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与常规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探讨
2017-11-17黄海燕
黄海燕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动态与常规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探讨。方法 将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并且分别给予常规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将两组患者不同检查方法的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的心律失常阳性率及心肌缺血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比常规心电图的临床诊断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24 h动态心电图;原发性高血压;心肌缺血;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10..02
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性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随着疾病的逐渐发展,会容易导致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本次研究工作主要是对比分析24小时动态与常规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5年7月1日~2016年7月31日期间收治的均已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80例患者,通过盲选平均分方式均分两组。研究组:共40例,男患者23例,女患者17例;年龄最小的患者49岁,年龄最大的患者83岁,中位年龄(60.50±3.25)岁;病程最短的患者3年,病程最长的患者9年,平均病程(6.50±1.25)年。对照组:共40例,男患者22例,女患者18例;年龄最小的患者49岁,年龄最大的患者84岁,中位年龄(60.50±3.30)岁;病程最短的患者3年,病程最长的患者9年,平均病程(6.50±1.30)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方法
研究组患者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方法,具体方法为:首先嘱咐患者调整体位至平卧位并且尽量放松,检查者给予患者携带式记录盒进行持续24 h连续性监测心电信号状况,并且详细记录相关信息数据,以及给予收集整理,处理分析,及时矫正。
1.2.2 常规心电图检测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心电图检测,具体方法为:首先嘱咐患者调整体位至平卧位并且尽量放松,检查者给予患者进行检查并且仔细观察患者检查纸相关数据,包括P波,QRS波,ST-T等形态变化。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或者常规心电图检查的检查结果,并将相关数据资料收集保存,研究结束后进行临床诊断价值探讨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应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动态与常规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结果对比
研究组的心律失常阳性率及心肌缺血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随着疾病的逐渐发展,会容易导致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受到威胁[1]。因此,如何及早有效的检测原发性高血压导致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发生,有着重要临床诊断价值[2]。
本次研究中,分别给予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或者常规心电图检查,从检查结果(表1)可知,研究组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率明显高于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的对照组,P<0.05。常规心电图检查方法虽然操作便捷,但是相关临床数据表明该检查方法漏诊率较高,检出率较低;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方法可以结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实际状况进行连续性检测,检出率高而且漏诊率低,可以有效提高临床诊断,以及辅助临床对症治疗[3-4]。
综上所述,24 h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比常规心电图的临床诊断价值高,可以尽早有效检出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发生情况,有助于临床给予及早诊断、及早对症治疗,提高预后,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魏 彤.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5(18):5310-5311.
[2] 季晓虎.24 h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5,15(25):69-70.
[3] 隋 鑫,赵东旭,金慧鹏,等.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比较[J].医学信息,2016,29(17):364-364.
[4] 李晓光.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比较[J].医学信息,2015,15(40):194-194.
本文編辑: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