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7-11-16蔡波付伟王益磊
蔡波 付伟 王益磊
【摘要】 目的:观察并分析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8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地塞米松治疗,两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纯音听阈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纯音听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纯音听阈均发生显著性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纯音听阈<40 dBHL的比例为61.76%(21/34),对照组为38.24%(13/34),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8%(31/34),对照组为70.59%(24/34),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突发性耳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地塞米松治疗,可以更快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听力水平,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关键词】 突发性耳聋; 地塞米松; 临床疗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0.0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0-0106-02
突发性耳聋又称为特发性突发性聋,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即突然发生的、不明原因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突发性耳聋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单侧听力下降,常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眩晕、耳堵塞感等症状[1]。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尚不明确,很多因素都可能导致其发生,目前,在临床上治疗突发性耳聋的药物呈现多样化[2]。为了探讨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本文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8例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治疗,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68例突发性耳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突发性耳聋的诊断标准,即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听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甚至出现耳鸣、眩晕等症状。排除标准:(1)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有其他耳部疾病的患者;(2)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超过1个月的患者;(3)对不能使用激素或正在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根据双盲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22~74岁,平均(45.12±11.62)岁;平均听阈(78.65±26.13)dBHL;病程2~14 d,平均(6.78±2.35)d。研究组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22~73岁,平均(44.83±11.57)岁;平均听阈(78.55±25.88)dBHL;病程3~13 d,平均(6.34±2.24)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首先进行常规的生化、血液、免疫学检查,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然后进行MRI或听道CT扫描检查,排除内听道占位性病变。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给予银杏叶提取物(改善微循环类药物),甲钴胺、维生素B1(神经营养类药物),甲磺酸培他司汀(减轻内耳水肿类药物);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地塞米松治疗,具体方法如下:给予研究组患者地塞米松,将10 mg地塞米松稀释于5%的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或10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3 d。治疗以10 d为1个疗程,可根据个别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效果增加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 d即开始进行纯音测听,随后每隔4天测听1次。以250、500、1000、2000、4000 Hz的平均听阈PTA作为评价的标准,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纯音听阈测试的听力水平。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1)治愈:250~4000 Hz各频率听阈恢复到正常水平,或恢复到此次患病前的听力水平;(2)显效:250~4000 Hz各频率平均听力提高超过30 dB;(3)有效:250~4000 Hz各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 dB;(4)无效:250~4000 Hz各频率平均听力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3]。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纯音听阈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纯音听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纯音听阈均发生显著性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纯音听阈<40 dBHL的比例为61.76%(21/34),对照组为38.24%(13/34),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8%(31/34),对照组为70.59%(24/34),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人群较广、可发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但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阶段。突发性耳聋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被广泛认可的主要有膜迷路破裂学说、病毒感染学说、自身免疫学说、循环障碍学说等[4]。地塞米松又称为氟甲强地松龙、氟美松、德沙美松,是一种糖皮质类激素。其衍生物有泼尼松和氢化可的松等,其主要具有抗毒、抗炎、抗风湿、抗过敏等作用,在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5]。在临床应用上,糖皮质激素具有显著特点,第一:它可以与受体进行结合,从而控制基因的表达与转录;第二:它可以对机体自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及细胞的渗透压进行影响;第三,它可以抑制多种跨膜离子,对免疫反应的发生进行抑制等。这些特点为后期治疗突发性耳聋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6]。在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治疗中,糖皮质激素主要是在細胞胞浆内与内耳中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相结合,然后形成的复合物随即进入细胞核,主要作用于基因的转录,然而控制和阻碍炎症因子,最终使整个炎症的发展过程受到抑制[7]。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纯音听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纯音听阈均发生显著性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纯音听阈<40 dBHL的比例为61.76%(21/34),对照组为38.24%(13/34),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8%(31/34),对照组为70.59%(24/34),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其治疗效果更好,不仅可以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快速恢复听力水平,缩短治疗时间,还能提高治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
综上所述,对于突发性耳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地塞米松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不仅能快速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听力水平,还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梁丹,赖丹,殷泽登,等.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33):4181-4185.
[2]张胜,黄加云.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33(15):17-19.
[3]梅海军.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0):81-82.
[4]甘文林,周艳艳,梁海生,等.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91例临床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13,11(20):29-30.
[5]李婷婷.用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3):138-139.
[6]章锦秀,李嘉宁,谭德镇,等.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分析[J].北方药学,2016,13(7):18-19.
[7]李菊芬,李荣.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37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5,34(8):671-672.
(收稿日期:2017-03-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