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文化扶贫刍议
2017-11-16孙美璆
摘 要:贫困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个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在民族地区扶贫开发过程中,只有发展民族文化才能使反贫困的各项制度设计顺利进行,通过文化机制建立起来的扶贫模式成为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有效机制。
关键词:民族地区;文化扶贫
一、文化扶贫的内涵
文化扶贫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学术界是1987年以焦勇夫发表的《文化扶贫小议》为标志,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深入,文化扶贫成为我国扶贫实践的重要途径。至此后文化扶贫的研究逐渐展开,对文化扶贫内涵的界定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提高素质说”,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即对人进行扶智、扶文;二是“获得劳动知识、技能说”就是要使贫困地区长远持续发展的“造血式”的反贫措施;三是“价值观改造说”就是改造贫困地区落后的文化价值观念;四是“扶智与扶精神说”,就是使贫困者不仅获得参加劳动的知识、技术还要有积极向上、不断奋进的心理素质;五是“治愚说”就是消除贫困人群的愚昧思想。从以上的综述可以看出,文化扶贫就是要通过对当地居民观念、思想、精神等文化的提升,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以“扶人”为主要手段,最终达到脱贫的目标。文化扶贫在我国发展实践是对以住经济扶贫、政策扶贫新的尝试,是扶贫工作的新方式。文化扶贫的理论和内涵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得到充实和丰富,这些都为民族地区的文化扶贫指明了方向。
二、民族地区的贫困文化
文化扶贫理论与实践发展以来,学术界探讨很多。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文化扶贫内涵及扶贫策略的研究上,如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及资金投入、发展文化产业带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为贫困地区送文化等。有的学者认为贫困的根源在于居民的贫困文化。文化是长久以来根植于当地民众生活当中一套价值体系、一套观念体系和一种生活方式。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地区,当地民众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化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主要表现为自卑无助、不求上进、视野狭窄等。我国民族地区由于历史与文化传统存在多样性的特点,贫困文化也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差异性。我国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严峻而复杂。不仅存在着收入差距急剧拉大的相对贫困,而且还存在着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下的贫困人群,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及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民族地区贫困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状态的描述和对策的分析上,缺乏理论深度,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大多数的研究把贫困预设为一个非历史性的存在,而忽略了民族地区的文化、历史及民族特性等多种因素。所以贫困问题是在诸多的文化现象之中的多维问题,只有这种角度去认识贫困问题,才能产生更为全面的扶贫政策。贫困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贫困现象是沉浸于复杂而深刻的文化现象之中的,只有将贫困问题视为整体性的历史存在,才有可能对反贫困的对策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三、民族地区文化扶贫的省思
从贫困文化理论可以看出,文化扶贫就是要改造贫困文化,使之形成强大的文化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發展。从这个视角出发,民族地区的文化扶贫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政府力量主导,通过各方面力量的介入,制定扶贫政策、运用社会资本、注重人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二是从主体出发,通过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挖掘、借助外来文化的帮助,建设强大的文化力量。民族地区的文化扶贫,需要理性地分析、选择现实的路径。
1.民族地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民族地区文化贫困是由外在的物质文化贫乏和内在精神文化贫乏两方面构成的。物质文化的贫乏可以由外力对其进行直接的帮助,而内在精神文化的缺乏就要树立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民族地区文化贫困首先表现为缺乏基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通过外力的物质文化帮扶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问题,但是要彻底改变贫困的现状,就要从根本上解决文化问题。那么在扶贫过程中,首先要确立民族地区居民的文化主体地位,赋予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话语权,而通过外部意志强加方式来帮助民族地区文化扶贫,很有可能造成和当地民族文化不相契合的现象,不仅达不到扶贫的效果还会影响民族地区社会自有的文化自信,也就使之失去了自身发展的文化动力。
2.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与凝聚
民族地区文化认同是在文化主体内部建立起一种共同的文化信念和道德规范,这种精神文化的凝聚力量,可以将民族地区的居民在一定范围内联系起来,增强群体归属感,也可以建立一种有关文化发展方式、发展方向的默契,这样能够调动起广大居民的参与意识,顺利实现改变贫困文化的基本目标。没有文化认同,民族地区既存的传统文化、道德规范就失去了约束能力,改变贫困文化就成为一句空话。
3.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系统具有社会规范和社会整合的功能,人们创造历史和世界的过程受到文化传统等内在力量的支配,这种力量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与创造。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使民族地区的乡村社会受到了物质、制度、精神等方面的冲击,传统民族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文化逐渐发生变化甚至遭到破坏,这样就失去了发展与创新的内在动力。我国的民族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生态,长期以来贫困状态一方面需要政府完善的顶层设计,输入发展资源;另一方面要相信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有一定的能力应对周围环境的变化,能够根据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产生活,逐渐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
文化扶贫在研究及实践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出现新的理论及实践路径,从贫困文化的视角,从民族地区贫困文化的内生动力出发,探索文化扶贫的整体性和群体性的特点,应该成为以后政府发展文化扶贫工作的一个努力方向。
作者简介:
孙美璆(1971—),女,吉林省白城市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