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素养融入农村道德与法治课堂新探
2017-11-18张景
张景
学会与人交往,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学生健康成长和今后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重要保证。然而,由于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增多等因素,我国农村初中生人际交往的情况并不乐观,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各种障碍,与人相处时,和谐的人际关系观念淡薄。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其核心素养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把人际交往理念融入课堂,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素养的重要途径。我认为,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素养。
一、有时——把握融入的时机
人际交往是人们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融入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人际交往素养,需要把握各种有效的时机。
1.把握入门时机。
如果一进入教室,教师便展示出自己积极向上的风貌,和蔼、诚恳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友好而尊重的相互问候,营造和谐良好的班级氛围,则有利于一堂课的有效开展,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2.把握上课时机。
在课堂上,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学生经常被老师忽视。教师应关注那些不爱讲话、不主动参与的同学,创造时机与他们沟通交流,给他们表达的机会,并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此外,也可以创造同学间交流讨论的机会,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参与交往。通过选取与本课有关的生活情境,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让学生体验到人际交往的乐趣,逐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把握结束时机。
课堂的结尾也是培养人际关系的一个有效时机,不要让师生的“再见”流于形式。与学生真诚地再见,给学生真诚的关心和问候,能给学生心灵上的温暖体验,让一堂课的友好交往得到升华。
二、有度——注意融入的界域
在教学中融入交往素养教育要有度,既要避免一带而过,又要防止过犹不及、喧宾夺主。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融入内容要适量。
人际交往素养的融入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适量的增加和指导。
2.融入难度要适中。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现有的生活为基础,选择难度适合的人际交往素材进行教育。在教学前,应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调查和评估,不要高估或低估。
3.融入生成要有效。
在融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材的内容、农村学生的学情等,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交往方面的指导。
三、有法——选择融入的方法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人际交往素养的教育,针对农村中学的现状,选择有效的融入方法至关重要。融入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1.利用课本的恰当资源。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章节渗透着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如与人为善、孝亲敬长、做情绪的主人、换个眼光看老师、学会承诺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视频、资料、情境等,鼓励学生主动交往,平时多融入集体生活,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通过挖掘恰当的课本资源,提取交往素材,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技巧的教育,引導学生学会与人相处,从而提高人际交往素养。
2.利用教师的榜样力量。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学生每天见到最多的就是教师,教师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教师要以身作则,利用榜样示范力量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教育,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并且做好。例如,对学生的主动问好,教师要热情地应答,不能不理不睬;在课堂上,多一些耐心,尊重学生的不同看法,不能过于强势;遇到问题时,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到“换位思考”;在交往中,对学生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要言而有信。教师只有做好人际交往的榜样,学生才能够信服教师的教育,才会在行动中模仿并进行良好的交往。
3.利用社会的生活情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把教材内容无论讲得多么生动,如果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也都缺乏说服力。因而,在教学中可以有效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社会时事进行体验和提升。
农村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人际交往是他们感知社会、认识社会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人际交往素养,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帮助农村初中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际交往基石。因而,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承担起重任,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和生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