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17-11-18王建耀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预设教材课堂教学

王建耀

课堂教学是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之一,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016年河南省思想政治优质课教学展示活动是河南省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探索核心素养统领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路径成果的集中汇报。课堂教学凸显了“立德树人细无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共一色;精致预设,精彩生成和美曲;师生相伴而行共成长;学生的精彩表现与教师的个人魅力相辉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成一体;尊重教材与重构教材相统一”的亮点。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新一阶段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委托的课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发布。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目前,课程、教学、评价、教研、管理等方面专家对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衔接转化的研究已经展开,重点基于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中落实的方式方法。

在此背景下,千余名河南省思想政治学科同仁来到文化底蕴厚重的古都洛阳,聚焦课堂、观察课堂、研究课堂、审视课堂、品鉴课堂、反思课堂,展示新课程实施以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总结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探索核心素养统领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路径,续写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篇章。

紧张的两天时间,学科同仁以饱满的热情,欣赏观摩了各路教学精英演绎得五彩缤纷的课堂。11位作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另辟蹊径,匠心独具,课堂展示精彩纷呈,引人入胜,真可谓文化的盛宴,艺术的享受,意蕴深邃,让人回味无穷。11位作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积淀成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典范。凸显的亮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立德树人细无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课是帮助学生确立思想政治方向、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提高法律与道德修养的公民教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

思想政治课应该把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发展放在首位,这是学生未来发展的根基。11位作课教师都把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发展置于理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之上,坚持把思想道德教育寓于理论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之中,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不仅追求“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态度与价值观”。更关注“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基础。

崔杨柳老师的《做好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准备》一课,创新的教学设计绷紧了学生的神经,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问卷调查、创业主人公现场讲述创业故事及与学生对话、设计创业蓝图三个清晰的教学环节指引学生判断与选择、感悟与认知、内化与践行。这样的教学设计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体验、感受、对话、提问、思考、建构中理性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逐渐认同国家就业政策,积极创业、追求创新的种子悄无声息地埋在心中,生根发芽。

季芳老师的《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一课,伴随着战争灾难的画面,教师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触动学生内心的神经,激起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理性思考——和平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自觉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不断高涨。

二、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共一色

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正确处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构成了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思想政治课堂改革的永恒主题,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不懈探索的方向和动力。

1.课程意识不断增强。

课程意识是指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含着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诸方面。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不仅关注教学目标、教学的技术问题,还关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否有价值和教育意义。基于问题、基于案例、基于情境展开教学設计;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创设情境;依据情境预设问题,“察言观色”发现问题,倾听对话生成问题,深度探究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这些教学设计、教学情境、教师行为、学生活动以及其他教学资源构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教学系统。

马仲宏老师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课,在开放的、动态的系统中整合课程资源,创设了“探索小康之源”“叩开小康之门”“踏上小康之路”“放飞小康之梦”四个环环相扣的环节。以视频、图片、文字等众多的形式呈现了《诗经》《礼记·礼运》《辞海》中的“小康”,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的领导人心中的“小康”,老百姓生活中“三大件”承载的“小康”,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小康”,已经实现的“总体小康”,奋斗路上的“全面小康”。学生在课堂上或倾听,或演讲,或提问,或讨论,或思考,或展示,或交流(当然还有课堂外的收集材料、整理信息等)。这些形式、这些内容、这些活动构成的课程资源在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统一的主线贯穿下,不是零碎分散随意堆砌的,而是恰当有序妥帖安放在应有的位置和环节上,发挥着应有的价值及作用。endprint

2.生活化的情境创设。

龚涵敏老师的《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课,“实”是最突出的特点。这是一节“朴实”的课,学生在“国庆节前后酒店宾馆住宿价格的对比”“双汇火腿肠的推销”“大米与黄金首饰的购买”“出租车司机的油改气选择”“养猪专业户的思考”“双汇集团领导者的决策”等一连串“住”“吃”“穿”“行”的情境创设中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知识活化在不断变化的生活中变得更为深刻,富有生命力。

这是一节“真实”的课,教学实施不仅基于课标,而且指向高考,基于学情,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生生之间对话、讨论、辨析、质疑、推理,教师不失时机地追问与恰到好处地反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知识的拓展、挖掘、升华有度,没有达到高考的目标要求,但打通了高一新授课与高三复习课的通道,课堂始终行走在学生发展的路上。

这是一节“富有实效”的课。“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对比分析”明晰了学生的认知,“文字表达与图像的转化”强化了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价格不仅牵着消费者的喜怒哀乐,也连着生产者的经营决策的总结”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生活技巧的训练”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葛沛沛老师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围绕富有特色的三门峡文化名片“陕州地坑院”这一主题,构建逻辑清晰的“遇见—尴尬—传承”的教学场景。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引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现实困境和发展前景。“打造学生家乡文化名片”这一教学环节不仅具有梳理课堂所学知识的功能,而且起到了三门峡与伊川两地传统文化相互交流的作用。文化在时间记忆中继承,文化在空间转换中传播,课堂是流动的、立体的。全体听课教师拿起葛沛沛老师在大家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预先放置在课桌里的剪刀、纸张和学生一起共同动手剪“囍”字,体味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更是把课堂推向高潮。课堂教学不仅是有意思的,而且是有意义的。

3.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教育回归生活”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主张之一,是新课程改革推崇的重要教育理念。安阳刘成凯老师《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以学生介绍家乡洛阳传统文化为载体,化抽象为具体,学生在感受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建构“传统文化的继承”的知识体系。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更透彻、更清晰,家乡传统文化的灿烂夺目增添着学生建设家乡美好明天的自觉和自信。以《埋儿奉母》的故事为话题,结合学生的“孝”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的“孝”文化,有利于启发学生弘扬“孝敬”的美德,克服“愚孝”的糟粕,防止“不孝”的行为,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与解决学生认知和行为的偏差完美融合起来,使课堂显得厚重、真实。

4.生活化的作业设计。

实践性是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特征之一。“为便民超市做大做强出谋划策”“规划‘我的创业梦”“替老师给学生回信”“‘巩固民族关系,构建和谐校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为家乡未来的文化发展建言献策”“为‘豫剧进校园活动设计方案”“为促进洛阳创新发展设计公益广告”等这些生活化的作业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体悟理性思考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序、严谨、合乎逻辑规律的层层展开、递进、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学逻辑无处不在。缺少明晰的逻辑主线,所引资源、所举案例、所提问题、所做活动……就会相互离散、相互割裂,甚至相互羁绊,非但无益于教学效益,反而会成为学生发展的干扰信息。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我们必须重视和思考三个问题:(1)课堂创设的不同情境之间存在什么逻辑;(2)课堂学习的不同知识点之间存在什么逻辑;(3)情境和知识、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以什么样的形式有机统一,做到两者完美的融合。

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观察课堂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温希路老师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课,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一核心概念,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逻辑主线整合教材,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自然顺畅,水到渠成。

紧扣河南豫剧《梨园春》这一栏目,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梨园春》栏目成功的原因”“为什么河南省政府大力支持《梨园春》栏目、支持豫剧的发展”“河南豫剧《梨园春》走出国门受到广泛赞誉的感想”“《梨园春》栏目发展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启示”等问题。问题是开放的,学生的思维是灵活的;问题是生活的,学生的思考是深刻的;问题是现实的,学生的感悟是丰富的;问题是明确的,学生的回答是规范的。

学生经历着走近到走进、喜欢到热爱、静心欣赏到自然吟唱的思想和行为的转变,感受着豫剧文化魅力,自觉成为豫剧文化的传承者。

三、精致预设,精彩生成和美曲

教学过程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是封闭性與开放性的统一,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预设体现教学的确定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教学设计中追求精致的预设,铺就课堂推进的逻辑,是教学生成的前提和基础。教学实施时追求精彩的生成,对预设丰富拓展或调节重构,是对教学预设的超越和发展。

从作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11位教师从研究课程标准,了解掌握学情,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法学法,梳理整合教材,明确教学思路,构建教学环节,创设教学情境,设计课堂问题,制作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反思等方面做了系统详细的精心准备。作课教师更加注重教学目标的预设,尽可能做到三维目标的统一;更加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设置富有生活气息、时代特点、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生活场景;更加注重教学环节的构建,全面、科学、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更加注重坚持“三贴近”原则选择教学资源,注重贴近洛阳的实际,贴近伊川县第一高级中学、伊川县实验高级中学学生的实际,洛阳、伊川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风民俗、村容村貌、传统文化、校园环境、城市名片、科技创新成果等方面的案例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成为课堂教学有机整体的一部分。endprint

朱明磊老师《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以“李师傅下岗、李师傅择业、李师傅的权利”为主线,创设众多贴近生活实际和具有鲜活时代气息的学习情境,依托生活情境设计问题,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

鲁丹丹老师的《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课,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课件制作美、教学语言美、师生互动美、教态自然美、事例烘托美。以“王昭君的离奇穿越—大美新疆之旅—抚今追昔”为主线,不仅串起了“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原因”等知识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堂结构显得尤为紧凑、浑然一体,达到了极好的课堂效果。

刘熙老师的《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一课,师生搭乘“文化时光列车”“回首昨天”——感悟当代文化生活的多姿多彩,“审视今天”——理性思考文化生活的“喜”与“忧”,“畅想明天”——献计献策谋发展,在这次旅行中学生扮演着导游、评审、导演的角色,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与生活体验,经过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将不同形式的材料转化为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并且多角度综合运用学科原理和方法探究问题,辨析不同观点,符合逻辑、规范地进行表达和阐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生活经验,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对生命的新建构。

预设固然重要,但预设不是在课堂上完全忠实地实施预设方案,按部就班地完成预定任务,排斥学生有个性的思考,限制学生对预设目标的超越,泯灭学生的创造智慧。

预设的情境和问题应有益于生成,为生成做铺垫,为生成创造条件。预设的内容不能太满,要留有一定的空间,随时准备捕捉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和“缺憾点”,并巧妙调整、适当删减课前准备的相关内容。与此同时教师要着力增强敏感性和应变力,丰富教育机智,拓宽教学思路,不至于面对课堂上纷至沓来的生成束手无策,以致在丰富的生成变化中迷失了方向而无可奈何地又把学生硬拉回预设,使学生探求未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丧失在机械、沉闷和乏味的课堂之中。

精彩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精致和谐,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达到课堂生态的平衡统一。

四、师生相伴而行共成长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五位一体的角色,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师全方位的角色定位。在这样角色定位下的师生应该是相伴而行的。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兴趣爱好,落脚点更是学生的健康发展。相伴而行,才能相互理解,才能共赏成长的风景。

今天的课堂,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课堂的主人,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碰撞、相互感染、相互激励、相互启发,共同探索、共同理解、共同建构、共同感悟、共同发展。互动是知识、思维、情感、心灵等全方位的互动,促进师生双方知识的增加、能力的提升、视野的开阔、情感的升华、身心的健康,师生成为各自在人生成长旅程中相伴而行的“旅伴”、共生共长。

五、学生的精彩表现与教师的个人魅力相辉映

本次教学展示活动,作课教师都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了教学的首位,正确处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每节课都力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关注教师教的行为与重视学生学的行为有机结合,努力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热情主动地参与,敏捷深刻地思考,准确流畅地交流。我们看到学生的思维是灵动的、表达是幽默的、语言是时尚的、感悟是着眼未来的。我们看到了教师宽广的视野、渊博的知识、机智的问答、从容亲切的教态、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理论功底、纯熟的教学艺术、丰富的教学智慧、自如的课堂驾驭能力、幽默精湛的教学语言。温希路老师字正腔圆、韵味十足的《辕门外三声炮响如同雷震》唱段,更是增添了思想政治课的文化品位,彰显了思想政治教师出众的才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人修养散发出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不仅为教师的知识和才华折服,而且被教师的人格与修养所感染,教师的个人魅力吸引和感染着学生,并成为学生努力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成一体

利用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理解理论观点;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平台,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堂,突出教学主题。

本次教学展示活动,我们欣赏到了制作精美的课件、剪辑合成的视频、精心选择的图片。课件的背景格式、背景音乐、字体、字号、颜色、动画效果等方面都做了恰到好处的精细化处理,可以体会作课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的智慧、教育技术的高超。季芳老师伴随着一幅幅画面的呈现和背景音乐饱含深情地朗诵是艺术的享受,是精神的震撼。崔杨柳老师在《做好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准备》一课中创新运用信息技术,打造了美轮美奂的课堂,3D虚拟、平板电脑、“电子书包”、“绿幕”等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搭建了学生深度参与的平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七、尊重教材与重构教材相统一

依据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实施教学,遵循“抓大放小、删繁就简、按需剪裁、掰碎重塑、逐渐到位、活化开放、立体构建”的原则对教材进行处理。对教材深入、透彻、准确地研读、理解和把握,弄清教材的本意,悟出教材的新意,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理清教材的逻辑关系,把握教材知识结构,找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育点。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学情以及教学情境、教学手段等其他教学资源,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地加工整合教材,合理增删教材内容以弥补教材本身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基于依托教材的课程资源整合性使用,基于整体教学进程中的主干性使用,基于具体课堂框节中的灵活性使用,基于教学逻辑需求中的调整性使用,基于教学情境推进中的呈现性使用等力求使教材成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桥梁。

马仲宏老师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课,将本框题的内容放在时代大背景下、大系统中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以“小康”为主题,穿越时空,由古到今,由20世纪的70、80、90年代到21世纪初,由21世纪初到20年代,由20年代到21世纪的中叶,从“小康生活”到“小康社会”,从“小康理想”到“小康现实”,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小康梦”到“中国梦”,小康的内涵是丰富的和发展的;不斷变换的“三大件”、交通的快捷、通讯的方便、购物环境的舒畅、生存质量的提升、幸福感与自豪感的生长,小康的内涵是具体的和现实的。小情景映射出大背景,小课堂链接着大时代。教学的展开跳出了教材、课堂的局限,融入了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的时代发展的大背景而变得大气。不断变化、延展的情境,拓宽着学生视野,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增长了学生的政治认同。

屈艳光老师的《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一课,紧紧抓住“创新”这一主题,突破教材的局限,重构教材,呈现了“洛阳名片看创新”“大国崛起需创新”“时代使命会创新”等教学环节。审视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我们可以发现隐藏在清晰的明线背后是“创新的作用”“创新的必要性”“如何推动创新”即“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的理论逻辑这一暗线。暗线支撑明线,明线解读暗线。在归纳与演绎中、分析与综合的推理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的一轮课改已经启动,核心素养的培养、课程标准的修订、教材内容的重构、社会大课堂的拓展、活动型课程的实施等课题等待我们去实践。在深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征程中,问题不断发生,我们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对课堂教学本质的探索任重道远,对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

注: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CJYB140919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预设教材课堂教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