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孝悌观现状分析与思考
2017-11-17梅春菲钟绵钰薛亚静
梅春菲+钟绵钰+薛亚静
摘要:当代很多中学生因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孝悌”这一传统美德教育的缺失,变得目无尊长,不敬不谦,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和伤害他人的事件频发。那么我们根据现代中学生孝悌观的发展现状,应当做出适当的思考和分析,以找出影响孝悌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帮助教育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种方式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孝悌观。
关键词:孝悌观;教育;学校;家庭;社会
早在封建社会就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而在此基础生产生的伦理纲常也为社会稳定和巩固统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其中一条便是孝悌。孝,善事父母者。悌,善兄弟也。流传下来的故事中不乏儿女恭孝、兄弟和睦的典范,但是现代人似乎对孝悌这一传统文化越来越不以为意。
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孔子最核心的主张就是“仁”,而孝悌为人仁之本。在孔子看来,一个没有孝悌观念的人,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是很可能为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而扰乱社会秩序的。这也是他将“孝悌”作为“仁”之本。既然孝悌当代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父母和其他家人的爱护下,以自我为中心、孤僻霸道是其常见的性格特征,伤害父母、打架斗殴事件频繁发生,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是教育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一、学校教育
学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把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融入中学教育的全过程,不仅是教育部门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大举措,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同时,传统文化进课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学校教育是一个孩子知识和德育形成的重要方式。中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孝悌”思想教育,是对学校优秀德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其核心思想就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青少年用正确的价值标准来认识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形成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健全的人格精神,以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要求。教师身为教育工作者应当了解班里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从教师职业道德的层面来看,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这要求教师能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但是在问卷中,当学生被问到“遇到烦心事,你第一个想要倾诉的人是?”这一问题时,选择教师这一选项的人数为0。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学生与教师难道真的不能做真正的朋友吗?诚然,每个教师要独立面对100多个学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教师要明白:在重视他们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要教他们如何做人,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一个人学习成绩可以不好,但是一定要有优秀的道德意识。
都說学习环境和氛围会影响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而这些体现在学校教育上就是班风,这是一个教师组织和专业知识能力的体现。形成良好的班风对学生之间友爱互助和团结意识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在良好班风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体谅和帮助他人,能做到团结、有集体意识,会关心爱护自己的同学和朋友,教师只需要加以引导加之学生的自觉意识,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端正的孝悌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反观现实,在成绩和升学率的压力下,大部分学校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文化课上,除了在学校的上课时间之外,还会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以至于严重压缩了学生学习优秀传统美德的时间,而开设的大部分传统课程也只是一周一节或者几周一节,甚至没有专门的教师和专门的课本,因此成效甚微。
现代社会犯罪的年轻化以及道德观念的薄弱化,都在呼吁将人的基本价值教育融入到课堂中去。尤其是在中学阶段,青少年处于一种对社会好奇的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诱惑,许多学生因为在青少年时期放纵自己,未曾接受适当的思想道德教育,所以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迷失了方向,更有甚者误入歧途,遗憾终生。
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渗透“孝”“悌”等基本价值的教育和引导,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以物质为利益的错误观念,增强他们的道德意识,促进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因为这一时期中学生心理相对成熟,叛逆心理也相对严重。因此,针对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创新中学生思想文化教育课堂,并以此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传统文化价值观融入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是非常必要的。
二、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学校教育具有补偿性。它弥补了学校教育不具备的某种知识。
社会教育包括社会文化氛围熏陶和电视网络等自媒体的宣传。而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在电视或网络上很少见到关于孝悌的纪录片或者电视节目。这一现象在说明此类文化宣传片少的同时,也说明了这类宣传片在宣传内容和表现方式上缺乏吸引力,因此,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结合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加以革新。
中国受传统礼教影响,感情表达形式与西方不尽不同。中国人对感情的表达趋向于含蓄内敛,在于体会而不直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只有15%的人对父母说过“我爱你”,在重要节日的时候总给父母礼物的人仅占19%,而父母与孩子日常交流有63%的内容是关于学习的,许多孩子甚至记不住父母的生日,有事情也不见得向父母求助。
很多子女不奉养老人,将年迈的父母视为自己的累赘。这类的新闻可谓是屡见不鲜,这样的例子如若引导得好,可以让孩子彻底摈弃这一行为,并形成正确的孝悌观。反之,若引导不好,容易让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学生缺乏自主判断能力,就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逐渐提升学生对正确和错误的判断能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家庭教育endprint
中学阶段,包括在此之前的成长过程,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是最多的。因而家庭教育对孩子世界观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多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若父母双方都孝敬老人、家庭之中兄弟和睦,那么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能够感受到传统孝悌观念带来的家庭和乐,自然就会跟从父母的引导,成为一个仁德的人。反之,如若家长尚且做不到孝悌,那又有什么立场去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呢。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一定要加以引导,在孩子眼睛看得到看不到的地方尽可能的都要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否则,在很多糟粕文化的误导下,孩子们很容易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
校园霸凌事件想必大家也都不陌生。除去学校教育,“养不教,父之过”这话说的也没错,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学校教育是无法将所有的劣根性引向端正的,毕竟除了在学校的时间外,孩子的大部分时间还是要回归家庭,也就是说,若家庭教育助长不正之风,正确孝悌观的形成就会异常艰难。
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成绩的好坏和物质补偿上,以至于孩子和家长的交流越来越少,孩子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好朋友和兄弟姐妹基本取代了原本父母应该扮演的角色。不得不说,这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不仅仅是孩子,父母的表达也同样重要。若是父母能对孩子做到多一点关心生活少一點关心成绩,多一些陪伴少一些苛责,多一些交流少一点误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属于生活,而不是高高在上。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能,而是不愿。孩子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还是一个独立的人,家庭和学校不能一辈子庇护他,或早或晚他都要一个人进入社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个尚且不能好好对待家人和同学的人,又怎么能得到社会的善待呢?毕竟除了家庭,没有人有义务对一个人的行为百般忍让。“悌”这一观念在与人交往中非常重要,若是尊崇强硬,那我们与原始未开化的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说:慈孝,则忠。首先做到孝悌,才能称之为“仁”,才能有“达则兼济天下”的气魄和胸怀,才能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忠于自己的理想追求和人生价值,成为一个大写的、合格的“人”。
四、总结
本文以中学生孝悌观现状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当前的现象,提出关于现状大的分析和思考。由于条件限制,对中学生孝悌观的现状研究不够深入,而没有进行实验。对中学生孝悌观的引导和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共同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韩乐吾先生遗集[M].石印本,兴化:成氏,1994.
[2]黄宣民.韩贞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蔡桂如,张龙秀,黄年红.泰州学派[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