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蒂姆·伯顿电影的陌生化审美特性

2017-11-16王雯瑶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山东青岛266520

电影文学 2017年19期
关键词:伯顿哥特爱德华

王雯瑶(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0)

美国导演蒂姆·伯顿称得上是当前好莱坞依然没有片面迎合市场趣味的导演。在伯顿的作品中,他表现出了丰盈的自我创作能力,电影并不是伯顿赚取利润的工业制造品,而是个人思想、经历或心境的体现。而由于伯顿本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对阴郁哥特风格与灿烂的童话风格的兼爱,其电影无论是在思想内涵,抑或是在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强烈的陌生化审美特性。

一、主题思考的陌生化

所有电影的内在主题不外乎是社会状况以及人的情感和思想。只是伯顿更愿意从荒谬、畸形的角度入手来解剖这些问题。

由于拥有一个并不愉快的童年,对于社会上存在的各类或畸形,或丑陋的事物,或是人物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纠结情绪,伯顿有着特殊的敏感。但对于这些负面事物,他不是进行正面的揭露或斗争,而是设置一个怪异的情境,打破观众的审美习惯,从而增强观众感受和理解电影的难度,整个审美时间也由此得到延长,在这种延长中,电影的艺术感染力逐渐俘获观众,伯顿作为一个“异类”与其他“非异类”的人群之间的交流才得以完成。

以温情感最重的《大鱼》(BigFish,2003)为例。在父亲去世的刺激下,伯顿拍摄了《大鱼》,以这部充斥着亲情意味的电影来表达对父亲的追悼和纪念,同时也包含了作为儿子的内疚。《大鱼》进行的是双线叙事,一条线为父亲爱德华年轻时的传奇故事,另一条线则是威尔眼中的现实世界。在爱德华年轻时,生性热爱自由的他不仅在家乡有着诸多值得一提的经历,如带领球队赢得比赛,当消防员救人生命等,而在环游世界之后,他更是遇到了很多古怪而有趣的人,如马戏团的狼人老板,连体的双生姐妹等。其中一个经历就是爱德华曾在儿子出生时遇到了一条巨大的鱼,从而丢了自己的结婚戒指,爱德华为了夺回戒指而迟到。由于爱德华总是对自己这些超现实经历喋喋不休,感到厌倦的威尔离开了父亲。而在父亲临终时,威尔才领略到了父亲以最纯最真的口吻来讲述自己离奇一生背后的胸怀。电影在展现父子和解这一主题时,不是单纯地渲染父亲爱子的深情或养育后代的不易,而是让电影虚实相生,加入了“相信童话”,保持纯真以给他人久违的温暖的理念。

同样体现父子亲情的还有,《查理和巧克力工厂》(CharlieandtheChocolateFactory,2005)。如果与《大鱼》稍作对比就不难发现,《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的主题已经从对父子关系的思索进一步扩大了,带有更多伯顿对社会的讥讽。主人公查理和威利·旺卡这两任巧克力工厂的拥有者是存在对比关系的,旺卡父子失和,旺卡手握巨大的财富却孤身一人;而查理一家七口人,生活高度贫困的他们挤在一间倾斜得可怕的房间里生活。这七口人中,祖父母乔治、乔治娜,外祖父母祖和约瑟芬都垂垂老矣,四个人加起来年纪为381岁。乔治娜患有老年痴呆,而祖和约瑟芬更是已经在床上躺了15年,但是他们相互扶持慰藉,贫穷并没有夺走他们生活的快乐和对家人的关爱,这也正是旺卡羡慕并为之感动的。除了这种对和睦亲情的推崇外,可以看出电影中有一种伯顿对于财富拥有者的负面态度。在《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一共有五个孩子获得了幸运金券,凭借金券他们可以参观旺卡的巧克力工厂,并争夺继承工厂的权力。而这五个孩子中,家境优越的维奥莉特和奥古斯塔斯是羞辱、嘲弄查理最多的,父母的有权有势使得他们小小年纪就不愿意尊重他人。他们也是在巧克力工厂中遭到教训最深刻的。而一向在父母面前有求必应的任性孩子维鲁卡,则因为喜欢剥坚果的松鼠,而不管不顾地要抓松鼠,最后被松鼠当成坏掉的大坚果扔进垃圾堆。伯顿试图在电影中传达出这样的道理:第一,人不可以失去对他者起码的尊敬和善意,不应有贪婪、霸道之心;第二,尽管毕奇先生夫妇没有钱,但是他们善良、坚韧的人格就是给查理最好的财产。

可以说,在内在主题的设定上,伯顿选择的是一条奇正相生的路,其正在于主题无论是对亲情的怀念、赞美,抑或是对社会中贪婪、自私者的批判本身都是观众熟悉的,但伯顿在谋篇时又“语不惊人死不休”,将原本常见的主题奇异化、陌生化,甚至让观众对于伯顿真正想表达的主题,对电影中的“虚”和“实”猜测不休。

二、人物形象的陌生化

人物形象的陌生化可以说是主体思考陌生化的外显形式之一,它承载了主创在主观上的奇思妙想。而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人在审美过程中,感官是容易进入疲劳状态的,因此人对于陌生、新鲜的事物有着一种期待。正如心理学家所指出的,千篇一律的、多次重复出现的东西,难以成为人们注意的对象。当人的思维已经陷入固定、机械的感知觉定式中时,非常规的审美对象的出现能够给人极大的刺激,丰富并满足着人们的感官和心灵。

在蒂姆·伯顿的电影中,人物形象往往是被扭曲过了的,他们违背人们业已形成的认知,但是又能够让观众在深入剧情之后充分理解这些“怪人”的七情六欲,从而生发出一种更为深刻的共情。可以说,如果没有了陌生化,这种后发制人的共情将失去力度。

首先是一种在外形上的变形、夸张,这种陌生化是最为直观的。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剪刀手爱德华》(EdwardScissorhands,1990),电影实际上沿袭的是“美女与野兽”的人物关系模式,但是爱德华的形象又要比观众已经可以接受的“野兽”(在迪士尼世界中,被变为野兽的男主人公是可以在美丽绝伦的女主人公爱的呼唤下回归正常,从而走入幸福的婚姻的)更为怪异。爱德华是一个由发明家创造的机器人,发明家的去世导致了爱德华身心上的缺憾,一是他拥有着一双能吓跑别人的剪刀手,二是他孤独无依,不知道与人类相处的办法,一直生活在古堡中。除了手以外,爱德华的发型、脸等也都是僵硬的。但实际上,爱德华是一个十分善良,富有爱心、且一心想融入人类社会的人。当奇云带爱德华去学校时,其实只是为了给同学们展示这个“怪物”来出风头,爱德华虽然感到不自在,但为了让奇云高兴还是卖力地用剪刀手来进行表演。在这一幕中,人类伤害的不是一个机器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同类。爱德华的反常映衬出他的正常。伯顿意在用爱德华这个角色来呼吁一种没有歧视,没有自私,人人和谐相处,共同保有尊严和幸福的理想世界。

其次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以丑为美”,以人们印象中的丑陋、险恶为美丽、善良,而那些人们感觉美好或正常的,伯顿则揭开他们的外衣,让观众审视他们内在阴险、虚伪、自私的一面。例如,在动画片《僵尸新娘》(CorpseBride,2005)中,原本在观众印象中可怕、肮脏或邪恶的骷髅、僵尸、鬼魂被塑造成了真善美的化身。死去的僵尸新娘情真意切地渴望着心上人的到来,在结识人类青年维克多以后,僵尸新娘和其他死人一起给维克多带来了欢乐和感动。而在维克多必须面临两个世界的选择时,僵尸新娘悄然隐退,让维克多与人类小姐维多利亚顺利结婚。

与之类似的还有伯顿并没有担任导演,而是以编剧身份参与的《圣诞夜惊魂》(TheNightmareBeforeChristmas,1993)。在电影中,每年万圣节出来吓唬人的,生活在万圣镇的鬼怪们其实都是心地善良,并且十分纯真的生物。以南瓜王子杰克为首的鬼怪们已经不愿意再去使人们惊恐,而是真诚地想参与到人们的圣诞节来,因此一厢情愿地埋头准备给人类的圣诞礼物,一心想让人类得到欢乐。而事实证明,他们只能是好心办坏事,人类无法理解他们的善意。在电影中,鬼怪们的天真、勤勤恳恳无疑是突破常规的。甚至连每年把小孩子吓得死去活来,都是鬼怪们提前筹备、分工、排练了很久才做到的,当然他们越敬业,人类也就越抵触他们。这种“以丑为美”的易位使观众同情鬼怪,而厌恶“不领情”的人类。

三、叙述氛围的陌生化

蒂姆·伯顿擅长对场景、环境等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尽可能地给观众提供新意,即使是原本平淡无奇的故事梗概,往往也因为他对周围世界的改造而大放异彩,更新观众对具体叙事的情感体验。而这种加工,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哥特风格的运用上。

如前所述,伯顿最为重要的特征便是对哥特艺术的喜爱。阴森恐怖的哥特(Gothic)艺术盛行于维多利亚时期,是当时浪漫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被贺拉斯·瓦尔浦尔认为是古代的罗曼司与现代罗曼司结合的产物。哥特风格体现在叙述氛围上就是能够给予人无限的恐怖与刺激,如凶杀、复仇,包括偏向阴森、负面的超自然现象等。但另一方面,伯顿又没有单纯地沿用传统的哥特艺术风格。准确地说,在伯顿的电影中,他表现出来的是他个人的哥特情缘,是他在自己的审美偏好中改造过的哥特风格。这就使得伯顿电影在叙述氛围上于哥特本身带来的陌生化之外,又多了一层陌生化。

以动画片《文森特》(Vincent,1982)为例,在表现一个孤独的7岁孩子的童年生活时,伯顿没有按照迪士尼的惯常风格表现主人公文森特的天真、善良或是遭遇逆境后成长、奋起的过程,而是展现了他所处的两个分裂的世界。在现实世界中,文森特早熟、听话、彬彬有礼,但是在文森特个人的内心世界中,他给自己编织了许许多多奇怪的故事:在他的幻想中,自己是一个类似于爱伦·坡笔下的阴郁凶手,在杀死自己的妻子以后,良心被折磨,于是想挖开埋葬妻子的地方看看里面是不是真的有尸体。在他挖开“坟墓”(其实是母亲的花园)后遭到了母亲禁足的惩罚。在这样的情况下,文森特的内心戏依然在继续,他将自己的被囚禁当成凶手在“末日之塔”的自我放逐。这对于早已习惯了轻松、乐观的迪士尼风格的观众来说无疑绝对是陌生的,但这确实是伯顿本人童年的写照。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幼年时的伯顿每每以爱伦·坡的小说为伴,坡悬疑小说中恐怖、阴暗的氛围早已深刻地影响了伯顿的审美倾向。在后来的《小科学怪人》(Frankenweenie,1984)中,伯顿通过向经典黑暗故事《弗兰肯斯坦》致敬,又一次重复了自己的这种陌生化。与之类似的还有如《断头谷》(SleepyHollow,1999)等作品。

在好莱坞电影的类型化已经高度成熟,甚至被认为已经进入到机械工业化时代,蒂姆·伯顿却勇于成为这个商业娱乐大环境中的异类,勇于表现个人的导演风格。他的特立独行造成了一种作品全面而彻底的陌生化,包括内在的主题,以及外在的人物形象设计和整体叙述氛围的营造,伯顿都在展现着独特的个性,使电影有着一种他人难以模仿的新鲜感和小众意味。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陌生化吻合了观众对突破常规的期待,因此伯顿在走小众路线的时候又赢得了大众的肯定,在市场上连续取得优秀的成绩。可以说,陌生化在成全了伯顿本人的执着的同时,也为世界电影之林提供了一个个奇妙非凡的审美幻境。

猜你喜欢

伯顿哥特爱德华
哥特兰:不依赖空气
描绘孤独的画家——爱德华·霍普 上
描绘孤独的画家——爱德华·霍普 下
蒂姆·伯顿定格动画电影中的哥特艺术风格分析
玻璃和镜子
张悦然:哥特少女已成熟
一次就好威利·伯顿
走偏锋 暗黑哥特妆容AB面
爱德华和玛米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