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2017-11-17魏晓静
魏晓静
摘要:创造力是人类最高智慧的表现,创造活动时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创造力,每个教师都应树立“为创造而教”的信念。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老师更应培养好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造力;培养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国民创造力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作为基础的基础,语文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声。语文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服务呢?笔者认为需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构造新型的师生关系,即要建立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身价值和本质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融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和睦相处,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博爱、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理解、关心、鼓励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心得到自由地体现和舒展,从而促使学生语文学习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大大拉近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促成了和谐融洽的教学效应。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态度亲切。
二、树立创造意识 ,发扬创造精神
①运用多种形式,树立创造意识。在教学中,我利用小型专题讲座、设立创造专栏、创办班级墙报等方法, 使学生了解影响创造力培养的因素和掌握培养创造力的基本方法。让学生知道历史上每一项发明创造,每一项技术突破、每一种新理论的出现,每一次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每一种精神文明的进步,都是人们创造性劳动的成果。这样在心理上消除了学生对“创造”的神秘感和畏惧感,从而使他们了解创造的意义特征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自觉树立培养创造力的意识。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勇于挑战的意志。创造就是另辟奚径,是对现有权威的挑战和质疑。因此,必须在课堂、课余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打破对权威的迷信,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创造还是对原有知识、观念的更新和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因此,难免会遇上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时,我就鼓励学生要不畏艰难、不怕失败,教育学生要有勇于挑战的坚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增长才干,强化自我的创造力。③加强思想教育,树立远大的理想。一般来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个人才能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语文教学中,我积极有效地利用课文中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产生了探求新知的强烈动机,具备了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三、挖掘语文教材的内涵,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语文教材的内容是丰富的,体裁也是多样的。从内容上看,既有讴歌历史人物的课文,又有颂扬现代英雄人物的课文;既有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又有蕴含人生哲理的课文:既有介绍学习浯文方法的课文,又有介绍珍奇动植物的课文,等等。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受到多方面的教育。从体裁看,既有记叙文,还有诗歌、故事、说明文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视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独立的人格价值。因此,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时时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关爱,同时让学生受到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被动地接受,个性就会得到充分的张扬,创造性应兴而生。
四、培养学生创造的个性
青少年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不仅跟一个人的知识、智力有关,而且和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勇敢、勤奋、谦虚、韧性等均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值得我们去培养。例如韧性,这是创造能力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是任何进取创造的必备素质。伟大的创造都是在崎岖的道路上无数次攀登的结果,没有足够的韧性,必将一事无成,何谈创造?语文教学有着韧性培养的最佳素材,为了报国文天祥九死一生,矢志不渝;为了求真,布鲁诺锲而不舍;为了求学,宋濂迎难而上,苦学终成,我们解析这些范例,训练学生阅读的同时,应不断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的坚韧精神移植到自己身上,克服脆弱,勇敢地迎战挫折,拼搏进取,只有具有良好的创造个性,我们创造能力的提高才有了可能。
五、课堂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都富有戏剧性的色彩,如莫泊桑笔下的《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客观描写成分居多,改成课本剧不难,可让学生改写和表演课本剧,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和观众,整个教学程序设计为:阅读原著,写课本剧——演课本剧——评课本剧,三个课时完成教学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进行再创造。其目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让他们都有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总之,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就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時,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量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世纪英才。
参考文献
[1] 敖碧红.语文教学定位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3(03).
[2] 范蓓蕾.文化知识教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必要途径[J].语文建设,2006(04).
[3] 范蓓蕾.语文课程应重视文化知识教学,合肥学院学报[J].社会科学版,2006(03).
[4] 敖碧红.语文教学定位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3(03).
[5] 范蓓蕾.文化知识教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必要途径[J].语文建设,2006(04).
[6] 王英帅.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5:32-34.
[7] 朱向东.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J].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8] 郭学进.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9.
[9] 刘朝辉.论体育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山西科技,2009/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