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独者收获型自组织的内容与建设

2017-11-16张明珠杭荣华

科技视界 2017年18期
关键词:抱团

张明珠 杭荣华

【摘 要】失独者在经历家庭巨变以后,身心都受到巨大创伤。失独者在自发组成的团体中开展活动,互相帮助、抱团取暖,可以获得心灵的安慰、与积极的人生意义。此类自发性组织以收获精神安慰、生活希望、世界观重塑为着眼点,文中将其概括为收获型自组织。团队活动的顺利进行,依赖于有组织、有计划的框架设计以及恰当的上升与调整方式。本文总结了以精神温暖为回报的失独者抱团取暖组织的建设要点及注意事项,为失独者团结协助,重振精神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失独者;抱团;精神安慰;收获型自组织

对“后计划生育时代”的中国而言,人口增长的宏观风险已几近消除,但家庭人口发展的微观风险却在不断积累[1]。独生子女遭受种种意外去世,父母因各种原因无法再度生育后代的家庭,正在以每年7.6万个的数字在上升。有学者估计我国不久之后失独家庭的数量将达到1000 万以上[2]。失独家庭遭受了不可弥补的伤害[3]。超过半数的失独者表示自己变得敏感脆弱,感到孤单寂寞,情绪变化大[4]。漫长的心理修复过程通常需要经过“应激期、过渡期和恢复期”这三阶段才能达到相对平复[5]。失独者在应激期和过渡期期间心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甚至会发生极端的现象,一些家庭的悲伤情绪得不到化解,可能会变成复杂性悲伤[6],带来家庭破裂,身心疾病缠身等后果。

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与个人都在积极努力地为失独者提供服务,但其局限性还是影响着帮扶计划的进行[7]。而失独者自发组成的帮扶互助组织与管理组织,对失独群体的发展起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失独者组织一些自发的联谊交友活动,与同样遭遇的朋友互诉衷肠,相互支持,或者为同命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都可以缓解失独者的悲伤,给失独者带来价值感。失独者虽然身心俱创,却仍然拥有责任的、付出同情的权利与能力,可以促使失独者从中得到希望感与意义感,可以作为失独者的一种有力的精神依托。在联谊交友的基础之上,失独者可以拓展性地从事志愿者服务,学习,参与宗教活动,组织管理自身互助服务体系,管理基金会等相关事务。对这样一类利于自身,自愿参与,获得自强自立精神与生活希望的组织,命名为收获型自组织。本文将从6个方面阐述收获型自组织的建设方向与要点,为失独者开展组织活动提供参考。

1 简介

1.1 志愿组织

创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失独者志愿团队,利用相似的困难,真心的同情,真实的态度,真心付出与相互之间的感恩反馈来滋养失独者的心灵。有能力有意愿的失独者应当发挥专长,为困难失独者或者其他弱势群体提供志愿服务,如进行慰问陪伴、助养助医、组织团体娱乐活动、宣传教育、筹款筹物等。在帮扶过程应注意有重点地关心的心理弹性偏低的失独者[8]。志愿组织应当积极宣传,获取社会力量帮助。例如争取活动资助、协商共用活动资源、与社会机构合作共赢,社工参与帮扶服务[9]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失独群体,获得社会的了解与关注,同时将自身活动做大做好。

1.2 学习型组织

失独者自组织应积极建设失独者再学习网络。采取多种教育渠道计划办学模式,联合多方教育资源,配以多种教育接收端口,尽可能地方便失独者参与感兴趣的学习。在课程的设计上就叫应当推广文体锻炼、健康教育、人文素质、手工艺、园艺养殖、投资理财、安全防骗等课程与寓教于乐的兴趣活动。在课程的获得上应招募有特长的失独者担任任课教师,吸收社会上有所专长的志愿者老师,由自组织、社区聘请教师,或申请与购买社会已有课程等形式。积极扶植兴趣高、学有所成的学员成为助教或辅导老师,为其提供进一步培训的机会与经费,扩大与提升再学习平台的教师资源。

1.3 交友联谊组织

费孝通认为,在核心家庭中,孩子在家庭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家庭结构稳定的基础[10]。失独者家庭结构失衡,家庭功能紊乱[11]。交友联谊活动可以给失独者带来亲戚式的感情以及家庭功能的部分补偿。

1.3.1 内部抱团组织

失独者已有自行成立民间抱团互助组织的先例,通常通过自发吸收成员,实体注册[12]或者QQ群[13]等形式来进行失独者各项活动的开展与组织工作。失独者在与群体的交流中,更能感受到平等、安全与归属的感觉[14],增加失独者生命的力量与韧性。联谊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失独者群体创造性的发挥、团体共同发展思想的启蒙,有利于自组织其他工作与活动的开展。

从集会中的相识相知,到后续感情的深入,是失独者联谊活动的基本目标。本区域的联谊活动,可以方便地域相同的失独者进行近距离的交友,联络感情;跨区域的联谊组织开展的联谊活动,将给失独者提供更广泛的结识朋友的机会,更有利于失独者找到合适的心灵友伴。不同区域的失独群体可以相互拜访,了解当地失独者情况、自组织开办情况与政府帮扶政策,开办自组织运营讨论会,学习各自经验,也可以进行景区参观、区域特色体验等活动。失独者网上交流平台也不失为联谊交流的另一种方式。失独者叙述自己的故事,阅读他人的经历,通过平台发布对天堂里的孩子的追思,与相似的失独者进行虚拟对话与安慰祝福,逐渐熟悉并形成线上线下的朋友。

线下与线上的交友活动都为失独者提供了体验友情,甚至上升为亲情的机会。亲人般关系的融入可以使失独者缺失的內心得到部分补偿,是内心重建的重要基础。关系的紧密可以带动精神的温暖,精神的温暖可以改善身心力量,身心力量的充足可以使人更快看到忧伤之外的美好。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失独者有其特殊的信息保密要求,因此交友联谊的管理不同于普通群体的管理。联谊自组织与交流平台都应当在政府的监督下进行严格的信息安全管理。失独者的个人情况、个人信息由民政、公安、居委会或社区确认,由联谊自组织负责填报、变更。

1.3.2 拓展性联谊群体

线上与线下的联谊交友活动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开放程度,除了仅对内部人士开放的活动,也可以举行对社会爱心人士或其他群体的部分代表开放的活动。政府、妇联、党团等组织机构、企事业单位中的先进集体与个人可以在联谊活动中与失独者结识,对失独者提供深入关怀与慰问。双方在互相了解的情况下,秉持自愿原则,可以结成帮扶对子,进行长期帮扶。失独者还可以与其他社会弱势群体、困难家庭联谊,相互进行帮助慰问与志愿活动。同时失独者也应积极与法律界人士、媒体人士、医疗人员、心理工作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在各各专业领域得到沟通、帮助与宣传,强化现有的与将来的生活。endprint

1.4 宗教帮扶组织

对于有宗教信仰的失独者来说,死亡并非生命的一切的终止,在失独者中,有宗教信仰者比无宗教信仰者心理健康水平高。信教失独者在宗教的熏陶中,在教友的帮助下,可以获得可以倚靠的解释和很强的社会支持,得到安慰与心灵的寄托,宣泄、转化压抑的负性情绪。[15]鼓励失独者宗教帮扶自组织吸收有意愿投身宗教事业的失独者。鼓励宗教机构开办养老场所,宗教机构养老无疑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和积极的社会作用[16]。吸收失独者入住,可以为失独者提供一个不受尘世打扰的安身之所,也可以作为吸引失独者投身宗教事业的方式,可以帮助有意愿的失独者在同是失独者的教友的帮助之下,在精神皈依的状态中安度晚年。

应当注意对失独者宗教皈依与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失独者接触到这样一条讯息,同时积极寻求社会的资助以及一切形式的帮扶力量,为失独者参与宗教自组织的可能性添砖加瓦。

1.5 委员会

1.5.1 概述

组织管理机构对组织而言具有关键作用[17]。作为自组织的管理机构,委员会督促组织与个人发现优化方案并且采取调整措施,完善组织运营方式以帮助协调组织中的各方需求。委员会的众多分支机构,承担着整体管理、选举、协商与提议、帮扶、评选、评价与制裁、宣传等职能。委员在选举委员会的监督下,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与要求,由政府与社区工作人员代表、失独者共同选出。委员会组织分为全国性组织与区域性组织。区域组织接受全国组织的统筹规划。每一个季度召开各个机构的委员代表会议。工作事务各项经费由整体管理常务委员向政府或基金会申请并安排落实,委员可以得到少量补贴,并且在接受群体内部互帮互助服务时得到少量便利与优惠政策。委员受到各级委员会与所有失独者共同监督。

1.5.2 具体分工

整体管理常务委员会承担审批各委员会年度活动计划,活动安排,人员管理、基金管理、监督协调等职能。选举委员会,承接各个失独者委员会代表的选举工作。帮扶委员会对于自评与他评过程中发现的中低身心水平者或经济困难者提供适当的帮扶措施。评选委员会结合失独者在收获型自组织中的参与度、精神面貌、生活中其他效益评分等数据来评选优秀个人或组织。评价与制裁委员会负责对自组织活动开展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进行鉴定、评价与制裁,协助公检法处理涉及到失独者的违法犯罪案件,为失独者提供法务咨询等。宣传委员会负责将振奋人心与值得警戒通报的事例进行内部与外部的宣传,获取社会的理解、关注与支持。

1.6 基金会

失独者自组织应当开辟一个管理全国性失独者基金组织的分支机构,吸收社会各界对失独者的捐款,向各级区域自组织提供运营费用、开展各类活动与培训的经费、评优奖励、大病补贴、再生育与养育补贴、特困帮扶等项目的费用。基金会应当由失独者与政府共同建设、管理与监督,保证资金去向公开与透明。除了负责管理与审批发放捐款,基金会自组织还应在志愿者自组织的参与和帮助下,积极举办失独者公益宣传活动,联系爱心企业与个人参与并投身捐款与帮扶事业。积极建立各种捐赠通道,与红会等其他基金会建立联系,取得一切可能得到的帮助。在基金会参与服务的失独者与政府工作者由政府与选举委员会自组织公开选举而得,有违法违规行为由评价与制裁委员会与司法机关并行处理。

2 主要存在的问题

2.1 人群与榜样的隐匿性

在失独群体中,榜样的传播未见得广泛,但是在普通人群中,失独者榜样代表的事迹则更为难以被人熟知。群体的隐匿的特点使群体难以与外界融合,难以接受外界方方面面的帮助。如何解决社会对失独者的关注不够问题,创造安全温暖的社会风气,同时降低失独者的心理内向性,是值得心理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政策制定者研究的问题。

2.2 失独者的身心不稳态

大部分失独者由于其自身受到的创伤与身体上的影响,在一些情境、事件、节令、气候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唤起下,容易在不同程度上诱发身心健康状况波动,在坚强与脆弱两个范围之间转化。管理者的身心波动影响自组织各项工作正常开展,减缓着抱团取暖工作的进度与前进性,影响着参与者的体验与期望值。参与者的身心波动影响着活动的效果与组织者的自信心。活动开展情况也对于社会认识、理解、关注、帮助失独群体的预期有直接的影响。哪些因素是可以避开的与如何预防或避开,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不能避开的可以作暂时脆弱与妥协,灵活处理各种问题。

2.3 人才、团队的专业性的缺乏

失独者的职业与能力是多样分布的,区域内可能有比较合适的人选来承担各种委员责任与开展活动组织工作,但是不一定有较大的兴趣、正确的认识以及很强的专业性。团队的凝聚力也是团队活动的关键,有赖于团队成员的思想信念完备与否,配合成功与否。专业团队成員的匮乏、领导管理问题,内部矛盾等一系列的问题可能暗中耗去理想与信念,使抱团取暖的设想产生无力感与一系列的歪斜与扭曲。

2.4 没有评价标准与规范性

由于没有现有标准,所以对自组织工作没有规范的操作与评价手册。失独者自身的特殊情况也对想像中的条框形式的各种要求的合理性提出了挑战和质疑。浮动的范围式的评价标准与规范是最好的,是但是浮动中又有太多可以混淆的概念,容易造成消极怠工、与一家之言。

2.5 资金来源问题

基金会的运营可能缺乏经验,停滞不前,发生资金筹措困难,审批难以统筹兼顾,透明性与宣传性差等问题,难以持续有效供应自组织普通的管理与活动开支需求。

2.6 自组织内卷性

失独者的组织参与导致其社会交往内卷化,阻碍社会融入同时导致失独者思维偏激[18],容易增强失独者的“问题化”思想[19]。如果没有政府、社会的表态、帮助与监督,失独者难以凭借自组织的力量开展向上发展活动。

3 解决之道endprint

猜你喜欢

抱团
抱团“娶”暖
山西快递企业“抱团”进村
合作社“抱团”种出“火辣辣”的好日子
谢凤英 菌菇追梦 抱团脱贫
严秀兰 抱团取暖撬动茶叶大市场
自愿结伴抱团养老
“抱团养老”必将成为趋势
遏制假货泛滥,电商需与政府抱团
任池青/郝建设 抱团打天下
美团、大众点评抱团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