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电影的十大挑战
2017-11-16饶曙光
饶曙光
当前中国电影的十大挑战
饶曙光
2016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持续震荡,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已经呈现出独特形态、独特需求。如何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创新,激活电影产业发展的各种有效要素和资源,进一步形成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是当前中国电影产业亟须解决的命题。细致梳理当下中国面临的诸多挑战和问题,有助于厘清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以期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性调整,努力促进中国电影产业向质量型模式转变,有效延长中国电影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黄金机遇期,实现电影生态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中国电影繁荣发展的新景观。
中国电影 电影产业 挑战 结构性优化 新景观
2016年二季度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增速放缓乃至局部性下降的现实让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人忧心忡忡,今年春节档后国产电影的市场表现依然走低。截止2017年上半年,国产电影只拿到6天的单日票房冠军,其余多数时间都被好莱坞等进口片霸占。①由此关于中国电影的各种说法也不胫而走,比较流行的有“拐点说”“中场休息说”“挤泡沫说”等。毫无疑问,各种说法不是空穴来风,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一定层面上解释部分中国电影现象,但也都很难完全、精确概括中国电影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形势。确定无疑的是,当前中国电影面临众多巨大的挑战,有的是一直存在并且延续下来的,有的是在新的社会语境、文化语境背景下产生出来的。笔者针对产业化以来的中国电影发展历程,爬梳出十大挑战,尝试厘清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出现的各种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以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希望能够引起业界更加深入的思考、反思,以业界全体同仁的智慧和能量共同寻找、寻求有效的途径、手段和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做出有效、有力、有度的深刻调整,努力促进中国电影产业整体性向质量型模式转变,有效延长中国电影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黄金机遇期,创造中国电影繁荣发展的新景观。
中国电影十大挑战排在第一位的必然是好莱坞电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持续性挑战,这种挑战将贯穿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始终。笔者曾经反复强调,一切好莱坞都不是纸老虎,好莱坞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威胁应时时刻刻提示提醒,警钟长鸣。2016年下半年以来,好莱坞电影在中国上映的数量有所增加,客观地说大部分影片的质量和品质处于好莱坞电影中等水平,其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电影市场横行霸道,首先在于过去二十多年以来好莱坞电影已经喂养了不止一代中国电影观众,对主流观众的观影趣味和观影习惯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也在于我们部分电影企业和创作个人为了局部利益而放弃了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在资本的挟持下未能创作出足以在品质上、现代电影水平上可以对抗好莱坞的作品。再次,我们业界和学界对好莱坞电影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和系统,特别是针对好莱坞电影应变外部市场的能力估计不足:当我们自以为找到与其博弈的手段和方法时,却发现好莱坞一方面有强大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以不变应万变”,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变综合实力是中国电影一段时期内难以企及的。
当然,“好莱虎”猖獗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武松”也不多。对于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人而言,打铁先得自身硬,但品质的提升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过程,期间需要中国电影观众以及全社会更多的关爱和包容。事实上,电影美学最核心的问题是与观众的关系问题,因此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培育观众,引导观众,而且从现在起从娃娃抓起。我们在与观众的互动上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如果现在不将电影教育深入青少年的审美学习中,未来仍将难以有效可持续地与好莱坞电影博弈,无法取得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中国电影十大挑战之二是观众群体的结构性变化。首先是观众群体越来越年轻化的态势。2010年以来80后、90后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主流观众群体,2016年以后这种观众结构悄然发生变化,80后观众有所减退,90后观众成为主力,00后观众迅速崛起。根据2016年的调研结果,19—30岁人群是电影观众最主要的构成,占比高达75.7%,其中19—25岁观众占比46%。②随着迭代的更替,年轻观众的审美取向、媒介消费习惯、观影习惯都明显地影响着电影产业的走向,与观众结构变化相对应的是针对电影类型的审美情趣的变化。③以青春片为例,自2011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横扫华语电影市场到2013年《致青春》奠定类型怀旧气质的时段,恰好也是中国电影市场完成观众结构调整的阶段。青春片从一度受到热烈的追捧,到2015年以后出现效益递减,一方面是因为青春片类型创作和生产缺乏与时俱进的拓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因为电影市场主流观众群体发生变化,“过时的”青春片遭遇了90后、00后观众对“中年群体”怀旧情绪的集体抵制和嘲笑。如何针对新的年轻观众群体,在创作中回到生活本真状态,凸显青春阳光气质,开拓青春片创作的新境界,成为当前类型转换、类型拓展的难点。电影观众年轻化是全世界电影市场的大趋势,中国电影必须重视90后观众的需求,他们对电影叙事和电影技术有着天然的高标准,与年轻观众相匹配的好故事经过高科技的转换,或能有效提高中国电影的现代化水平,进而提高中国电影的国际话语权。
其次,中国电影观众群体的结构性变化还表现在随着三四五线城市电影院建设的加快,中国电影观众群体迅速下沉,从传统的北上广深、发达地方省会城市扩展到三四五线城市,成为中国电影新的增长点。但是,新观众的观影趣味处于某种游弋状态,观影习惯尚未养成,看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是过年而不是过日子。影院下沉初期,新观众因为长期没有受到好莱坞电影及其趣味熏陶和喂养,貌似更钟情于国产电影,因此《煎饼侠》《夏洛特烦恼》《唐人街探案》等穿插“流行元素”的国产电影在短期内迅速占据了二级市场,但随着新观众短暂热情的消逝,好莱坞电影的惯性吸引力很快就培养出“忠实粉丝”并对中国电影产生巨大的杀伤力。新观众的审美趣味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电影创作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给中国电影市场增添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今年的国产电影创作一定程度上退回旧有的保守创作轨道,缺乏进取心,过度依靠IP和粉丝营销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难以完全满足年轻观众的观影需求。整体而言,国产电影未能达到激活优势档期的预期效果,在面对需求侧突发的资本波动时,无法提供连续高质量的电影入市。面对观众群体的更新换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供给侧改革任重道远。
毫无疑问,中国电影市场总体上还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具有很强的可变性、可塑性,而且变化的强度和速度都是令人难以捉摸的。事实上,中国电影面对观众群体的结构性变化及其巨大挑战,不仅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而且也需要更多的智慧、能力和方法才能应对。
中国电影十大挑战之三是网络大电影的挑战。截止2016年6月,中国网络大电影出品公司已达843家,是院线电影出品公司的2.1倍。2016年网络大电影的产量是2500部左右,而同年院线电影上映376部,业内人士预计2017年网大产量将会达到3000部左右。④
网络大电影的爆发式增长,除了网络付费点播分账模式的成熟,还因为受到在审查制和院线中心制的行业大背景下中小成本影片无法立足于院线电影市场,以及用于网络传播的微电影项目投资规模的升级等因素的影响。⑤过去我们习惯性认为,网络大电影基本上都是在题材上打擦边球,类型集中在惊悚、穿越、同性等,内容偏于低俗,是为满足部分边缘化观众的好奇性、猎奇性需求而创作。但事实上,随着投资的增大以及个别投资案例回报率巨大的示范性效应,网络大电影开始吸引大量有想象力、创意能力的年轻电影人的加入,已经出现质量较高的作品,呈现出了向“精品化”发展的态势。同时,随着各种规范性、限制性政策和措施的不断出台,网络大电影为所欲为的生产态势受到了遏制,打擦边球的空间也不断被挤压,某种程度上也不得不向“精品化”方向发展。当前有一定数量的网络大电影在整体性的创意能力、类型拓展和叙事智慧方面不亚于甚至领先于影院大电影。
相比院线电影产业投资门槛高、各环节风险大的特征,网络大电影单个项目投资低,相对风险小,具有“小成本、差异化、周期短、面向中等规模受众”的特点,更符合互联网用户的个性化需求。⑥“网大”与院线电影的观众群体高度重合的同时,天生具有节省观影时间成本的优势;如果院线电影不具备影院品质和气质,网络大电影将会大幅分流观众群体。如果更大程度的吸引更大层面的主流观众群体,对于院线电影而言将会成为“生存还是死亡”的终极问题。2017年春节档以来一批好莱坞高概念电影在内容和情怀层面虽乏善可陈,却具备影院观影的品质和气质,年轻化的主流观众群体自然也就趋之若鹜。
就类型创作而言,当前网络大电影主类型的市场集中度高于院线电影,惊悚、爱情、剧情、喜剧四种主类型在网络大电影中播放量占比91.2%,虽有待进一步多元化,但与当前国产院线电影类型单一、产量低,无法有效满足视频网站用户需求的现状相比,网大一定程度上具备可量产的优势,类型可与院线互补甚至填补空白。⑦院线电影要体现出差异化特征,需加强类型拓展,在冒险、科幻、战争、动作等高概念类型和新特效技术方面深耕和提升。电影创作和生产固然是内容为王,叙事为先,但如果不能借助于电影高科技、特效技术进行有效包装,不具备现代电影所需要的视听品质形成奇观展示,恐怕也只能是死路一条。
中国电影十大挑战之四是人才短板或者说人才严重短缺匮乏。2013年开始,新生代导演开始集体发力。2015年,中国电影新力量仿佛一夜之间崛起,佳作频出。创作群体的更新换代打破了以往类型和人才单一的局面,在影片类型和故事呈现上贴近更主流年轻观众,从而创造了票房奇迹,当年票房过亿的影片中,近一半是青年导演的作品,其中还有十多部处女作。然而2016年“新力量”却又集体陷入“中场休息”。事实上,正如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超50%的增长率并非中国电影的常态一样,2015年中国电影新力量的突然性爆发也很难成为中国电影的常态,这也暴露出中国电影在人才培养和项目优化配置上的短板,新力量需要源源不断的培养和补充,而非昙花一现。
众所周知,中国电影人才匮乏的短板已最大限度地影响和制约了中国电影产业的整体性可持续发展。尽管也有理论家提出了“长板理论”,强调一个团队的发展取决于领头羊即所谓“长板”,但笔者个人仍然坚信短板理论特别是“木桶效应”。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当前人才匮乏的短板覆盖了整个电影创作,电影创意层面的人才只是电影生产体系的冰山一角,除此之外更为严重的是各类技术性工种的人才匮乏。随着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升级换代,技术性工种人才对现代电影生产的重要性也将越来越强烈地凸显出来。定量分析和研究表明,我们现有的专业性人才和队伍支撑不了数量庞大的电影生产,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无论从创意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达不到专业标准的产品甚至是“次品”,而且数量还不算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短板并非短时期内能够迅速获得有效解决的问题,需要长时期的涵养、培育,需要不那么追求立竿见影的耐心和恒心。一方面,我们的电影教育体系需要更多更大力度地面向电影产业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香港电影片场时代的师徒模式培养更多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以上两手都要硬并且形成合力,对中国电影可持续繁荣发展而言必不可少。
近期业界舆论强力呼吁工匠精神,也恰恰证明当前中国电影业界整体缺乏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业界全方位地认识电影工业体系及其各个环节,培养大量的技术性、实用性人才,以满足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和深化的需求。当前导演界的新力量士气磅礴,但更多的技术性岗位仍缺乏专业人才参与。电影作为艺术工业,需要高水准的技术团队才能配合完成,这种目标需要电影业界和教育界共同努力才能达成,电影教育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向电影产业、面向电影工业化进行分工培养,而业界的电影创作资本也不能唯导演和演员是瞻,否则难以提高电影综合性的工业水平,难以走向现代电影工业体系下的电影整体性的升级换代。
中国电影十大挑战之五是电影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甚至是变幻莫测。从世界范围内观察分析,中国电影市场环境无论是复杂性还是多变性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电影结构性优化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电影繁荣发展的主要任务,但结构性优化的有效、有序实现,取决于良好电影市场环境的助力和引导,需要在体制机制、资本金融、行业组织、创作群体和传播终端等各层面的配合才能最终实现。
从外部环境看,规范市场的制度设计、制度建设是首要任务。随着中国电影全面产业化改革,相关的市场问题也开始逐步暴露出来:电影审查制、市场准入条件、资本运作、从业者利益保障等等,都缺乏法律规范,随着电影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面临的问题也更复杂更迫切。从投资环境看,中国电影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不差钱”,但热钱大多数都是非专业资本,追逐的是立竿见影的短期效应,给中国电影带来活力和动力的同时也产生了众多负面效应乃至后遗症。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当前结构性调整的迫切任务是提高电影行业资本运作的专业化程度。近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市场监管政策,但尚不足以应对电影产业高速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和不规范操作。一是针对电影市场资本监管乏力,对电影业金融和信贷环境缺乏足够的监察和保障;二是针对电影要素市场的政策失衡,当前政策对技术和资本的保障尚可,但对人才、版权和信息的保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导致侵权和盗版问题严重,以编剧为代表的从业者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三是针对电影产业链的预防监督不足,突出表现为对资本介入发行环节监管的滞后性,使得市场运作不透明,出现偷漏瞒报票房等现象。因此,必须从制度层面建立完善的长效监管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有效规范市场,为结构性优化目标提供保障。就当前法治环境而言,尽管《电影产业促进法》已经于2017年3月1日正式生效,但仍然需要大量配套的实施细则才能真正落实到位,目前看恐怕还不仅仅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盗版侵权作为直接影响和制约电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顽疾和毒瘤,要真正利用法律手段有效控制并且逐步彻底清除。⑧
从电影产业内部环境看,为了有效增加市场终端,多年来一直鼓励电影院的建设促使银幕数量高速增长,多少忽略了作为电影产业基础和根本的电影制片业、制片方的利益,更没有实现必要的倾斜。而现代电影产业体系,一定是要有效优先保障制片业、制片方的利益。可以说,电影市场环境问题是事关电影产业健康可持续繁荣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根本性问题、关键性问题,而且超出了电影业界自身,需要全社会的全面关注、支持和发力。
中国电影十大挑战之六是电影工业化水平不高、电影工业体系建设滞后及其不能有效匹配、支持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国家如果不大力提升电影工业化水平、推进电影工业体系建设并且匹配电影产业各个环节,就很有可能陷入“梅里爱式”的命运。在电影发轫阶段,美国率先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电影工业体系,并且不断吸收高科技发展的成果,借此成就了世界电影霸主的地位。客观而言,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建立起了世界上覆盖面最广的国家电影传播体系,以及相对完善但又相对封闭的国家电影工业体系,使得电影行业成为为数不多的可以向国家提供利润的行业。但新时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电影市场随着社会环境和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甚至涅槃重生。随着全社会整体性消费的升级换代和好莱坞电影的刺激,需求侧方面的电影消费也随之升级换代。但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电影在观念和行动层面都犹豫迟疑,导致电影工业水平不高、电影工业体系建设滞后,不可避免地形成与观众需求不相匹配的短板效应,如产业化以来很多电影特效制作技术以及团队操作完全依赖别人,电影工业“发散”效应及其对就业、国民经济的拉动没有能够有效、充分实现。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当我们讨论电影工业升级、同步发展重工业产品的时候,近期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的良好市场表现貌似又提供了一个“反证”,似乎可以得出结论:不依赖电影工业电影特效电影高科技,同样可以赢得观众赢得市场。事实上,电影工业升级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在于整体电影工业体系的建设,工业水准体现在电影创作的各个层面,特效仅是其中一部分。现代电影工业体系建设的终极目的是以树立电影工业的新标准和精准战略布局带动中国电影创作的整体结构性优化。
创作层面的结构性优化需要高水平电影工业的支撑,尤其表现在国产电影类型拓展和创新举步维艰。“轻电影”层面,主流影片类型多局限于国产片惯常可驾驭的内容,与之相对,国产大片遵循创作规律和创作周期的模式还没有形成,市场缺乏支撑性的大制作科幻、奇幻、魔幻影片,少量的高概念产品虽然在特效层面体现了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水平,但综合能力、综合效应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无法与好莱坞同类产品竞争。
与工业化水平相匹配的是资本专业化水准,工业化程度越高,对资本的规范操作和专业程度要求越高。随着工业化机制的完善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当前依靠导演、明星、IP、营销、票补等单方面的资本炒作将失效。中国电影要利用前沿技术提升各技术环节的竞争力,充分利用现代电影科技,显著提升我国电影的技术制作能力,丰富电影内容表现力和表现形式。借助于高新技术提升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完善工业化体系,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才能为电影创作优化提供技术基础支撑,并在与好莱坞电影的竞争中巩固优势。
中国电影十大挑战之七是电影产业链未能有效延伸,电影后产品衍生品开发举步维艰。中国电影产业在各项指标上虽然呈现跨越式发展,但是产业链格局依然局促和尴尬;虽然有互联网等行业的支持,但是从产业运转机制来看,迄今为止,票房收入依然是电影投资回报的主要渠道,盈利模式仍显陈旧,未能形成多向面可持续的有机产业链。电影后产品的开发可以有效延长电影产业链,通过与内容的互动,能够为电影带来更持久的利润。与美国电影产业每年创造的巨额财富相比,我国电影后产品回报率明显不足,授权机制不健全、产业链断裂、品牌意识及方式缺失等诸多问题也尤为突出,更缺乏专业化的后产品运作公司。⑨
事实上,当前中国电影产业链未能有效延伸、电影后产品衍生品开发举步维艰与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不高有直接关系,导致电影在影院之外难以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效益。正因如此,对票房收入的过度依赖和追求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电影票房与口碑两极化的矛盾,让全社会对电影产生了不少本来可以避免的负面情绪和评价。与之相对的,我们对电影本体及其效益的观察、认识、分析和阐释,也基本上停留在票房产出数字层面,电影对国民经济以及就业投资多方面的贡献则更不为人熟知。美国等电影产业发达国家电影票房只占其电影产业总体性收入的30%,非票房收入则可以占到70%,这与当下中国电影的盈利模式相去甚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电影产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并且将会长期处于初级阶段,银幕数只是产业链的终端环节之一,不能作为唯一的盈利出口。从基础发展角度而言,银幕数增长下实现的票房收入增长只是中国电影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拓宽影院外电影发行放映和周边营销的产业链条,注重后产品的开发和电影文化的二次辐射,形成围绕电影放映多向传播的全产业链是实现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应当树立全面的版权意识,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开发高品质、创意性的电影后产品逐步拓展市场空间,降低对票房的依赖,从体制机制及其效益层面彻底摒弃“唯票房论”。
中国电影十大挑战之八是电影市场同质化严重、差异化电影市场体系未能有效建立和推进。2003年电影全面产业化改革初启,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只有10亿左右,有效银幕仅2500多块。为了恢复中国电影的元气,国家在制度设计、政策安排上向影院建设和银幕增长等硬件方向倾斜,电影市场也因此得以凤凰涅槃。此后影院建设长期保持跨越式发展,得益于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助力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遭遇到了房地产的“绑架”。以万达房地产支撑下的万达电影产业的迅速崛起为例,万达从一家纯粹房地产企业华丽转身为电影行业的领先者、领跑者,但同时又有着高度同质化的院线经营模式和初显垄断的运营结构,对中国电影而言可以说是集正负面效应于一身。
从受众角度而言,当前中国“新观众”群体的电影消费和欣赏趣味普遍以好莱坞电影和互联网碎片化思维为基准,导致其有别于其他国家特别是电影发达国家主流观众的行为模式和消费方式,对此差异化的进一步认知有助于找到化解矛盾和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截止2017年5月底,中国电影的银幕数量已逾45000块,年底可能达到50000块,2021年甚至可能达到80000块。不过,当前影院建设已呈现出分化、分流格局:一方面持续推进的城镇化建设对新增银幕尚有需求空间,但同时存量影院也出现难以为继、盈利下降的趋势;加之电商平台介入后,影院终端过于依赖网络销售,缺乏自己的目标客户,以至于经营能力弱化。面对挑战和机遇,爆发式增长的市场终端应成为结构性调整的催化剂。院线应主动提升自身实力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观众,从内部变革着眼,在追求增量的同时也注意经营的细分和差异化定位,避免陷入“靠片吃饭”的放羊式经营状态。⑩
毫无疑问,差异化电影市场体系建设(包括当前经常性成为媒体关注焦点的艺术院线建设)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也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但确确实实是中国电影从粗放型、数量型向精细化、集约化、普惠化方向转变的关键所在。换句话说,高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不能仅仅惠及商业大片,更不能仅仅是为好莱坞电影做嫁衣。对于具有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特殊性特征的中国电影市场,应尽快推动和布局我国的差异化电影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特色化、差异化院线放映模式,才能保障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电影能够平等、高效并且最大层面地对接自己的目标受众,同时也在最大层面上实现自身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中国电影十大挑战之九是电影观念跟不上电影实践的发展变化,电影观念滞后时不时让电影实践层面无所适从、不知所措。1984年,关于电影是不是商品曾经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不仅没有达成共识,而且反对的声音相当强大。其后近二十年间,由于电影观念层面没有新的进展和突破,电影改革也是举步维艰。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后,在观念上对电影商品属性的认识取得重大突破,电影被明确定义为“可经营的电影产业”,也才有了全面电影产业化改革和连续十多年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度发展。可以说,中国电影产业在实践层面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不可逆转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按照西方国家的电影理论和市场经验无法解释的产业现象,其复杂性和多变性是前所未有的。
相对于中国电影产业在实践层面的变化和发展,在电影观念层面经常出现滞后的、保守的、故步自封的情形,不能有效、有说服力地解释和阐释各种电影实践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不少人的电影观念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方法论层面则是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对各种新的电影现象和情况视而不见。2016年底,张艺谋导演的《长城》再次引发了“商业—艺术”“作者—市场”的相关争论,涌现出众多无视中国电影市场因素和中国电影工业现状的前提而对张艺谋及其电影进行极端否定批判的言论,电影观念滞后无疑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批判的武器固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批判的武器有时候也能产生某种决定性的作用。
电影观念的滞后性在理论学界还表现为另一种情形,就是完全用西方电影理论套用中国电影,有时甚至是削足适履,不符合西方电影发展的标准要求就会受到义正词严的指责和讽刺。毫无疑问,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电影几乎是全盘向西方电影学习,可以说是到了饥不择食、寒不择衣的地步,并且出现了翻译、推介的高潮。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思想解放运动使得中国电影呈现百花初放、百家始鸣的活跃乃至躁动的局面。西方现代人文思潮,西方电影和电影理论的批量化涌进,为中国电影的思想解放运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料和精神动力。但同时,伴随着新世纪以来市场化、产业化的历史性进程,中国电影面临着好莱坞电影,尤其是商业大片的冲击和挑战,面临着国内文化市场以及大众休闲生活多样化的影响,社会文化语境也呈现出了复杂、多元、众声喧哗的状态。中国社会的大众生活及其审美表现方式、文艺的价值取向等,都迅速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换、转向、转型。但是,中国电影理论批评没能追踪电影实践的发展并且对新的电影现象作出及时的反应,却出现了学术化、学科化的转换、转向、转型,与中国电影实践不是相向而行而是渐行渐远。11理论之树想要常青,就必须与时俱进,与实践联系更加紧密并且发生良性互动。如钟惦棐先生30年前所言,“解放了的思想呼唤思想的再解放,更新了的观念需要观念的再更新”,12这种前瞻的电影观念在今天仍能产生耳提面命、如雷贯耳的作用。
中国电影十大挑战之十是中国电影在可持续推动市场繁荣和发展的同时,能否同步提高电影的思想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春节档之后,中国电影票房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与春节档国产片大包大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从2017年3月开始,以好莱坞为主的外片占据了市场的主力地位。3月份全国公映新片30部,进口片只有7部,但票房占比超过90%,13二季度以来多部好莱坞大片的排片占比超过70%,在这种境况下谈论中国电影的价值观,不免有点尴尬。这种垄断现象的产生,主要因为当前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市场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终端资源配置体系,无法通过限制单片排映上限来维护文艺市场的公平竞争,其结果就是造成多样化市场格局被抑制。在这种情况下,巩固当前国产电影市场份额并维持在50%以上,绝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任务,遑论主流价值观在国产电影中的有效表达、有效传播。
电影是市场,是产业,也是文化,是艺术,思想和价值观是电影的灵魂和根基,也是电影市场和电影产业发展的支撑。文化的竞争本质上是价值观的竞争,而国家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的文化价值,最终取决于能否提供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衔接、对最大群体的民众富有包容力和感召力的价值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强调好莱坞使美国与众不同,显然立足点不仅仅是经济价值,更涉及电影作为文化产品所表征的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
价值观是确立文化自信理念的根基。在喧嚣的市场化背景下,当下不少电影创作还浮于生活的表层,没有真正深入生活中寻找有内涵、有质感的故事。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活现实,不断提高电影创作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在此基础上探寻人类精神世界,是中国电影美学当前应当坚持的方向。中国电影要想在国内市场进一步赢得更多的观众以及市场份额,并在海外市场进行更加有效的国际传播,则必须建立起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衔接、富有包容力和感召力的价值观,同时找到富有人文内涵、艺术张力的中国故事,并且以电影化的方式智慧地讲好故事,使之具备现代电影的叙事格局和视听品质。
面对国际环境新变化和国内发展新要求,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的共识。电影是输出价值观和思想观的一种软实力。当前国产电影更应着重提高国家形象的对外展示,从整体上提升中国电影的文化内涵,精心打造“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主流电影品牌,形成具有中华文化标志的文化产品,进而帮助中国传统文化完成现代化转型并实现对外有效传播。《湄公河行动》《战狼》等新主流大片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将类型叙事和爱国精神相缝合,所彰显的国家实力和英雄形象正是中国电影所需要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态度;《长城》作为一次借水行舟的跨国合作实验,将中国元素有效借助于电影高科技手段进行充分的电影化表达和国际化传播,如能持续有效激活这种战略性资源,将会获得更多的战略性支点,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将获得更加主动性的地位,中国电影在有机会创作伟大复兴时代的电影艺术高峰的同时,也将为世界电影发展繁荣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在当前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时期、艰难时期,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应该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恪守电影理论批评伦理:中国电影批评应该对批评对象负责,应该对观众、受众负责,也应该对自己负责。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在当下中国电影增速放缓甚至出现比较大的困难的背景下,必须坚持辩证、平衡和包容,摒弃破坏性思维,树立建设性思维,着眼于中国电影发展的大局和全局,着眼于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和百年大计,着眼于中国电影有效、有序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
【注释】
①王跃金:《春节过后国产电影似“浮云”》,《北京晚报》2017年6月6日。
②中国电影家协会主编:《201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第224页。
③王文杰、范青青:《我国电影新观众的圈层化分析》,《当代电影》2015年第12期。
④《中国网络大电影行业研究报告(2016)》,http://www.entgroup.cn/report/f/2418156.shtml.
⑤徐亚萍:《网络大电影:转型中的网络电影及其风险》,《现代传播》2016年第12期。
⑥《中国网络大电影行业研究报告(2016)》,http://www.entgroup.cn/report/f/2418156.shtml.
⑦《中国网络大电影行业研究报告(2016)》,http://www.entgroup.cn/report/f/2418156.shtml.
⑧饶曙光、尹鹏飞:《“拐点”论争与中国电影结构性优化》,《电影新作》2017年第1期。
⑨于丽:《中国电影衍生品:未来的商机与挑战——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说开去》,《电影艺术》2015年第5期。
⑩饶曙光、尹鹏飞:《“拐点”论争与中国电影结构性优化》,《电影新作》2017年第1期。
⑪饶曙光:《建构电影理论批评的中国学派》,《电影新作》2015年第5期。
⑫钟惦棐:《论社会观念与电影观念的更新——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首届年会上的引言》,《电影艺术》1985年第2期。
⑬刘嘉:《2017年3月全国电影市场信息》,《中国电影报》2017年5月3日。
饶曙光,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兼职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艺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