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目前应用广泛的大多为一些选修课,优质“慕课”远远没有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实际上线的课程数量与我国健全的学科类别以及专业课程体系并不适应,绝大多数专业主干课程与核心课程还没有上线。从质量上看参差不齐,有的保持着较高的授课水平,有的则不尽人意,有的课程内容还比较老旧,不能反映最新的学科进展与学术水准。从课程的吸引力上看,大部分课程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视频化,授课形式单一化,缺少娱乐要素,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际课堂效果还不如传统教学。其原因为“慕课”源于美国高等教育的社会环境,是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并且“慕课”在美国还受到了质疑与排斥,许多“慕课”教育项目都遭遇失败。其被引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也经历了由热到冷的演变过程,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国高校尚未形成“慕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开放共享的在线文化;另一方面“慕课”这一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显露出自身固有的内在矛盾性。我们既要遵循“慕课”自身的发展规律,也必须遵循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发展规律。

就营运水平来讲,目前也存在较多不足。“慕课”的营运改变了传统上由教授和教学助手进行的批改试卷、辅导、讨论等劳动密集型工作,这些都可以由电脑完成,高级分析软件用来研究学生的课堂行为,编程人员通过使用算法辨认出数据中的模式,以便了解学习风格和教学策略,但是目前国内这方面的工作明显还不能很好的开展,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慕课质量。总之,慕课将把高等教育从工业化时代带到数字时代,慕课的完善还需要从改作文到授予证书等很多领域的更先进的发明,若更深入地进入开放性的探索性的文科领域,则可能面临更多的困难。但无论如何,慕课将迫使大学管理者和教授们重新思考自己关于教学的意义和形式的许多观念。

三、我国“慕课”产业生态尚未形成,其价值链尚不完整

长远来看,我国高校“慕课”教育尚处于初始与萌芽阶段,完整的“慕课”生态系统与价值链尚未形成。具体表现在:(1)我国高校“慕课”教育的商业化运营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并不成熟;(2)高校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资金、技术进行“慕课”建设,却只能在本校或联盟内共享,不能取得相应的价值回报;(3)教师耗费大量时间、心血制作并运行“慕课”,在工作量考核、业绩酬薪与评职称时却得不到认可;(4)平台运维方的人力、技术、资金、软硬件等巨大投入在短期内无法收回成本;(5)学生成绩的考核、认定与学分互换等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改革还处于实验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界还没有普遍接受开放教育、知识共享、教育平等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在线学习模式,东西方大学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发展起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成长,自然地形成了各自独有的风格和文化习惯。“慕课”的兴起源于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开放理念。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等的现象比较严重,目前依然普遍存在缺乏资源共享的现象,共享意识,开放教育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很多老师很看重自己长期积累的课程资源和精心制作的课件、视频,不愿轻易无偿将其公之于众。对于学习者而言,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下,学生们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已经习惯听从学校安排和家长安排,没有形成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的习惯。而“慕课”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上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将学习者放在学习过程中的首要地位,使学生对学习前置、在线互动的教学模式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大学已死,大学永存”是2012年美国《时代周刊》对“慕课”专题报道的标题,意味深长。“慕课”这一新的教学信息技术、理念、模式已经对我国高校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直面挑战、争取主动权,怀着开放的态度去认识、实践、创造,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完善配套服务,为“慕课”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更好地发挥“慕课”教学技术在教育之中的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慕课师生大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