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15年韦努蒂译论探究:“本土化”与反思
——基于中国知网论文的可视化分析(2000—2015)
2017-11-17罗铮
罗 铮
(同济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092)
国内15年韦努蒂译论探究:“本土化”与反思
——基于中国知网论文的可视化分析(2000—2015)
罗 铮
(同济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092)
本文借助现代计量学工具Cite Space对15年来中国知网上以“韦努蒂”为主题的研究论文统计分析,发现国内韦努蒂研究始终围绕“保留原文语言、文化差异”的“存异”翻译策略而展开。对比以“求异”为导向、“挪用”原文“挑战文化霸权”为旨归的实际韦努蒂译学,发现由于译学观、翻译研究语境差异、“异化翻译”概念“嫁接”等原因促发了韦努蒂译论在国内的“本土化”。探究韦努蒂译论在国内的“本土化”,在于突破“忠实”“文本中心”局限,以“为何译”引领“如何译”促进我国译学发展的多元化。
韦努蒂;可视化分析;存异;异化;本土化
0 引言
韦努蒂无疑是近些年来国内译界研究最多的西方翻译理论家之一。国内最早提及韦努蒂的论文是在1998年(郭建中,1998),第一篇以韦努蒂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发表于2000年(郭建中,2000)。从2000年到2015年的15年间,中国知网上以“韦努蒂”为主题的研究论文达920篇之多。面对国内译界的韦努蒂热,韦努蒂本人却明确指出:“中国译界许多的争论往往没有反映对我(韦努蒂)的一些理论概念的准确理解。”(郭建中,2008)2013年,韦努蒂来华再次声明:“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澄清自己的理论。”(刘微,2013)国内韦努蒂译论研究的论文虽众,有关韦努蒂译论在国内“误解”的探究却寥寥。为客观全面考察国内韦努蒂研究情况,笔者将借助文献计量工具Cite Space,对中国知网2000年至2015年间收录的以“韦努蒂”为主题的920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以图谱形式展现国内韦努蒂研究的核心概念,并对这些概念的内涵深入剖析,探究国内韦努蒂研究的具体情况。研究发现:国内有关韦努蒂译论的研究始终围绕“存异”而展开,而韦努蒂译学则体现了“求异”内核。韦努蒂译论在国内的“偏离”,主要基于翻译语境、翻译观的差异所导致的其译论在国内的“本土化”,而探究“本土化”背后的原因对推动我国译学未来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1 “存异”:“保留原文异质性”的国内韦努蒂研究
本文对韦努蒂译学在国内研究状况的统计,主要借助计量工具Cite Space来完成。Cite Space以计量学、数据可视化为理论基础,依赖网络平台提取某一研究的论文主题、关键词和参考文献等信息,并以图谱形式展现某专题研究重点和研究范围。对国内韦努蒂研究的探讨,是以2000年至2015年间以“韦努蒂”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共搜索到的920篇论文为依据,并对标题、关键词、摘要等题录信息借助Cite Space进行保存、格式转换、数据统计分析,并最终通过图谱的形式把主要概念展现出来。图1就是基于“高频词共现”所形成的网络知识图谱,其中节点大小代表了关键词的出现频次。从图中可以看出,国内韦努蒂研究主要围绕“异化翻译”“翻译策略”“解构主义”“翻译伦理”和“翻译理论”等五个核心概念展开。鉴于国内韦努蒂研究中的“翻译策略”“翻译理论”两个概念本身无实质内涵,并且其内涵已被其他三个概念所囊括,故以下将主要围绕“异化翻译”“翻译策略”“解构主义”这三个概念展开对国内韦努蒂译论的探究。
图1 基于CNKI的国内韦努蒂研究
(1)国内对韦努蒂“异化翻译”的探讨,主要围绕“翻译方法”“原语文本”和“译语文化”三方面展开。一是韦努蒂的“异化翻译”在国内常常和“直译”联系起来,并被视为具体翻译方法进行探讨,或认为“异化大致等同于直译”(孙致礼,2002),或认为直译是讨论语言结构和语言表达形式,而异化则针对“语言形式”和“文化因素”层面的处理(刘艳丽 等,2002)。由此,韦努蒂异化翻译在国内的研究,主要针对探究“才子佳人”“风月笔墨”“亚洲四小龙”“阴”“阳”等文化词汇的转换,并出现了大量诸如《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形象转换》(三友 等,2003)、《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异化理论》(李瑞,2007)、《跳出菜名译菜谱》(何武,2007)等有关文化意象转换的论文。二是国内韦努蒂研究中“异化翻译”的目标,主要是探究如何保留“原语文本”“原语文化特征”。以“亚洲四小龙”的翻译为例,国内韦努蒂异化翻译的探究主要针对如何在译文中向西方读者传递中国“龙”的形象,且不会引起西方读者的误解。相关讨论还常引用施莱尔马赫“翻译要么保持作者不动,把译语读者带近原作;要么保持译语读者不动,把原作带近读者”的观点,主张异化翻译就是“保持原作者不动”。由此,韦努蒂的“异化”翻译又被视为“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王东风,2002;高芸,2008),其目的在于“把读者带入外国情调”(刘嫦,2004)。三是国内韦努蒂研究中“异化翻译”的功能,主要在于“保留原语文化意象”,挑战目标语读者视域,促进目标语“文化的多元”。其中谈及的“文化”,更多的是微观层面的文学意象、语言文化词汇,不太触及政治及更宏观的“权力话语”和意识形态。因而异化翻译的目的,主要是让译文读者感受异域文学情调,而不是对目标语主流话语、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抑或是对主流话语的重构。故而韦努蒂的“异化翻译”,在国内主要被视为处理“文化意象”,“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具体翻译方法或翻译策略。
(2)国内韦努蒂研究中的关键词“解构主义”,其内涵主要是和“存异”“二元对立的消融”等联系起来的,并非对“忠实原文”“文本终极意义”的消解。作为较早向国内介绍韦努蒂的学者,郭建中(2000)教授在《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一文中曾指出“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求同’,而是‘存异’”,且认为韦努蒂译论是“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可见,韦努蒂译论传入伊始就被限定为具体翻译方法,其解构主义内涵也被定义为对原文异质性的保留。对韦努蒂译论中解构主义内涵的误解,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源自国内对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误读。在国内译界,“解构主义”会被解读为“排除同一性”“保护和再现原文差异”(任淑坤,2004),故而“解构主义”虽与韦努蒂译论关联,却并未触及对原文“终极意义”的消解,仍基于“忠实”“对等”的翻译观,因为“解构主义并不否认意义的对等”(封一函,2006)。否定了解构主义对原文终极意义的消解,国内韦努蒂研究虽然也常常提及解构主义,却仍然以“存异”为理论基石,背后仍然是传统的“忠实”翻译观。
(3)国内韦努蒂研究中谈及的“翻译伦理”,也和保留原语异质性成分紧密相连。韦努蒂的翻译伦理在国内被视为“差异性的伦理”,是“提倡保留异域文本的异域性的‘异化翻译’和对抗本土文化的主流价值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少数化翻译’”(刘云虹,2013)。而且,韦努蒂的“‘存异伦理’不遗余力地强调在译文中尽可能保留原文固有的外异性”(刘亚猛,2005)。由此,“翻译伦理”在国内也和“保留原文异质性”紧密相联。
可见,国内韦努蒂研究的核心概念,不管是“异化翻译”“解构主义”,还是“翻译伦理”,其核心始终围绕“保留异质性”而展开,且“存异”内核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涵:1)韦努蒂的异化翻译在国内主要被视为翻译方法,核心是文本层面的语言、文学文化意象转换,旨在译文中保留原语异质性语言结构和文化意象;2)异化翻译的内容,主要涉及微观层面的“文化因素”、特色文化词汇,如“西施”“纸老虎”“橄榄枝”等,相关讨论始终围绕文学文化,不太涉及政治话语和宏观层面的意识形态探究;3)探究的向度是由内向外,以语言文化为核心,从文本内部异质性语言结构、文化意象的保留和传递入手,到文本外部多元文化、异国情调的感受为目标,始终基于传统的忠实翻译观来探究异化翻译策略对外部文学文化的影响。国内韦努蒂研究的上述特征,从图2的历时谱系图中也可以看得出来。
图2 国内韦努蒂研究的历时图
2 “求异”:“挪用”原文“挑战文化霸权”的韦努蒂译论
建立在解构主义、精神分析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后结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韦努蒂译论(郭建中,2008),不仅解构了原文文本的“原创性”以及传统的“忠实”翻译观,而且还把翻译活动和“权力”“话语”密切相连。翻译被韦努蒂视为“话语实验”,挑战、“阻抗”英美单一文化霸权,实现文化革新、多元文化重构。韦努蒂译学消解了译文对原文异质性的“忠实”再现,强调“挪用”原语文本生成异质性译文,挑战英美主流话语、意识形态。总之,韦努蒂实际译论是以“求异”为内核,并表现出以下三方面特征:
(1)韦努蒂译论解构了“忠实”翻译观。建立在后结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韦努蒂译学,认为“完全的忠实”既没有必要,又不可能彻底实现:“译文忠实保留原文语言文化差异”的必要性,因为“原文和译文都是衍生的、都是由非原创性的语言和文化材料构成”而消解(Venuti,1995:18)。“完全的忠实”难以彻底实现,主要因为“翻译并非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而是两个能指系统之间的替换”(Venuti,1995:17),原文能指链从原语语言系统进入目标语语言系统,必然涉及能指链的断裂和重组,其中添加和减损在所难免。解构了“完全的忠实”,韦努蒂译论主张“忠实的多样性”。他以塔尔凯蒂的翻译为例认为:“译文忠实于英语(原语)文本的句法特征、词汇特征、幻想话语及女权主义意识形态,但不忠于原文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和东方主义。”(Venuti,1995:183)由此,原文文本被视为多维度的,译文只能“忠实”于原文的某一个或几个层面。
(2)异质性译文并非是“存异”的结果,而是对原文的“挪用”。挣脱了文本层面“忠实”的局限,译文成为彰显异质性话语的“试验场”。异质性译文,并非是对原文异质性的保留,因为译文和原文间的关系是一种“妄用的忠实”(abusive fidelity),为了体现译文异质性,韦努蒂倡导译文对原文的“挪用”(Venuti,1995:23-24)。“挪用”原文的背后,往往意味着译文对原文的删改。韦努蒂以塔尔凯蒂和庞德的翻译为例,认为前者通过“改变原作主题”“重编故事场景”,增强译文文学层面异质性(Venuti, 1995:149-150);后者通过“添加古语体表达方式”,彰显译文语言层面的异质性(Venuti, 1995:192)。由此产生的异质性译文,既非“忠实”于原文,又异于目标语文化。比如,庞德的译文“既不同于英语(目标语)主流价值观,又于外语(原语)文本的价值观不同”(Venuti, 1995:192)。
(3)韦努蒂译论“求异”的目的,在于挑战英美文化霸权,重塑英美单一主流文化。深入理解韦努蒂译学的“求异”内核,需要立足其译论的发轫语境和理论立场,并进行全面分析。韦努蒂的“求异”翻译观,孕育于英美单一文化霸权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其中专业人士、出版机构和学术团体批驳“异质性”话语,推崇“通顺”“透明话语”的译文,由此韦努蒂强调只有求异才能改变国家文化现状,并提出“翻译伦理”的概念,“促发国内主流文化身份的变革”(Venuti,1998:82-83)。韦努蒂重视翻译所承载的“文化构建”“意识形态重塑”等文本外部功能,因而其译论非常关注翻译和“政治话语”“意识形态”间的关系,在他看来:“译者在翻译时不考虑文化、道德和政治的影响是不好的。”(郭建中,2008)正是以翻译的“文化构建”为出发点,韦努蒂提出了异化翻译策略,探究如何通过选择具体翻译策略实现翻译的外部社会文化功能。他认为,“归化”和“异化”不过是实现文化建构的不同手段,两者之间是“互补”关系(郭建中,2008),而并非国内主张的“对立”关系。严复的翻译把外语文本和当时中国占“主流”的“文言表达”相融合,因而在韦努蒂看来严复的“翻译既属于归化又属于异化”(Venuti,1998:182)。在《译者的隐身》中,韦努蒂还以塔尔凯蒂的翻译为例,说明其译文如何对意大利主流现实主义话语形成挑战,并诱发了意大利文学经典的变革。
3 译学观与语境差异:引发韦努蒂译论的“本土化”
以上分析可见,国内韦努蒂研究和实际韦努蒂译学之间至少有如下不同:(1)研究重心不同:国内韦努蒂研究聚焦于“如何译”,侧重语言结构、文化特征在译文中的再现、保留,而实际韦努蒂译学则立足翻译所肩负的文化革新功能,并由此入手制定相应翻译策略;(2)理论基础不同:国内韦努蒂研究仍基于传统“忠实”翻译观,强调原文异质性在译文中的保留,而实际韦努蒂译学则建立在后结构主义的一套理论话语之上,主张“滥用的忠实”及译文对原文的“挪用”;(3)与“权力”“政治话语”的关联程度不同:国内韦努蒂研究更侧重文本语言、文学和文化层面,不太涉及“政治”“权力”因素,而实际韦努蒂译论却把翻译和“权力话语”紧密相连,旨在通过翻译挑战、革新目标语的主流话语、意识形态;(4)适用的文本类型不同:国内学界似乎把韦努蒂译论看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绳,试图将其应用到各种不同文类的翻译活动之中,而实际韦努蒂译学则主要针对文学翻译,文学文本意义的开放性,也为韦努蒂译论的合理性提供了必要条件。
面对韦努蒂译论在国内的偏离,如仅仅将症结简单归结为“误读”,显然不能解释国内韦努蒂译学研究中偏离的“长期性”和“集体性”。实际上,葛校琴(2002)就曾明确指出韦努蒂译论中文本层面的翻译活动和文本外部“社会、政治、意识形态”间的“互动”关系,并指明“异化的翻译既偏离原本,又偏离译语文化之常规”。然而,由于国内译界对翻译的传统认识和中美翻译语境的差异,使得国内译界对以上观点较少关注。实际上,一种理论的诞生,都有其独特的孕育环境,当一种理论从自身发轫语境“迁移”到另一完全不同的语境中时,总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变形”。理论“旅行”过程中所引发的“误读”,完全可以视为“观念和理论从一种情景向另一种情景进行历史转移的一部分”(赛义德,1999:148)。而韦努蒂译论在国内的偏离,很大程度上源于翻译语境的差异诱发了韦努蒂译论的“变形”,而“变形”的背后,则更多出于韦努蒂译论和国内翻译语境“融合”后被“本土化”。
首先,韦努蒂译论在国内的偏离,很大程度上源于中美不同的翻译语境。韦努蒂译论发轫于美国的翻译语境。美国一直不重视外来作品的译入,出版物的译入量远远小于图书总体的发行量,单一文化霸权更是主张“通顺”“流畅”“透明”的翻译典律,压制异质性话语的引入,这也就造成了韦努蒂所说的“译者的隐身”。正是美国单一文化霸权对异质性译文的压制,孕育了韦努蒂以“异化翻译”为核心的译论。然而,反观国内的翻译语境,外来作品的译入量一直占较大比重,对外来文学文化较强的包容性,使得“通顺”“透明”的翻译典律对具体翻译活动的压制微乎其微。因此,韦努蒂译论脱离了美国的翻译语境,在中国的翻译语境下势必会有所改变。
其次,译学观和翻译研究侧重点的不同,进一步推动了韦努蒂译论在国内的“本土化”。国内对翻译的认识和翻译研究侧重,和我国自身的翻译实际密不可分。一方面,翻译在国内一直被视为了解、学习外来语言文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因而“忠实原文”、尽可能充分地把外来文学文化译入国内,一直被视为评判翻译好坏的重要依据,并由此引发国内译学研究对具体翻译方法、语言文字转换的关注;另一方面,国内翻译研究更加青睐语言学派、文化学派翻译观,不太能够接受“解构主义”“权力话语”等后结构主义理论思潮,这也就造成了韦努蒂译论的理论基础在国内不太被重视。因此,不同的翻译观和研究侧重,势必造成韦努蒂译论在传入我国之后被“选择性接受”,就会出现韦努蒂译论中核心概念“异化翻译”传入我国之后,和我国传统译论中“存异”“保留洋气”等概念混同,并被视为“文化因素移植”的重要翻译方法(郭建中,1999)。更有学者把韦努蒂的“异化翻译”和“归化”相对,认为是“意译”“直译”的“延伸”,“其雏形是佛经翻译中的‘文质’之争”(王东风,2002)。而韦努蒂译论本身蕴含的“权力话语”关照,“话语实验”、挑战目标语文化霸权等观点则较少被提及。由此,译学观和翻译研究侧重的不同,推动了韦努蒂“异化翻译”和国内传统译学概念的“嫁接”,并促发了韦努蒂译学在国内的“本土化”。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韦努蒂译论在国内的“本土化”,最终表现为国内韦努蒂“异化翻译”研究仅仅变成我国“异化”研究的一部分。国内有关韦努蒂“异化翻译”的研究,虽然也不乏一些真知灼见的论文,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虽明确指出其讨论的是韦努蒂的“异化翻译”,却不过是我国传统译学中“存异”“保留洋气”等概念的替换,概念内涵仍是“保存原文异质性”,而非韦努蒂译论所倡导的“求异”。还有一部分“异化”研究论文,更是指明“归化”“异化”是我国传统译论“意译”“直译”的进一步延伸,主要针对“文化意象”在译文中的保留。因此,国内的“异化翻译”研究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吊诡的现象:国内韦努蒂研究以“异化翻译”为中心,而国内“异化(翻译)”研究的中心却不限于韦努蒂。以中国知网上所收录的论文为例,以“异化”为主题词共搜索出2 306篇文章,而以“韦努蒂”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却只有920篇论文。国内的异化研究中,“韦努蒂”作为高频词的只占很小一部分。图3就是很好的例证。图3是以“异化”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上收录的2 306篇文章进行的可视化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异化”研究主要是以“翻译策略”为核心,并涉及“文学翻译”“文化翻译”等方面,而“韦努蒂”作为关键词只占很小一部分,出现频率也要低得多。
图3 基于CNKI的国内“异化”翻译研究
4 结语
探究韦努蒂译论在国内的“本土化”,并非主张国内在借鉴西方译论的时候应奉行“拿来主义”,也不是提倡固守国内的翻译观和研究重心,而是应该立足具体的翻译语境,针对翻译中的具体问题有的放矢。实际上,韦努蒂译论在国内的“本土化”和我国长期以来以外译中为主导的翻译语境密切相关,而且“本土化”的过程也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了国内译学的发展。然而,“本土化”的背后,也反映了国内翻译研究长期以来聚焦于文本层面的语言转换,相关探究侧重具体翻译方法,不管文本类型差异以忠实为准绳搞“一刀切”。当前,随着国内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外译中逐渐转向中译外,特别是在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如果不能立足于当下的翻译语境,仍然固守传统翻译观和研究重心,相关探究仍然仅仅聚焦于文本层面的语言转换却不能以文化传播为出发点调整具体翻译策略,势必会重演“熊猫丛书”“大中华文库”在国外“无人问津”的局面。如果能借鉴韦努蒂译论从翻译所肩负的文化使命为出发点,灵活调整具体翻译策略为思路,以“为何译”引领“如何译”进行翻译探究,不固守单一的忠实翻译标准,不仅在理论层面上能够促进国内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在翻译实践层面上也会对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有极大的推进。
Venuti,L.1995.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Venuti,L.1998.TheScandalsofTranslation-TowardsanEthicsofDifference[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封一函. 2006.论劳伦斯·韦努蒂的解构主义翻译策略[J]. 文艺研究(3):39-44.
高芸. 2008.从归化到异化——试论鲁迅的翻译观[J]. 江西社会科学(5):221-224.
葛校琴. 2002.当前归化/异化策略讨论的后殖民视域[J].中国翻译(5):32-35.
郭建中. 1998.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2):12-19.
郭建中.1999.中国翻译界十年(1987—1997):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6):53-60.
郭建中. 2000.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1):49-52.
郭建中. 2008.韦努蒂访谈录[J].中国翻译(3):43-46.
何武. 2010.跳出菜名译菜谱[J].外语学刊(4):132-134.
李瑞. 2007.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异化理论电[J].电影评介(15):56-57.
刘嫦. 2004.也谈归化与异化[J].外语学刊(2):98-103.
刘艳丽,杨自俭. 2002.也谈“归化”与“异化”[J].中国翻译(6):20-24.
刘微. 2013.翻译与解释——劳伦斯·韦努蒂访谈录[J].中国翻译(6):46-49.
刘亚猛. 2005.韦努蒂的“翻译伦理”及其自我解构[J].中国翻译(5):41-45.
刘云虹. 2013.翻译价值观与翻译批评伦理途径的建构——贝尔曼、韦努蒂、皮姆翻译伦理思想辨析[J]. 中国外语(5):83-88,94.
任淑坤. 2004.解构主义翻译观刍议——兼论韦努蒂的翻译思想和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5):55-58.
赛义德. 1999.理论旅行[G]∥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三友,李静. 2003.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形象转换[J].中国科技翻译(3):46-48,64.
孙致礼. 2002.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1):40-44.
王东风. 2002.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 中国翻译(5):24-26.
Venuti’sTranslationTheoryinChina(2000—2015):LocalizationandItsReflectionACiteSpaceBasedStudyofThesesfromCNKI
LUOZheng
Based on Venuti’s claim that Chinese scholars don’t have right understanding of the key concepts of his translation theory, the present research employs the tool of Cite space to investigate research papers published on CNKI from 2000 to 2015. It is found that the study of Venuti’s translation theory in China is concentrated uponcunyi,namely preserving the alienate source language structures and culture in target texts. After a comparison with Venuti’ sforeignizationfeatured inabusivefidelityand challenging cultural domination, the present study argues that Venuti’s translation theory experiences a kind oflocalizationin China due to different research focuses, contexts’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misconnections of the conceptforeignization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conceptcunyi. Exploringlocalizationof Venuti’s translation theory in China is intended to break the domination of text-centered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and to take “how to translate” under the guidance of “why to translate”, promoting multi-faceted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Venuti; cite space;cunyi;foreignization; localization
H319
A
1674-6414(2017)05-0117-06
2017-03-12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百年东方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冲突与融合——以泰戈尔与中国为例”(2013BWY004)的阶段性成果
罗铮,男,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翻译史研究。
责任编校:路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