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郧阳区鲍峡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2017-11-17梁丽娟郑夏柴蔡莹刘凯
梁丽娟+郑夏+柴蔡莹+刘凯
摘要:近年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已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科学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在农村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日益减少,因此许多劳动力为了增加收入,纷纷到城市务,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突出。据很多调查他们都存在焦虑不安、自卑自闭、逆反敌对、性格孤僻等共同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主要问题;影响因素;对策与建议
一、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新的群体——“留守儿童”由此产生。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情感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和同龄人不同的表现(大多是负面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性格孤僻怪异。留守儿童因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缺乏情感沟通的渠道,对留守儿童的情绪、性格产生重大影响。与人交往时出现胆小孤僻的现象,行为语言怪异。留守儿童看到其他同学天天有父母的陪伴,而自己却没有感到失落和自卑,不愿与人交流导致自闭。同时导致留守儿童在与人交往上缺乏自信。
2、逆反及消极心理严重。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东西充满了怀疑。他们距人于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不良行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承受力弱、意志力不强、缺乏安全感和家庭归属感;孤僻;任性、脾气暴躁、情绪焦虑、态度冷漠等消极心理,他们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大多数孩子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内向不爱说话甚至自卑自闭,冷淡拘谨,人际关系敏感。[1]
3、怨恨父母。大多数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他们怨恨父母不陪在自己身边,不能照顾他们给予他们关爱,以至于自己被别人嘲笑欺負。对父母打工不理解而充满不满,这种心理上不正常的现象,陈广云将之称为“农村留守儿童综合症”。
三、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因素。(1)亲子分离,缺乏交流。家庭的不完整性和亲人的关爱不到位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这时他们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与父母的交流,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2)祖辈教育观念不正确。隔代儿童的祖辈,其教养态度往往是保护的、溺爱的、或是照顾过度的,很容易造成儿童的任性、孤僻、冷漠、攻击、胆怯、被动等个性特征。
2、学校因素。学校教育缺少人文关怀。大多数学校注重升学率,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其心理需求。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教育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3、社会因素。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通过分析我们觉得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留守儿童自身之间的协调合作,共同努力。
(1)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亟待改变。众所周知,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教育观念落后,存在着重养育轻教育、重智轻德、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不足及不当的教养方式,尤其是隔代监护人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我们建议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普及正确的儿童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可以借助大众媒体不断向农村家长宣传、传播、讲解,农村学校也可有意识地为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专门举办内容有针对性的讲座去普及知识,政府有关部门如妇联可以定期组织家庭教育讲师团深入农村,通过举办各种家庭教育讲座和现场咨询、指导,以更新农村家长落后的教育观念和不当的教育教养方式。[2]
(2)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政府可多渠道筹资打造高质量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完善学校硬件设施。学校也应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工作,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同时应健全留守儿童的教育制度,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且详细登记留守儿童的信息资料,统一管理。学校应该设立心理咨询室并聘用一些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帮助孩子们解决心理困惑。
(3)建立亲情热线。有29.7 %的孩子表示经常与父母沟通,57.6 %的孩子表示很少沟通,而12.7 %的孩子表示无法沟通。
[3]建议地方政府出资建立可以视频通话
的网络平台,让家长通过亲情热线了解孩子学习生活概况,使孩子感觉到父母的温暖与关爱。父母也应该经常和孩子的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采取有利措施进行督促,引导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4)尽快建立建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要允许外来打工者把孩子带到打工地并同时解决这些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使孩子不再与他们的父母分离。社会各界要对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关注,积极推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社会要热心帮助留守儿童,农村基层干部、社区和邻居要关心留守儿童。帮助解决他们的家庭困难。
(5)鼓励留守儿童发挥自身“弹性”作用。环境是外部客观因素,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作用还要通过儿童自身的内因,儿童不是被动的受影响者,抚养行为与儿童行为之间并不是单向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儿童本身的特点会影响着父母或监护人的教养行为。因此,我们要积极鼓励留守儿童在面临家庭困境时.要以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心态对待困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战胜不利的环境因素给自己带来的消极影响,发挥“钢化效应”和“弹性”作用,成为生活的强者。留守儿童的学校及社会要大力宣传自强不息战胜阑境的留守儿童,使他们成为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的榜样。
参考文献
[1] 殷晓旺,李江华,肖湘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J].教育学术月刊,2010,(06):23-25.
[2] 许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介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3] 肖梦洁.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社会适应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