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浪潮大师特吕弗的电影回归之路

2017-11-16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江苏徐州221009

电影文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新浪潮

赵 悦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9)

特吕弗一生所拍摄的电影总共有25部,其中包括21部长片和4部短片。按照传统品质电影的特点与特吕弗每部电影进行对照分析,只有3部作品,即《四百击》《射杀钢琴师》《朱尔与吉姆》属于新浪潮时期的作品,其他都属于回归时期。因此,不得不承认的是,特吕弗真的一步步地回归到他之前所批判的品质电影上去了。

众所周知,特吕弗转型的成功之作是电影《最后一班地铁》,当时的影评人抨击这部作品是向商业妥协之作。影片各个环节制作精细优良,并且运用细节性的场景描摹来使感情引人入胜,而就是这样的制作回归了原本特吕弗反对的“法国传统优质电影”,最后却赢得了空前的反响。这使人不得不去思考:特吕弗为什么会有如此快的转型?他在这部片子中又是依靠什么转型成功的?

一、弗朗索瓦·特吕弗电影回归之路的原因

特吕弗不仅在新浪潮时期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主张,他的回归之路也尤为引人注目,特吕弗的回归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作为电影大师,多方面的原因指引着他回归的轨迹,这样的轨迹不论对于特吕弗电影的发展,还是人生的变化,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本点将从三个方面来重点透彻地分析特吕弗回归品质电影的原因。

(一)思想层面

新浪潮运动的兴起有着其在思想上的原因。“法国在占领时期充满消极颓废、悲观失望的情绪,知识分子中形成一种由于苦闷、孤独、被遗弃、找不到出路而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风尚,于是,标榜个人的生活、自由、存在放在第一位的萨特的存在主义受到极大欢迎。”①把存在主义学说发扬光大的即为萨特,而最主要的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哲学思潮中萨特的存在主义几乎在人们的意识中根深蒂固。

特吕弗很多作品中的人物带有所谓的“世纪病”,以涉及儿童的电影《顽童》和《四百击》为例,特吕弗不幸的童年经验都在这两部电影中有所呈现,尤其是灰暗的心理世界。而儿童母亲的偷情以及生活方式也强烈地冲击着社会中爱情的道德观念,影片中孩子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隐藏的内心世界都被特吕弗描绘出来。

同样,电影《朱尔与吉姆》中三个主人公之间的爱情行为都毫无伦理规范,尤其是凯瑟琳以追求爱与自由为己任,严重违背了作为女性应有的矜持和忠贞。虽然影片受到一致好评,但是特吕弗担心会在审查中遇到麻烦,因为他知道片中描写的“单纯三角恋”对世俗伦理是一种冲击,事情果然如他所料,影片被限制为18岁以下不能观看,即影片透露出来的不良伦理道德、逐渐冷漠的情感和阴暗残酷的结局都会给人们的思想,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二)精神指导层面

对于新浪潮运动,安德烈·巴赞是特吕弗等人的精神领袖。可是就在拍摄《四百击》时,巴赞因病去世,这对像特吕弗这类导演来说就像失去了主心骨。他们只能自己研究实践理论,没有领导者指导他们如何进行实践,如何拍摄电影。

新浪潮派的人物中,“作者电影”为其电影拍摄制作人的核心,不过每位导演都持有自己的观点,这就使得导演们虽说都为新浪潮运动服务,但是每个人都各持己见,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相互理解。所以说,他们对待这些理论的研究还是不够细致。他们按照各自的理解思路走下去,不仅会有失误,还会距离其他人越来越远。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进行相比,新现实主义的导演有着可以指导的领袖,而且导演都按照实践型发展,因此每个导演都有在思想内容上的统一核心。而对于特吕弗来说,没有巴赞的支持与领导,他只能在自己导演的道路上摸索发展中,由此按照自我的理解逐步认识到自己要回归到品质电影上。

(三)形式层面

特吕弗在新浪潮时期对于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和纪实美学理论继承可谓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长镜头运用在特吕弗很多电影里面都有突出的效果。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疾病控制等几个方面。在护理过程中要严格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做好病房巡视工作,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若发现异常需要及时与医师沟通,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优质护理理念,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著名影片《四百击》是特吕弗致敬安德烈·巴赞的作品,其中很多片段精彩的使用了长镜头。长镜头有其在电影方面的优势,但也有表现不到位的地方。以安德烈·巴赞为代表的一批电影评论家和电影导演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蒙太奇理论的挑战未免有些太过片面。蒙太奇理论在电影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些在电影中的运用也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长镜头在电影中的唯一使用是无法全部传达出电影的效果与意义的,之后的回归中,特吕弗在固定使用长镜头的同时,也在电影上逐步使用蒙太奇表现手法。

二、弗朗索瓦·特吕弗电影回归之路的终点

特吕弗曾为“传统电影”列过四大罪状,当时激进的批判可以说让法国电影没有任何优点可言。随着特吕弗导演经历的增加,他的电影又与之前的批判言论有着相同点,可是他的电影已经完全沦为“品质电影”了吗?而他的回归之路又何去何从?对于这些问题可以从其回归时期的电影中寻找答案。

(一)雕琢的场面调度

特吕弗严厉批判着“传统电影”中雕琢的场面调度,比如布景的考究、细节的运用、各种复杂的打灯等。于是,在新浪潮时期,特吕弗追求着电影的自然写实。而之后的回归时期,特吕弗在布景、细节、灯光等方面可以说逐步完全转为“传统电影”所提倡的方式。

以鼎盛之作《最后一班地铁》来看,影片中的很多场景都是在室内拍摄,舞台上的布置、独特的视觉颜色、影片的精致制作都能抓住观众的眼球,甚至影片细节处理上都细致入微,报纸等道具的运用体现了影片占领时期的背景,与主题相映和。还有人物的细节刻画,尤其是马里恩给丈夫卢卡斯理发的场景,虽然言语平淡普通,但是伴随着唱片的音乐,马里恩剪头发的表情动作足以展露夫妻之间的情感,而音乐中的歌词也暗示着人物的变化和情节的发展。回归中的特吕弗就是在拍摄和调度的方法上不断远离着自己的纪实美学。

(二)非存在主义式人物塑造

除此之外,存在主义式的人物塑造是特吕弗新浪潮运动的典型。然而,为了弥补《四百击》的不足,特吕弗在《安托万与柯莱特》中塑造了关系和谐的家庭,安托万吃惊于柯莱特父母对他的了解,家庭之间的和睦更被安托万看在眼里,他们所代表的就是正常家庭的状态。另外,《野孩子》中的伊达医生具有正义善良的精神,作为医生应有的责任和可怜之心让他把野孩子带回家亲自教育。以上人物是特吕弗塑造的社会中具有一定闪光点的人物,他们都有着自己的身份和责任,他们按照自己的轨迹生活,其实这样的人物才是特吕弗想要的人物生活态度。

存在主义思潮对电影的窄化也让特吕弗回归的电影中有了更多的其他思想印迹,电影《飞逝的爱情》中导演首先想到的是用精神分析学来作为叙事的动因。影片中安托万面对一位女精神分析师讲述自己的一生,其中电影《四百击》《二十岁的爱情》《偷吻》《夫妇生活》的片段相继出现在画面中,成为安托万的记忆。精神分析学的思想不仅贯穿在电影中,而且给予了电影人物这样一种身份。特吕弗对于多样思想的运用也是他的一种突破。

(三)导演核心制

台湾著名学者焦雄屏认为,特吕弗已经回到了用文学改编的老路,事实却并非如此。特吕弗曾经批判过传统电影“是编剧而非人的电影”,在其25部作品中,有14部是自己原创的作品,其余的则是改编文学作品。特吕弗是在新浪潮时期已经利用改编原著作品拍摄电影,可更确切地说,在1957年的《顽童》这部短片就是改编自莫里斯·庞斯的短篇小说。

特吕弗在改编小说之时完全依附于小说的情节,导演在指导影片拍摄中没有自己的看法,只是一味地依据编剧剧本的内容拍摄。特吕弗对文学,或者对于巴尔扎克的崇拜早在之前就有迹可循,这能看出特吕弗对文学作品并不排斥。特吕弗选择进行改编的文学作品要么是他感兴趣的话题,要么是有极大意义的,在影片拍摄完成并放映的时候,能够明显地看出影片具有特吕弗自己的风格,由此还是回到了导演是影片的制作者,所以对于文学作品的改编并不能完全归为特吕弗的回归方面。

三、弗朗索瓦·特吕弗电影回归之路的评价

特吕弗的回归遭到了当时评论界的批评,很多人都认为特吕弗是在背叛自己的新浪潮派的团体,可是只是特吕弗一个人在回归吗?

其实不然,20世纪60年代末,新浪潮的势头慢慢消退。不可否认,在新浪潮的鼎盛时期,特吕弗等导演赢得了大家的赞赏。可在新浪潮逐渐消退之后,导演们纷纷回归传统,新浪潮的消退使得他们的电影也逐渐淡出观众的视线,他们激进的主张也没有办法再次掀起一股潮流,所以新浪潮的许多导演不断地转变电影风格,几乎都踏上了回归“品质电影”的道路,因此很多人会有疑问,特吕弗的回归到底是不是他的正确选择?

新浪潮消退过程中,有一位人物特立独行,那就是新浪潮运动的另一位代表戈达尔。戈达尔坚决不向传统电影回归。可见他不言放弃的精神确实令人感动,但是他对现状的认识并不明确,只是一味固执地坚持自己的主张。他的经历和特吕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期也并未在电影方面获得成功。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特吕弗的回归是正确的。

并且特吕弗在自己成为导演拍影片之后,他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导演的不易。就像他的回归一样,他在自己的经历中知道了自己的方向,他会坚持着自己的新浪潮风格电影。同样,他也会利用各种方法来拍出质量高,并深受大众欢迎的影片,即使利用的方法是他原本批判的“传统品质电影”的手法。这些都源自于他对电影的热爱,特吕弗曾经说过,他把自己的一生,甚至是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电影。

特吕弗的回归是他正确的选择,他在回归中运用“传统电影”的手法加上自己的风格,创作出一部部成功的作品就是他正确回归的范例。其实,传统品质电影的拍摄手法给特吕弗带来的是电影上的启发。他既要运用到传统电影中能给电影增光添彩的手法,还要有自己的风格展现,两者的结合自然会让特吕弗在自己的电影拍摄中产生更多的想法,更会引起电影上的反响。特吕弗的正确还可以体现在他对电影的狂热迷恋,不论是他一次次地修改剧本,还是他日后为自己定下的原则,都能看出他对艺术的完全付出,他的回归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心中的理想电影负责。

四、结 语

由于精神思想、形式等因素的影响,特吕弗走上了电影回归之路,他的回归不是失败,而是促使他的电影事业走向新的高峰。

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演,特吕弗完成了人生的25部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导演作品不在于数量多,而在于影片的价值和意义,特吕弗的作品可以让观众产生共鸣,进行深思,感悟对生命的意义,这即为作品流传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特吕弗的回归之路是坎坷的,在影片获得空前成功之后,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媒体和业内的非议,甚至把特吕弗陷入了背叛的境地。他在观众口碑方面的成功也让很多业内人士嫉妒,把特吕弗当成重大目标不断“轰炸”。然而特吕弗对这些评论并不在意,他享受着影片拍摄的过程,而且果断地认为电影的拍摄制作是自己想要的方式。

确实如此,特吕弗坚持自己的风格,再加上传统电影中的一系列元素运用,二者的巧妙结合确定了他在电影界的地位。52岁的特吕弗因为疾病去世,但是他在回归之路上的正确选择和自己风格个性的张扬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注释:

① 伏爱华:《想象·自由: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猜你喜欢

新浪潮
新浪潮与现代志趣
新突破!105天出塘14支/斤金刚虾!恒兴欲在粤西对虾养殖赛道中掀起新浪潮
从“藏地新浪潮”电影看“后市场化”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推动支付创新,中国银联引领支付科技新浪潮
炫舞升级·黄金革命 翠绿炫5G掀行业新浪潮
早秋运动新浪潮
网通政务新浪潮 共话机构编制新未来
——2017年第一期机构编制部门信息化专项培训班(领导力班)顺利举办
无线技术将掀起智能家居发展新浪潮
邦宝益智与麦杰克小镇强强联手早教玩具产业又现新浪潮
王家卫电影的存在主义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