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雁
2017-11-17赵和平
内容摘要:奠雁,是中国从古代到20世纪前半期两千年来婚礼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梳理奠雁礼节的文献记载及其形成过程入手,将传世典籍、敦煌文献、敦煌壁画中的奠雁图以及生物学上雁的自然属性结合起来相互印证,揭示了奠雁这一传统习俗所具有的社会学意义以及奠雁在中国古代婚礼中起到的文化符号作用。
关键词:大雁;奠雁;婚礼仪式
中图分类号:K8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7)05-0012-07
Presenting a Goose at the Wedding Ceremony
——The Changed and Unchanged Rituals of Wedding Ceremonies
over 2000 Years
ZHAO Heping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Abstract: The ritual of presenting a goose ha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wedding ceremonies for over two thousand years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 century. By examining historical records about this custom and the process by which it came into practice,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image of presenting a goose found in classical documents, Dunhuang documents and Mogao murals, and the biological figure of the goose as mutual verification to reveal the sociological meaning of this tradition and the function of presenting a goose as a cultural symbol in ancient wedding ceremonies.
Keywords: goose; presenting a goose; wedding ceremony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引 子
2016年2月21日,《北京晚报》第19版刊载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我眼中的两只鹅事件》一文,并配发一幅占四分之一版的照片(图1)。此文开头即说“猴年的情人节,眼球和眼泪,属于村头生死吻别的两只鹅”。
这幅照片,在网上疯传,真可谓赚足了眼球。与此相似,笔者在苏州寒山寺所办内部刊物《寒山寺》2012年第1期所刊大慧撰《说放生》一文,其中有一段说:“印光大师在其《文钞三编·卷二·复周伯遒居士书》中,就记述了一则被放生的白鹅往生的实证。‘云南张拙仙次女出嫁时,婿家送双鹅行奠雁礼,彼即放生于华亭山云栖寺,已三年矣。彼二鹅每于晨昏上殿做课诵时,站殿外延颈观佛。今年四月,雄者先亡,人不介意。后鹅者不食数日,彼来观佛,维那开示,令求往生,不可恋世。遂为念佛数十声。鹅绕三匝,双翅一拍即死。拙仙因作《双白鹅往生记》。噫!异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印光大师所讲云南华亭山云栖寺双白鹅故事感人,僧人不打诳语,这件发生在民国初年的事或为事实,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婚礼中仍有奠雁,且以鹅代雁,婚礼后岳父家将双鹅放生于寺庙,即两千多年来“奠雁”之礼长盛不衰,其中原因,值得深入探讨。
一
《仪礼·士昏礼第二》:
昏礼,下达纳采,用雁。郑玄注:用雁为贽者,取其顺阴阳往来。孔疏:纳采用雁者,昏礼有六,五礼用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是也。唯纳征不用雁,以其自有布帛可执故也……用雁为贽者,取其顺阴阳往来者。案周礼大宗伯云,以禽作六贽,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此昏礼不问尊卑,皆用雁故。郑注其意云取顺阴阳往来也。顺阴阳往来者,雁木落南翔,冰泮北徂,夫为阳,女为阴,今用雁者,亦取妇人从夫之义,是以昏礼用焉。[1]
六礼之中,除“纳征不用雁,以其有布帛可执故”外,五礼均用雁。这五次用雁,最关键的奠雁出现在六礼之最后的“亲迎”。
《仪礼·士昏礼》亲迎条中说:
主人玄端迎于门外,西面再拜,宾东面答拜(郑注:宾,婿。)主人揖入,宾执雁从。至于庙门,揖入,三揖,至于阶,三让。主人升而西,宾升北面奠雁,再拜稽首。降出,妇从降自西阶,主人不降送。(郑注:宾升奠雁拜,主人不答,明主为授女耳。主人不降送,礼不参。)[1]966
奠雁是婚礼仪式中用雁的最后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关于婚礼用雁,《礼记正义》卷61《昏义》孔颖达疏解释说:“必用雁者,白虎通云,雁取其随时而南北,不失节也。又是随时之鸟,妻从夫之义也。”[1]1680《周礼》、《仪礼》、《礼记》是中国礼典编撰之最早者,学者们的意见认为乃战国时至西汉时成书,但其中不少礼节的出现甚早、以雁为贽,在春秋时即已出现。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41昭公元年(前541)说:
郑徐吾犯之妹美,公孙楚聘之矣。公孙黑又强使委禽焉。注:禽,雁也,纳采用雁。犯惧,告子产。子产曰:“是国无政,非子之患也,唯所欲与。”犯请于二子,请使女择焉,皆许之。子皙盛饰入,布幣而出。注:布,陈贽币;子皙,公孙黑。子南戎服入,左右射,超胜而出。女自房观之,曰:“子皙信美矣,抑子南夫也。夫夫妇妇,所谓顺也。”适子南氏。子皙怒,既而櫜甲以见子南,欲杀之以娶其妻。子南知之,执戈逐之,及冲,击之以戈。孔疏:“夫夫至顺也。”正义曰:“夫如夫道,当刚强也;妇如妇节,当柔弱也;如是所谓顺也。”曹大家《女诫》曰:“生男如狼,犹恐其虺;生女如鼠,犹惧其武;是男欲刚而女欲柔也。”[1]2022endprint
公孙黑与公孙楚为了争夺美女徐吾犯之妹,先礼,即公孙楚先聘,后公孙黑又“强委禽”,这里的禽即指雁。此事发生在昭公元年,即公元前541年。徐吾犯之妹说“夫夫妇妇,所谓顺也”,唐代孔颖达、颜师古解释为“夫如夫道,当刚强也;妇如妇节,当柔弱也”,故“雁取妇人随顺之义也”。
奠雁在婚礼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种仪式自先秦后一直流传下来。
《大唐开元礼》卷111《皇太子纳妃》亲迎条说:
主人揖皇太子先入,掌畜者以雁授左庶子。左庶子进,东南向奉授皇太子,既执雁进入,侍卫者量入侍从……主人升立于阼阶上,西面;皇太子升,进当房户前,北面,跪奠雁,俛伏兴,再拜,降出,主人不降送。[2]
《大唐开元礼》卷115《亲王纳妃》亲迎条说:
王报揖,主人入,掌畜者以雁进,王受雁,左手执之以入,及内门……主人升阼阶,西面立;王升西阶,进当房户前,北面,跪奠雁,兴,再拜,降出,主人不降送。[2]542
《大唐开元礼》卷116《公主降嫁》亲迎条说:
主人揖,宾(和平按:公主的夫婿)报揖,主人入,掌畜者以雁进,宾受雁,左手执之以入,及寝门……主人升阼阶东,西面立,宾升西阶,进当房户〔前〕,北面,跪奠雁,兴,再拜,降出,主人不降送。[2]552
是《大唐开元礼》中太子、亲王、公主之婿奠雁之礼相同,与《仪礼·士昏礼》的仪式相同。同书卷123《三品以上婚》、卷124《四品五品以上婚》、卷125《六品以下婚》所记奠雁之仪式与太子、亲王略同,可见奠雁是古代婚礼仪式中的重要环节。
唐代皇太子纳妃用雁,有正史可为佐证。《旧唐书》卷86《李弘传》:
〔咸亨二年(671)〕,又召诣东都,纳右卫将军裴居道女为妃,所司奏以白雁为贽,适会苑中获白雁。高宗喜曰:“汉获朱雁,遂为乐府,今获白雁,得为婚贽,彼礼但成谣颂,此礼便首人伦,异代相望,我无惭德也。”[3]
唐高宗李治为皇太子纳妃,因在苑中获白雁而兴奋,可见白雁为难得之禽。雁为候鸟,春去冬来,有时颇难得,那么,婚礼还是要办,奠雁环节又不能少,怎么办?唐代时即有变通之法。
二
敦煌写本中有一批吉凶书仪,其中有的记述了士大夫之家的婚礼,我们只选择与雁有关的内容,先加以征引:
问曰:何名六礼?答曰:雁第一,羊第二,酒第三,黄白米第四,玄■第五,束帛第六。问曰:雁既毛色不丰,鸟形非佳,因何昏礼用之?答曰:雁知避阴阳寒暑,似妇人之从夫,故婚礼用焉。所以知者,《诗》云,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注云:雁知逐寒暑,雍雍雁声,知取其和顺之义,上下和睦之象。又董仲舒曰:雁飞如有行列,参差作大小,以妇下夫,是以婚礼用焉。雁是飞鸟,去法如何?须竹笼盛之,三寸版子系着笼口,题云“礼雁”,安在■中。[4]
这里回答了婚礼为什么用雁以及如何将雁送到女家的问题。至于奠雁这一环节,这件《书仪》中说:
妇翁于先入门,女婿随后而入至门内,还依门外法。妇翁曰:还请吾子升。女婿答曰:维不敢辞。女在中庭车畔,面向西立,女婿正北质方行,男女相当。女婿抱鹅,向女所低跪,放鹅于女前,还向西,回出门外。[4]413
请注意,这里的雁变成了鹅,奠雁变成奠鹅,鹅成了雁的替代品。
晚唐大中年代河西节度使掌书记张敖《新集吉凶书仪》中描写奠雁:
撒帐了,即以扇及行障遮女于堂中,令女婿傧相行礼。礼毕,升堂奠雁。令女坐马鞍上,以坐障隔之,女婿取雁,隔障掷入堂中,女家人承将,其雁以红罗裹,五色绵缚口,勿令作聲。奠雁已后儿家将物赎取放生。如无雁,结彩代之亦得。奠雁讫,遮女出堂,父母诫之曰:勉之敬之,夙夜无违。[4]543
请注意,这里说“如无雁,结彩代之亦得”,没有活雁,做一个“玩具雁”也可。
中晚唐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贬误”中说:
今士大夫家昏礼露施帐,谓之入帐,新妇乘鞍,悉北朝余风也。《聘北道记》(一名《北征道里记》)云:北方婚礼必用青布幔为屋,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迎新妇。夫家百余人挟车,俱呼曰“新妇子催出来”,其声不绝,登车乃止,今之催妆是也。以竹杖打婿为戏,乃有大委顿者。江德藻记此为异,明南朝无此礼也。至于奠雁曰鹅,税缨曰合髻,见烛举乐,铺母卺童,其礼太紊,杂求诸野。[5]
看来,段成式对于奠雁用鹅,很不以为然,但却是中晚唐时社会上流行的普遍现象。
北宋时,司马温公著《书仪》十卷,其中卷三卷四记婚礼仪式。温公叙婚仪,本诸《仪礼》,而参以当时可实行者。卷三亲迎条记奠雁说:
(妇翁)迎婿于门外,揖让以入,婿执雁以从,至于厅事。主人升自阼阶立,西向,婿自升西阶,北向跪,置雁于地,主人侍者受之。婿俛伏兴,再拜,主人不答拜。姆奉女出于中门,婿揖之,降自西阶以出,妇从后,主人不降送。[6]
司马温公所记亲迎,与本文前引《仪礼·士昏礼》和《大唐开元礼》所记“亲迎”仪式几乎相同,奠雁所记仍是雁。但此卷纳采条说:
其日日出,使者盛服,执生雁,左首,饰以缋(原注:用雁为贽者,取其顺阴阳往来之仪,若无生雁,则刻木为之。饰以缋,谓以生色缯交络缚之)。[6]30
在没有生雁的情况下,司马温公给出了“刻木为雁”的替代办法。
自《仪礼》、《礼记》设立的婚礼中奠雁这一环节,历两千余年至宋而大体不变,在雁难得时,可以用鹅替代,也可以刻木雁、结彩雁,无论何种替代品,奠雁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从历史文献中对奠雁这一婚礼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进行了考察,随着敦煌学的发展,学者们在敦煌石窟壁画中,发现了46幅婚礼图,祁晓庆在《敦煌壁画婚礼图中的镜》一文中做了概括叙述:
敦煌壁画中的婚礼图不独立成篇,而是出现在弥勒经变中。弥勒经变主要依据刘宋沮渠京声译《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西晋竺法护译《弥勒下生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弥勒下生成佛经》《弥勒大乘佛经》、唐义净译《弥勒下生成佛经》等经文绘制而成的。其中的《弥勒下生经》有“人寿八万四千岁”“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等有关女子出嫁的内容。敦煌壁画弥勒经变中的婚礼图就是依据这句经文并结合当时社会的婚礼习俗而绘制的。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婚礼图共计46幅,分别为盛唐9幅,中唐17幅,晚唐9幅,五代6幅,宋代4幅,西夏1幅,创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7]endprint
祁晓庆的论文重点讨论婚礼图中“镜”的使用,她一共用了6幅彩图,其中3幅都绘有奠雁中的双雁。兹转引如下:
A. 莫高窟第9窟 主室窟顶东披弥勒经变中婚礼图(晚唐)
祁晓庆文中图较小,李美贤著《佳偶天成》第14页图版效果最好,新郎新娘站在花毡上,面向宾客行礼,在花毡前沿外,有一对双喙相对的大雁(图2)。
B. 榆林窟第38窟 中心柱西壁弥勒经变中婚礼图(五代)
祁晓庆文中说:“(新郎新娘)前面地上铺毡,距新郎新娘较近处树立三角支架,托着一面圆镜。镜旁一对大雁昂首面对宾客,栩栩如生。”又说,“这是汉族与回鹘族通婚的场景。”需要指出的是,A、B两幅图中均有青庐,即是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认为出于南北朝所沿袭下的风俗的写照(图3)。
C. 莫高窟第454窟 窟顶东披主室弥勒经变婚礼图(北宋)
祁晓庆文中说“以礼席和帷帐为中心,地面铺毡,旁设青庐。亲友宾客与新郎新娘相对,一对新人拱手而立,面前树一面铜镜。镜旁两只大雁面对宾客。”
莫高窟第9窟婚礼图为晚唐,榆林窟第38窟婚礼图为五代,莫高窟第454窟婚礼图为宋代(北宋前期),三幅图中均有奠雁的双雁形象,看来奠雁不仅有文献记载,我们还可以从敦煌壁画中看到栩栩如生的画面(图4、5)。
1923年,胡扑安编《中华全国风俗志》出版?譹?訛。此书广搜博采,记录了从古至今,从东北到东南,从滨海到新疆的截止到1922年的中国风俗。虽然此书略嫌粗疏,但并不影响其学术价值,值得我们重视。笔者耗时若干日,遍捡此书中各地婚礼习俗,现将有关婚礼中与奠雁有关的文字摘录若干条:
A. 黑龙江
满洲汉者女既聘,婿先得叩头礼,然后送簪珥衣服,富者或致羊豚鹅酒,谓之过礼。
B. 山东邹县
为婚不拘六礼,但以媒聘为定,不计财礼,不侈妆奁,必于亲迎,不蘸不御,奠雁代以鸡。女必冠髻,始行入门,拜天地,三日拜公始,谒家庙入室,行合卮礼。
C. 江苏宜兴
及新郎奠雁(新郎至女家朝婚帖,行四跪四叩首礼曰奠雁),仍行跪拜礼。其跪拜时,先脱礼帽,交代陪宾后,再听赞者之口令而跪拜焉。此种非驴非马之礼制,殊可笑也。
D. 浙江杭州
次后择日则送聘,预令媒氏以鹅酒,重则羊酒,至日方行送聘之礼且论聘礼。
E. 安徽六安
六安婚嫁风俗,其最奇特者,在未迎娶之先,男家须下礼至女家,礼物之轻重,视贫富为差别,大概为包茶、欢团、花生、胡桃等物,并有紫色衣服一套,名曰五子衣,迎娶时,新娘即穿此衣至夫家。夫家必备公鹅一只,名曰催妆鹅,女家配以母鹅,一并送回夫家,此双鹅永远不宰杀,盖以预祝其夫妇偕老也。
F. 宁夏
娶妇多用彩舆鼓吹,贫者以车,世族之家,间亦有奠雁亲迎者。
G. 云南龙氏土司之婚礼
滇黔之间,有宋家、蔡家、罗家、龙家土司,四家之冠裳服饰婚丧祭,一秉周礼……龙家世为诸土司之长。
……
亲迎,至门,外舅趋立阼阶,揖婿及傧相入。相者引婿升堂,布席南向,请外舅坐。外舅辞焉,婿八拜,外舅受四答四。婿下堂,奉雁币陈上奠之。再拜毕,婿与相者东向坐,外舅北向坐,进桂子汤者三,鞠躬者六。相者引婿入后堂,请外姑。少顷,外姑率媵出,坐帘内,婿八拜于帘外,外姑亦受四答四。即命坐帘外,进梅花汤者三……
从《中华全国风俗志》辑出的7条资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婚礼中奠雁这一环节仍然顽强地保存下来,尽管雁变成了鹅,雁代之以鸡,甚或行非驴非马的四跪四叩首礼,但仍称该环节为奠雁;令人称奇的是,远在西南的彝族土司龙家,其婚礼中亲迎一节则一遵周礼,可谓“礼失求诸野”。奠雁之礼为什么从公孙黑“强委禽”到云南龙家土司在民国年间仍行其礼,二千多年中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呢?
三
《辞海》雁条:
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大型游禽。形略似家鹅,或较小。嘴宽而厚,嘴甲比较宽阔,啮喙有较钝的栉状突起。雌雄羽色相似,多以淡灰褐色为主,并布有斑纹。群居水边。主食嫩叶、细根、种子,间或啄食农田谷物。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飞时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中国常见的有鸿雁、豆雁、白额雁等。[8]
《辞海》鸿雁条:
动物名,学名Anser cygnoides。鸟纲,鸭科。为家鹅的远祖。雄鸟体长达82厘米,雌鸟较小。嘴黑色,较头部为长。雄鸟嘴基有一膨大的瘤,雌鸟瘤不发达。两性体羽均为棕灰色,由头顶达颈后有一红棕色长纹。腹部有黑色条纹状横纹。栖息河川或沼泽地带。主食植物。飞行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形,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勘察加半岛。于中国境内主要在东北北部和内蒙古一带繁殖,在长江下游及稍南地区可越冬,可驯养。[8]859
《辞海》奠雁条:
古代婚礼,新郎到女家迎亲,用雁作贽(见面的礼物),叫“奠雁”。《礼记·昏义》:“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陈澔集说“奠雁,取其不再偶也。”[8]439
仅从《辞海》雁及鸿雁两个辞条的简单释文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与奠雁有关的以下几点:(1)雁是候鸟,每逢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过冬;(2)雁飞行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形;(3)雁叫声“雍雍”;(4)雁为家鹅的远祖。对以上四点,中国古人都比附于人类社会做出解释。如前文引《唐前期书仪》(S.1725)所说:“雁既毛色不丰,鸟形非佳,因何昏礼用之?答曰:雁知避阴阳寒暑,似妇人之从夫,故婚礼用焉。所以知者,《诗》云: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注云:雁知逐寒暑,雍雍雁声,知取其和顺之义,上下和睦之象。又董仲舒曰:雁飞如有行列,参差作大小,以妇下夫,是以婚礼用焉。”这段话,将我们归纳的雁的(1)(2)(3)三个特点涵盖在内了。至于以鹅代雁,而雁又是家鹅的远祖,古人著作中并未提及鹅与雁的这层关系,推测以鹅代雁或有这种原因。生物学上雁的特点,被拟人化后使雁成为婚礼仪式中的一种重要象征,成为代表某些观念的符号,正因为是一种符号,所以雁可以以鹅代、结彩代,甚至刻木代等等,因而使奠雁这一婚礼仪式中的重要环节流传二千多年。endprint
《辞海》奠雁条引陈澔集说“奠雁,取其不再偶也”。李美贤《佳偶天成》一书引明朝郎瑛《七修类稿》两则有关义雁之事,今转引如下,以免掠美:
雁。诸书止言知时鸟也,行有先后,故以之执贽、以之纳采,未见言其义处,至于诗赋之咏,亦或特怜其孤耳,未闻言其义性与纪其义事也。近见吾友王天雨云,家后有张姓者,曾获一雁,置于中亭,明年,有雁自天鸣,亭雁和之,久而天雁遂下,彼此以颈绞死于楼前,后因名楼曰双雁楼,此其一也。又吾友王荫伯教谕铜陵时,有民舍除夜燎烟祓除不祥,一雁偶为烟触而下,其家直以为不祥也,烹之,明日,一雁飞鸣屋顶,数日亦坠而死。观此二事,又真为义雁云。[9]
《七修类稿》中两则义雁之事,郎瑛均未言明是否一只为雌,一只为雄,而陈澔的“奠雁,取其不再偶也”,或可以为义雁之注脚。
本文引子中云南华亭山云栖寺双白鹅往生的故事,恰恰是张拙仙嫁女时,以鹅代雁的双鹅,一雄一雌,其事凄美,悲凉,而家鹅的远祖是雁,后代尚且如此,想来《七修类稿》中的两则义雁当是一雌一雄吧?
这篇文章写成后,2017年1月6日从《北京晚报》第13版刊发“鸿雁吻别场面感人,主人当场变卦不卖”一文,并配发彩图,笔者再做一次“文抄公”,并将原图附上(图6)。
广东一对大鹅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曾感动无数网友。近日,类似的故事在连云港重演,一段离别视频在网上热传。
画面一开始,一只绑着双腿的大鹅被放在一輛货车上,它伸长脖子,不停地张嘴叫着,并试图去靠近站在地上的另一只大鹅,而站在地上的大鹅显得十分失落,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两眼深情地望着对方。画面结束的瞬间,站在地上的大鹅突然一跃,可能是想靠近对方身边。
拍摄者祁先生告诉记者,视频拍摄于元旦前后,他是连云港市灌南县田楼镇人,他有一个养殖场,饲养的其实是鸿雁,平时会向全国各地的客户出售。
那天,祁先生准备将一对鸿雁绑好后发往外地,就在他将其中一只公的绑好刚放上车后,令他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那只母的在车边上,非常不舍”。祁先生说:“联想到去年网上传的两只大鹅分别时候的画面,没想到在我这里重演了。”祁先生将视频传到网上后,没想到短短几天,点击率就超过百万。
祁先生告诉记者,由于被两只鸿雁的不舍表现感动,他当时就决定不卖了。
尾 声
奠雁,这种婚礼仪式中的重要一环,居然从先秦流传到民国,时间长达二千余年,其基本仪式一直保留下来,在流传过程中,雁可以用鹅代,可以结彩代,可以刻木代,甚至可以以鸡代,奠雁之雁完全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所蕴含的内容则是顺阴阳、妇从夫、社会有序和睦、爱情忠贞等等诸多人类社会的问题,这是奠雁礼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最后,特别要指出的是,行奠雁礼时,新郎是跪,即向新娘所在取跪姿,其中更有深义存焉。返回到“引子”中的猴年情人节村头生死吻别的两只鹅的照片、文字报道中两只鹅的下场,再联系到2017年年初连云港市灌南县田楼镇两只鸿雁网红,不知仁者智者诸君作何感想?
参考文献:
[1]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961.
[2]萧嵩,等.大唐开元礼[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525.
[3]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829.
[4]赵和平.敦煌写本书仪研究[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408-409.
[5]段成式.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241.
[6]司马光.书仪[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33-34.
[7]祁晓庆.敦煌壁画婚礼图中的镜[J].敦煌研究,2015(6):41-46.
[8]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468.
[9]郎瑛.七修类稿[M].上海:上海书店,2001:4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