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版《劝导》的主题与叙事手法

2017-11-16上海电力学院上海200090

电影文学 2017年21期
关键词:奥斯丁艾略特贵族

苗 颖(上海电力学院,上海 200090)

近年来,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作品被好莱坞与BBC所热捧,她的六部小说被改编为多个版本的电影与电视剧,吸引了大量观众的观赏热情。其中,奥斯丁热门小说《傲慢与偏见》《爱玛》有几个电影、电视的改编版本,备受热捧,而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奥斯丁的最后一部完整出版的小说《劝导》的电影改编版,也日益引发关注。近期,根据小说《劝导》改编的电影,有1995年罗杰·米歇尔执导的和2007年亚德里安·谢尔高德执导的两个版本。相比较而言,两个版本各有千秋,就主题再现而言,1995年电影改编版被普遍认为比2007电影改编版更加忠实于小说原著。但2007年电影改编版,因其紧凑的故事节奏、主演的出色演技(莎莉·霍金斯饰演安·艾略特)、极具代表性的布景与细节处理、考究的服饰,似乎更受观众认可与喜爱。电影中,奢华的豪宅、郁郁葱葱的英伦乡村美景,安逸生活中丝丝凸显的社会流变,无不勾起人们对那个逝去年代的理性回望。

《劝导》是奥斯丁写作后期的重要代表作,故事主要讲述的是昭华渐逝的27岁贵族小姐安·艾略特因家族豪宅出租,意外与休役返乡的昔日情人文特沃斯上校重逢。8年前,二人曾深陷爱河,但安在其家族朋友兼教母拉塞尔夫人的劝导下,最终决定与出身低下,没有财产与家族荫庇的青年军人文特沃斯解除婚约。重逢后,二人历经疏远、冷漠、猜疑,最终以崭新的目光彼此欣赏,重修旧好。本文将从主题与叙事手法两个方面,对2007年《劝导》的电影改编版进行分析,从细节入手,考察电影改编版与小说的异同,从而尝试对《劝导》的电影再现之成功与偏差之处进行研究。

一、主题的凸显

小说《劝导》作为奥斯丁创作晚期的一部力作,体现了作者写作思想的日臻成熟。从主题上来进行分析,《劝导》反映了奥斯丁对贵族阶层的批评,对以海军为代表的新兴中产阶级的肯定与褒奖,以及更加显性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她所创作的前五部小说中,男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土地贵族”阶级。该阶级虽然日渐颓废,但依旧可以享受安逸舒适的生活。奥斯丁在这些小说中,侧重于颂扬“土地贵族”阶级道德的高尚、行为举止的得体适宜。这些男主人公虽然也会承担责任,但无一例外,都没有勤恳致力于工作,以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财富。《劝导》中,奥斯丁首次以强烈的笔触对以安的父亲为代表的“土地贵族”阶级进行了批评。小说中,这些贵族大多为人虚伪,生活奢华,门第观点严重,热衷攀附富贵。而与贵族阶级形成对比的是以男主人公文特沃斯和他的海军朋友为代表的新兴中产阶级,他们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向上,以个人的努力与才干赢得成就、财富以及社会的接受与认可。奥斯丁在《劝导》中创作主题的这一显性转变,主要是因为她在写作该作品时,历经拿破仑战争,观察到整个社会背景的逐渐变化,加上她本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海军等新兴社会阶级(奥斯丁的两位哥哥都是海军),这些因素都使她洞察到英国社会阶级更迭的历史必然性。

电影改编版中,安的父亲艾略特男爵作为没落贵族阶级的代表,人物塑造非常成功。在妻子去世后,他不懂得合理支出,导致整个家族败落,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不得不出租家族的豪宅。他不事生产,整日关注的是如何保持自己的容貌与贵族优雅的身姿,拿腔作势,不时揽镜顾盼,对无名平民傲慢无比,而一旦遇到阶层比自己高的贵族,却又能马上变身,卑躬屈膝。电影中,艾略特男爵这一既傲慢又滑稽的贵族形象的塑造,在主题上成功地再现了小说中奥斯丁对贵族阶层的批判与反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影片中的新兴中产阶级文特沃斯上校及其海军战友,他们性格坚毅,为人正直,珍惜友情,勇于承担责任,并付出艰辛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些积极向上又吃苦耐劳的海军形象的塑造,成功地传递了小说中所体现的奥斯丁对海军这一新兴阶层所寄予的期望,在奥斯丁的新认知中,新兴中产阶级的刚毅与务实才是社会发展的希望与国家的依托力量。

另外,电影改编版成功地凸显了小说中所反映的奥斯丁的女性主义思想。与前期创作的小说相比较,《劝导》的小说文本,明显地反映出了奥斯丁颂扬坚强独立女性的女性主义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小说中所描写的海军妻子们这一群体。她们或者走出家门,陪伴丈夫千里奔波,风里来雨里去,征战于艰辛的海军战场;或者在丈夫离家征战时,独立撑起一家人的生活,将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为丈夫提供一个安心稳定的精神归属。她们虽然有时候言行略显粗俗,举止不够得体,但她们对于责任的承担以及坚定的精神力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女主人公,使她能以欣赏的目光,愉快地与她们相处。这一类女性形象的刻画,与奥斯丁早期作品十分不同。在奥斯丁早期作品中,她更注重褒扬女性的进退适宜与举止得当。对于女性独立、坚强、勇于承担责任的推崇反映出奥斯丁日趋成熟的女性主义思想。影片中,海军妻子坚强、爽朗,代表了新一类的女性形象,女主人公安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在性格上也日趋坚强与坚定起来。

总体来说,影片较好地凸显了小说的主题,批判了贵族阶层的腐化,颂扬了新兴的中产阶级的刚毅务实以及女性的坚强独立。但影片结尾部分的改编,值得商榷。影片采用典型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happy ending)。男主人公文特沃斯带领女主人公安重新返回了艾略特家族的豪宅,安的衣着也不再朴素,而是愈发精致起来,反映出安与文特沃斯重修旧好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并寓意二人从此幸福愉快地生活在安的祖传豪宅中。这种幸福大结局是普通观众在观影时,心理上所期待与喜闻乐见的。但是,这一改编未能进一步深化小说的主题。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大战在即,文特沃斯有可能很快就要重返海军战场,而安也已经准备好做一名“水手的妻子”(Sailor's wife),这体现出女主人公的成长、成熟以及对于责任的勇敢承担。而电影改编版重返豪宅的大团圆结局,弱化了这一主题,未能表现出女主人公的成长与成熟,以及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新兴中产阶级逐渐取代贵族阶级,成为国家支柱的这一社会阶级更迭的历史必然性。不同于2007年电影版的改编,1995年电影版的结尾部分,安像其他海军妻子一样,陪伴丈夫,征战于海上。相比较而言,后者的改编无疑能更好地凸显与深化小说的主题。

二、叙事手法的再现

针对奥斯丁的小说《劝导》,弗吉尼亚·伍尔夫曾评论过:“我们也感到她已经打算尝试一下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在《劝导》中已经有了某种新的因素、新的特点。”[1]伍尔夫认为奥斯丁晚期的创作中,叙事艺术日臻成熟,并预言,如果不是因为奥斯丁过早离世 ,她将“更多地运用思维而不是对话来描述人物”[2]。在《劝导》中,奥斯丁在叙事艺术上的创新主要在于她大量使用自由间接引语与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内聚焦型叙事。

相比较于奥斯丁其他几部小说中大量使用反讽与对话的叙事手法,《劝导》在叙事上的显著特点是大量使用自由间接引语。在英国文学中,自由间接引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乔叟的创作。通过运用自由间接引语,乔叟对作品人物优雅举止背后的荒诞想法进行了嘲笑与无情揭露。奥斯丁被认为是第一位大量熟练使用自由间接引语的英国作家,她通过使用自由间接引语来控制叙事距离,实现读者与小说人物间的移情效果。奥特利(Oatley)认为简·奥斯丁的自由间接叙事手法“可以使读者在想象中进入奥斯丁人物的思绪”,从而在“进行移情与理解心理描写方面,培育更好的能力”[3]。自由间接引语这一叙事手法,可以达到叙述者、小说人物、隐含作者多种声音、多重叙事的效果。在自由间接引语的使用中,小说的某个或某些人物首先进行了特定的叙事,然后小说的叙述者对前者的叙事进行选择、删减或润色、调整侧重点,部分或完整地进行引述。此类引述有时省略了引导语,直接呈现在小说文本中,有时甚至与叙述者的内心所思与价值判断混杂在一起,需要读者对叙事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进行甄别。同时,隐含作者也会通过情景或语境的反讽性设计,对叙述者的叙事可靠性进行隐形揭露。小说中,最典型的自由间接引语的例子是安到达巴斯后,所听到的她父亲与姐姐对表亲艾略特先生的评论: “安听了很多关于艾略特先生的话。 他不仅被原谅了,他们很高兴与他相处……他们没有在他身上找到任何的过错……过去的他对于艾略特家族的轻慢完全源自于误解……安听了这些话,但没有完全理解。 她知道,必须要体谅,非常体谅说这些话的人。她听到的都是经过润色的……然而,她仍有感觉,有一些东西不是像表面看起来的那样……”[4]在此段叙事中,前半部分对艾略特先生的赞美以及与其和解,完全忠实地转述自安的父亲或姐姐的话语或判断,后半部分的叙事表述了安本人对于前者叙事可靠性的质疑,安对于艾略特先生骤然转变态度与安家族和解的真实原因产生怀疑。

对于小说所大量使用的自由间接引语叙事手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大量内心独白,电影版的改编中,主要采用人物之间的对话以及近镜头特写女主人公独自写日记的方式,进行再现。电影中的对话秉承奥斯丁作品一贯的风格,诙谐、机敏又不乏反讽意味。而近镜头特写女主人公写日记的电影改编方式,无疑比较成功地再现了小说独特的叙事手法。安在日记中直抒胸臆,其中不乏对旧日时光的追忆,对文特沃斯的深情,对命运曲折安排的无奈。同时,安在日记的写作过程中,时而直视镜头,时而潸然泪下,该电影表现手法,使观众在了解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的同时,容易产生较强的移情效果与情感代入。必须指出的是,电影改编虽然无法完整再现自由间接引语在文本中的多重声音、多重叙事的效果,但小说与电影,表现手法不同,不应进行整齐划一的评判。

小说《劝导》的另外一种叙事手法为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内聚焦型叙事。在小说中,虽然也有全知全能叙事以及作者的介入叙事,但仍存在大量以女主人公安为中心的有限视角叙事。以主要人物为中心的有限视角的内聚焦型叙事,比全知视角叙事更具亲切感和真实感,也更加有利于生动地展现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揭示其内心世界与情感经历。在电影改编中,尤其是电影的前半部分,女主人公安常常是偏居于镜头的一角。比如,电影镜头往往越过她的身影,聚焦文特沃斯在郊游中、晚宴中,与他人的畅谈与交往。这种手法较为忠实地再现了小说中所使用的安的有限叙事视角。此外,电影中还运用了移动镜头来再现人物内心情感的微妙与复杂的变化。比如,在文特沃斯写信再次告白真情后,安奔跑着去寻找他,影片使用了移动镜头,追踪女主人公的身影。该摄影手法,与女主人公急切的心情相呼应,同时辅以音乐媒介,在两个维度上再现了影片中人物的情感与内心的激荡。

三、结 语

2007年亚德里安·谢尔高德执导的电影《劝导》比较成功地凸显了奥斯丁同名小说的主题,反映了奥斯丁在创作晚期对贵族阶级的批评以及对新兴中产阶级的欣赏。电影通过塑造坚强独立的海军妻子形象,彰显了奥斯丁的女性主义思想。同时,电影通过对话的设计、近镜头特写、移动镜头的使用等手段,有效地再现了小说中自由间接引语与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内聚焦型叙事等叙事手法。小说与电影隶属于不同的叙事媒介,表现手法各有优劣,总体而言,2007年《劝导》的电影改编版对原小说的主题与主要叙事手法进行了比较成功的再现。

猜你喜欢

奥斯丁艾略特贵族
英语世界的托·斯·艾略特反犹主义研究
收藏家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教会读者什么
贵族
简·奥斯丁:别样的“文化研究”
北宋对党项贵族的赗赙之礼
从《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特定意象的含混意义谈艾略特“创作前意识”
简·奥斯丁:似朋友,似陌生人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