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桐树王村志》之村民生活

2017-11-17

农村.农业.农民 2017年21期
关键词:王村桐树村民

《桐树王村志》之村民生活

消费支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桐树王村七沟八坡、土地贫瘠,仅靠种地为生的村民,大都过着水深火热的贫困生活,许多穷苦农民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甚至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平常年景靠当雇工等方式还能勉强生活,遇到灾荒之年,则只能外出逃荒要饭,甚至坐以待毙;1942年的一场旱灾,全村外出讨荒要饭40余户,饿死20余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桐树王村组织劳动力平整土地、建设道路,架线引电、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土地效益,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后,桐树王村相继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土地产出越来越丰稔。加之农机的普及、农业科技的发展,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许多农民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由过去单一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发展到办厂开店、外出务工、从事其他服务业等多种经营,收入水平日渐提高,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土地改革以前,桐树王村每年人均收入粮食不足100公斤,基本没有现金收入,消费支出结构十分单一,基本上除了吃饭还是吃饭。20世纪60年代,吃饭仍是最主要的花销,穿着简单破旧,住房条件简陋,照明用油灯,做饭靠烧柴;家具除木床、木箱、三斗桌、小板凳外几乎没有其他物品。

20世纪70年代,随着队办工副业的发展,集体经济得到一定发展,村民们逐步有了现金收入。1978年,全体村民的年收入,包括从生产队分得的现金(主要来自向国家销售余粮得款、集体创办工副业创收)和从生产队分得的粮食折价两部分,人均200元左右。大多村民日常消费以吃饭为主;日常服饰往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制作衣服被褥也大多是自己纺线织布,因此服饰消费所占比例不大;多年积攒的收入用于盖房,其他支出则微乎其微。但是,遇有娶媳嫁女之事,则要“讲究”一下,劳力多、收入多的家庭,新郎官、新媳妇会戴手表、骑自行车,男方会购买缝纫机、收音机等大件消费品,女方则会陪送大立柜等大件家具。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桐树王村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村民的温饱问题得以彻底解决。20世纪90年代以后,村民的收入越来越多,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饮食支出比例减小,但餐饮质量大大提高,一日三餐要求馍、菜、汤齐全,肉食消费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穿衣转向以购买成衣为主,青少年要求四季衣帽应时应季,大人也时常添置新衣新鞋。学生的学习费用、村民的医疗费用比例逐渐增加。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单缸双缸洗衣机、组合家具等大件消费品逐步进入大多数家庭。当然,就全村整体上来看,最主要的消费支出项目还是建房。

电影《一九四二》中河南灾民逃荒的场面 资料图

2000年以后,大多家庭的住房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虽然室内外装修、木大门改大铁门、小门窗换铝合金、塑钢门窗,以至拆除平房改建楼房的仍时常有之,但总体来说建房类支出的比例在整个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不再是最主要的部分。彩电、冰箱、全自动洗衣机、摄像机、空调等进入农家。摩托车甚至汽车成为高收入家庭的标志。一日三餐鸡鸭鱼、肉蛋奶齐全,饮食讲究营养平衡。服饰四季分明,穿戴讲究时尚。沙发、席梦思床、大组合柜、钢木家具基本上家家必备。村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2008年,桐树王村农民人均年收入达4000元以上,近半数农户先后盖起楼房。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90%以上的农户住上了窗明几净的两层乃至三四层楼房。电脑、空调、热水器等基本普及,智能手机达到人手一部甚至多部。

饮食

20世纪50年代,桐树王村村民清苦,平日多是米糠加玉米面发酵蒸成的窝头和红薯汤、玉米粥,能吃上纯玉米面的窝头则为奢侈。一户一年能吃到3斤油就是富裕人家了。1958年实行大集体食堂制,称“实现了共产主义”,起初,人们顿顿可以吃到凉粉、粉条、焖子等多种菜肴,常常还有肉、蛋等高档菜。不到半年,大食堂的饭一天比一天差,最后到了无粮可食,就吃加碱蒸熟的玉米皮,汤稀得能照见人影的地步。60年代初解散了集体食堂,生产队虽然给各家各户分了点粮食,但家家户户粮食都不够吃,大多过着半是野菜半糠粮、粮食不够“瓜菜代”的生活。

进入20世纪70年代,村民的生活得到改善,红薯、玉米等粗粮基本够吃。至70年代中后期,日子慢慢好起来,饱腹问题基本解决,平时仍以玉米面、红薯面为主,有了客人才吃纯白面的面条和馒头,逢年过节才能吃上几顿饺子和油炸食品,肉类一般还只是重要的年节“专用品”。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细米白面逐步成为餐桌上的主食,下馆子的、喝酒的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90年代之后,大吃大喝甚至成为一种炫耀的资本。日常饮食以白面馒头为主,一日三餐要求馍、菜、汤齐全,早餐常辅以油条、菜角、糖糕等炸制品,午饭和晚餐则有面条、大米、饺子等多样选择,鸡蛋、肉类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2000年以后,食品种类日益丰富,人们甚至为了不知如何选择而犯愁。鸡鸭鱼、肉蛋奶齐全,豆制品、时令蔬菜供应充足,白酒、啤酒、红酒等酒类消费量大增,各种海鲜、山珍,以至产自法国、澳大利亚的红白葡萄酒,也成了农民餐桌上的常用品。四季时令水果为家家必需,国外进口的香蕉、台湾产的榴莲、海南生产的西瓜、美国运来的苹果,以及新疆的大枣、核桃、哈密瓜、葡萄干等干鲜果品,已经不再为城里人所专享,桐树王村的村民也对之青睐有加,几乎天天购买。一户人家一年食用上百斤食用油非常普遍,比20世纪五六十年代呈十数倍的增长。结婚的喜宴或其他事情请客办酒席,已经没人在家操办,大多到附近酒店预订,数千年来的传统饮食习惯,几乎一夜之间被彻底改变,桐树王村的人民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猜你喜欢

王村桐树村民
浅述湘西芙蓉镇的旅游发展之路
我爱青桐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芙蓉镇“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
低浓度瓦斯发电机组智能集控闭锁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桐树
王村:五千万打造“精神王国”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法桐树下的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