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3C—6D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再思考
2017-11-16付罡段诗云��
付罡++段诗云��
Oct.2017Vol.33No.5
DOI:10.13216/j.cnki.upcjess.2017.05.0020
摘要:完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突出教育引导和评价的实效性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着力点。N3C-6D分析方法对于分析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基于N3C分析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可以发现现行测评体系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共性、轻个性,重静态、轻动态,重客体、轻主体等不足。基于6D构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新体系,应实现学分制评价指标由“定制式”向“自选式”转变、实现综合素质测评的系统化及测评流程的科学化,以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关键词: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7)05010806
一、新形势下完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当前,高校大学生主要是“95后”群体,受互联网大潮推动,他们大都个性特征鲜明,发展注重现实,思想独立性、差异性明显。在社会思潮多元化冲击下,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遵循不断受到社会短期性、逐利性观点的挑战。大数据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针对“95后”群体的思想特点和行为习惯,因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抓住着力点,精准发力,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对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所表现出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实践创新素质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系,其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对学生发展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1],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现行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一般是通过书面问答或者实际调查的方式进行,测评的覆盖面不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低,对“95后”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引导性较弱,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管理需要以及学生发展需要,急需用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优化当前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使其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当前国内外关于素质测评目标、测评主体和测评方法的研究以及理论层面对学分制素质测评体系的建设路径研究等均为本研究提供了参考。罗勇等认为现行综合测评体系存在重“评”不重“测”的理念偏差,测评内容设置不合理,测评结果与现实情况存在偏差等,需要从新的视角重新界定综合素质测评的概念。[2]李超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现有测评方式存在加分项和分值设定不合理、主观打分不一致以及学生互评流程操作性差等不足,测评体系的激励性、针对性和操作性需要增强。[3]王友建等深入探讨了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优化的原则,提出优化后的测评体系要有助于凸显引领功能、简化测评难度、提升测评的信度与效度等。[4]魏飚提出开放性模块化高校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能够将涉及学生评价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独立模块进行测评,并能根据不同需要进行多样化组合,具备高效性、可操作性等优势。[5]国外学者也对学生素质测评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国内不同,国外采用的是学生评价的測评方法。例如,英国目前实行学生的反思性评价与互评相结合的方法,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积极性。国外也把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作为综合素质测评的重头戏。[6]Alexander提出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科学评估,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7]Zhang Lifang、Watkins David对中美大学生在智力发展和学习方法这两个方面的异同进行了评价。[8]根据上述研究可知,当前国内外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更注重对测评体系的价值判断和解读,而忽视了从标准化测量的角度对高校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进行精准化重构,特别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云服务平台进行精确化剖析。虽然,相关研究已经开始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工具对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进行量化分析,但是,现有研究普遍缺乏适用于当前高校所处的内外部新环境以及 “95后”高校学生主体发展需要的理论分析工具。大数据时代,采用新的分析方法研究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设计对完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二、N3C-6D应用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适用性分析
当前,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需要将原有培养方案进行整合,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综合素质测评目标,以增强素质测评体系对学生发展的引导性,更好地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评价体系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将个人的学业发展、综合素质提升与职业生涯设计紧密结合,从而有步骤、有层次地激发出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
N3C-6D分析方法是知行易径,即SSLD(Strategies & Skills & Learning & Development)干预模型的分析和介入设计工具①,在社会工作、教育、企业发展和心理治疗等多个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SSLD是一套以目标导向和行动为本的学习系统,旨在让人们通过学习和发展新的策略和技巧来实现思维方式、行为举止、动机驱动、情绪情感、身体状态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其最早由多伦多大学曾家达教授开发,在2005年正式命名为SSLD。[9]SSLD最初源于社交技巧训练的经验,后逐渐与实务结合并与其他理论相糅合。社交技巧训练一般针对特定的问题,以系统训练为主,使当事人能掌握所需技巧去应付问题。这些传统技巧训练模式的成本效益较高,知行易径就是建立在这些技巧训练上,但它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并采纳多项应变思维去处理差异和特殊的具体情况。与传统行为学派的观点不同,它更关注认知在行为学习上的角色,并将行为学习和其他心理因素如动机与情绪、生理因素、外在环境和社会现实等都一并考虑。SSLD系统以与当事人建立关系为首要任务,也就是说首先需要了解行为主体的需要(Needs)、处境(Circumstances)、特性(Characteristics)以及力量(Capacity),即N3C。然后进行问题重构,基于N3C的分析结果,把当事人的问题化为具体处境和行为,继而设定目标,通过系统学习和发展新的策略与技巧来达到目标。SSLD是以实务为本的系统,可兼容来自不同学科的系统,其分析架构包括环境(Environment)、身体(Body)、动机(Motivation)、认知/思维(Cognition)、情绪(Emotion)、行为(Behavior)等六个部分,即6D(6 Domains),所以N3C基础上的6D策略选择能够更好地选择符合主体需要、处境、特性以及优势的新策略与新技巧。N3C-6D分析方法从行为主体的需要出发,关注当事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强调各个环节之间的工具性逻辑,兼顾主体的处境、学习需要和模式、个人强项和限制等,并由此转化为介入目标,追求实效,针对行为的改变以达到理想状况,对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研究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endprint
在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分析过程中,需要(N)是指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需要以及高校学生的发展需要,处境(C)是指当前高校所处的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以及社会对高校毕业生提出新的要求等内外部环境,特性(C)是指當前“95后”大学生主体的特性,力量(C)是指当前高校学生主体以及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优势。对高校学生主体的N3C分析,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出学生主体的真实需求、真实特点以及真实处境,并据此对当前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进行再设计。该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分析如图1所示,基于N3C-6D分析方法分析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一方面,将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视为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从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需要以及“95后”学生群体的发展需要出发分析、设计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注重学生参与素质测评行为的转变,兼顾参与意识的转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增强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导向性和公信力,吸引更多高校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另一方面,在当前独特的形势下,按照多项应变思维来分析、设计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注重学生主体与测评体系、内外部环境的互动性,有助于以目标为导向厘清主体行为与环境、动机、思维等多个要素的内在关系,增强测评体系的操作性、系统性以及长效性。
三、现行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N3C分析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目标优化要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首先需要明确高校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两个基本问题。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加激烈,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功利化、工具化等价值取向促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中心环节[10],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兴趣,人生观、价值观异常现实。在此背景下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说到底就是要立学生之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在学生的心中、脑中,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如表1所示,当代“95后”大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更为优越、基础教育水平更高,相应地,该群体的知识面更宽、底子更厚、自我意识更强,更加渴望被关注、被认可,自我提升与自我实现的愿望强烈。再加上受到各种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冲击,“95后”学生群体呈现出了个性特征鲜明、发展注重现实、思想独立性与差异性明显的特性,他们迫切需要通过引导来明确应该在哪用力、如何用力、成为什么样的人等基本问题。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能够全面地整合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各个要素,动态、系统地引导学生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优势在于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导向性和操作性。与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实然状态相比较,现行综合素质测评方式的引导性不断减弱,需要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进行优化。
经过N3C分析,可以发现现行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具有如下的不足:
一是重结果,轻过程。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既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综合表现的评估,又是引导学生发展成为高水平人才的重要手段。现行综合素质测评更重视对测评结果的判断和解读,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测评过程的导向性和公信力。过度重视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容易导致学生功利化地追求测评结果,而忽略测评过程中自身的成长与提升。例如,三峡大学主要基于分项积分和综合评估的方式进行测评,一些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测评分数争当学生干部,却不愿意为班级服务,只为给教师留一个好印象。并且,在进行综合素质加分时,只要符合加分条件的学生将证明材料交给班委会,就可以进行加分,很多学生在进行加分时,弄虚作假,“虚假加分”的现象时有发生。[11]此外,测评结果是否能够科学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现状,直接影响了综合素质测评在学生中间的公信力以及学生参与综合素质测评的主动性。在具体实践中,部分高校将素质测评功能异化为奖学金和荣誉称号评选的依据,而忽视其对于学生发展的引导、矫正功能,导致部分同学对综合素质测评不重视。运用现代数学工具对测评过程进行精准的量化分析,有利于增强测评过程的公信力以及测评工作的吸引力[12],而大数据技术也为我们提供了工具支持。
二是重共性,轻个性。现行综合素质测评往往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分数按从大到小进行排列,然后将其作为评定奖学金或者推荐免试研究生的主要依据,而忽略了不同生源地、不同家庭背景所导致的学生特性差异以及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下学生的发展需要差异,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综合素质测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部分高校只注重评价结果,而忽略评价过程所反映出的学生学业提升幅度,这样的测评体系不仅无法发挥测评的激励性和引导性,甚至会成为学生成长的绊脚石。另外,缺乏对测量结果的深层次分析也促使学生工作者错过了分类指导学生的最佳时机。重视共性而忽略个性的测评指标体系如同流水线标准化作业一般地评价学生,难以与“95后”大学生的特性相适应,导致学生参与素质测评的内在积极性不足,测评方式的引导性大打折扣。在当前测评体系的引导下,学生的发展趋于一致,个人特质极易被抹杀,该体系下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当今社会对学生多元化的需要,“高分低能”式的“人才”随处可见。大数据时代,设计出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十分重要。
三是重静态,轻动态。现行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大多是在学期或学年后进行总结评价,主要采用纸质评价的方式,学生本人提供证明材料,辅导员或者班主任负责最终的学分评定,将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汇总之后,完成最终的评价。静态评价方式的工作量巨大,出错概率较高,课程学习、学业拓展与综合素质评定存在较大的时间差。高年级学生由于求职、实习等原因,难以及时完成测评工作,部分学生通过委托其他同学办理的方式完成测评,测评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受到影响。静态评价忽视了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关注,无法反映学生在学期或学年中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也难以动态反映出学生发展状态的变化,容易造成评价结果与客观情况不相符合的情况,影响测评结果的时效性与准确性。endprint
对此,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及职业规划主动选择综合素质发展项目,相关负责部门即时对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动态打分,同时做到阶段性考评与总结性考评相结合,这样可以有效弥补因测评的时间差异性而导致的测评方式低效的不足,并能激发学生提升个人素质的内在积极性。
四是重客体,轻主体。学生作为个人发展目标的制定者与综合素质测评的主体,只有在测评指标体系制定及执行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积极性。然而,当前大部分高校的素质测评都是由学生代表和班主任组成测评小组,对学生的各项表现以及获奖情况等进行核算与评定,学生主体所起的作用往往是提供一些日常表现的辅助材料。学生作为测评主体的缺位,不仅无法发挥当代大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能力,更容易促使其产生无能为力、无所谓的情绪,极大地削弱综合素质测评的激励和引导功能,导致测评功能异化。例如,部分学生为了能够取得较高的综合素质测评学分,甚至会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取分数,引起 “拼人情”“走关系”等不正当风气。由于测评主体的参与度较低,当测评指标的导向性与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不一致时,测评体系基本失效。让学生参与到测评体系的制定过程,并设计出能够根据个人发展目标自主选择综合素质发展学分的测评体系,有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双目标。
四、基于6D构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新体系
当前大数据时代对高校信息化办公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需要不断完善信息化办公手段,采取新的技术方法来适应高校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新形势下对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实质上是对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制评价体系的指标进行设计,并借助大数据技术将指标体系置于高校综合素质测评信息系统中分析其功能实现和操作流程。
如表2所示,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处于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意识形态面临严峻挑战、“95后”学生群体呈现出新特点的背景下,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综合素质测评的各个环节,不断增强测评体系的权威性、针对性、激励性,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测评,在测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培养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
综合N3C-6D的分析,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综合素质学分制评价指标,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
综合素质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社会对该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并体现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比较宏观和抽象的一级指标下,要制定出能够反映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二级、三级指标,体现出不同的测评重点。例如,大一阶段更侧重于思想品德素质与专业知识素质,大二阶段更侧重于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发展素质,大三阶段更侧重于创新创业素质、职业发展素质等。具体来说,学分制素质测评应实行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相结合的模式,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必修课,社团活动等为选修课。为了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可由学生在学期初设立发展目标,并允许他们根据不同目标选修不同的课程。不同目标下,通过大数据技术保证学生在同等的努力程度下,测评结果的差异控制在非常小的范围内。为了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学生选修指定学分以上项目的,测评系统应能够自动为其选取分数最高的项目,使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时间、精力以及兴趣爱好设计适合自己的拓展提升计划,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潜力。与传统的测评体系不同,新的测评体系应该能够实现从传统的达到性指标转变为完成性指标,以考核学生的努力程度。例如,小李和小张同时上交实践报告,小李是认真撰写的,小张是草率完成的,在传统的素质测评中,两人都将获得2个学分,素质测评得分相同,然而在新的测评体系中,小李的2学分将获得100分,小张的2学分将获得50分。
(二)完善综合素质学分制测评系统,增强测评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针对综合素质培养的覆盖面不全、综合素质测评的系统性较弱等问题,应实施素质拓展学分制度,以给予第二课堂制度保障,让所有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中去,从而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状态,全面提高素质拓展活动的参与度和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实现综合素质测评的系统化是实施素质拓展学分制度的主要抓手。
测评系统可以包括信息管理模块、指标管理模块、素质评价模块、结果分析模块四部分。信息管理模块中,可以录入学生信息、教师信息(含管理员、辅导员、班主任以及校领导等的信息)、就业单位信息等,不同主体在不同登录界面中可查看各自的需要信息,例如学生可查看选课信息、就业单位的招聘要求等,教师可查看学生目前的选课情况与学生个人的发展规划,就业单位可查看学生的发展现状、发展目标以及未来规划。指标管理模块中,学生提交发展目标以及学分修得规划,教师可录入可供选择的综合素质发展课程信息,就业单位可录入相关招聘信息等。素质评价模块中,学生可以在修完课程后进行自评,学生自评后相关老师依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审核通过后,自动提交系统进行分析。结果分析模块中,学生可查看学分修得情况、综合素质发展情况以及就业前景分析等。此外,学校领导可以通过查看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现状分析出当前学生培养各环节的优势及不足;就业单位可以通过查看整个综合素质培养过程,对所需要专业的学生進行一定的引导。
(三)完善综合素质学分制测评流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传统测评方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低、难以动态地反映出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现状等不足,新的测评体系需要不断增强测评体系的引导性和公信力,体现高校学生在素质测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进而激发学生参与测评的内在动力。
对此,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设计合理的综合素质测评流程,整合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从而提高测评的质量和效果。首先,实现流程化管理,学生在学期初制定计划,学期中或学期末完成计划。项目相关负责部门出具证明,考核人员进行考核打分并上传至综合测评网站,管理员审核通过后,课程学分、成绩等信息都会自动在系统上进行公示。endprint
基于大数据思想设计科学、客观、公正的测评流程,对学生参加的课外实践活动进行考核评定,考核合格后给予综合素质教育学分,并列入第二课堂成绩单,以此作为学生在综合素质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相关工作全部交给测评系统来完成,以实现录入信息纠错、测评得分智能测算、项目打分审核、自动排名等功能。其次,提升公正性,降低學生质疑的可能性。定期公示排在前一定比例的学生,学生们也可以申请查看其他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过程和测评结果;在系统中设立交流窗口,为发展目标一致的学生提供交流渠道,并提供所有明细查询。最后,实现过程控制,将综合测评融入到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学分制素质评价系统,实现随时上传、随时审核、及时反馈。评奖评优等需要相关数据时,系统也可以即时导出综合素质教育成绩单。伴随综合素质测评过程的便捷化、公正化,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从过去自上而下的强制要求变为学生由内而外的自发行动,学生参与的踊跃度将显著提升。
新形势下重新构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实质是对素质学分制测评指标体系进行再设计,只有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需求、能够增强测评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以及能够实现学生主动参与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才能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注释:
① 参见http://ssld.kttsang.com。
参考文献:
[1] 尉建文,杨中英.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对大学生志愿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6773.
[2] 罗勇,宋璐怡.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探析[J]. 教育评论,2014(12):8082.
[3] 李超.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的对比分析调研报告——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J]. 科教文汇,2016(3):3538.
[4] 王友建,李晓宇.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重构[J]. 煤炭高等教育,2016(6):5660.
[5] 魏飚. 开放性模块化高校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建设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9):5354.
[6] Robert A Elis. Investigating the Quality of Student Approaches to Using Technology in Experiences of Learning Through Writing[J].Computers & Education,2006(6):4447.
[7] Alexander W Astin, Trudy W Banta, K Patrieia Cross, etc. Principles of Good Practice for Assessing Student Learning[J].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2003(5):5759.
[8] Zhang Lifang, Watkins Davi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Student Approaches to Learning: An Investigation of Perrys Theory with Chinese and U.S. University Students[J]. Higher Education, 2001(3):4044.
[9] 游达裕,区结莲,曾家达.知行易径:应用与反思[M].香港:策马文创有限公司,2013:7.
[10] 李辉,陈静. 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J].思想教育研究,2017(2):811.
[11] 李娜.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构建与完善[J].教育教学论坛,2016(28):5657.
[12] 罗勇,宋璐怡,杜建宾. 精准化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5):33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