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古典小说在网络大电影中的际遇

2017-11-16蒙金含宫伟伟贵州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贵州贵阳55005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滁州39000

电影文学 2017年19期
关键词:古典小说原著小说

蒙金含 宫伟伟(.贵州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 55005;.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 滁州 39000)

网络大电影,简称“网大”,是以商业视频网站为首轮发行平台,时长在60~90分钟之间的电影作品。由于投入成本少,制作周期短,准入门槛低且贴近广大网民的娱乐休闲方式,“网大”已成为电影界一股不容小觑的新兴力量。与“网大”的欣欣向荣相比,曾一度占据大众文化核心地位的中国古典小说却在人们阅读行为日益图像化的今天,陷入被边缘化的窘境。面对生存危机,中国古典小说能否通过改编成“网大”来拓展自身的生存和传播空间,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即旨在结合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对两者的合作前景做出探讨。

一、中国古典小说具有改编成网络大电影的潜力

随着“网大”的迅猛发展,其与中国古典小说之间的合作也越发紧密。截至目前,已先后有《喜气洋洋小金莲》《潘金莲就是我》《孙悟空七打九尾狐》《男狐聊斋》《西游记之女儿国篇》《斗战胜佛》等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的“网大”在商业和口碑上取得双赢。这充分证明,中国古典小说具备改编成“网大”的潜力。

首先,中国古典小说具有较强的影像化潜质。中国古典小说与“网大”虽然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但都具备“叙事”属性,故而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中国古典小说多由口头文学演变而来,口头文学诉诸听觉的传播方式决定了它必须细致生动、通俗易懂地描述人物(包括拟人物)的言行和相关事件,使之具有空间立体感,从而易于被听众想象加工为视觉形象。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口头文学的上述特质,中国古典小说往往具备较强的影像化潜质。申载春认为,中国古典小说在描写技巧、叙事方式、人物语言运用以及空间处理等方面都具备较强的影视特性,堪称真正意义上的“影视艺术之母”。[1]鉴于“网大”与院线电影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因而中国古典小说所具有的影视特性也必然有助于降低其转换为“网大”剧本的难度。

其次,中国古典小说可较好地满足“网大”观众的需求。有电影学者指出,我国的电影观众心中存在中国文化的格式塔,因而在观影方面有其独特的偏好,如追求电影的启蒙性、煽情性和大团圆结局等。[2]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小说中历来不乏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多义性主题的精品。受众群分布面广、文本阐释空间大、艺术形象和内容生动有趣、结局大团圆往往是此类作品所共有的标志。这一方面使其具有较强的包容性,经得起多样化、多类型的改编;另一方面又使其能够从根本上顺应“网大”观众的观影文化心理,进而较好地满足他们多样化的观影诉求。一部“网大”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题材和故事,而具有上述特质的中国古典小说无疑可为“网大”制作方成功地创作出令观众满意的作品奠定了坚实的文字基础。

第三,中国古典小说可有效降低“网大”的制作成本。《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全面实施使与电影相关的知识产权受到了更加完善的法律保护,某些“网大”靠蹭IP、跟风热门院线电影博取关注度的行为也将被严厉禁止。在宣发成效直接影响“网大”盈亏的情况下,上述形势迫使本就资金短缺的“网大”制作方必须在电影宣发上走一条廉价、高效之路。应该看到的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不乏《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广为国人所熟知的经典之作。“网大”从中取材,既有利于规避侵权、触禁等风险的发生,又可依仗其较高知名度吸引更多的观众。由于早已超过著作权的有效期限,中国古典小说没有如当今网络小说般动辄上百万乃至上千万的天价版权费。因此,改编中国古典小说对资金短缺的“网大”制作方而言,无疑是经济且现实的。

最后,中国古典小说有利于提高“网大”的内容品质。业内相关人士指出,《电影产业促进法》实施之后,“网大”与院线电影的审查标准也将统一,部分“网大”依靠低俗内容吸引观众的现象将不复存在。[3]在此种情况下,视听效果难以与院线电影媲美的“网大”要想获得继续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唯有努力提升自身的内容质量。然而,优秀剧本匮乏、制作周期较短等行业现状又严重阻碍着“网大”实现这一目标。因此,改编内容经过长期锤炼且本土影响力较大的中国古典小说就成为“网大”摆脱当前困境的有效方法。一方面,中国古典小说拥有诸多可供“网大”制作方改编为“网大”前6分钟内容的经典片段,可有效提升“网大”吸引观众的能力;另一方面,多数中国古典小说所拥有的高品质内容又有利于维持“网大”剧本在总体上的高水准,从而为“网大”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古典小说在网络大电影中的嬗变

戴锦华指出:“每一次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不仅意味着一次再创造,而且意味着一次后结构主义意义上的重述。”[4]与之同理,即在向“网大”剧本转化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的中国古典小说,也因与“网大”存在本质上的差异而必然在转化过程中发生嬗变。具体而言,其变化主要有以下两种:

首先,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生命得以延长。“网大”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精心取材和演绎,不仅能直观、形象地展示小说中的情节,而且能通过自身视听语言的创新表述使小说的(某一)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西游记之锁妖封魔塔》之所以在利润和口碑上皆获得丰收,便主要缘于它在秉承原著人物设置和情节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合理地演绎了孙悟空取经归来后的故事,再塑了孙悟空不平则鸣的斗士形象,并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品位。电影中的孙悟空虽已贵为巡视须弥四洲的斗战圣佛,却依然不改其敢于反抗、扶危济困的斗士本色。面对天庭指人为妖、欺压良善的丑恶行径,他一如当年之勇,挥棒再战天庭,并最终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总体而言,《西游记之锁妖封魔塔》对原著小说《西游记》的改编,创新而不逾矩,并使小说原有的反抗精神得到了拓展和发扬。

此外,“网大”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合理改编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中国古典小说的受众群。中国古典小说通过改编为“网大”,可充分利用“网大”所具有的具象性、网生性以及草根性等传播优势,展现自我的魅力与内涵,拉近自身与大众的距离。更难能可贵的是,互联网技术正逐渐赋予“网大”如纸质书般可供受众自主、自由和反复观阅的功能,这无疑会最大限度地增加影像化的小说内容与大众接触的机会。因此,在“网大”的直观演绎下,即或是那些从未读过原著小说的观众也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其全部或部分内容,甚至还会产生阅读原著的冲动。近年来,因影视作品爆红而引发原著小说畅销的事例屡见不鲜,所以热门“网大”推动中国古典小说(尤其是那些质量上乘且普及率不广的作品)重返大众视野的前景是可以预期的。“网大”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合理改编,既可使小说的精神得到拓展和发扬,又可使其更广泛地被大众感知或接受。从这一角度来说,“网大”无疑延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生命。

其次,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价值被改变。由于所处时代、传播媒介以及传播方式的不同,中国古典小说向“网大”剧本转化的过程也是其艺术价值发生变化的过程。概括而言,导致此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双方内容承载量的差异。一部“网大”的时长通常在60—90分钟之间,而古典小说的篇幅则有长有短,这使得“网大”制作者在收编小说文本时,必然要根据“网大”的主题、容量等因素,对之加以增删或重构;二是双方审美标准的不同。“网大”制作者评判一部小说能否被改编的关键在于其戏剧性,而非文学性。[5]戏剧性要求小说既要有立体、丰满的人物(或拟人物),又要有结构完整、饶有趣味的故事情节。因此,当小说不能充分满足上述要求时,“网大”制作者必然会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毫无疑问,“网大”制作者对小说文本的改造也必然会导致小说原有艺术价值的改变。

此外,“网大”创作的当下性也是导致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价值发生改变的重要原因。“网大”是由导演及其工作团队在综合考量“网大”创作规律、资金投入量、受众诉求和盈利率等因素的前提下,合力创作的成果。中国古典小说则是由一名或先后多名古代文人在特定心态的驱使下,进行文学创作的产物。不同的创作环境和生产方式导致中国古典小说难以在价值观和审美标准上与“网大”完美共融,故而也就难以被“网大”观众完全理解和接受。“网大”受众的理解和接受不仅是“网大”实现自身价值的决定性因素,还是中国古典小说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关键所在。因此,中国古典小说只有经过“网大”制作者的合理改造,消除其与“网大”观众之间因年代距离而产生的接受障碍,方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

三、结 语

在视听挑战阅读、音像排挤文字的当今时代,中国古典小说十分有必要与“网大”展开互利合作。“网大”从众多优秀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取材,有助于弥补自身在文化格调、原创力和资金投入等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中国古典小说通过改编为“网大”,则有利于扩大自身的受众面和生存空间。但由于两者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网大”制作方必然会在利用古典小说文本的同时,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改编。“网大”制作方若想取得改编的成功,就必须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首先,固守原著的精神内核。“网大”制作方改编中国古典小说的困难之一在于既不能任意挑战目标观众对小说的固有认知,又不能将小说的情节纤介不遗地全套照搬。这就需要改编者在向中国古典小说取材时,必须谨慎处理好固守与创新的关系。纵观近期较为成功的同类型“网大”可知,“网大”对小说情节进行大幅且合理的改动不仅是可行的,甚至会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如《斗战胜佛》,不仅循着原著的情节发展脉络续写了新的剧情,还通过重塑孙悟空形象进一步充实了原著的佛学内涵。这提示我们,在“网大”制作方对中国古典小说进行改编的过程中,需要固守的肯定不是小说原有的情节和人物设定,而应当是小说的精神内核。中国古典小说之所以流传至今,正因其具有超越时代的民族精神内核。因此,“网大”制作者只有在把握此种精神内核的前提下,对中国古典小说实施合理改编,方有可能取得成功。

其次,充分尊重目标观众的审美趣味。中国古典小说的地位和价值最终由各个时代的读者所认定,而“网大”的口碑和利润也主要取决于能否得到观众的青睐。因此,“网大”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改编还应在不违背小说精神内核的前提下,适当地迎合目标观众的审美趣味。时下对改编自中国古典小说的“网大”最有观看欲望的观众,往往在此前已对小说有了某种特定的认知。因此,他们既不希望“网大”毫无新意地照搬原著情节,又很难接受制作方的改编挑战他们对小说的固有认知。2015年上映的“网大”《西游外传之八戒娶亲》之所以遭受恶评如潮,即主要因为该片不仅在手法和桥段上过多因袭了电影《大话西游》,还将猪八戒塑造成为一个与原著形象截然不同,甘愿为爱穿越时空、投胎做人的痴情种子。这表明,“网大”制作方为创新剧情而违背目标观众审美趣味的改编行为是不可取的,并终将遭遇失败。

猜你喜欢

古典小说原著小说
读原著学英语(三)
中国古典小说文献整理与研究
漂流瓶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寻找适合的解读方式
拔牙
中国古典小说序跋语篇之互文性研究
精神分析视域下古典小说中梦的阐释——以唐传奇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