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7-11-17马得平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高水平教练员竞技

马得平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重庆 402167)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马得平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重庆 402167)

竞技体育如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体育是否发达、国力是否强盛的鲜明标志之一。高校竞技体育是我国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已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在国际竞技体育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无论是在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数量还是参加世界大型比赛规模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项目布局、经费投入、学训矛盾、运动员来源、教练员队伍进行了剖析。提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对策: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改善运动项目布局,优化竞赛经费资源,改变学训矛盾态势,扩大运动员招收渠道,提升教练员训练水平,确保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竞技体育;影响因素

1987年,原国家教委、原国家体委提出:学校开展课余训练的主要任务是促进普及和提高相结合,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培养高素质的运动人才,参加国内外体育竞赛与交流。2005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指出,学校体育是国家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基础,学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创办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201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主要目的是引领学校体育课余训练和竞赛发展,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任务。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是加强学校体育综合改革、探索培养高水平优秀体育人才、推进竞技体育改革和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2]。由此可见,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背景下,高校运用“教体结合”的模式大力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已成为我国体育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发展竞技体育,是我国竞技体育打破传统的单一和垄断格局,全面走向市场、走向社会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体育人才,而且能够充分利用高校的多学科和高科技优势,增加竞技训练的科技含量,加速运动水平的提高,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后备人才。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维普数据库以“高校竞技体育”“高水平运动队”为检索词检索了2003-2017年发表的相关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论文30余篇;在重庆图书馆、重庆大学图书馆查阅相关专著20余部;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北京教育考试院、百度文库等门户网站收集了相关数据和资料,深入了解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利用excel等数理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1 中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现状

1987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通知,首次确立了全国51所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试点院校。自此,中国大学竞技体育便开始有计划、有组织的发展。1995年,试点院校调整为53所,2000年被确定开展竞技体育项目的高校有161所[3],到2017年可以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高校达到了275所,其中东北33所、华北59所、华东82所、华南20所、华中32所、西南24所、西北25所[4](表1)。随着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高校体育已经成为中国竞技体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了保障。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共派出396名运动员,其中具有大学本科和硕士学历的运动员达218人,占运动员总数的55.1%,获金牌比例约占60.5%,获银牌比例约占85.2%,获铜牌的比例占7.4%。高校运动员已经成为中国竞技体育的中坚力量,无论是参赛人数还是获奖人数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中国高校竞技体育与美国相比还相差甚远。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美国代表团共派出555名运动员,其中有417名运动员都是来自美国大学NCAA体系的学生运动员,仅美国斯坦福大学在里约奥运会上就获得了27枚奖牌,这与中国的大学竞技体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5]。因此,探索中国大学生竞技体育存在的问题,对中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表1 2017年中国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区域分布及项目统计情况

2 制约中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2.1 管理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已经从由单一的教育部管理模式转向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和教育部体卫艺司共同管理的模式,处于以教育部管理为主,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协助的“政府社会型”阶段[6]。这比以前政府完全包办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大学生体育协会仍然是教育部的直属机构,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非营利性的体育社会组织。因此,现阶段中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仍然受制于政府的行政管理,教育部仍然是主要的责任者和最大的利益主体,大学生体协作为直属机构,处于从属地位。另外,大学生体协的各级负责人大都由教育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提名,即使是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也都需上报教育行政管理机关进行审核、批准,这种选举和任命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虚拟化现象,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化。从政府的角度看,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是社团性组织,但协会的秘书处是教育部正司级的直属机构,教育部可以根据国家教育管理职能与职责的需要,划分为各职能部门,而各职能部门又都根据自己的职能范围和职责大小,制定出相应的部门和专项业务的管理规章制度,如此,高校竞技体育管理的相关业务被划分到不同的职能部门,职能比较分散[7]。2.2 项目布局不合理 中国高校竞技体育在比赛项目设置上存在诸多问题,从中国高校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项目布局上看,高居前5位的是田径、篮球、足球、排球、游泳。从图1可以看出招收这5个项目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数量分别为146、108、74、60、43所。除了游泳之外,我国其他几个大项在世界大学生比赛上不具备夺得奖牌的实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夺金项目主要集中在跳水、游泳、体操等几个优势运动项目上,但跳水、体操等优势项目在中国高校中的开展极为有限。这说明目前中国高校竞技体育项目的设置基本是“热门”普及项目比较集中,而对一些新兴“冷门”项目开设较少,这种与中国体校、体工队开设项目相差无几的布局势必造成中国高校运动员运动水平的低下。通过图1及近几届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可以看出,中国开展竞赛体育项目的高校数量不多,在开展竞技体育项目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只有275所高校可以招收和培养运动员资格,东、中、西部区域差异较大,其中东部154所,中部80所,西部41所,而且各个地区的高校在项目设置大体相似,这使得大学生运动员夺金项目窄、夺金人数集中[8]。2.3 经费投入 对美国大学生体育联盟的收入来源分析发现,美国大学生体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比赛门票、出售转播权、政府支持和商业赞助。2013年,美国阿肯色大学仅门票收入就达到3 684万美元;2009年,各联盟高校分别以8.25亿美金和22.5亿美金与CBS、ESPN签署了为期15年的赛事转播合同,使每个学校从电视转播中获得1 740万美金。政府支持也是美国高校经费来源的一部分,2011年俄勒冈大学体育部、乔治亚理工大学体育部分别从当地州政府得到96万美金和167万美金的资助;另外,会员和企业家赞助也是美国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2013年沃尔玛和耐克公司为阿肯色大学体育部资助了1 069万美元。与美国高校体育经费来源相比,我国高校体育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主要靠学校和相关政府部门拨款,且拨款金额较小,虽然有赞助商资助,但由于赛事水平较低,观众数量较少,新闻媒体关注力度不够,缺乏广告经纪公司和体育经纪人的中介作用,导致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从而影响着中国高校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9]。2.4 学训矛盾尖锐 在美国,大学生运动员必须完成NCAA规定的获得比赛资格的学分,运动员在校的学年成绩不能低于所在学校普通学生的平均成绩[10]。在中国,高校强化了大学生的运动员身份,参加比赛获得奖牌被赋予了更高的价值,运动员可以无限制地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为了让大学生运动员既能参加比赛又能修够学校规定的学分,有些高校便对取得一定成绩的运动员的学分和文化分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如按竞技成绩分档奖励文化分和学分、按入校运动等级定额加分等,这虽然缓解了运动员学习压力,但是从长远利益来看不利于大学生运动员的发展,当他们毕业步入社会以后在择业、就业上会面临很多问题。另外,中国大学生运动员的管理训练方式上主要采用半天学习半天训练、纯粹的业余时间训练、在籍不在校学生的训练3种,这3种方式都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学训矛盾。“半读半训”使运动员训练的时间基本得到了保证,但是对学习的影响较大,因为运动员的文化基础本身较差,主要的学习时间被占用后,学习效果会受很大影响;而“课后业余训练”的方式,显然学习时间有了一定保证,但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受到较大影响,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就比较难;对于在籍不在校的运动员来讲,他们是在专业队训练,文化学习是送教上门,学习效果难以保障[11]。

图1 2017年中国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各体育项目汇总

2.5 运动员来源 中国高校招收大学生运动员途径主要有4条:分别是降分录取的在役和退役专业运动员;降分招收的省级专业体校、一般业余体校或传统体育项目高中的学生;附属小学、中学体育重点学校一条龙训练出来的运动苗子;正常录取入学的学生。一直以来中国竞技体育受由国家体委一家承办优秀运动员培养体制的制约,大多具有运动天赋和潜力的运动员在未进入大学之前就被体校和体工队分流,只有小部分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严重影响了高校竞技体育向高水平发展的趋势。为了缓解高校大学生运动员的不足,许多高校只能以降低或免试的方式招收省市体校一线或二线部分运动员,而这部分运动员由于长期从事体育训练,进入高校后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训练工作难以落到实处,运动成绩也很难有大的提高。另外,一部分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竞技体育水平和知名度,直接引进一些专业队的退役运动员,但是这些退役运动员由于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运动成绩大都已达高峰,加上伤病等原因,他们的运动成绩很难再有大的突破。部分高校,如清华大学采用附属中小学、重点学校、高校这种“大、中、小学一条龙”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出了李翔宁、刘青等一批优秀的运动员,成为中国高校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新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在中国高校普及率不高,培养的运动员数量有限。

2.6 教练员队伍 科学化、职业化是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特征,教练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训练的成效和运动员的发展[12]。目前,我国高校引进教练员的途径有4种,分别是教师转岗、人才引进、临时聘用和兼职。而中国高校教练员主要来源于兼职,学校选拔一些专项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教练员工作,这些教师扮演的是教师和教练员的双重身份。教师转岗主要是公办体育院校长期从事训练工作的体育教师随着训练年限的增长和执教能力的提升,逐渐从教师岗位转变为教练员岗位,单一的负责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工作。人才引进主要是集中在一些竞技体育成效卓著的高校,如清华大学的跳水队,北京理工大学的足球队等引进了一些国内知名的教练员,但这在中国高校中所占的比例很小。通过对中国高校教练员调查统计发现,有92%的高校教练员是由体育教师兼任的,年龄主要分布在30~40岁区间内,具有本科学历的教练员占82%,具有高学历层次的教练员和有过国家队运动经历的则很少,这充分说明了中国高校教练员趋于年轻化,专业化程度偏低,执教经历严重不足,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知识和大赛临场经验。另外,在教练员培训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培训机会少、目的性不强、形式单一、组织程度不高等,严重挫伤了教练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13]。

3 对策及建议

3.1 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 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本质就是体制转变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只有改变现有管理体制的约束,中国高校竞技体育才能成长壮大起来。1)政府部门应该转变职能,实现政社分开、政事分离的目标,教育部应将高校竞技体育中观、微观业务管理职能全面移交给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2)应重新定位教育部和大学生体育协会职能,理清教育部和大学生体育协会的组织属性、组织关系和职能界限,强化教育部对大学生体育协会的扶持力度,加快大学生体育协会的能力建设和社团化进程,使其能够真正承担起高校竞技体育行业管理的职能。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自身也应尽快健全组织系统,进一步完善行业管理制度,真正意义上把项目竞赛管理权、区域会员管理权移交给大学生单项运动分会和省级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大学生单项运动分会应形成具有大学生特点的运行机制和项目管理制度,依据项目发展特点,实行项目等级分级管理或区域联盟管理。

3.2 改善运动项目布局 中国高校在运动项目布局上应根据奥运会、大运会、全运会的布局进行有必要的调整,既要大力发展重点优势项目,又要避免把有限的物力、财力都投入到少数的几个项目之中,应该利用区域差异和高校散而多的特点,利用区域优势选择适合各校体育的竞技项目重点发展。各地方高校在发挥优势项目的基础上,要打造精品项目、一校一品,力求做到“少而精”,形成“优势增长极”,除此之外还应强化大学生比赛与其他赛事的关联度,重视非奥运比赛项目的建设与发展,以校园文化带动竞技体育,形成形式多样的项目布局,丰富高校体育文化生态环境,培育更多的竞技体育项目。

3.3 优化竞赛经费资源 竞赛经费资源是保障高校竞技体育良性运营的重要保障,为了使更多的大学生运动员成为中国的竞技体育人才,就必须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寻求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1)政府和高校应加大经费投入和扶持力度,不管是大学生体育协会,还是各高校都应把解决经费问题放在重要位置。2)提高大学生体育竞赛水平,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努力开辟一条以大学体育竞赛为主体,向社会全方位筹措资金的主渠道,通过比赛门票、企业赞助、广告费用、电视转播等多渠道筹集大学竞技体育经费。3)高校应转变观念,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优势,以商业化为依托,将赛事推向市场。建立校—企、校—校、校—社合作平台,积极主动地寻找合作伙伴,多维度地筹集资金,与知名企业、商家合作。同时成立校友会,争取校友的支持等[14]。

3.4 改变学训矛盾态势 学训矛盾是影响中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一对主要矛盾,权衡好大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是促进中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因。1)体育部门应改变以体为主的运动机制,将运动员的文化

学习放在第1位,合理安排学训时间,多利用学生余暇时间进行训练,教练员要定期对队员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队员可以采取停训、停赛等相关处理。重大比赛之后学校应对运动员进行集体补课,对一些达不到学校毕业要求的学生应延长学习年限,以确保其达到国家教育部的学习要求,以便毕业后的择业就业。为运动员提供运动奖学金和助学金,并对其进行资格限定,调动学生运动员学习兴趣,缓解中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中的学训矛盾。

3.5 扩大运动员招收渠道 “体教结合”是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有利补充形式,是探索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新途径,我国应加大各高校体育运动员的培养规模,建立以大学为龙头,充分发挥大、中、小学“一条龙”的资源优势,在推进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中小学竞技体育,没有中小学竞技体育地基的夯实,高校竞技体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木之本”。高校在招收学生运动员时,不应该以降低分值来引进学生运动员,要切实保证好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加强与体育系统的合作,获取政策等支持,各高校应积极设立运动奖学金和助学金,以减免学费、住宿费、教材费等多种经济资助制度来扩大招生范围。

3.6 大幅度提升教练员水平 教练员是训练内容的安排者和训练任务的执行者,其执教能力直接决定着运动员的水平。因此,构建一支既有高科技专业知识,又有执教经历的新型教练员队伍是中国高校运动员实现科学训练的基础。为此,应打破教练员传统的任命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练员选拔、聘任制度,引进高水平教练员,形成良好的流动和竞争机制。各高校体育部门应提升教练员待遇,吸引更多外来的教练员。做好引进人才与配置人才职位分析,建全教练员职称评聘制度。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应完善教练员岗位培训机制,对教练员进行定期学习和培训,努力提高教练员的训练水平,高校在教练员管理方面应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练员的积极性,使教练员主动地提高业务水平。

4 结 语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高校竞技体育承担着传播体育文化的重任,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基石”,是向社会输送体育人才的“主力军”,是我国实现体育强国的途径之一。大力发展高校竞技体育符合我国体育战略调整的需要和国际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能避免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中出现的资源过度浪费,使国家现有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高校竞技体育其实就是体教结合理念的产物,体育和教育高度融合才能使高校竞技体育健康发展,我国高校体育经过30多年的探索,无论是在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数量还是参加世界大型比赛规模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美国等竞技体育强国相比,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仍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只有改革现有管理体制,完善高校竞赛体系,优化竞赛经费,解决大学生运动员的学训矛盾,提高教练员水平才能使我国高校竞技体育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7/moe_938/s 3279/200504/t20050418_80912.html,2017-06-10.

[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7/moe_938/s3279/201707/t20170717_309431.html,2017-07-06.

[3] 王永盛,潘耀滨,王超.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1):80-83.

[4] 北京教育考试院.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详解[EB/OL].http://www.bjeea.cn/html/gkgz/zkzc/2017/0527/66275.html,2017-05-27.

[5] 许秋红.美国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发展的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3(1):51-55.

[6] 董众鸣,何志林,朱桂林.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模式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1):108-112.

[7] 董众鸣.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8.

[8] 尹从刚,姚颂平.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看中国高校竞技体育项目布局[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3):72-74.

[9] 周文军,金宏伟,杨桦.大学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8,22(5):116-119.

[10] 池建.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4.

[11] 陶然成,龚波,何志林,等.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0):86-89.

[12] 华凤岩,范鹏,张庆春.对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工作现状的调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88-90.

[13] 邹勇,何志林,龚波,等.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教练员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33(3):42-46.

[14] 朱桂林,董众鸣,何志林.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竞赛体系的资源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6):111-114.

Research on In fl uential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 De-ping
(City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2167, China)

Competitive spor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a country's level and its national strength. College athletics spor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strategies of sports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of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competitive spo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esents a good development momentum, whether in the quantity of cultivating high-level sports talents or for the world’s largescale game has made rapid progress, but there also exists many problems. The article uses the literature,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o examine our country'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petitive sports from such aspects as management system, project layout, funds input, contradictions between learning and analyzed the sources of athletes, coaches, team.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re put forward: improve the layout of sports; optimizing the resources of competition funds; change the con fl ict of learning; expanding recruitment channels for athletes; improve the training level of coaches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competitive sport; in fl uencing factors

G807.4

A

1004 - 7662(2017 )07- 0019- 05

2017-05-18

马得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高水平教练员竞技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以“四精四度”推进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教练员领导行为对运动员运动投入的影响研究——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中介效应
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我校举办2018年全国舞龙舞狮教练员培训班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