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觉文化语境下微电影叙事研究
2017-11-18何敬吴燕萍
何敬+吴燕萍
摘 要: 微电影作为新媒体時代文化表达与文化传播的载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新视觉文化语境下,进行微电影叙事研究,能有效促进微电影的生态发展。本研究首先探讨新媒体时代下微电影的传播特征;然后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当前微电影叙事特点;最后根据我国当前微电影叙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微电影; 新媒体时代; 传播特征; 叙事特点
中图分类号:J9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7)11-13-03
Study on micro film nar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new visual culture
He Jing1, Wu Yanping2
(1. Academy of Art Design, Qu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 Quzhou, Zhejiang 324000, China; 2. Dean's office, Qu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Micro film is a significant way of culture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new media era,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society. The study of micro film narration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micro film in the context of new visual culture.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mmun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 film in the new media era. Then, it analyzes the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 fil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Finally,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micro film narrative in China, some pertinent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micro film; new media era; communication characteristic; narrative features
0 引言
视觉文化是指以视觉形象为中心,以语言文字为辅助的现代文化,视觉文化脱离了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和重逻辑的倾向,是一种倾向于感性主义的文化形态[1]。视觉文化的形态经历了摄影文化、电影文化和电视文化的转变,在新媒体环境下又有了新的表现形态和表现手段,新视觉文化随之诞生[2]。新视觉文化语境下,以微视听文化消费形式的微电影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与追捧,微电影俨然成为当前最火爆的娱乐形式。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微电影在传播形式与传播渠道上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较传统的电影与电视在传播和叙事上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1 新视觉文化语境下微电影传播特征
“微电影”顾名思义,“微”含小、短、少之意,既含“微小”“微型”之意,更有“精简”“微妙”之意[3];尽管它篇幅短、成本低、制作快,但依靠本身独特的传播特征,却能给观众带来一定的娱乐享受,取得“微”而“不微”的传播效果;下面根据拉斯韦尔提出的“5W”传播学要素理论分析微电影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特征。
1.1 传播主体的自由开放性
依照媒介特征来看,电视作为传统的大众媒体,将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二元进行了无形的分离,而基于网络与移动新媒体传播媒介的微电影,使得传播方式从作者中心向受众中心转移[4],将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进行有效的连接,加强两者之间的对话与互动。相比殿堂之上的传播电影,微电影的创作门槛较低,未经专业训练的普通百姓也可以参与微电影创作,其创作主题的选择更加自由与广泛;开放的网络媒体使得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可以自由的评论与分享,增强两者之间的对话与互动;在传播过程中,传播受众与传播主体不停的进行信息交换,传播受众利用网络链接实现能量循环与信息互动的同时,身份也在不停的进行转换,不仅仅只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到传播与创作当中;总而言之,在强大的新媒体互动环境下,微电影的传播主体更具自由开放性。
1.2 传播内容的丰富性
电影短片作为微电影的前身具有多种样式和内容,但创作形式却没有现在这么自由,创作内容也不像现在这么丰富。随着微电影创作的不断发展,它作为一种艺术和文化产品,其创作类型也在逐渐增多,特别是剧情类微电影,鉴于其隐藏的巨大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与观众的审美需求心理密切联系,促成了微电影类型化的巨大发展,如:爱情片、爱情伦理片、青春成长片、家庭伦理片、喜剧片、惊悚片等。剧情类微电影以故事展示为主要内容,其具有强大的叙事功能。除微剧情类电影之外,还有微纪录电影、微实验电影等,此类微电影虽没剧情类微电影在叙事结构上那么复杂,但也极大地丰富了微电影传播内容的创作来源。
1.3 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微电影作为新时代的产物,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娱乐消遣的空间和时间被极大的压缩,微电影作为一种短小精悍的形式赢得受众的青睐。加上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4G网络的出现更是推动了微电影的巨大发展,也极大地拓宽了微电影的传播渠道。传统的传播渠道主要集中在家庭电视、电影院、人际口耳相传等;这些媒体传播速度较慢,时空限制较大,不利于泛在传播。相比较而言,新兴媒体,例如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博客,微博、微信等,传播受众只需利用手机网站、APP等就可以随时随地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行自由观看及分享;微电影既可以利用新兴媒体进行传播,也可以利用传统媒体作为补充,促使其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endprint
1.4 传播受众的高互动性
微电影在传播过程中,传播受众之间能进行高参与度的互动,究其原因除了较强的网络技术支持外,还有跟微电影传播受众本身的特点有关:第一,微电影女性受众的比例要略高于与男性受众的比例,研究表明,女性普遍比男性更容易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更易参与到微电影传播互动之中[5];第二,传播受众年轻化,2016年《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关于我国网民年龄层主要集中在10至39岁之间(图1),这类人群在互联网中最为活跃;第三,传播受众主要集中在学生群体与个体户/自由职业者两个职业群体,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显示,中国网民活跃主要集中在学生与个体户/自由职业者两个职业群体。不难发现,互联网是年轻人的天下,依据性别的不同、职业群体的不同,受众参与互动程度也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微电影传播受众依据其本身的特点,展示出了高度的参与互动性。
1.5 传播效果的奇观化
虽然微电影在制作与投入上,较传统电影规模更小,但并不意味着微电影就是粗制滥造。现在越来越多的微电影都被要求制作标准化与精细化,这也是当前新视觉文化影响下电影奇观化的必然结果。微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同影视艺术作品类似,具有认知功能、审美功能、商业功能和宣教功能。因此,微电影在专业制作的过程中,需将认知链条、审美链条、商业链条和文化艺术链条进行有效地处理和整合,从而获得更高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微电影要获得受众的认可,须从视觉上带给观众极大刺激,这样就不得不考虑视觉上的奇观效应,如:动作奇观、身体奇观、速度奇观和场面奇观等。例如,《一触即发》、《心回迈瑞宝》、《指甲刀入魔》等微电影就是在视觉奇观上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吸引不少人的眼球。当然传播效果的有效性,最终落脚点不仅仅是依靠视觉奇观带来的商业上的成功,而是受众对微电影本身存在的价值认同。
2 新视觉文化语境下微电影叙事特点
2.1 叙事主体平民化
在新视觉文化语境的影响下,微电影创作主体开始发生转移。传统电影中,电影的叙事主体往往发生在导演与编剧之间,远在千里的观众只能望洋兴叹。然而兴起于网民、产生于草根的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表达形式,其叙事主体变成了普通大众,在语言叙述上也更加偏向于网络化。叙事取材往往来自普通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叙事风格都是小叙事,且重视网民个体话语权。人们不仅可以自编自导自演,还能依据网络上的一些故事进行改编创作。
2.2 叙事类型生活化
微电影叙事取材大多来自普通百姓生活,从平民视角出发,展现小人物的生活片段,不论是青春、励志,还是爱情、喜剧题材,故事发生的背景都与社会实际生活相关联。搜狐出品的《屌丝男士》系列、优酷出品的《11度青春》系列、旅游微电影《爱,在四川》系列等讲述的都是生活中小人物的故事。郑云工作室出品的微电影中,很多故事都是基于网络时政新闻、社会热点新闻等加以创作改编,针砭时弊,吸引了不少观众的喜爱。
2.3 叙事结构碎片化
微电影囿于时间的限制,并不能像传统电影那般,采用“首尾”接续式的叙事逻辑,即一种以“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线性叙事发展模式。微电影则尽可能地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压缩叙事的开端和结局,中间的情节采用碎片化的形式,突出叙事高潮,以此来增强观众对影片的认同感,起到扩大时空、转换时空的功能。2014年央视春晚微电影公益广告《筷子篇》采用不同的时空场景、选取不同的年龄阶段,通过碎片化的叙事,将筷子作为一个切入点,以小见大,既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展現了一种血脉亲情,观片之时也散发出浓浓的年味,正如影片结束语所说的那样,“一双筷子,承载中国数千年的情感。有滋,有味,幸福中国味”。
3 新视觉文化语境下我国微电影叙事发展
近年来,我国微电影在不少从事微电影研究以及微电影创作人员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就总体而言依然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跟风模仿,质量良莠不齐;过多的考虑视觉奇观,并未深度挖掘微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恶搞泛滥,只注重娱乐性,忽视了人文关怀。基于此,在新视觉文化语境下,微电影叙事要得到长足发展,笔者以为应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叙事创新。微电影本质上是基于新媒体的视听艺术,在其诞生之初就有着不同的特点,因而不能与传统电影划等号,需要开辟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就必须丰富微电影的表现手法,创新叙事模式、叙事结构等。
第二,兼顾叙事内容与形式的二元性。好的微电影作品一定是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的,在当前,我国很多微电影特别注重画面的美观,却忽略了故事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并未真正进行深度思考。总之,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是内容与形式并重,且形式为内容服务。
第三,完善微电影监督机制。微电影叙事的发展,除了在叙事本身上要做到革新之外,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也非常重要,主要包括微电影内容、微电影播放形式和微电影创作版权等方面。
4 结束语
微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促使普通大众开始真正地参与并感受文化。每一个个体既是文化的感受者,也是文化的创作者。在新视觉文化语境下,微电影的传播把社会文化凝聚成一个集合体,将每个人裹挟其中。本研究详细分析了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从传播学视角探讨了当前微电影叙事特点;针对我国当前微电影叙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建议,即在深度把握微电影传播特征的基础上,创新微电影叙事,重点把握微电影内容与形式,增加微电影互动性。但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微电影传播特征与微电影叙事之间的关系并未进行深入探讨;只提出了微电影叙事发展的宏观建议,对于具体的指导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盛希贵著.影像传播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伟.视觉文化语境下微电影对城市文化的表达和传播研究[D].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 杨晓林.微电影的特征、分类及传播[J].民族艺术研究,
2015.28(2):18-27
[4] 胡奕颢.微电影传播特征刍议[J].传媒,2012.10:76-77
[5] 夏婧.传播学视角下的微电影叙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