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的逻辑关系研究

2017-11-16段亚莉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电影文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英文

段亚莉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电影自1895年诞生于法国,便与文学之间产生千丝万缕的剪不断的密切关系。每一部成功的电影背后都有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基础,同时电影的形式也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与发展。美国知名女作家哈珀·李的自传体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曾获普利策文学奖,享有极大的文学声誉。1962年,同名小说拍摄的电影取得巨大的成功,于1963年先后获得多项奥斯卡奖和金球奖。电影的如此成就离不开小说登峰造极的文学造诣和优秀的艺术素材,而电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又将小说中深重浓厚的种族歧视,包装成美国南方白人的辩护词,极强地渲染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英美文学与英文电影共同成就了彼此不同形式的艺术发展。

一、英文电影与英美文学的异同分析

文学和电影都是艺术表现的形式,是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段。二者在艺术世界里各自鼎立,但又不茕茕孑立、非独立存在,相互间关系盘根错节、紧密且复杂。通常而言,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英文电影与英美文学存在诸多互相关联的基础,有诸多相似之处。

相似处良多,差异点也不可被忽视。首先,二者出现的时间点不同:文学早于电影。其次,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在表现力上存在差异。文学主要是依靠书卷上的文字来传达信息,需要读者自身整合所吸收到的文学知识,在脑海中描述自己所领悟到的艺术世界,具有抽象性,故而才有“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名言流传。电影艺术利用镜头切换时间空间,更直观地将所要表达的内容投射在银幕上,给观众带来深刻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艺术表现力极强。因此,电影语言可以更好地展示时空转换过渡的震撼,文学在这方面的表现便略显单薄,索然无味。例如,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中,杰姆在黑暗中坐在汽车上等待拜访汤姆先生的父亲归来时,尤厄尔先生佝偻着身体,醉醺醺地扑向车床,贼头贼脑地窥视杰姆,并紧贴车窗恶狠狠地吓唬他,杰姆大惊失色,在密闭狭小的空间里感受到了来自同类的威胁和压迫感。[1]这一段情节,以电影的形式展现出来,更具直观性,激起观众对于跌宕起伏的情节的内心情感。但是对于人物内心细节的描写,文字的细腻描绘更加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显然,电影银幕对于内心戏的表现力不够深刻。

二、英美文学是英文电影的创作源泉

(一)文学奠定了电影的主要思想走向

电影经过百年的发展,与文学之间互相促进、共同依存。电影市场越来越偏好将经典文学作品以电影的形式展示在大众的视野里。改编后的电影是否能够被大部分观众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影的主题是否忠实原著,其情节、内容、思想是否与原文一致,这些便是衡量改编电影成功与否的标杆。故而,英美文学奠基了电影的中心思想。

《杀死一只知更鸟》作为小说改编电影的成功案例,其成功的基本原因便是完全按照原著的创作动机和写作意图改编,忠实于原著。作者哈珀·李创作该小说的动机是为了改变当时世人对美国南方人的种种无稽误读,通过塑造一个勇敢正义的白人律师芬奇,使读者注意到南方白人正义的一面,以矫正世俗的偏见,期望消除种族歧视和偏见。而电影在主题表现上,按照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去改编,将一场为蒙冤黑人申诉的激烈辩论演变为南方白人律师个人高大正义形象的完美展示。此外,电影借助大量的人物对白,从对话中力透纸背地刻画主要人物的形象,例如阿迪克斯·芬奇的正义精神、黑人汤姆·鲁滨逊的善良与无辜、杰姆和斯考特兄妹的单纯、梅亚拉与其父亲的毒辣阴狠等,通过这些形象生动的人物塑造,角色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2]小说是以芬奇的女儿斯考特的儿童视角切入的,以回忆的姿态将故事娓娓道来。读者通过倒叙的叙述手法,被带入斯考特的情感世界中,内心也渐渐向斯考特同化,跟随她的情感而波动。因此,英美文学是英文电影的根基,奠定了电影的情感方向和叙事走向。

(二)文学铺垫了电影的社会影响力

电影经过百年间的漫长发展,渐渐自成一体,成为广受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了提升电影的品位和格调,吸引更多的观众,越来越多的电影公司倾向于将文学作品搬上银幕,实现文学与电影的完美结合。[3]英美文学的深厚内涵和丰富的思想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创作源泉,文学作品里熙熙攘攘的人生百态被直观、直接地展现在银幕之上,使得观众从视觉听觉感觉上清楚地体验小说中曲折的世事。许多知名的英美电影都是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诸如,脍炙人口的《简·爱》《哈利·波特》《肖申克的救赎》《乱世佳人》等。

电影市场竞争激烈,作品参差不齐,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优秀电影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同名文学作品的成功,经典文学作品改拍的电影在一开始便能受到极大的关注度,奠定了良好的开端。《杀死一只知更鸟》小说反映了偏见与种族歧视,作者希冀凭此小说唤醒尘封在种族偏见里故步自封的人们,以期为黑人争取多一份的平等和关爱。自出版后,小说的好评和赞誉如潮水般涌向作者,并获得国际知名奖项。小说深刻的主题思想和国际奖项的荣誉,使得文学作品备受瞩目,翻拍电影因而受到别样的关注,电影是对文学作品的二次创作。事实证明,文学作品改拍成电影是双赢的,不仅提升了电影的社会影响力,而且推广了文学作品的社会感染力和可接受力。

三、英文电影深化英美文学的艺术魅力

(一)电影形式深化小说主题

电影以其生动形象的画面吸引着千万人群,成为文学作品的华丽延续,并对文学作品产生反向的作用。文学作品中常常有很多抽象的写作手法,言语晦涩,内涵丰富,却难以理解。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电影最直接的特点便是直观、形象地展示难以意会的情节,深化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在艺术表现上,电影可以通过场景特写、时空转换、蒙太奇等表现技巧,更直接地将文学作品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细节展示出来,加深观众对电影情节的理解、激起其情感共鸣。[4]

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采用倒叙的写作手法,以斯考特孩童的视角细细道来全部故事,为电影提供了饱满而丰富的故事情节和一个崭新又富有表现力的视角。影片在拍摄过程中,以成年斯考特的声音作为画外音,借助主角女儿的视角开始讲述她童年记忆里的故事,直白地表现了电影的切入点和故事背景。儿童的视角是纯粹而简单的,当观众追随斯科特的视角去回忆过去,看到了白人社区残酷又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借助孩子的视野,我们看到了美国南方黑人低下的社会地位,看到了审判台上正义与偏见的激烈斗争,看到了坚持为无辜黑人辩护的父亲的高大勇敢的形象。短短两个小时的影片,所能展现的画面都经过精心剪辑,小说中几年前发生的事情通过情节处理,被缩改成几天前的事情。我们可以从斯科特的回忆里看到审判台上这些正义的顽强斗争,却看不到审判台下的是是非非。这种表现手法,使观众的视线聚焦在白人律师阿迪克斯·芬奇审判台上的慷慨陈词,因此,在观众的脑海里停留下来的便是芬奇英勇正义的光辉形象。塑造为黑人辩护、坚持种族平等的白人形象便是小说的主题,电影的详略叙事不仅侧面颂扬了主人公的英勇正气,也完美地凸显了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5]

影片《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夸张地将小说中的反面人物——诬陷黑人汤姆强奸的白人父女梅亚拉·尤厄尔和她的父亲,塑造成美国南方种族歧视的典型代表,通过漫画式夸张的艺术表现力,将汤姆的备受歧视和最终蒙冤屈死归咎于二人的冥顽不灵,将他们塑造成非正常人类的偏执狂。影片中当审判结束,白人律师芬奇无奈输给了偏见严重的陪审团,失意地走出法院大门时,所有黑人都站了起来、无声地向他们心中的偶像致以崇高的敬意。这一幕,侧面烘托了主人公的正义形象,也颂扬了为种族歧视奔走努力的各种族人群,深化了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

(二)电影促进文学作品推广

由于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的差异,很多人对英美文学不甚了解,甚至产生英美文学晦涩难懂的误解,故而兴趣缺缺,无意去深入了解英美文学的艺术魅力。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下,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被束之高阁,电影凭借其独特的画面展示方式、快节奏的传播速度,强势入驻并影响人们的生活,提升生活的品质和格调。电影可以将文学作品里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更加生动具象的手法展现出来,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提升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加深人们对英美文学的理解。

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出版后,虽然获得了国际上的荣誉,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但受众远远不够,社会普及度并不是很高。但自电影放映之后,小说受到极大追捧,原作者哈珀·李也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学家。随着电影的热映,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刮起一股阅读《杀死一只知更鸟》原著的热潮,文学作品的社会影响力达到空前的高度。由于小说内涵丰富,意蕴深厚,老少皆宜,故而备受喜爱。家长们阅读它,视之为亲子教育佳作,了解并学习芬奇的家庭教育之道,用以指导自己的孩子健康茁壮成长;孩子们阅读它,将它视为有趣的儿童读物,跟着同龄人斯考特的视角去体验她的童年生活;法律人士阅读它,将它看作法律行业的小红书,学习芬奇作为律师的正义与勇敢,学习他的慷慨陈词技巧和勇敢辩护的正义之心;电影届人士阅读它,将它视作研究拍摄技巧的启蒙书,研究电影与小说的风格技巧与表现手法;青少年阅读它,将之视为成长的必读佳作,学习了解过去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普及历史与文化知识;文艺人士阅读它,将它看作经典名著,指导写作和文学表现手法……小说原著在社会中广为流传,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和极广的流传度,一时声名鹊起。

(三)电影推动文学产业发展

电影作为一种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艺术表现上沾染了文学的气息后,更加意蕴生动,富有表现力和生命力。电影的成功引起大众对文学作品的关注,带动上下游文学产业——印刷业和出版业的发展。《杀死一只知更鸟》电影的成功推动了文学作品的推广,人们纷纷购买小说的各个版本,社会大众对文学相关产品的消费需求带动了作品印刷出版等关联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电影的巨大成功也促使各界人士撰写影评,甚至有专家专门著书深刻解读电影与小说之间的关联。电影与文学结合的成功也激励着文学界和导演界更加努力,力争为大众奉献更多的经典之作。

四、结 语

任何一种艺术都不是孤立存在与发展的,在其繁衍生息的道路上必定与其他艺术交叉互动,互相作用。英文电影与英美文学作为艺术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二者密切相关、互相促进,两相结合可以发挥“1+1>2”的艺术效果。英美文学是英文电影创作的源泉,英文电影是英美文学艺术的延续,又反作用推动其发展进步。在英美文学的基础上拍摄的电影,一开始便享有知名度,故而很容易取得艺术上的成功,电影的大放异彩又对文学作品的推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杀死一只知更鸟》便是英美文学和英文电影完美结合的产物,促进了文学与电影的相互补充、相互成就、共同进步。

猜你喜欢

英美文学作品英文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