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州”金州西北至北方岛屿的地质情况
2017-11-16松下进
杨 华 译,松下进 著
(大连大学 日本语言文化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关东州”金州西北至北方岛屿的地质情况
杨 华 译,松下进 著
(大连大学 日本语言文化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金州五岛屿;地质调查;金州逆断层
一、序 言
在“关东州”的岛屿中,黄海一侧的已早就进行过调查,其地貌已经明朗。但是,渤海一侧的除了凤鸣岛等所谓五岛以外,在地质学上还不为人知。笔者认为有必要阐明其地质,因此在昭和五年的夏季对其中一部分进行了实地勘察。本篇就是对勘察结果的概述。关于采集标本的研究尚有不充足之处,因此其详细内容计划再另行发表。此概述若能作为同行人士的参考将不胜荣幸。
此次所调查的岛屿为东、西两个蚂蚁岛、鹿岛、范家砣子(以上属于大魏家屯会)、长岛及荒坨子(老虎山会)。以下就各岛屿按照此顺序进行叙述,为了方便一般读者,笔者先概述在“关东州”本土研究成果中主要与本篇有关系的内容。详细内容请参考后记中的报告(一及二)。
“关东州”的地质层序(从上至下):
10.第四系、风成黄土、再积黄土、风成沙层、河成沙、砾、粘土层等。
——不整合——
9.前石灰窑子统(煤炭—二畳系),400米。
9③粘板岩及砂岩层,100米,包含Lepidodendron等。
9②石灰岩层,200米,包含Fusulinella及腕足类化石。
9①带有扁桃状砂岩的粘板岩层,100米。
——平行不整合——
8.爱川统(中部奥陶系),220—350米。
包含黑色板状石灰岩层、Actinoceras等。相当于小林学士提到的豆房统(文献三)。
7.荞麦山统(下部奥陶系),300—360米。即小林学士的湾湾统和卧龙统(三)。
7④包含燧石团的细粒结晶质白云岩层,190—230米。
7③蠕虫状石灰岩及薄板状石灰岩层,25—35米。
7②细粒结晶质白云岩层,70—80米。
7①大螺旋石灰岩层,4—7米。
6.七顶山统(上、中部寒武系),360—400米。
6③青黑色板状石灰岩层(带有粘土质部分),300—350米。在此上部出现了Chuangin batia 等。
6②带有扁桃状石灰岩的灰绿色粘板岩层,20—75米。化石为Acrothele matthewi,Ptychoparia kochibei,Dolichometopus deois 等。
6①石英质砂岩层,10—15米。
5.金州统(下部寒武系),600—1400米。
5③阎家楼阶,180—450米。游泥质页岩及含云母页岩层(带有石灰岩层)。化石为 Ptychoparia impar等。
5②三十里堡阶,10—50米。巧克力色粘板岩层(夹杂扁桃状石灰岩)。含Redlichia chinensis等。
5①南山阶,350—1000米。石英砂岩及粘板岩层(夹杂石灰岩层)。
4.关东统(震旦系即上部原生界),3600米。为石灰岩、白云岩的累层。
4⑦马家屯阶,60—200米,薄板状硅质石灰岩层。
4⑥十三里台阶,75—150米,螺旋石灰岩及粘板岩。
4⑤营城子阶,370—400米,黑色板状石灰岩。
4④—4①,此处省略。
3.大和尚山统(震旦系),3200米,为硅岩、硅质板岩、粘板岩、石灰质板岩等的累层。
——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
2.片麻岩系。
——侵入接触——
1.响水寺统(下部原生界),为云母片岩、千枚岩、结晶质石灰岩的累层。
“关东州”的地壳运动 从3到9的地层皆因受到地壳运动影响而形成复杂的构造。首先在上部侏罗纪(或中部白垩纪)时受到了来自东北及西南的挤压,在西北偏西至西北偏北的走向上,形成了倒向东北的剧烈褶皱。并随之发生了自西南向东北的冲上运动(逆断层运动)。
最显著的逆断层穿过金州,笔者将之命名为“金州逆断层”。之后在褶皱轴方向,有些地方产生了正断层,后来再由于南北方向的挤压,出现了自南向北的逆断层。再之后的恐怕就是在第三世纪中叶按以下顺序所发生的断层运动。
一、东北偏东至东西(极少的偏向东北偏北)方向的断层。
二、支那方向即东北偏北方向的断层。
三、朝鲜方向即西北偏北(极少的拐向东北偏东)方向的断层。
二、蚂蚁岛(Ma-i-tao)(参照二万五千分之一的“关东州”地形图之蚂蚁岛)
位置、地形 蚂蚁岛位于金州城西北方向约22公里的海上。由东、西两个蚂蚁岛组成。从距离金州城西北约2.5公里的龙王庙乘帆船出发,顺风的话,大约需要两个半到三个小时的时间(笔者是从大魏家屯会后石灰窑屯往返的)。据说日本官员每年会到此岛巡视一两回,除此以外岛民似乎和日本人没有什么联系。
东西两岛皆为细长型并且中部凹陷,外观上形似蚂蚁,据说由此得名蚂蚁岛。西蚂蚁岛(也叫西岛)的平面形状也跟蚂蚁相似,但是说像日语假名的“へ”就更为贴切。该岛自西北向东南延伸,长约3.5公里,但是宽度却只有180—680米。西蚂蚁岛东南部是宽幅最大的地方,为680米。从东南头往西北方向前进约1350米处,该岛的宽幅就变窄,只有180米,再走1300米,其间宽幅逐渐增加,达到450米,之后该岛的方向急转向西,再前进1200米就到岛的尽头了。西蚂蚁岛上几乎是不超过海拔50米的丘陵,丘陵(即小山丘之意)的方向也和该岛方向相同,有朝西北延展的倾向。最高点为56.6米,位于东南部。其地点偏向西南侧,东北侧形成平缓的斜面。位于西岛西端的令山海拔仅次于最高点(为52.0米),是一座独立的丘陵,与西岛之间由一条长140米的沙洲连结。从遥远的南面20公里处的夏家河子海岸眺望令山的话,正好可以看出其独岛的样子。
西岛大部分都被10—30米的海崖所包围,看不出海滨的发达。在“へ”字的弯曲突出部分,有一洞窟穿过石灰岩中。在上述的56.6米丘陵的南侧及令山东北侧,能看到在螺旋石灰岩上有比海面高出7、8米的海蚀面。在其后地(腹地)上还有一些硅岩的角砾。另外,在“へ”字的尖端,被称之为西部“大沟”即由黄土沉积的小溪的出口处,有比现在海平面高出5米的圆石。在西蚂蚁岛上的东部西北侧的海岸附近大约有30户人家,形成和岛屿同名的村落。除此村落以外的地方,几乎没有树木,到处都是广阔的草地,还开垦得有包米(玉米)地。岛民的生计主要依靠渔业。
东蚂蚁岛(也叫东岛)的平面形状和西岛的景象完全不同,自东北向西南延伸,像一只高达1500米的蹲着的章鱼。相当于章鱼头部的所在地叫做后山,宽550米,海拔54.0米。在章鱼脚的区域,幅度很大,宽达1200米,构成叫做西大山的丘陵。位于西大山山顶的三角点高达82.1米。虽然在位于该岛颈部的海岸,特别是西北方向存在着狭长的沙滩,但该岛大部分和西岛一样被海崖所包围。海崖高度比西岛要低,超过10米的很少。在西大山的的西面和南面的海崖是相对最高的。海蚀面在西大山三角点的北部及西大山东南面可以看到。前地(前沿地)的海崖上有石门及石柱(第三图)。东蚂蚁岛的村落位于后山的南麓,11户人家。在该岛西北侧的斜面上大面积种植着包米地。
地质概貌 蚂蚁岛上出现了包括从关东统到爱川统的地层以及侵入其中一部分的盐基性脉岩,与“关东州”本土之间并无差异。西岛上从关东统营城子阶的上部到金州统阎家楼阶为止的地层,略平行于岛的方向,自东南向西北延伸,再转向东北,通常向西南倾斜50—70度。南山阶以及关东统十三里台阶中夹杂着盐基性岩床。出现在东蚂蚁岛上的地层包括从七顶山统中部到爱川统下部,形成了稍微颠倒向东北的以西北方向为轴的向斜层。即便把东西两岛合并起来,也可以从整体上认为其是颠倒向斜层。在西岛沿着岛的方向有平行的逆断层。东西两岛上绵延着西北偏西、东北偏北、西北偏北这三大系统的正断层。
东西两岛上极少有黄土堆积,仅在东岛村落的东侧,即后山南麓和西岛西北部被称作“大沟”的小溪处有小规模的黄土。厚度不超过数米。除此以外,偶尔在丘陵南侧能看到小规模的黄土堆积。在前面说到的位于西岛56.6米丘陵南侧的螺旋石灰岩上的海蚀面,有如第六图的黄土。
脉岩为绿灰色颗粒的斑粝岩或辉绿岩质,屡经风化呈现褐色。在西岛上,其大部分形成南山阶粘板岩—珪岩的互层以及粘板岩,极少情况下,常形成岩床状(在西岛中部稍稍斜切层面)侵入石灰岩中。厚度为3—15米,罕见1米以下的。在西岛“へ”字弯曲部南面东侧的海岸上,脉岩侵入石灰岩中,并占据后者。侵入令山东麓大螺旋石灰岩层和被认为是营城子阶最上部的珪岩之间的(第七图),厚度为20米,并且其中还包括数量较多的珪岩及石灰岩角砾。岩床的形状不都是规则的,有时会斜切地层,还会出现极其不规则的情况。
脉岩有时又会呈现岩脉的形状。在西岛56.6米丘陵西北面的海崖上,形成东西宽幅为15米的岩脉侵入南山阶粘板岩—珪岩的互层中。另外在村落的南部海岸,龙王庙以西约120米处,在东偏北15度方向有宽幅为3米的岩脉沿着断层侵入。在“へ”字弯曲部36.4米三角点的西北方海崖上,有沿着东偏北52度、倾斜东南65度的断层面、厚度为3.5米的岩脉侵入。
层序(一)关东统 关东统是蚂蚁岛上最古老的地层,在西岛上,出现了关东统中的营城子阶到马家屯阶部分。在令山南半部及西面突出处,显露出约有130米的营城子阶上部。岩石为黑色厚板状石灰岩,贯穿于许多方解石脉中。令山最高点南面,因有干扰,层理尚不明晰。在令山丘陵北半部没有石灰岩,显露出灰白或白色、罕见淡褐色的紧密珪岩。该岩与大和尚山统以及南山阶的珪岩岩质不同,笔者尚未在其他地方见过此物。它的外露状态还不明确,但是貌似在与西端的黑色石灰岩之间存在着东北偏东的断层,走向为西北偏北,另外还有角砾状的物质。恐怕此珪岩层为黑色石灰岩层上相当于整合状的岩层。因为层理不明所以珪岩层的厚度没能计算出来,大约在100米以内吧。
十三里台阶的螺旋石灰岩出现在令山东面的有一处、56.6米丘陵南面的有两处,经常形成岬角。在这三处中,外露得最为明显的位于前地(第七图)。大螺旋石灰岩呈淡青灰色,在第七图上所示之处,夹杂着紫色及黄色的粘板岩,但是在其他地方却没有此类岩层。大螺旋石灰岩层厚度在20米以上。其上的小螺旋石灰岩层厚度为2.5米。这是在第七图以外的地方所没有的。
在其上的马家屯阶,层厚约为75米以上,和“关东州”本土一样,由淡青灰色薄板状珪质石灰岩构成,或由淡紫灰色(或淡青灰色)薄板状珪质石灰岩叶片(0.6—1.5厘米)和紫色(或黄灰色)粘板岩叶片(0.3厘米)的互层构成。该岩层外露在令山东面螺旋石灰岩的东北侧及其东南以及56.6米丘陵的西南面海岸。朝东南方追寻后地(腹地)上露出地面的岩层的话,会发现其渐次变窄,最后消失。这一点在后面还要论述到,这是基于逆断层而形成的。
(二)金州统南山阶 南山阶因以关东统和逆断层为界,所以其下限尚不明确。另外也因逆断层而与上面的三十里堡阶接触。因此不能完全知晓蚂蚁岛上的南山阶层序。该阶占据西岛大部,外露在除令山之外的整个岛屿上。显现出来的层厚约为250米。
南山阶的大部分,由绿灰色、绿色以及青绿色的片状粘板岩和珪岩的薄互层组成。有的地方甚至薄至一到两厘米。这种粘板岩-珪岩互层约有三个时带,其中有约100米的板岩层和90米的石灰岩层。粘板岩层是在距该岛南山阶下限约170米至270米之间的位置处,石灰岩层斜着穿过该岛中央部。岩质黑色紧密。位于56.6米丘陵西侧的当然也属于此类,村落南面海岸的延伸部分也同样如此吧。位于后地(腹地)的背斜构造如第八图所示。并且该岛西北部的大沟附近的石灰岩也具备相同性质。
珪岩-粘板岩互层中,有的地方珪岩特别厚。位于“へ”字形的弯曲处36.0米高的丘陵上,以及其以西700米远处的丘陵上。位于后地(腹地)的珪岩中也蕴含着褐铁矿,形状与“关东州”本土所见的并无二致。该阶的外部最上层有厚达30米的珪岩层,由于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中间较于两侧稍高出一些,呈现出了特殊的地形。珪岩-粘板岩互层中也会出现没有珪岩、几乎都是粘板岩的情况。在56.6米丘陵的东南侧就能看到这个现象。
粘板岩里还会夹杂0.7-2米厚的扁桃状石灰岩层。位于56.7米丘陵东南侧的海岸上(螺旋石灰岩海岬的东面),就有粘板岩与石灰岩的互层外露出来。
如前文中(原文第一、第十五页)所述,在“关东州”本土,南山阶可以分成a、b、c三层。a和c层主要由粘板岩构成,b层则富含珪岩。西岛的南山阶从整体来看珪岩较为丰富,可以与b层相提并论。而能与a、c两层相当的目前似乎还没出现。其原因可以解释为西蚂蚁岛上的南山阶被其上下地层,即关东统、三十里堡阶以及逆断层所隔开。
另外,在西岛东南端的东南方向1150米、东岛的正南方向1250米的海面上,可以看到一块被称为“火石”(Huo-shi)的礁石,据渔民讲,这块礁石是由和西岛上同样的火石(即珪岩)形成。因此也可以看作这块礁石是由南山阶的珪岩构成的。
(三)三十里堡阶 本阶位于西岛村落的后方,向西北偏北方向延伸并外露出来。主要由标准的巧克力色或紫色片状的粘板岩构成。其中夹杂着一两层5-10米的青灰色石灰岩层。粘板岩中有Redlichia chinensis的Crandium存在痕迹,显然说明了本阶属于三十里堡阶,层厚约为60-70米。
(四)阎家楼阶 本阶位于西蚂蚁岛村落一带。可见厚度约为120米。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位于“关东州”本土的此阶层厚可以达到180-450米,所以外露在该岛上的闫家楼阶恐怕只是一小部分。该岛上所发现的与“关东州”本土的阎家楼阶不同,大部分是由石灰岩(青黑色、青灰色、浅青灰色的薄板状)层构成,也有少量紫色碎泥岩夹杂其中,最底下部分有和带状绿灰色粘板岩互层的现象。
(五)七顶山统 本统外露在东岛西南部的凸出部分上端约330米的位置处。岩石大部分为青灰色、浅灰色以及黑灰色薄板状的石灰岩。且其中部至上端包含着寒武系的化石。在该岛的最上部有着厚度15米的蠕虫状石灰岩层。以上所述的所有地层均属于笔者曾记录过的七顶山统c层,a、b层在蚂蚁岛并未出现。
(六)荞麦山统 本统在东蚂蚁岛形成向斜层,其外露出来的区域占据了该岛大部分。本统的层序与“关东州”本土的相同,层厚约达470米,相较于“关东州”的更厚一些。a(地质图的Cm1)最下方的大螺旋石灰岩层在西大山的西南侧山腰处绵延外露。厚度约为5米。b(地质图的Cm2)结晶质白云岩层厚度为110米,几乎全部由黑灰色的细粒结晶质白云岩组成。村落东面的海岸里夹杂着数米黑色薄板状石灰岩层。c(地质图的Cm3)蠕虫状石灰岩层厚度为35米,贯穿西大山及后山的最高点附近。d(地质图的Cm4)含有团块的结晶岩白云岩层厚度为320米,占据了该岛的大部分。岩质为青灰色或浅青灰色的细粒结晶质。
(七)爱川统 本统外露在相当于东岛向斜轴的村落西部。岩石与“关东州”本土的相同,为黑色板状石灰岩,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方解石脉。因为此次调查紧迫,很遗憾并未找到化石,不过可以从与荞麦山统之间的联系以及岩质看出,本层明确属于爱川统。
地质构造 地质上一般来说,如前所述构成西蚂蚁岛的地层形成倒转层,东岛的地层形成接近倒转的向斜层。位于西岛的从关东统上部到阎家楼阶的地层走向是西偏北20-50度、西南偏南并朝西南倾斜50-80度。走向有时也会变成西偏北55度或5度,并偶尔有倾斜下降到40度的情况。村落北面的阎家楼阶在东北偏东处倾斜70-80度。此外,正如已阐述过的那样,在西岛的东南角处明显有背斜的存在(第八图)。然而作为整体来看,就需考虑到这个背斜是倒转层的局部弯曲了。
察看了东岛的地层方位后发现,在东北部的后山上,荞麦山统走向是西偏北15-40度、西南偏西方向倾斜60度。另一方面,位于西大山附近的荞麦山统走向大多数是西偏北40-50度,不过也有走向变为60-70度的时候。倾斜多为75-90度,朝向时而是西南,时而是东北方向。也就是说东岛的向斜层并非对称状,其轴面与其说是垂直,不如说向东北方向倒转了约15度,并且向斜略微倾向于西北方向。此外,东岛西南端的海边悬崖中,七顶山统石灰岩层形成剧烈的褶皱,然而这被公认为只是局部的构造。
如此一来,可以想象构成东西两座蚂蚁岛的地层,从整体上来看形成倒转向斜层,而一部分形成小规模的褶皱。
位于西岛的(一)南山阶和关东统之间、以及(二)前者和三十里堡阶之间,都在冲断接触的关系里,此情况已在层序的部分说明过了。(一)的关系如第九图的略图所示,外露之处大体能明确,并且马家屯阶面向东南愈发变窄,最后逐渐消失(参照地质图及第六图),另外被认为是南山阶下部的物质也并没有出现,对这一事实也会加批注。(二)的关系也能从外露部分明确看出。换言之,可以观察出从村落往西北方向去的道路旁的南山阶珪岩,附着在含有Redlichia的三十里堡阶的紫色粘板岩上。
上述倒转向斜构造也被认为和这些逆断层一样,皆由西南方的侧压力挤压形成。
可以推测这些逆断层是“关东州”本土的南山逆断层的延伸。根据其它报道(二)的附图所示,这些逆断层走向为西北偏北,中途由于东北偏北的正断层而产生了交错。
和“关东州”本土的一致,褶皱以及逆断层生成后会出现正断层。其方向的类型、顺序也和“关东州”本土的相同。首先是西北偏西方向(以断层走向为准)出现,其次是东北偏北最后是西北偏北方向断层出现。
西北偏西的断层贯穿了西岛“へ”字的弯曲部分。虽然其外露部分尚不明确,但就如地质图中所示,可从岩层的差异中推断出来。并且,“へ”字的尖端区域出现的珪岩-粘板岩互层被认为与西岛的东南部的相当,所以若是水平位移并不明显,就需考虑到南面陷落的情况。其落差如不考虑水平位移的话约为430米。该断层向东南偏东方向延伸,到达金州城(参照附图二)。东北偏北的断层之一在西岛东南角处。在此处不仅两侧岩石不同,之前也阐述过,岩脉沿着断层出现。这个断层东部陷落,如果忽略水平位移不计的话,落差约300米。在令山丘陵中及其东侧,平行断层走向为东北偏北。“へ”字的尖端部分及东岛后山的西北海崖处有东北方向的断层,不过貌似规模都很小。脉岩沿着这些断层侵入其中。
西北偏北方向的断层在西岛东南端外露出来(第八图)。由于东侧陷落,落差约为250米左右。
三、鹿岛(Lu-tao)地形图之荞麦山
位置、地形 鹿岛属于大魏家屯会荞麦山屯,位于荞麦山(181.6米)的西南偏西的海上,距离陆地的最短距离约900米。该岛朝西北偏西方向延伸成纺锤状,长度为1500米,宽幅近1000米。岛的最高点(100米)稍微偏向东南偏东方向,以它为中心,遍布着组成鹿岛的大部分的丘陵。以鹿岛的此主要部分和近50米的鞍部为界线,该岛的西北偏西部有72.2米高的小丘陵。一般来说岛的北斜面较为平缓,与之相对南斜面的倾斜很陡。海岸几乎全是5-20米的悬崖,只有在北海岸中央部的人家(该岛此处有三户人家)附近以及东南偏东突出部的崖下有海滨。海崖的最高处在南部,最大高度达到50米。海岸线非常简单,仅在西北偏西部的72.2米丘陵以南有个小海湾。
地质 关于鹿岛的地质,早于笔者,在昭和五年的春天,满铁地质调查所的坂本理学士就实地考察过了,凑巧从他那里得到了一些预备知识。借此机会向他表示我的感激之情。鹿岛全由爱川统构成。该岛的爱川统为黑色板状的石灰岩层和云形石灰岩层的1-3米互层,其中一部分如断面图所示、是黑色板状石灰岩层和青灰色细粒结晶质白云岩层的各约2米的互层,出现在从北侧的缓坡面起经过鞍部至西南海岸一带。村落西部的海崖以及72.2米丘陵的南部海崖也有该互层外露。黑色板状石灰岩以及云形石灰岩中蕴含着丰富的Actinoceras和Stromatopora的化石。
爱川统在鹿岛的主要部分略接近水平,形成平缓的波状褶皱,但从中央部起到西北偏西处,向东北偏北(偶尔东北偏东)延伸,并向西北偏西倾斜约20度。其中,鞍部附近及西北偏西的尖端附近,如断面图所示,呈现十分剧烈的褶皱。在72.2米丘陵南侧海崖的外露之处,还可以看到横卧在西侧的小褶皱(第十二图)。
在距离鹿岛500米东南偏东的海上有座被称为青鱼砣的小岛。由于海浪过于汹涌没能进行实地考察,远望小岛,走向为东偏北35度,向东南倾斜10度,似乎由爱川统石灰岩层所构成。
四、范家砣子(Fan-Chia-to-tzu)地形图之荞麦山
位置、地形 范家砣子岛位于前面所说的鹿岛的东南方约4公里处,是距离大魏家屯会后石灰窑屯后石灰窑子西南方约4公里处海上的一座小岛。其轮廓为长边面向西北偏西的矩形,长边及短边的各自长度为660米及450米。该岛是海拔略超过40米的低矮丘陵性岛屿,西南部高、东北部低,山谷大致由西南向东北方绵延。海岸除了东北角之外全是5-- 15米的海崖,崖下没有海滨。在东北角有朝向东北偏东的尖突的沙嘴,在其底部有三户人家的住处。
地质 该岛呈西北(北35—西50度)走向,由向西南倾斜的(西部60—70度,其他部分为40度)金州统南山阶及关东统马家屯阶构成。其余的不过是在西南角的岬角上有风化的盐基性岩。该盐基性岩的方向在东偏北25度,形成宽幅为3米的小岩脉,侵入南山阶珪岩及粘板岩中。
马家屯阶在范家砣子的东北部及西北角很发达,厚度至少有200米。岩石和其他地方的相同,呈淡青灰色或淡紫色,为薄板状硅质石灰岩,多数是与淡绿色或淡紫色的粘板岩叶片的互层。该石灰岩有时也被使用在石墙上。马家屯阶还出现在该岛东南端,以断层为界与南山阶相连。另外在岛的西南端的岬角上显露出酷似上述的外露岩脉下方的马家屯阶的硅质石灰岩。在其附近,与南山阶的珪岩及粘板岩的关系还不明了,恐怕在两者之间有断层(西北偏西)延伸。
占有范家砣子岛大部分的南山阶厚度为370米以上。一般来说,下部是绿色粘板岩,外露在该岛的上部是珪岩与粘板岩的互层。有时珪岩会厚一些。在南部海岸上还有上部层外露出来。根据对其中一部分的观察,发现它是0.4米的珪岩层和0.7—2米的粘板岩层的互层。在南海岸中央部的珪岩里,蕴含着褐铁矿。
构成范家砣子的这些地层,如前面所述形成了简单的单协构造。正如上述,断层位于东南端及西南端。就东南端露出地面的断层来说,看上去走向为东偏北80度,向北倾斜40度。西南端的断层走向为西北偏西,和东南端的为同一物质。大致测量其落差在250米以上。
如此可以看出,范家砣子本身的地质构造是比较简单的,但要探讨该岛和对岸本土的地质关系的话,其周围的地质构造却绝不简单。相对于阐明前石灰窑屯周围的复杂地质构造来说,有关于范家砣子岛的知识依据少之又少。七顶山统以上的地层出现在对岸本土上,在范家砣子,马家屯阶和南山阶朝向海面形成正规的倾斜,这一事实暗示我们,范家砣子与对岸之间存在断层,本土这一面比范家砣子要低。从前石灰窑屯附近到金州附近,这一范围内据笔者观察该断层为自西南向东北延伸的逆断层,此判断应该是最恰当的。这也就是笔者所说的金州逆断层,构成范家砣子的地层应该是金州逆断层的一部分。
五、长岛(Chang-tao)及荒砣子(Huangto-tzu)地形图之七顶山
位置、地形 长岛(也叫长岛子)是一个狭长的岛屿,位于从老虎山会老母架丘陵的西北尖端西嘴子的西北偏北300米的海上到西北偏北3000米之间。其宽幅为200—400米,最西北偏北处为最宽,达到500米,中央部最窄,不超过100米。在最西北偏北处,该岛呈弯曲状向西北偏西突出,通过沙洲与一小岛连接。后者的西南方海中有明礁,在300米外的西南偏西处有一座叫做鞍子山的周长600米的小岛。长岛是类似西蚂蚁岛的丘陵性岛屿,西北偏北的最高点是53.6米,东南偏南的最高点是44.7米。海岸几乎全由10米—20米的海崖构成,崖下有因海蚀而成的平坦状暗礁。
荒砣子是位于长岛东南部与老虎山会后海屯老窑子(刁虎嘴)之间的小岛,其平面形状是一个等边三角形,以南北走向的长450米的东岸为底边,高度为225米。最高点在东侧的中央部,高度为35.3米。海岸大部分都是悬崖,但在东南端有向南延展的沙嘴。
地质 长岛的走向为西偏北25—40度,由向西南倾斜40—50度的南山阶珪岩、粘板岩、珪岩—粘板岩互层、阎家楼阶石灰岩、含云母粘板及恐怕是三十里阶的粘板岩、石灰岩构成。
荒砣子走向为西偏北12—20度,由向西南偏西倾斜50—60度的七顶山阶及荞麦山统基底的大螺旋石灰岩构成。
此次没去到叫做鞍子山的小岛,远望貌似由西北走向的向西南倾斜50度的石灰岩构成。那恐怕是属于七顶山统的吧。
构成长岛大部分的南山阶从上限到约300米的区域,是由白色珪岩层、珪岩—粘板岩互层、灰绿色粘板岩层构成。最上部是厚度约35米的黄色及紫红色粘板岩层,其下方是约150米的珪岩—粘板岩互层。该层中的珪岩层有时变厚,从53.6米丘陵经由狭窄处到达东南端,在此区域内形成丘陵。据在东南端的观察,珪岩—粘板岩互层是由粘板岩层5—50厘米,珪岩层2—4厘米的比例交错而成的,粘板岩层本身是由粘土质叶片和硅质叶片的0.3—1毫米互层构成。珪岩—粘板岩互层之下存在20—50米的灰绿色粘板岩层。并渐次变窄,逐渐消失在东南部。另外,在灰绿色粘板岩层下面貌似存在着硅岩—粘板岩互层。
被认作是三十里堡阶的物质出现在西北部,由覆盖南山阶最上部粘板岩层的30米青黑色(泥灰质?)石灰岩层和其上20米的紫色粘板岩层构成。虽然在这里面没有发现化石,但是从岩质、层序来看是应该可以确定的是,与三十里堡阶相当。
阎家楼阶出现于西北的突出部,在距下限300米之间的区域内。和其他地方相同,由青灰色石灰岩层和紫灰色含云母粘板岩层构成。在距离下方约100米的层位里存在含有Girvanella的石灰岩层。
七顶山统构成了荒砣子的大部分,在该岛上出现的范围是从上限到厚度为260米的层位之间。几乎全部由黑色板状石灰岩层构成,粘土层的叶片夹杂在上部,有时还有呈团块状的石灰岩,或是鲕鱼状的石灰岩。在距上限30米的层位里有约6米的蠕虫状石灰岩层。在黑色石灰岩中有很多上部及中部寒武系的化石。
在荒砣子的西端,外露出约6米的荞麦山统底部的大螺旋石灰岩层。在该岛东南端的沙嘴底部,有宽幅为1.6米的紫黑色紧密脉岩,在西偏北55度方向侵入七顶山统石灰岩中。
构成长岛及荒砣子的地层如上所述呈单斜状,因为前石灰窑子出现在荒砣子对岸的刁虎嘴上并向东南倾斜,所以可以推测荒砣子和刁虎嘴之间,在靠近后地(腹地)的海底存在着向斜轴。另外构成鞍子山的大多是七顶山统,从走向来判断的话,可以认为是荒砣子七顶山统的反复。因此可以推测是在鞍子山以西,与长岛平行的西北—东南走向的东北面陷落的断层。这是贯穿七顶山村落、于岛子的断层的延长。还有,构成长岛的地层和对岸的王家滩、周家隈子周围的地层之间有出入,长岛侧偏向东北。因此长岛和西嘴子之间应该存在断层(可能是东北偏东)吧。
[1]松下进关于“关东州”金州附近的地质[R].旅顺工科大学报告第一卷第一号,昭和五年.
[2]Susumu Matsushita.On the Mesozoic and Tertiary Crustal Movements in the Kuan-tung Province,South Manchuria,Proc[Z].Imp.Academy,1931,7(7).
[3]小林贞一.关于南满北鲜发达的奥陶纪层[J].地质学杂志,435—438号,昭和四—五年.
[4]小林贞一.北支那及满鲜的奥陶纪层(同小林氏著奥陶纪第七章)[Z].岩波讲座,昭和六年.
Geology of the Northwest to the Northern Islands of Jinzhou,Kanto Prefecture
YANG Hua
(College of Japanese,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The geographic area of Kwantung Province is roughly the same as that of Dalian today.At the beginning it was occupied by Russian in 1899 before falling into the hands of Japanese in the Russo-Japanese War and was returned to the embrace of the motherland in half a century.In the decades of occupation,for the needs of ruling people,Russian and Japanese have investigated deeply Kwantung Province covering political,economic,geography and other aspects.This paper covers the geographical study of the islands by Bohai and Kwantung Province by Japanese scholars in 1930s to give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related islands from location,topography,geology and geomorphology,whose academic value fi lls both the gaps of the geographical research of Kwantung Province that Japan invaded China and conducted the illegal research of geography resources in China.
fi ve islands of Jinzhou; geological survey; Jinzhou reverse fault
译者按:“关东州”的地理范围大致与今天的大连市相当。这里自1899年被俄罗斯强租伊始,又于“日俄战争”后落入日本之手,历经近半个世纪的磨难,方回到祖国的怀抱。在为列强所据的数十年间,俄国与日本为统治的需要都在“关东州”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调查。其调查范围涵盖了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等多个方面。本文是日本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对“关东州”渤海一侧的部分岛屿进行地质研究的报告。该报告从位置地形、地质地貌等多个方面对相关岛屿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该报告一方面填补了“关东州”地理研究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另一方面,该报告也是日本侵略我国,对我国地理资源开展非法调查研究的铁证。
P942
A
1008-2395(2017)05-0038-09
2017-06-06
杨华(1977-),女,副教授,主要从事日本语言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