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加工生产技术》课程现代化教学模式设计(一)
2017-11-17周艳青
周艳青
【摘要】本文介绍了《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中石油的来源、石油的勘探、石油炼制工业发展历史概况三个知识点的现代化教学模式设计,因材施教,分别采用演示型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合作型学习模式,贯彻“五动法则”,全方位、多角度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
【关键词】现代化教学 教学设计 设计案例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0-0204-02
什么是现代化教学?海军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教授熊志勇这样阐述的:现代化教学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 以先进的教学观念为先导 , 以提高学员综合素质为目标,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 通过教学双方在信息化环境中的合作互动 , 实现学员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1]。对于一堂理论课如何进行教学过程设计使之达到“实现学员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的效果?无它,唯有“动起来”,动口、动眼、动脑、动手、动情(包括学习兴趣、参与意愿、合作精神、竞争意识等)——估且称之为五动法则。
徐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通过不同的器官获取知识能力不一样。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一般能记住 15%;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25%;同时使用这两种器官能记住接受知识的 65%;在交流过程中对 自己所说的内容能记住70%。并且,人通过不同媒介认识事物所需的时间也不同,如图1所示。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 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将大大增加知识的保持度,且缩短对事物认识所需时间[2]。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提出的五动法则可以说是从多角度、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以下三个设计案例是针对具体知识点提出的设计思路,希望对各位同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案例一:石油的来源教学模式设计
教材[3]中这样叙述: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977年中国北宋编著的《太平广记》。正式命名为“石油”是根据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1031~1095)在所著《梦溪笔谈》中根据这种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命名的。
当同学们听到“沈括”、“《梦溪笔谈》”的名字时,80%以上的同学表示熟悉,当问及《梦溪笔谈》中如何记载的?已经无人作答,这时同学们的胃口已经被吊起来了,就等着饱餐一顿,此时如果仅给出答案“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显然吃不饱了,这时教师献上精心设计的大餐——请同学们观看沈括画像、简介,诵读展示在多媒体上《梦溪笔谈》原著中关于石油的论述片段,并翻译成现代文。
这个案例采用了演示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化媒体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借助音频、视频教学软件及投影仪、显示屏等教学设备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具象的认识,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高效。
案例二:石油的勘探教学模式设计
“石油勘探”有许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终要靠钻井来证实。一个国家在钻井技术上的进步程度,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状况,因此,有的国家竞相宣布本国钻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们在石油工业发展上迈出了最早的一步。在这里可以设计一个讨论题——世界上第一口油井到底是谁开采的?将题目发布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同学们通过查阅文献,将资料上传至讨论区并展开讨论。
這个案例采用了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先提出问题,制定学习任务。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小组讨论式的自我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优势是实现了即时互动与在线交流。该教学模式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自我评价的能力,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
案例三:石油炼制工业发展历史概况教学模式设计
石油炼制工业发展历史概况这部分内容分为世界石油炼制工业发展历史概况和我国石油炼制工业发展历史概况,内容冗杂,难于记忆,试试让学生展示一下文学功底吧,要求每组学生作诗一首将发展历史概况串起来,发布在网络教学平台,同学们网络投票评选出最佳作品。
这个案例采用了合作型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划分的方式让学生就某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彼此间的合作,完成既定学习任务,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熊志勇,刘霞. 现代化教学新视野[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3,(03):16-18.
[2]徐慧,章国安,严燕. 现代化教学手段下教学模式研究[J]. 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1):77-80.
[3]陈长生,《石油加工生产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