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应用与临床优势探析
2017-11-16张小虎
张小虎
【摘要】 目的:探索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患者的不同分期采用不同的针灸治疗方法,收集治疗效果指标。结果:痊愈79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结论:针灸分期用于周围性面瘫治疗中效果确切,有助于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针灸分期治疗; 周围性面瘫; 急性期; 稳定期; 恢复期; 后遗症期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0.066 文獻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0-0129-03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其发病原因众多[1],在临床上西医疗法的效果不明显,且多存在较多的副作用,不易为患者接受。针灸疗法是中医学中一种常用的外治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应用具有重要价值。笔者所在医院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分期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笔者所在医院于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被确诊为周围性面瘫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3例,女57例,年龄36~67岁,平均(48.3±4.5)岁,病程1~5 d,平均(3.20±0.52)d。
1.2 方法
在患者的不同分期采用不同的针灸治疗,具体分为急性期、稳定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1)急性期。采用多针浅刺手法,手法要轻,主穴选择患侧太阳穴、攒竹穴、地仓穴、颊车穴、迎香穴、翳风穴、风池穴、太冲穴及合谷穴,选择毫针浅刺,留针约为20 min。(2)稳定期。此时期针灸治疗的主要目标在于通经活血,选择患侧的下关穴、地仓穴、太阳穴、丝竹穴、阳白穴;同时选择双侧的合谷穴、梁丘穴、内庭穴;面部的穴位采用斜刺法,捻转平补平泻,必要情况下可给予短时间的电频电流;在针刺合谷穴、内庭穴及梁丘穴时,以垂直针刺,提插泻法针刺,留针20 min。(3)恢复期。此时期的针灸治疗目标在于扶助正气,选择患侧的攒竹穴、四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及双侧的三阴交、足三里、关元穴;对于面部的穴位针刺时采用斜刺手法,提插补法,远端穴位则垂直针刺,同时使用温热灸辅助。(4)后遗症期。选择丝竹空穴、迎香穴、鱼腰穴、地仓穴、承浆穴、阳白穴,进行斜刺,提插补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统计患者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的例数,并计算总有效率。痊愈:患者经治疗后面部的所有区域均恢复正常;显效:治疗后患者的面部存在轻微的功能障碍,在静止时面部对称且张力正常;有效:存在较为明显的功能减弱现象,但是双侧未出现损害性不对称,可以观察到不太严重的联带运动,在静止时面部张力正常;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者。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0例患者中,痊愈79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医学界尚无周围性面瘫治疗的标准方法,一般是根据患者的病因将多种疗法综合应用。西医学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上主要采用激素、抗病毒、营养神经、外科手术、物理疗法及功能锻炼等。但是这些治疗方法多存在较大的副作用,且疗法不明显,不易为患者接受。例如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宜采用外科手术疗法,对患者采用面神经减压术等治疗,能解决后遗症问题,但也会存在一些并发症,因此在其选择上还存在较大争议。
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是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引起的,外邪侵入到面部经络导致气血的瘀滞,经脉失常,从而出现肌肉的弛缓不收现象。头是诸阳之会,百脉三宗,极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引发疾病[2-3]。中医学将周围性面瘫纳入到口眼歪斜范畴中[4],根据其病理及症状的特点可以将其分成急性期、稳定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急性期时患者的经络不通,邪气较多,病情不稳定,在治疗上需扶正祛邪,此时期的针灸疗法多采用多针浅刺法,同时配合耳尖放血、温灸等,能使得正气不伤且促进邪气的泄出。而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急性期的患者面部神经处于炎症渗出期,采用多针浅刺法能促进面神经主要分支兴奋,并且不会损伤神经,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炎症因子的吸收,减轻水肿症状及压迫症状,改善神经冲动的穿刺,迅速控制病情,当然在此时期的治疗中也不得刺激过大,以免伤正气,留下后遗症[5]。稳定期患者的面神经处于水肿症状,病情稳定且正气逐渐恢复,表邪逐渐泄出,此时针灸疗法采用提插捻转的方式,能有效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且不会损伤正气,也加快水肿的吸收,减轻患者的面部水肿症状,预防神经的变性,提高治疗效果。恢复期是指患者的面部神经处于炎症水肿吸收期,此时的表邪已被泄出,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能迅速缓解病情,逐渐恢复神经功能,对于症状非常明显的患者,在针灸治疗中可以适当加大刺激量,疏通经络,恢复神经功能。后遗症期时,病情非常复杂,往往是虚实相交的,必须准确辨证地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才能促进患者的康复[6]。
在临床治疗中,中医学上用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中药内服、中药外敷、针灸、艾炙、拔罐、推拿等。针灸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作用机理尚不明确,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数学者就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针灸能对机体的体液免疫系统产生重要的调整作用,能使得IgG、IgM、IgA等水平降至正常范围,提高机体免疫力。而且针灸治疗能提高瘫痪面肌的运动单元电位电压,有效增加募集电位,这样能通过改变面神经的膜电位及动作电位传播过程来达到提高神经轴索细胞兴奋性的效果,有效缩短神经轴索的失用时间,从而快速地促进神经细胞代谢,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治疗,针灸患者的腿面颊穴能有效升高面部皮肤的温度,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丧失引起的血液循环低下问题,从而促进局部组织、神经的代谢。关于针灸促进面神经修复方面,曾有体外实验研究指出:通过针灸能促进面神经核中胆碱乙酰转移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增加,从而促使损伤的神经元功能得到修复,改善面神经功能。endprint
由于周围性面瘫的病程具有非常明显的分期特点,在不同的分期会呈现出不同的病理变化,急性期的患者脉络空虚,外邪侵袭脉络之中,病邪轻浅[7];此时的针灸治疗应当轻柔浅刺,合理选择穴位,如本研究中选择患侧太阳穴、攒竹穴、地仓穴、颊车穴、迎香穴、翳风穴、风池穴、太冲穴及合谷穴,通过针灸治疗能起到温通经脉、祛风散寒、调理面部气血的效果。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针灸能使得炎症部位的血液循环加快,有效减少炎症因子的渗出,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力和体液免疫力,改善组织营养状况,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和消散,促使炎症病灶的痊愈,逐渐恢复肌肉、神经功能[8]。在急性期的针灸治疗中可以加炙,但是不得使用电针,电针容易使炎症水肿和变性,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导致预后不良,如容易引起面部肌肉痉挛。稳定期患者的病邪逐渐深入,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趋于稳定;在此时的针灸治疗中应该增加深度,根据穴位的不同选择透刺、斜刺、平刺等手法,取得合理的针感后留针,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可以适当使用电针,加大刺激,促进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将面部穴位和远端穴位联合起来,通过针灸治疗起到促进炎症水肿消退、通经活血的功效[9]。在恢复期患者的正气逐渐恢复,病情得到好转;此时在针刺的基础上采用温热炙法,能起到明显的祛风散寒、温经活血功效,改善面部的气血状况,疏通经络,有效促进炎症因子的消除,减轻水肿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在穴位的选择上,本研究中远端穴位包括足三里,通过针灸足三里能起到鼓舞经气、驱邪外出的效果。后遗症期则非常复杂,一般是虚实证相交,需要准确的辨证,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疗效。此时的针灸治疗主要目的在于增加面部的血压循环,增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效激活神经功能。研究结果显示:100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97%,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3例未愈的患者可能由以下因素导致:患者的身体素质较差,合并其他的疾病。若在就诊时没有接受规范性的治疗,就难以使面部肌肉功能得到恢复,反而容易出现紊乱现象,导致后遗症的产生。加上患者存在过大的心理负担,担心发病从而导致睡眠不足等表现,长时间紧张不能放松,从而影响到神经功能的恢复。张宏涛等[9]将中重度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急性期、静止期和恢复期,采用分期的三通刺法治疗,发现治疗后患者的面部神经症状、体征有明显的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综上所述,针灸分期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是安全有效的,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医师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分型分期,合理取穴,制定系统的针灸治疗方案,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栋良.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EB/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21):148,153.
[2]唐永.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时机选择及分期取穴临床观察[J].中医外治杂志,2012,21(4):62.
[3]李瑛,李妍,刘立安,等.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针灸,2011,31(4):289-293.
[4]田小瑞.周围性面瘫60例分期针灸治疗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2):21-22.
[5]向定国,毛庆菊.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4):60-61.
[6]冯蕾,马文珠.不同时间针灸介入对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3,33(12):1085-1087.
[7]唐曉敏,丁锐,王奇,等.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8):2054-2056.
[8]蔡克玉,汪鹏.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11):122.
[9]张宏涛,邱连利.分期三通刺法治疗急性期中重度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针刺研究,2015,40(5):419-422,426.
(收稿日期:2017-03-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