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美学视角赏析电影《阿甘正传》

2017-11-16吉林动画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电影文学 2017年21期
关键词:阿甘正传阿甘珍妮

王 勇(吉林动画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1994年,电影《阿甘正传》首登大银幕(该电影上映20周年之际,IMAX版本在全美上映),斩获次年奥斯卡金像奖、美国金球奖等著名电影奖项的多个大奖,被《时代》周刊赞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之一。时至今日,《阿甘正传》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和冲击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主要原因在于其具备的强大的美学意蕴。《阿甘正传》改编自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的同名小说作品,但不同于原著中对现实的辛辣讽刺,电影以一种颇为温情的视角将故事娓娓道来,讲述了智商只有75的智障者阿甘误打误撞地在多个领域屡获成功的传奇励志故事。《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最独特之处在于,其通过富有美学特征的个性化人物对白达成对智障者阿甘的立体化塑造,并以这个与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形象具有强烈反差的愚者形象为桥梁,透过极具象征、隐喻和对比意义的事件,实现了对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呼唤与回归,对“嬉皮士”文化的鞭挞与抨击,对种族歧视的关注与抗议,既对美国传统道德文化和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给予重新肯定与宣扬,又对其他前卫的新文化施以无情的扑挞,展现出了丰富的审美价值,这与美国主流社会的审美情趣不谋而合,也正是基于此,电影一经上映便获得了广大民众的大力推崇,以至于多年后的今天,仍旧备受关注。

一、对传统价值观的隐喻性书写

电影《阿甘正传》通过塑造主人公阿甘无意识的顽强奋斗过程,展现了美国30余年的历史变迁:以“猫王”为代表的美国摇滚时代,越南战争,尼克松因“水门事件”引咎辞职,约翰·肯尼迪、罗伯特·肯尼迪和约翰·列侬的遇刺事件,反战运动,黑人民权运动,与中国建交,等等。所有这些发生在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事件,对之后的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些事件中,阿甘无意或者无意地成为一位历史的见证者甚至推动者,而就他个人的人生历程而言,他也从一个乡邻口中的“傻瓜”成长为一位足球明星、战争英雄、成功的商人和出色的父亲,这一过程中阿甘这样一个颠覆传统观念的平民英雄形象所体现出的执着、果敢、诚实、正直、顽强、善良、守信等优秀道德品质实质上是具象化的美国传统价值观,体现了美国主流意识对美国政治社会史的再审视,对现实世界的再定位,表明了几经历史沧桑洗练在复杂的演变与沉重的思考中逐渐回归自我的美国公众,在对动荡不安的历史回望中重新找回了支撑美国几百年繁荣历史而被那个时代所遗忘的传统价值观,并重塑其重要地位的思潮,这是《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所具有的不可比拟的历史作用与时代意义。

二、对“嬉皮士”文化的猛烈抨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嬉皮士”文化在欧美兴起,是美国反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贴有“嬉皮士”标签的群体是一部分蔑视传统、废弃道德、有意识地偏离主流社会而极力崇尚通过所谓的新潮生活方式如性乱交、吸毒、裸露身体等来表达自身关于社会现实的不满的叛逆青年,《阿甘正传》通过对珍妮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嬉皮士”文化的猛烈抨击。电影中,珍妮最初以天真无邪的姿态出现在阿甘的生活中并成了他唯一的朋友,后来在家庭的不幸、生活的动荡以及梦想的幻灭中决然走向一条灵魂与肉体的“不归路”:身穿校服为《花花公子》杂志拍摄裸露的照片;当脱衣舞歌女裸身表演;随着“嬉皮士”们到处流浪;参与反战集会,成为支持反战激进主义的一员;性生活混乱;吸毒;自杀……电影几乎将所有带有“嬉皮士”群体特征的生活态度都建构于珍妮这个人物形象上,她堕落的一生是那个混沌时代的缩影,电影以珍妮为突破口,以她戏谑现代生活最终招致毁灭的充满消极、悲观、绝望的人生历程反映了“反文化运动”群体共同的命运,隐射了肆意狂欢后人们普遍的精神困惑与信仰危机。珍妮的死亡标志着颓废的“嬉皮士”文化的终结,也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以潮流文化为指征的“美国梦”在一个阶段的消亡,表明了导演关于激进的“嬉皮士”文化的强烈批判态度。

三、对种族歧视的解构式处理

解构主义领袖雅克·德里达认为,解构意在建构新意义,着眼于文本中某些未被作者所察觉的确定关系,以多元而开放的心态去容纳多重意义和解释。《阿甘正传》正是基于解构主义传达了自身关于破除种族歧视的支持态度。电影中的20世纪60年代,种族问题仅仅是政治极端主义分子关注的焦点,从70年代以后,黑人逐渐从电影视野消失,即使出现,也并不具有任何政治意义。电影中美国黑人及其事务的经济与社会逐渐呈现边缘化的特征,侧面反映了民权法案运动并未全部完成的社会现实,从而为全民须对种族歧视与种族不平等予以重新关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表现种族歧视的处理上,电影只对1963年亚拉巴马大学取消种族隔离制度的事件以及“黑豹党”的活动进行了蜻蜓点水般的带过,电影所采取的这种规避种族关系史上关键性事件的重演,以及在视觉上对种族镇压历史做以重新处理的方式,已然表明了在电影这一叙事空间内甚至在当前社会,种族歧视已经逐渐被消除,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

四、对电影对白的个性化把握

语言艺术是电影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定的韵味、结构模式、思维结构等可以创造出多重审美意蕴。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征是语言艺术之最高审美体现。人物语言个性化,指的是人物形象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塑造身份、传递个人修养和人生经历等,就是所谓的“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个性化语言实质上是电影化的人物语言,它对观众于电影审美中快速把握人物性格及人物内涵提供引导,促进观众更好地进入与人物形象的交流状态。《阿甘正传》中,阿甘是一个智力障碍者,因此,这个人物形象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欠缺,这一点在阿甘与他人的对白上表现得比较明显。比如,在珍妮的宿舍,珍妮问道:“Have you ever been with a girl?”阿甘则回答:“I sit next to them in my home economics class all the time.”根据当时的情境,显然阿甘并没有理解珍妮的问题。再如,去往部队的车上,布巴与阿甘相互介绍自己时提到:“My given name is Benjamin Buford Blue.People call me Bubba.”布巴是在介绍自己的全名和昵称,但阿甘并没有理解,而是介绍道:“My name is Forrest Gump.People call me Forrest Gump.”除此之外,阿甘在词汇使用方面都相对简单,且使用复杂词汇或者语法时也常常出现错误,可见,电影正是紧紧抓住了智力障碍者在语言能力发展方面的障碍使阿甘这个人物形象得以更加鲜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而这正是语言的审美功能在发挥作用。

五、结 语

电影《阿甘正传》上映的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欧美一度风靡,《阿甘正传》并没有和同时代的其他电影一样对后工业时代下人生的无序、无奈以及无可把握进行大肆渲染,而是旗帜鲜明地表现出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对新潮的现代文化的质疑、对种族歧视的蔑视,其精湛的艺术运思和美学追求使得电影恰似一部充满人生哲学的寓言故事,带给人们不断向前的勇气。

猜你喜欢

阿甘正传阿甘珍妮
《太空的故事》
珍妮曲奇饼干
珍妮·古道尔
《阿甘正传》读后感
英文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
成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浅析《阿甘正传》
因为《阿甘正传》我来到了美国
藏在心底的自责
《阿甘正传》
抽象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