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简史

2017-11-16

齐鲁周刊 2017年44期
关键词:土地农民农村

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给予了农业、农村、农民一枚“定心丸”。

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正案草案,以法律形式落实报告精神,进一步明确了农民承包权益,特别是明确了农地三权分置、维护进城务工和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土地承包延长30年,明确了制度的稳定性,其核心不在于期限,在于防止公权侵犯产权。而这样的农地“承包权”设计,则让农民身份的福利配濟转向财产权利保障。

96亿亩农用地的权利重构,导致6亿人身价大涨,中国人与土地的关系进入了新时代。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的诗句用来形容中国人与土地的关系再适合不过。国人远走他乡,是故土难离;病骨支离异乡,是水土不服;怕无葬身之地,信仰入土为安……每一次革命或改良,土地不是导火索,就是重要成果。政权的稳定与动荡,也大多涉及土地与人的关系,“均田地”“一条鞭法”“摊丁入亩”“耕者有其田”……都是围绕土地展开的利益博弈。

我们太爱这片土地了,关中全部土地平均周转一次的周期居然是三百多年。张作霖写幅字,都要“寸土不能丢”,最让国人屈辱的就是“割地赔款”,最普遍的情感是乡土情结。土地,在国人眼里,早就超越了物质形态,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地。祖国是“神州大地”,地,就是我们基因,我们的文化和图腾。所谓“左宗庙,右社稷”, 社,就是土地之神。对国人,土地意味着温饱、意味着安身立命之所;对君王,天下就是“率土之滨、莫非王土”。遥想晋文公重耳逃亡乞食,得野人一块泥巴。狐偃曰:“得饭易,得土难;土地,国之基也。天假手野人,以土地授公子,此乃得国之兆。”重耳忙跪倒拜收。

实际上,虽文化不同,但各族群对于土地的敬畏却雷同。牧民们说,草原是大命。《飘》中父亲对斯嘉丽言道:“天底下只有土地最了不起,只有土地经久不变,只有土地值得你出力,值得你战斗,值得你拼命。”上帝说:“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而现代人,在城市化的背景下,与土地渐行渐远。罹患文明病的现代人,只有在与土地的关系之中,才能恢复自己的完整性。 “脱离大地与农村的人享受不到季节,他们的生活再也没有四季给带来的劳逸张弛、起伏舒缓的节奏。他们是有生命的机械人。”

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关于土地政策的调整和探索,其实都关乎整个人类的福祉。十九大报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论述,将为探索全球农村发展路径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这样的评价切中肯綮。

城市化在全球范围备受关注,政府及私人投资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学术研究也以城市为中心。而乡村振兴战略给8亿人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经历过从“土地改革”“ 合作化”“ 人民公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数次更迭,中国人终于从这个战略中找到了富足、尊严、从容、自信的未来。诚如作家钟铁民所言:农村的发展不要再朝着大众化、都市化的路子去走,农村要享有高层次、精致的生活品质,设法保持农村清纯的景观,凸显传统文化的特色。让农村永远是人们心灵中的归宿、感情上的故乡。

30年的延长、三权分置让农民在职业和身份分离后,承包权与经营权也自然分体,承包者和租用者都有了一个更长的时间规划自己和土地的命运,农村也不再仅仅是城市粮食和工业原料供应基地。资本和人才在城市和农村自由地双向流动,让乡村价值得以重建,农民身份得以重构,而城乡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和公共政策的差距得以调整。

十九大报告指出,这个时代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更加强调城乡地位平等互惠共生关系,更加强调城乡空间的共融,恰好对症“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并保有乡村发展原有的乡土气息和文化,给乡村肌理新的生机,给乡愁一个安放的可能。

这一次,中国的牛大胆们命运再一次被浓重改写,中国人与土地的关系进入了新时代。endprint

猜你喜欢

土地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我爱这土地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分土地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