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例谈

2017-11-16周德学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44期
关键词:美育大海美的

周德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小学阶段语文课时所占比重最大,在学校美育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审美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因此,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一、创造情境,让学生感受美

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所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作品中丰富的审美因素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诸如凭借录像、录音、幻灯、音乐等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验、去领会、去把握;通过表情、动作,语文的有声有色,甚至多角度的描摹传情、启发,引导学生进人审美状态和审美境界,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得到最舒畅的审美体验。如讲授《听潮》时,在内陆地区的孩子缺乏跟海交往的直接体验,真正领略过大海的风姿是很难的,这就更不容易理解作品中那些艺术描写的表现力,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真正的美感便无从产生。于是,我找来了有关大海涨潮、落潮景象的幻灯片,同时播放录有海水涨潮,退潮声音的录音带,再配以抑揚顿挫的朗读,创造一种海潮、海浪的情境来深深地感染学生,真正地领略作者笔下的艺术乐章,从而认识“海的美”、体会“海的美”、感受“海的美”,激起学生一种热烈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

二、挖掘内涵,让学生理解美

理解美才能深刻的感受美,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美,语文教师应该挖掘文章内涵,从课文中诱导学生“看风景”、“悟人生”,发现美,挖掘美,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深刻地认识美、理解美、热爱美、追求美。

首先,引导学生体味出神入化的景物美,产生动爱之心。鲁彦笔下静谧的大海:“深黯的海面上的银鳞般的月光”,“灯塔上的红光镶在黑暗的空间”,色彩的搭配、明暗的谐调,描绘出大海缥缈显豁神秘的美景。

“诗人般沉吟的大海”,“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像落花飘在水上”。这里作者把声音实体化,通感与比喻的配用,加上跳跃的语段,使文章具有一种疏散与动态的美感。

还要以满怀感情地挖掘文中的人情美,如:《散步》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人情美十分突出。有这么一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出自天真的孩子之口,却阐明了三代人的亲密关系。“我”对母亲和儿子道路的选择——“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又爱怜自己的孙子,同意孙子的选择,展示出和谐和谦让的美丽人生。“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中年人的背上背着的就是整个世界”,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为灿烂的中华文明中更添光彩。一篇短小的文章,但却是一部美丽充实的人生缩影。

三、诱发想象,让学生欣赏美

通过想象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王润滋在《卖蟹》中,讽刺了市侩人物的贪利,又描写了卖蟹女孩的纯洁善良。卖蟹女孩健美的身形、大而发亮的眼睛活像滴进的露水,笑声活像铃铛声、她真像一朵晨光下的花骨朵。小说最后写到“渔歌远了,小船远了,听不见,也看不见,只留下一片碧蓝碧蓝的大海,大海上涌着一层层美丽洁白的浪花……”,人美景美的自然融合,构成了一首赞美诗,让人贪婪,陶醉!

四、引导启发,让学生创造美

审美教育的最高表现是创造美。学生由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到创造美,这才是美育的根本飞跃。它也是一种知识的反馈。在语文教学中创造美主要表现在运用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这就是作文。所以,当学生充分感受到一篇文章的美之后,教师应引导启发学生,使这种感受进一步升华生发。如教完《我的叔叔于勒》后,我让学生想象“于勒发财回家的情景后”等。指导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审美实践中去,创造美的世界。诸如旅游,排演课本剧,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赛,编排板报等。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去表达美的感受。如教学《松鼠》一文后,让学生进行仿写《猫》;教学《背影》后,让学生练习模仿写《灯光下爸爸(或妈妈)的背影》。还可将诗歌改写成散文,把成语扩写成故事,给课文插图写解说词等等。这都是感受美的实践和创造。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能让学生感受作品里五光十色的美,使学生陶醉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中,从而激发学生的续写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境界和人生理想,收到教书育人,陶冶情操的效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育大海美的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大海捞金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打破平衡
问大海
冬日的大海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美育教师
令人兴奋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