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角解读《老炮儿》的悲剧批判意识

2017-11-16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电影文学 2017年19期
关键词:管虎老炮儿六爷

张 华(绵阳师范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老炮儿”一词是北京俚语,意为经常进局子的性格暴戾的老混混。导演管虎用“老炮儿”作为其最新电影名,除了直接告诉观众这部电影是关于“老炮儿”的故事之外,也表明了该片的地域文化特色。电影《老炮儿》是关于老炮儿六爷的故事,也是关于旧文化消失之前的余响。从电视圈到电影圈,导演管虎的商业电影意识在电影《老炮儿》中表现得更加游刃有余。一方面采用极为商业化的营销方式,在电影中同时起用冯小刚、许晴、张涵予、刘桦等实力派演员,以及李易峰、吴亦凡等一线当红小生;一方面又拿“情怀”说事儿,将“老炮儿”指代的老北京文化和北京爷们儿的精神搬上台面,既做到了商业价值,也做到了艺术情怀,一举两得。然而,深入分析电影《老炮儿》可知,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最终的主题诉求都是十分悲观的,老炮儿六爷之死与老炮儿精神的断裂呈现出带有批判性的悲剧美学意蕴。

一、不可逆转的文化大潮

电影《老炮儿》是管虎执导的作品,由冯小刚、张涵予、许晴、吴亦凡、李易峰等人主演,再一次将京味儿文化呈现在大银幕上。《老炮儿》可谓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迟来的惊喜,血性的故事、明星的阵容、争议性的话题使该片12月24日一上映就制造了观影热潮,最终以9.02亿元票房收官,票房、口碑、奖项一样不少收入囊中。

管虎在《老炮儿》中用影像书写了时代精神的转变。曾几何时,蜗居在胡同深处的六爷还是那个叱咤江湖、威震京城的一方顽主,在进进出出局子、坐了几年牢以后,不知不觉中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后海胡同前面的街道也变了,媳妇去世了,只留下与自己有着深深隔阂的儿子,就这样人称六哥的张学军一下子老了。六爷认定的老理儿、老规矩好像在一夜之间全部被颠覆了,人们眼里只有金钱和物质,似乎规矩和精神变得不再重要。

在后海胡同深处过着清贫日子的六爷,有一搭无一搭地经营着出狱后就开起来的小卖部,平日里遛遛鸟,走街串巷看热闹、打抱不平。六爷的日常从未离开胡同,他深感他力所能及的范围、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规则生活的地方也只有胡同深处。六爷认定的老理儿和生活方式都是老北京的一套规则规范,正是所谓的胡同文化,只不过当年仍是一方顽主的六爷坚持的胡同文化是可以延伸到北京城各个角落的主流文化,但现如今,胡同文化似乎只能嵌入宽窄、长短的胡同深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胡同文化,胡同之外的花花世界中的主流文化、现代文化与其水火不容。

毫无疑问,六爷代表的京味儿文化——胡同文化已经落寞,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让位于中西文化融合的现代北京文化,胡同文化意味着老理儿、老规矩,意味着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要照办,绝不含糊,不能变通,这与灵活善变的现代文化是截然相反的。因此,六爷的规矩没法儿真正贯彻执行,他的坚持总遭遇着各个方向的压力,最终不得不与现实妥协。六爷的落寞也正是京味儿文化的落寞,蜷缩在胡同深处,只能作为古迹加以瞻仰。

新北京经历的文化大潮是不可逆转的,经济建设改变了老北京的样子,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看似更加灵活多变的年轻人并非真正的兼容并包,对于传统有着先天的排斥心理,文化难以继承,注定会被新文化所取代。透过六爷的双眼观察的世界,是一个文化割裂的新世界,人们对国外的文化大肆迎合,却忘了自己文化中最根本的精神内容。

二、文化传承的断裂与失落

《老炮儿》中的文化表述是悲观的,这种悲观浸透在六爷年华老去的背影中,表现在六爷与儿子晓波的关系疏远、内心充满隔阂,六爷坚持的江湖道义并不被儿子理解,儿子晓波只清楚地记得自己和母亲最需要父亲的时候,他却因为滋事进了监狱,在他坐牢的这段时间晓波的母亲去世了。于是,出狱之后的六爷与儿子晓波之间出现了一道无法修补的情感裂痕,这道裂痕与六爷坚持的为人处世的信念紧密相连。

步入晚年的六爷回归了家庭,而自己的儿子晓波却每天都在外面跟朋友厮混,成了新一代的胡同里的小混混。回归了家庭的六爷却无法与儿子安安稳稳地过生活,只能将自己对儿子晓波的感情寄托在自己养的八哥身上,亲昵地叫它“波儿”。

时代变了,失去了江湖的六爷面对胡同里的晚年生活无比苦闷,满腹的委屈和焦虑无处诉说,只有后海边儿开酒吧的情人话匣子懂他、理解他,但是话匣子只能给他肉体的安慰,无法真正给六爷精神上的支撑和安定。六爷认为自己的江湖侠义和规矩人情需要传承下去,他也并没有考虑过要改变自己,去接纳新文化和新事物。无奈,儿子晓波不理解自己,没办法成为他的“顽主精神”的接班人,其实他也不理解晓波这些新一代年轻人的思想,在片中父子二人饭馆里尝试沟通的情节里,他们二人都直截了当地说着自己对对方的不满,最后六爷哭了,哭着承认自己老了。面对自己的儿子晓波,六爷的内心是复杂的、无助的,曾经的自己在20多岁的青春年华胡混,到了晚年没有经济的支撑,他深深地觉得在现在的物质世界中寸步难行,他希望晓波能有一个更好的明天,更希望晓波能够理解这个已经老去的父亲。

三、悲剧英雄人物的塑造

管虎将《老炮儿》中的六爷当作英雄式人物看待和处理,他坚信六爷身上的侠义是当今社会缺失的,也是人们精神世界需要的。管虎希望塑造六爷这样一个充满英雄气概和悲情色彩的人物形象,给人们内心以震颤,让他们意识到周围还有这样一群人存在,他们坚持着自我,他们需要被人记住。

六爷的悲剧形象表现在他与时代社会发展的脱节。老炮儿六爷见证了一个时代,也代表着一个时代,他与老哥们儿的生活状态和生活信条,依然是几十年前的老规矩,面对新时代、新社会和新环境,他们拧巴地活着,也不打算改。从监狱放出来的六爷已经老了,儿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人,竟然与自己当年在街头瞎混的样子如出一辙,只不过身上缺少自己当年的那股侠气,没有自己那种精神,因此儿子晓波是他口中的“二椅子”模样。今日的北京早已不是当年的北京,不是靠着哥们儿义气就能走南闯北、所向披靡的,现在的人们讲究金钱,讲究物质,谁有钱就跟谁,而不是看这个人是否有“英雄气概”。

六爷的悲剧形象也表现在他从不服老到真正意识到自己老了的过程。序幕中的外地青年向六爷问路的情节中,六爷首先是不满意对方没有使用敬语叫人,又在听见对方喊自己“大爷”的时候更不满意,认为自己没有那么老,明明鹦鹉都知道叫自己“六哥”。可见,六爷即便已经步入晚年,仍然不服老。随着电影故事的推进,六爷慢慢地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力不从心,后海边儿城管扣车事件、为了捞兄弟而四处借钱等,六爷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已经真的老了。于是,他企图对话匣子随性地做爱却失败了,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已经不再是年轻小伙子的身体,加速衰老的身体已经不听自己使唤。从精神到肉体,六爷慢慢地认识到了自己已经老去的事实,尤其在儿子晓波被绑架的事件当中,他更感觉到自己的力不从心,晓波刮花了富二代的豪车,自己没钱赔偿,又挨了一嘴巴,心中有苦难言。

于是,在富二代的女朋友将晓波偷偷放出来以后,父子二人在话匣子的撺掇下面对面坐下,彼此说出心里话。当他质问晓波20岁的青春年华要怎样度过,以后有何打算时,晓波身无分文却想开酒吧,遭到父亲的嘲笑后,晓波反过来问父亲:“这么多年了,你就打算这么一直晃悠到老啊?”此时的六爷老泪纵横,不情愿地叹着气说着:“已经老啦!”故事行进大半,六爷已经在与社会和其他人接触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自己已经老了的现实,从精神到肉体他都感到力不从心。曾经威震四方的京城顽主,到老了却被时代抛弃了,被儿子嫌弃了,满脸泪水令人备感苦涩。

于是,导演管虎让六爷有一个英雄式的结尾。六爷被查出有严重的心脏问题,时日无多,而晓波的绑架事件却远没有结束,突然上门索要“东西”的一群人将晓波打得昏迷不醒。六爷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向尽头,决定按照自己年轻时的方法,跟打伤自己儿子的这群人去野湖掐架,用自己的方式结束这一切。清晨的北京浓雾弥漫了整个胡同,六爷身着军大衣,背上军刀,骑着自行车前往颐和园后身的野湖,他想趁着自己死去之前,再战斗一次,为了晓波,更是为了自己。此时的话匣子以六爷身患癌症为由,将六爷从前的几个老哥们儿全部召到野湖边儿。众人目视六爷挺直了腰板,手持军刀走向湖对岸,有那么一瞬间众人仿佛又看到了曾经那个叱咤京城的六哥。可是,突然间六爷在冰冻的湖面上停了下来,额头上不断滚落的豆大的汗珠,可他依然向前走着,就像他年轻时一样。直到最后,心脏病突发的六爷重重地倒在了野湖的冰面上,身后的那些老哥们儿像曾经年轻时的模样一般,代替六爷奔向了湖对岸。

由此,六爷的精神领袖、英雄式人物形象建构完成。六爷满腹遗憾和不甘,在生命终结之前再做一次自己,然而却重重地倒下了,失败了。管虎在处理这段情节时,虽然有意将观众的情感引导向六爷肉体已死、精神永存的方向,身后的哥们儿替六爷去野湖掐架代表了六爷的死有着更强大的激励意味。但是,满腹不甘愿的六爷在死之前都没能感到自己在这个时代存在的意义,他始终希望自己活在旧时代,活在自己年轻的时候,最终依旧没有抵抗肉体的溃塌。所以,从深层次来看六爷之死,更像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一个精神领袖的死亡。

四、结 语

电影《老炮儿》是悲剧艺术的典型代表,导演管虎为了商业化的运作考量,将这种黑色的悲伤隐藏到故事深处,让观众更多地感受老炮儿六爷精神的可贵之处。可是,影片从头至尾都充满了悲观的论调,尤其在影片结尾处,重现了影片开始六爷被问路的情节,只不过主角换成了晓波,这一次晓波选择了很有礼貌地给人指明了道路,整个画面都显示出不真实的光晕效果。从某种程度来说,导演管虎让这段情节变得不真实,甚至可以看作是想象的情节也不为过。于是,观众在回味片中的六爷时,发现虽然六爷生活中的京味儿文化遭遇现代北京都市文化时,总是显得那么不合时宜,有些守旧,有些传统,甚至在年青一辈的京城顽主眼里是那么可笑。但是,六爷代表的京味儿文化之美是导演管虎最想通过电影《老炮儿》表现出来的,没有了强调规矩的京味儿文化、胡同文化,单单留有现代都市文化的北京城,并不值得人们骄傲和自豪。但是,文化在下一代身上出现了断裂,没有得到继承,最终只是徒留苍白的缅怀,逝去的终将逝去。电影《老炮儿》的隐性的悲观论调是另一个解读的角度,这也更加符合导演管虎的黑色电影风格。老炮儿六爷的精神与肉体最后都被世界抛弃了,其中有着深刻的悲剧批判意味,也正因六爷的悲剧结尾才让这部电影变得更加深刻,值得仔细回味。

猜你喜欢

管虎老炮儿六爷
六爷的天书
六爷的天书
管虎:有时候忍耐和承受力更重要
管虎:迟到10年的婚礼给我的“花房姑娘”
《老炮儿》,迟暮英雄的挽歌
《老炮儿》:北京人的情,中国人的理
“性感女神”梁静,在“三角恋情”中穿梭出的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