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山溪鲵属分布及保护对策

2017-11-16黄棨通龚大洁张海军左甲虎南旭梅

野生动物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山溪亚区栖息地

黄棨通 龚大洁 张海军 左甲虎 南旭梅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兰州,730070)稿件运行过程

我国山溪鲵属分布及保护对策

黄棨通 龚大洁*张海军 左甲虎 南旭梅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兰州,730070)稿件运行过程

山溪鲵属;地理分布;种群现状;保护对策

山溪鲵属(Batrachuperus)现已知7种,为我国特有种。主要分布于横断山脉及其附近山区,生活于海拔较高的山区溪流内,成体性成熟后将卵产于流速较缓、石块居多的溪流内。成鲵主要营水栖生活,以虾类和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等为食。通过分析其地理分布后得知:我国所特有的7种山溪鲵均为横断山型,在东洋界均有分布;而古北界仅分布3种,主要分布于青海藏南亚区。其中山溪鲵与西藏山溪鲵分布最广,而其他5种则分布狭窄。该属物种作为我国传统藏药,具有治疗跌打损伤和关节疼痛等作用。由于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其市场价值不断攀升,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为过度捕捉导致该属物种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面临易危、濒危甚至灭绝的危险。本文通过梳理山溪鲵属的分布范围以及现状,分析了导致以山溪鲵属为代表的两栖类物种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保护对策。

山溪鲵属(Batrachuperus)隶属于两栖纲(Amphibia)有尾目(Caudata)小鲵科(Hynobiidae)。据费梁等[1]本属现已知7种,为我国特有种,包括山溪鲵(B.pinchonii)、西藏山溪鲵(B.tibetanus)、盐源山溪鲵(B.yenyuanensis)、龙洞山溪鲵(B.londongensis)、无斑山溪鲵(B.karlschmidti)、弱唇褶山溪鲵(B.cochranae)、太白山溪鲵(B.taibaiensis)[2-7]。该属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侧的横断山脉以及毗邻的甘肃和陕西南缘地区(即横断山脉及其附近山区),其分布区与小鲵属(Hynobius)、肥鲵属(Pachyhynobius)等属的分布区均不重叠,仅与普雄拟小鲵(Pseudohynobiuspuxiongensis)分布区重叠[8-10]。

山溪鲵属物种均为我国珍贵、稀有的濒危水生野生动物,被列入我国传统藏药药典,具有很高的药用、科研等经济和生态价值,俗称“接骨丹”、“娃娃鱼”、“羌活鱼”等。近年来,由于人为的过度捕捉、物种栖息地环境的污染、旅游开发等原因,导致该属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因此,全面了解我国山溪鲵属的资源现状,分析其地理分布和资源现状,提出更加科学的、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我国山溪鲵属的物种资源。

1 地理分布

山溪鲵属物种地理分布见表1[1-28]。该属分布地区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同时也是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东洋界和古北界的分界线,是中国自然地理和动物地理区划的关键区域[13]。

表1 中国山溪鲵属物种的地理分布

Tab.1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genus Batrachuperus in China

这7种山溪鲵属物种中:山溪鲵与西藏山溪鲵分布最广[9-10,18-19]。盐源山溪鲵则仅见于横断山中部,分布区较为狭窄[9-10,12]。龙洞山溪鲵与太白山溪鲵分布则十分狭窄,其中,龙洞山溪鲵仅分布于四川峨眉山龙洞河附近,而太白山溪鲵则分布于四川、甘肃与陕西三省交界处。无斑山溪鲵则多分布于四川、西藏以及云南三省交接处,丁义晶等[14]在青海省班玛县发现无斑山溪鲵,说明无斑山溪鲵分布范围可能相对较广。而弱唇褶山溪鲵由于生活于海拔3 500~4 000 m之间的高山区,仅有部分学者在研究中提到其仅在四川(宝兴、小金)发现有分布,其他地方迄今为止暂未发现。

张荣祖等[10]认为中国两栖类部分类群集中分布于喜马拉雅-横断山区的现象十分突出,约占所有两栖类的1/5,主要有山溪鲵属、齿突蟾属(Scutiger)等。因此我国所特有的7种山溪鲵均属于横断山型(表2)[1,3,5,8-10]。其中4种分布较为广阔,占总体的57.1%。另外3种分布相对狭窄,占总体的42.9%。

这7种山溪鲵中(表2),有3种分布范围横跨古北界与东洋界,且仅有这3种在古北界青海藏南亚区有分布,其原因有可能是西藏山溪鲵、山溪鲵和无斑山溪鲵多生活于海拔2 000~4 000 m之间的山区溪流内,而青海藏南亚区多为山地森林(针叶林与针阔混交林)与山地草甸(草原与灌丛)的交错,适宜于这3种山溪鲵属物种的生存。而其余约占总体的57.1%的4个物种仅分布于西南山地亚区,张荣祖[9-10]认为该亚区包括大部分横断山脉区域,从南部的高黎贡山到北部的甘孜、阿坝地区,地势多为由北到南逐渐变低的高山峡谷,有利于南北方动物的交流。胡其雄[8]认为,横断山区由于得天独厚的亚热带地理位置与较复杂的山势,有利于物种的保存和分化,因而我国独有的无尾目(Anura)4个属,均集中分布在横断山区。因此,横断山区也是山溪鲵属物种较为集中分布的区域。

表2 山溪鲵属物种分布型

Tab.2 Distribution type of genus Batrachuperus

MX—蒙新区(a.东部草原亚区,b.西部荒漠亚区,c.天山山地亚区);NE—东北区(a.大兴安岭亚区,b.长白山亚区,c.松嫩平原亚区);N—华北区(a.黄淮平原亚区,b.黄土高原亚区);QZ—青藏区(a.羌塘高原亚区,b.青海藏南亚区);SW—西南区(a.西南山地亚区,b.喜马拉雅亚区);C—华中区(a.东部丘陵亚区,b.西部山地高原亚区);S—华南区(a.闽广沿海亚区,b.滇南山地亚区,c.海南亚区,d.台湾亚区,e.南海诸岛亚区)

分布型:Hc—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横断山为主)

MX:Mongolia Xinjiang region(MXa.Subregion of the Eastern grassland,MXb.Subregion of the Western desert,MXc.Subregion of Tianshan Mountain);NE:Northeast region(NEa.Subregion of Daxinganling,NEb.Subregion of Changbai Mountain,NEc.Subregion of Songnen plain);N:Northern region(Na.Subregion of Huang Huai plain,Nb.Subregion of loess plateau);QZ:Qinghai Tibet region(QZa.Subregion of the Qiangtang plateau,QZb.Subregion of the Southern Qinghai Tibet);SW:Southwest region(SWa.Subregion of the Southwest Mountainous,SWb.Subregion of Himalaya mountain);C:Central China(Ca.Subregion of the eastern hilly plain,Cb.Subregion of the Western mountain plateau);S:South China(Sa.Subregion of the Fujian and Guangdong coast,Sb.Subregion of the Southern Mountain in Yunnan,Sc.Subregion of Hainan,Sd.Subregion of Taiwan,Se.the islands of the South Asia subregion)

Distribution type:Hc.Hengduan Mountains

在西部山地高原亚区分布的4个物种中,其中除太白山溪鲵缺乏数据外[6],其他3种物种均在该亚区或该亚区的边缘地区有分布。张荣祖[9-10]认为,山溪鲵在西部山地高原亚区的边缘地区也曾有记录。而弱唇褶山溪鲵现今也仅在西部山地高原亚区的四川(宝兴、小金)处有记录,其他地方暂未发现。因而,在西部山地高原亚区确切有记录的仅有2种,占总数的28.6%,其余2种仅在边缘地区曾有记录。

综上所述,我国7种山溪鲵属物种在东洋界均有分布。而在东洋界和古北界均有分布的仅有3种,在古北界仅在青海藏南亚区有分布,占总体的42.9%。

2 种群现状

依据《中国两栖动物彩色图鉴》[2]、《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鉴》[3]、《中国物种红色名录》[4]、《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5]的划定,该属物种的IUCN等级为:易危(VU)5种(山溪鲵、西藏山溪鲵、盐源山溪鲵、龙洞山溪鲵、无斑山溪鲵),濒危(EN)1种(弱唇褶山溪鲵),数据缺乏(DD)1种(太白山溪鲵)(表3)。

表3 中国山溪鲵属物种种群及栖息地现状

Tab.3 Population and habitat status of genus Batrachuperus in China

注:EN—濒危;VU—易危;DD—数据缺乏;“—”暂无确切资料

太白山溪鲵没有较为详细的资料,致使国内较多学者认为该物种为无效种,但Frost等[7],Xia等[21],Fu等[22]从地理分布以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认为该物种为有效种

Note:EN.Endangered;VU.Vulnerable;DD.Date Deficient;“—”.No information available

There are no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theB.taibaiensis,so that more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species is ineffective in China,but Frost et al[7],Xia et al[21],Fu et al[22]suggest that the species is an effective species based on it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molecular biology

我国两栖类资源丰富,而分布在我国的特有种、特有属是我国两栖类资源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如今,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导致中国特有两栖类种群数量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其中,部分物种已面临灭绝的危险,例如:龙洞山溪鲵、弱唇褶山溪鲵。作为我国传统藏药的山溪鲵属物种,由于具有治疗跌打损伤、关节疼痛等独特的药用价值[15,29],使该物种在市面上的收购价格急剧飘升,尤其以西藏山溪鲵最为明显[23]。因此在偏远、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山区,部分村民常于每年7~8月进山捕捉该属物种成体,且在村民家中存放大量晒干用以出售的成体[18,23]。山溪鲵属物种多栖息于海拔较高的山区溪流内,该地区植被茂密,自然环境较好,使部分开发商用以开发旅游区,吸引游客用以增加经济收入,导致该地区环境遭到污染,使该属物种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例如山溪鲵在贵州东南部已有60多年未见(表3)。

江建平等[16]认为,两栖类致危因素主要可归为6类,其中有3类直接或间接性与人为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均会导致两栖类种质资源急剧下降,栖息地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出现部分物种在原纪录地区灭绝的情况,例如滇螈(Cynopswolterstorffi)[30]。江建平等[16]在对两栖动物受威胁现状进行评估时,发现我国有312种受到栖息地退化或丧失的影响,而城市化、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以及道路、管网的改造、水电工程建设等是导致栖息地退化的主要因素。罗玉梅等[31]、闫永峰等[32]分别报道了道路对两栖类种类的影响,并认为道路建设对两栖类干扰最大。

近年来,众多学者认为两栖类种群数量的下降不仅与人为因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还与自然因素有很大关联,如:地震[33]、全球气候变暖[34]以及紫外线[35]等很多自然因素均会导致两栖类种群数量下降。

3 保护对策

3.1 加强对濒危物种以及中国特有物种的保护

据牛恒立等[29]统计,我国特有的7种山溪鲵属物种均有治疗骨折的药用价值,属于我国珍贵、稀有的药用两栖类动物。其中龙洞山溪鲵、盐源山溪鲵以及弱唇褶山溪鲵分布范围极其狭窄,仅在四川盆地及附近有所分布。因此保护山溪鲵属动物对于保护我国两栖类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可采取以下措施保护我国濒危以及特有物种。

3.1.1 加强对科学研究和对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的监督。科学研究过程中难免会对濒危及特有物种造成一定危害,因此在科学研究中应尽量减少对物种的伤害,采用非伤害性或非损伤性方法取样[36-37]。

3.1.2 对分布极其狭窄、种群数量少和被列入濒危、极危以及特有种的物种(如山溪鲵属),可采取适当的繁殖措施(如人工保育措施)[37-38],迅速扩大其种群数量,便于增加种群密度,以开展进一步的科研等。

3.1.3 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可采取架设高桥、选择合适地段、减少水污染、减少非法开采等措施来减少对濒危物种及特有种的伤害。

3.2 加强对山溪鲵属种群数量的调查统计

在我国,两栖动物的系统分类与地理分布研究已有较好的基础[39],并已建立“中国两栖类”信息系统[6],有利于社会各界人士去了解两栖类。但对于两栖动物资源、种群数量以及种群动态等缺乏具体的调查统计,2007年国家林业局开展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也仅调查了13种两栖动物[39]。因而,为了解两栖类的资源现状、种群数量、种群动态变化、栖息地受威胁状况等现状,需制定一套针对两栖动物保护的全国观测计划,在山溪鲵属物种较为集中分布的地区,建立物种及生态观测站,每年投入一定人力物力用以观测其种群动态及生态环境的变化,并详细记录、分析山溪鲵属的种群现状以及种群动态,从而提出一套针对山溪鲵属物种的保护对策,并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力依据。

3.3 加强对山溪鲵属物种栖息地的保护

由于两栖动物对栖息环境的依赖性极大[24],因此生态环境的破坏、丧失则是导致两栖类物种数量下降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34]。山溪鲵属物种营终生水栖生活,多栖息于石块居多、两岸植被繁茂、地面极其阴湿的山区流溪内,因而溪流的流速是决定其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25]。成体和幼体在对栖息地环境的选择上具有较大差异,由于成体抵抗水流冲击能力较强,多栖息于底部以沙砾、沙石混合的流溪主流缓水区;而幼体抵抗水流冲击能力弱,多栖息于回水区的浅滩处[18,25]。因此栖息地流溪的水质、水流、酸碱度等众多因素均会影响到该属物种。例如:杨莉[18]以及徐剑等[26]对西藏山溪鲵繁殖栖息地溪流的水温、pH值等进行测量时发现,西藏山溪鲵常选择水温约10℃左右、pH在5.4~6.35之间的溪流中进行繁殖。因此,若生态环境遭到轻微的变化,便会影响到山溪鲵属物种繁殖的情况,甚至会导致繁殖期幼体死亡。

近年来由于人类各种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的开展以及人口的激增,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例如由于旅游区的开发以及过度获取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物种栖息地环境的丧失和片段化[27]。最终由于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导致动植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致使濒危、极危及特有物种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因而在对山溪鲵属栖息地的保护中,可采取以下措施。

3.3.1 对于分布范围极其狭窄、分布区域破碎化以及已丧失原来生境的物种,如盐源山溪鲵等可实施就地保护,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根据不同物种的栖息地环境,加强对种群和原生生境的保护,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尽可能进行就地保护,建立针对以山溪鲵属为代表的濒危及特有物种保护区。并针对不同物种采取相应的有效保护措施,特别是对立地条件要求严格或垂直分布严格的物种,应进行有效的就地保护措施[28],例如甘肃天水建立的秦州大鲵自然保护区等。

3.3.2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因此每年用于农牧业的农药、化肥等逐年增加,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动植物资源更是与日俱增。更有许多工厂等直接将废水排入江河湖泊中,导致自然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两栖动物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极度恶化,最终致使众多动植物失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使得两栖动物数量大量减少,处于濒临灭绝的现状[24]。因此,首先应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严格控制一切工厂设施排放废水、废料,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通过各类传播方式开展生物防治、保护环境和减少使用农药化肥的宣传教育。其次,对已经受到环境污染影响的山溪鲵属物种,可采用迁地保护措施。在生态环境较好、符合该物种栖息要求的自然条件下,建立物种繁殖育种及迁地保护基地,用以深入研究该属物种。

3.4 加强教育及相关法律的宣传和执法强度

利用有效的媒体传播方式,让广大群众了解濒危、特有物种在我国生态系统和农林牧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对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而山溪鲵属物种均生活于高海拔、有大量虾类、食物资源丰富的山区溪流内,该水流区域内底部多以沙、石混合类型为主,因而其对生活水域要求很高,可以作为判断该地区生态环境以及水质情况的指示物。然而,山溪鲵属长期生存的地方也是人类活动随意接触的地区,人类活动对山溪鲵属物种会造成严重伤害。因此,各类高校以及研究机构应与相关部门协调,对恶意捕杀濒危物种和破坏特有物种栖息地的违法人员,要从重处罚,严格执法。杜绝一切对保护动物及栖息地环境造成破坏的恶意行为。

综上所述,建立两栖类生态监测站、加大两栖类种群数量统计以及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尤为重要。同时,也应该利用有效的媒体方式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相关法律,加大对非法买卖保护动植物以及非法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处力度。

[1] 费梁,胡淑琴,叶昌媛,等.中国动物志:两栖纲 上卷 总论 蚓螈目 有尾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 费梁,叶昌媛,江建平,等.中国两栖动物彩色图鉴[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 费梁,叶昌媛,江建平.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鉴[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 汪松,解焱.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二卷 脊椎动物上册 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 蒋志刚,江建平,王跃招,等.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J].生物多样性,2016,24(5):500-551.

[6] 中国两栖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EB/OL].[2017-07-11].http://www.amphibiachina.org.

[7] Frost D R.Amphibian species of the world:an online reference.V6.0[DB/OL].[2017-07-11].http://research.amnh.org/herpetology/amphibia/index.html.

[8] 胡其雄,江耀明,赵尔宓.横断山脉与两栖类进化的关系[J].两栖爬行动物学报,1985,4(3):225-233.

[9] 张荣祖.中国动物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0] 张荣祖.中国动物地理[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1] 费梁,叶昌媛,田婉淑.山溪鲵属的分类探讨及一新种的描述[J].动物分类学报,1983,8(2):209-219.

[12] 费梁,叶昌媛.小鲵科的地理分布特点、分化中心及亲缘关系的探讨(两栖纲:蝾螈目)[J].动物学报,1984,30(4):385-392.

[13] 王贵虎.北方山溪鲵的谱系地理学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14] 丁义晶,王贵虎,陈振宁,等.青海省发现两栖纲小鲵科无斑山溪鲵[J].动物学杂志,2014,49(3):428-431.

[15] 金义文,刘炯宇,江建平,等.中药材羌活鱼基原考订[J].中药材,2005,28(9):838-841.

[16] 江建平,谢锋,臧春鑫,等.中国两栖动物受威胁现状评估[J].生物多样性,2016,24(5):588-597.

[17] 李益得,杨道德.中国有尾两栖类特有种分布现状及保护建议[J].四川动物,2012,31(6):995-999.

[18] 杨莉.太子山西藏山溪鲵种群生态学及保护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8.

[19] 杨莉,龚大洁,牟迈.中国小鲵科(两栖纲:有尾目)研究现状与资源保护[J].生态学杂志,2008,27(1):111-116.

[20] 熊建利,朱文文,孙平.小鲵科中国特有属及物种组成[J].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2010,11(1):55-58.

[21] Xia Yun,Gu Haifeng,Peng Rui,et al.COI is better than 16S rRNA for DNA barcoding Asiatic salamanders(Amphibia:Caudata:Hynobiidae)[J].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2012,12(1):48-56.

[22] Fu Jinzhong,Zeng Xiaomao.How many species are in the genusBatrachuperus?A phylogeographical analysis of the stream salamanders(Family Hynobiidae)from southwestern China[J].Molecular Ecology,2008,17(6):1469-1488.

[23] 闫礼,龚大洁,杨莉,等.高原珍稀两栖动物——西藏山溪鲵[J].生物学通报,2009,44(8):13-14,封3.

[24] 龚大洁,牟迈.甘肃有尾两栖动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四川动物,2006,25(2):332-335.

[25] 韩曜平.秦岭西藏山溪鲵的生态分布及适应[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6(2):68-71.

[26] 徐剑,陈鉴潮.西藏山溪鲵繁殖生态的初步观察[J].动物学杂志,1992,27(5):33-36.

[27] 张峥嵘,汪永涛,苏志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应采取的措施[J].吉林林业科技,2003,32(4):33-36.

[28] 王宏元,柴丽红,李忻怡,等.中国11种有尾两栖动物生存状况的统计评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2):73-75,82.

[29] 牛恒立,陈晓东,马中兴,等.甘肃民间中药接骨丹的药名和基原辨识[J].中成药,2015,37(7):1557-1561.

[30] 何晓瑞.我国特有种滇螈的绝灭及其原因分析[J].四川动物,1998,17(2):58-60.

[31] 罗玉梅,王卓聪,王超,等.长白山路域两栖类动物损失调查及保护[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6(1):108-112.

[32] 闫永峰,李希明.道路对两栖类种群的生态学影响[J].生物学通报,2008,43(9):10-13.

[33] 刘源,刘熹,李成,等.汶川地震对两栖动物栖息地的影响[J].四川动物,2013,32(1):7-11.

[34] 武正军,李义明.两栖类种群数量下降原因及保护对策[J].生态学杂志,2004,23(1):140-146.

[35] 屈婷婷,李丕鹏,聂颖,等.长波紫外线照射对花背蟾蜍肾脏结构损伤[J].生态学杂志,2012,31(6):1480-1486.

[36] 王宇,乔宁宁,邵晨,等.非伤害性取样在无尾两栖类保护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3):322-325.

[37] 万丽霞,李宏伟,孙立新,等.我国齿突蟾属(两栖纲:无尾目)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动物学杂志,2014,49(3):357-365.

[38] 赵智渊.秦巴山区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抢救保护措施[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39] 吴军,高逖,徐海根,等.两栖动物监测方法和国外监测计划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29(6):784-788.

Batrachuperus;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Population status;Countermeasures

Distribu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Batrachuperus Stream Salamanders in China

Huang Qitong Gong Dajie*Zhang Haijun Zuo Jiahu Nan Xumei

(College of Life Scienc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

There are 7 known species ofBatrachuperus,all endemic to China and mainly distributed across the Hengduan Mountains and nearby mountains.They usually inhabit and spawn in mountain streams at higher elevations where the flows are slow and streambeds have many stones.Adults live mainly in water and feed on shrimp and aquatic insects and their larvae.Analysis of it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showed that 7 species ofBatrachuperuswere Hengduan Mountains type,3 species of which only could be found in Palearctic mainly distributed the sub-area of Qinghai and southern Tibet.Among these,distribution ofB.pinchoniiandB.tibetanuswere wide and others were narrow.These species,as traditional Tibetan medicine in China,are used to treat injuries from falls,fractures,contusions and strains,and joint pain.Because of their unique medicinal value,the market price of these species has risen continuously,leading to excessive harvest by humans that has caused a sharp decline in populations.Some species are vulnerable,endangered and even locally extinct.In this paper,we review the distribution and status of the species ofBatrachuperus,and analyze the main threats to amphibian populations.We offer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2017-03-09

修回日期:2017-05-20

发表日期:2017-11-10

Q958.1

A

2310-1490(2017)04-682-07

黄棨通,男,24岁,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E-mail:1094005654@qq.com

*通讯作者:龚大洁,E-mail:gongdj@nwnu.edu.cn

猜你喜欢

山溪亚区栖息地
浅析福建深部高温岩体地震异常响应
阿尔茨海默病前扣带回亚区体积与认知损伤相关性
山溪
BEAN SCENES
基于海马亚区的阿尔茨海默病磁共振结构和功能连接研究
抵达栖息地
山溪
精神分裂症患者顶下小叶亚区水平灰质体积损害分析
故乡的山溪
最大的敌人(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